明越坡之蛟龙入海-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都是三月中旬出生,生日只差三天。按照西方的星座学说,他们俩应该是一个星座,所以性格方面有太多相似之处。
因此,也不难理解,虽然他们差了八岁,为什么两的关系有这么融洽。
转眼就过去了两年,这时的刘聚已十八岁了,常遇春十岁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们遇到了一件足以改变他们一生的事。
这年九月的一天,天气已较凉爽。一大早,刘聚拉起还在被窝里的常遇春,说今年天气不错,哥俩儿一起去山上打猎。
常遇春一骨碌爬起来,胡乱擦了把脸。两人吃了点东西,带了点干粮和水。然后牵上刘聚的枣红马,带上弓箭便出发了。
也就个把时辰,约是巳时时分,他们就来到经常打猎的这片山上。
常遇春牵着马,刘聚背着弓箭在林子里转悠了一大圈,没有什么发现。偶尔只有一只野兔、野鸡的出现,但林子太密,还没张弓拉开架势,猎物就跑得没影了。
看太阳光景,已到了午时,哥俩也转得累了,就坐在一个大石头上,喝水、啃干粮。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渐渐地由远即近。哥俩站在大石头上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张望。
只见远处有一骑飞奔而来,后面约相隔一里的地方,有一队人马在后追赶。
一时哥俩也搞不清状况,在这大石头上太显眼,哥俩赶紧跳下来。
刘聚、常遇春忙着将枣红马牵到树林中,找了个既便于观察,又利于隐蔽的地方探出头来观望。
须臾,前面那一骑离他们藏身之地只有约一里远,看装束,是汉人。后面追的那队人马,是官兵无疑,但还不清楚是蒙古人,还是汉人。
他们正看得出神。忽然,前面的汉人双手松开缰绳,双腿夹紧马肚,左手持弓,右手从背上的背筒的抽出一根箭,搭在弦上。一扭头,一侧身,“嗖”的一箭放出去,追在最前的官兵应声倒地。
这汉人,忙又转回身子,抓起缰绳继续策马狂奔。哥俩看得都惊呆了,隔着这么远,在马上还能射这么准,这人也太厉害了吧。
正在二人吃惊之际,那汉人已经就在眼前了。
这时,他们才看清,这的确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但他左肩上还插着一根箭,肯定是被后面这队官兵射的。
但这人胸前还绑着个大包裹,隐隐约约觉得里面象是个孩子,有个小脑袋伸在外面。
那队官兵刚才被射死了一个,追赶的速度就稍微放缓了一点。可能是因为怕前面被追之人的弓箭再次射过来,也可能是因为,前面这人正在向山上跑,前面情况不明,怕有埋伏。
的确,在向前走,就没有正儿八经的路了。有些小道,也是打猎、砍柴之人踏出来的。骑马的话,十分不好行走。
刘聚、常遇春二人虽然还是十多岁的半大孩子,但因为都是汉人,都受蒙古的的欺压,对前面逃跑之人有了同情之心。
刘聚小声对着那人喊道:“喂,快过来,这边有很多小路。”
那人似乎是听到了,一侧头,看见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在向他招手。稍一犹豫,也就拍马过来了。
这时,那队追赶的官兵,也快要追过来了。嘴里咋咋呼呼、叽哩咕噜地大喊大叫着。这哥俩也就断定,这是队蒙古兵无疑了。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哥俩也就下定决心要帮这汉人逃脱。
待这人来到了眼前,哥俩才看清,这人约四十岁左右的年纪。蓄着一头短发,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双目英气逼人。棱角分明的轮廓,浓密的胡须,生得是高大威猛。
左肩上插箭处还在向外渗血,面色有些惨白,看样子是有点失血过多。
这人翻身下马,双手抱拳,向哥俩道:“在下张然,今日身负重伤,恐难以逃脱蒙古挞子的追杀,还请两位小兄弟救我女儿张思淑一命,来世做牛做马自当报答。”
说着,把胸前的大包裹解下来。里面是一个约五、六岁的小丫头,眨巴着小眼睛,但面有饥色,生得较瘦弱,也没什么精神。
估计被他父亲这样绑在身上,颠簸了很久,累了。
这人把女儿交给这哥俩,就准备再次上马,去引开蒙古兵。
这时,刘聚拦住他道:“这位英雄,今日我们得以相见,也是几世修来的缘份,我们兵分两路,让我的小弟常遇春带你女儿先走,我们俩上山去引开追兵。我们经常在这山上打猎,路熟得很,我们把追兵甩开了,再与他们汇合。”
这汉子一把拦住刘聚道:“二位小兄弟的恩情我心领了,但这蒙古挞子今天不要我的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我不能连累你们,只求你们救我女儿一命就好。”
这时,常遇春也发话了:“大英雄,你刚才射杀蒙古兵的手段我们就瞧见了,你是我们汉人中的英雄,我们汉人就是要团结一心,争取早日把蒙古挞子赶走。所以,今天我们哥俩不仅要救你女儿,也要保你性命。”
常遇春当时只有十岁,人虽然不大,但这番话说出来,义正辞严的,不禁让这个大汉也有点感动。
这汉子转头看看刘聚,他也是这么一副坚定的神情。遂下定决心道:“那好,大恩不言谢!就按这位小兄弟说的,我们兵分两路。”
刘聚接了话茬道:
“那好,我和这位大英雄骑马往山上走,把追兵引开,常遇春你带这个小妹妹从树林里走小路一直向东,在东边第二个山包北面那个我们经常打猎时避雨的小山洞里汇合。
如果太阳落山了,你们两个还没等到我们来,你们就直接回家,我们肯定是没甩开敌人,不能和你们汇合。
等天黑了,蒙古兵不认识路,自然追不到我们,我们就摸黑回家。”
常遇春道:“好。”随即拉着那个小丫头就往东边的密林里钻去。
刘聚和那大汉也翻身上马,继续策马向北,向大山深处奔去。
后面的蒙古兵,见前面又多出了一骑,也有些诧异,难道这里真有埋伏。
稍微停顿了一下,他们还是追了上来,毕竟他们有几十号人,这边才两人。
等上了山,那大汉才明白,为什么这两小子这么有把握,敢救他。
原来山上基本上没有路,有的地方树林太密集,骑马根本无法通过。树林不密集的地方,也是杂草丛生。骑在马上,连马蹄子都看不见。
本来刘聚他们是应该向东边走,那边才是汇合的地点。但为了甩开敌人,他就选择了向西的行进路线。
本来蒙古骑兵的优势在于快速机动,特别是在空旷的平原、草原上,蒙古铁骑的威力那是巨大的。
但上了山就不行了,山上树木丛生。这几十号人,只能排成个一字长蛇阵。路也看不见,只能盯着前面那两个人前进的方向,在后面紧追不舍。但队伍一拉长,就没什么阵形可言了,显得稀稀拉拉的。
时不时,有的马蹄被石头、树根之类的绊一下,马上的人还得摔一跤。
总之,这队蒙古铁骑此时显得有点狼狈不堪。
第11章 杨过的原型()
这样的情况对刘聚二人倒是非常有利。一来他们道路熟悉。二来这大汉有伤在身,快速奔袭会加速血液循环,失血就更快。
就这样,刘聚他们引着这队蒙古兵在这片莽莽大山中转悠,把这队蒙古兵搞得是晕头转向的。时不时,他们还利用地形作掩护,那大汉发两箭,又射杀了几人。
就这样,他们在山上转悠了约两个时辰,眼看着太阳已西下了,但后面的追兵还是没有彻底摆脱。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蒙古兵的意志。也正是一支有这样顽强意志的战斗部队,才能百年来在亚欧大陆横行无忌。
看样子,不等到天黑,是无法摆脱的了。
刘聚此时希望常遇春他们快点回家,毕竟他们一个才十岁,一个才五、六岁。天黑了,他们又没有武器,他还真有点不放心。
刘聚决定绕个大圈,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过了前面的山头,再折向东。
于是,他在前面领路,骑马继续前行。等过了前面这个山头,见后面的追兵似乎还远,他让那大汉下马原地休息警戒。他继续打马向西行了约一里地,然后原路返回。
与那大汉汇合后,然后上马向北走。
这样,后面的蒙古追兵到了此处,根据他们行进在草丛里留下的痕迹来看,他们可能向西,也可能向北。
一是有利于迷惑敌人,二是可以耽误敌人的时间。
向北过了一个山头后,刘聚又故计重施,大摆迷魂阵。这样,也给那大汉争取了些许的休息时间。
如此往复,等他们到了与常遇春约定的山洞时,天早已黑透了。好在天上有月亮,刘聚能辨别大致方位,不至于迷路。
此时,已听不到后面的马蹄声音了,估计蒙古兵被甩掉了。
刘聚下了马,打了个火折子,进洞一看,没有人,估计那两个小孩子应该回家了。
他又拿起火折子,在这个小山洞里仔细搜寻,看常遇春有没有给他留下什么记号之类的。
因为,他与这个小弟弟在一起快两年了。对这个小兄弟相当了解,这小子人虽然不大,但办事相当有条理。他如果先走了,一定会留个记号什么的。
果不其然,刘聚蹲在地上一看,地上用小树枝写了三个字——“已回家”。
这下,刘聚放心了,熄掉了火折子。
出了洞来,对那大汉道:“他们已回家了,你放心吧,蒙古兵应该是甩脱了,你跟我回家吧。”
大汉道:“太好了,我们走。”
于是,二人骑着马,借着微弱的月光,由刘聚在前面引路,继续向东,准备走出这片大山。只要从东边出了这山,离他家就不远了。
也就不到一个时辰,二人就出了山。
刚走出这大山,前面大路上就听见有人在叫:“刘大哥,是你吗?”
也有人叫:“少爷,是不是你回来了?”
一听这声音,刘聚就知道先前那喊话之人是常遇春了。因为他虽然是下人,刚来时,也管他叫“少爷”。但后来,他硬是让常遇春改口叫他“大哥”。
后面那些人,应该是他家里的佃户。
于是,他回了声:“是我,我是刘聚。”
话音刚落,那边就亮起了火把。刘聚确定是他家的人来接应他无疑,于是拍马迅速前行。
到了火把处,见到了常遇春,还有很多他家的长工、下人、佃户,几乎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来了。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群人的正中间,还有一个人——他的父亲。
刘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对刘老爷子道:“爹,这大晚上的,您来干什么呀?”
刘老爷子一脸愠怒,但见到有外人在场,便没有发作。
当他听到常遇春回来把事情经过说了以后,二话没说,召集家里的所有青壮年迅速前去接应。毕竟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而且得罪了蒙古兵,这个事情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脱得了身的。
但此时见到独子平安归来,他心里还是松了一大口气。
因此也没理会儿子,而是转头对张然道:“这位英雄,犬子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