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胜利前进-第8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文说过,张青山他们为了对付小鬼子的坦克,特别开了一次大会,专门强调如何利用地理环境等外部因素来对付小鬼子的坦克和装甲车。然后,就此延伸到,如何利用游击战术,利用三桥县县城众多的小巷子跟小鬼子打游击。
因为刘兵的一营是这次正面对抗小鬼子的进攻,为此,张青山还特别跟刘兵谈了一次话,为的就是再三提醒刘兵,虽说是正面对抗,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要让一营有重大伤亡,免得影响了接下来的布局。最好是利用游击战术,把小鬼子的主力拖在一定范围内……
一营长刘兵的傲气大家知道,甚至,在一营身上直接就反映出了一句老话——什么样的将带出什么样的兵!刘兵那时傲气到了骨子里,连带着一营的战士有样学样,个个都傲气着了。
所以,张青山才会如此慎重的特别招刘兵谈了一次话。就是因为担心刘兵一旦打出了火气,忘记了整个大局,而带着一营不计后果的非要跟小鬼子拼个输赢,那可就麻烦了。
毕竟,在五个营中,一营的战斗力最强,因为别的营多半都是老兵带着新兵,可一营绝大多数都是老兵。加上因为一营有正面对抗小鬼子主力的重任在身,所以,尽管打仗进行到现在,张青山他们不断的从别的营抽调兵力出来,但是,没有动一营一兵一卒,为的就是尽可能的保全一营的整体实力。
同时,之所以要让一营尽可能的保全实力,而不是跟小鬼子寸土必争,一来是因为要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二来,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以现在突击团在县城内的守军实力,正常情况下,绝对无法正面跟武器比自己精良,弹药比自己充足,人手是自己两倍的小鬼子对抗……之所以还要坚持死守,一来是为了任务,或者说多争取时间;二来是想把小鬼子拖在这里,尽量消耗掉小鬼子的有生力量;三来是因为三营的那个任务,让大家心里很是期盼最后的结局。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
一营长刘兵现在居然就真的打出了火气,跟小鬼子主力死拼。
“你来的时候,一营的情况如何?”
“很不好。”小李神情落寞的说:“一营长让我给您带句话,说‘人在阵地在!为保家卫国,一营全体官兵死而无憾。’”
“胡闹!”正拿起水杯的张青山勃然大怒之下,将水杯重重地摔在地上,大叫:“他刘兵有什么权利代替一营所有官兵做这样的决定?他刘兵眼里还有没有一点指挥官的素养?他刘兵眼里还有没有一点党政军规……就这个问题,老子还专门跟他谈过话,提醒过他一定要注意游击战法,可他当面答应老子,背地里却仍旧搞他那爱面子的一套……他这不是在杀敌,他这是在犯错误……”
“老张!老张,消消气……”
“是啊!老张,现在说这些没用,就算要对刘兵军法处置,也是战后的事情了。当务之急还是赶快想办法补救,要不然,一营可就真的完了。”
张青山一愣,转身就要走……
第1162章 小鬼子的狠毒!()
张青山一愣,转身就要走,却被胡英泽一把拉住:“老张,你这怒火冲天的,要干什么去?”
见张青山眼珠子都有点红了,喘着粗气,显然是被怒火冲昏了头脑,胡英泽心里还真是担心张青山犯牛
作为老搭档,胡英泽对于张青山的脾气很是了解:张青山骨子里可不是什么善茬,想当初在长征的时候,张青山还是突击连连长,当了开路先锋,结果,在万县,一怒之下,端着轻机枪就把十几个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给当众突突了。虽说当时也是情有可原,但问题是,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张青山本身也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
也就是现在思想工作教育的好,加上其已经是团长了,脾气收敛了很多。
可是,真要是在暴怒之下,谁能保证张青山不会亲手把违背军令的刘兵给毙了?
“我去一营阵地上看看。”张青山沉声道:“我倒要看看,他刘兵是不是已经目无军法,目空一切了?”
“老张,就你这脾气……算了,还是我去吧。”
“老田,你是参谋长,现在正在跟小鬼子大战,咱们俩必须要有一个留在指挥部内坐镇。”
一旁的胡英泽一听这话,只能接口:“那还是我走一趟吧?”
“老胡,你是政工干部,我怕你压不服刘兵那个脾气。”
这下,胡英泽就不干了:老子好歹是团政委,居然压不服一个营长?
“哼!老子还真就不信这个邪!”
看着胡英泽冷冷地丢下这么一句话后,就气呼呼走人,张青山反而愣住了。倒是田国忠赶紧追出去劝解,无功后,只得叫向涛带着一个警卫班跟胡英泽一起去,还对向涛耳边嘀咕几句……虽然不知道田国忠跟向涛说了些什么,可是,从向涛听到这话的时候先是一愣,紧接着就目露杀机,就可以大致想象出这些话里的内容了。多半是刘兵要是一意孤行,就听政委的,把刘兵当场抓起来;要是刘兵敢反抗,那就制服他;万不得已之下,也允许开枪将其击毙……这些话虽说有些不近人情,可大家都是军人,更何况是在战场上,真要是发生这样的事,那就怪不得别人,只能说是自己作死。毕竟,总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愤怒,就把所有人都搭进去。当然,这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事,一般都不会发生战场抗命的事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你的意见可以保留,事后也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但是,现在你必须毫无条件的执行命令’。
回过神来的张青山则对刚才的事还感到愤怒,见田国忠回来后,他走回到沙盘前,对小李说:“你把一营现在和小鬼子对阵的情况,还有前后经过说仔细点。”
一营总计部署了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城墙;第二道防线就是环形工事集群——这两道防线,前面已经详细说过,这里就不再多说。第三道防线就在林家庄园右边前面百米处的下马街。第四道防线则是下马街末端,也就是连接城市主街的一个十字路口。
大家或许会奇怪,面对巷战,小鬼子都先集中兵力,想以优势兵力和武器,一举打穿突击团的整个防线,然后再分散围剿。可本来兵力就不足的突击团一营,面对几乎是自己八倍兵力的小鬼子主力,为什么要分兵节节把守抵抗?为什么不集中兵力?这样做,岂不是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力量吗?
其实,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准确的说,是跟团部制定的游击战术有着决定性关系:兵力不如人,武器不如人,又是被动防守状态,真要跟对方死拼的话,不仅守不住,自己伤亡惨重之下,恐怕也杀伤不了多少小鬼子。与其如此,在明知道最终很可能依旧守不住的前提下,那么,就必须要把主要作战目的转移到以尽量多杀伤小鬼子这方面来了,所以,就采用了游击战术。
简单点说,就是不以寸土必争为目的,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三桥县众多小巷子的地形有点,跟小鬼子打游击战,为此,就是在正面抵抗的时候,也是尽量拖住小鬼子为主,实在托不住了,就分散开来,以此来保存实力的同时,借助下一个抵抗的营的火力吸引,在小鬼子主力急于层层凿穿突击团的正面抵抗之力之时,大家再利用小巷子,从四面包围过来,如削苹果一样,从外围偷袭,一点一点地消灭掉小鬼子的有生力量。
以此为战术,自然就不可能真的要跟小鬼子死拼到底,自然也就要尽量分散兵力,免得被小鬼子一举歼灭之余,还得为分散和随后反包围过来做准备。
所以,刘兵只是把一个排派上城墙,打了场城墙口子争夺战。
第二道防线是见情形不对,立即就撤退了。
而第三道防线则只放了一个连……这三道防线的目的自然都是游击战术制定下的结果。
第四道防线,刘兵则亲自带着一连和二连防御……三连和四连自然是按照命令行事:实在抵抗不住,立即分散,然后趁小鬼子急于攻打第四道防线的机会,从后偷袭小鬼子。
然而,事情就出在第三道防线上,一下子就点燃了一营所有官兵的悲愤之火。在这股悲愤之火熊熊燃烧下,别说刘兵没有下令撤退,就算他下令了,恐怕也没几个人真的愿意服从命令。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第四道防线上惨烈的争夺战发生了。
大家都是军人,都明白在战场上,哪有不死人的道理。虽说看到战友的牺牲,大家心里会很悲愤,可还没有达到让人愤怒到失去克制心理的地步。所以,虽然第三道防线上的三连,死伤二十多人,但眼看着再这么打下去,别说会死更多的人,就是想撤,恐怕也撤不了的时候,三连长只能克制住内心的愤怒,下令全体按事先的计划立即撤退转移。
小鬼子占领第三道防线后,并没有如前两道防线之后那样继续进攻,而是停歇了一下,居然还打扫了一下战场……一开始,大家很不理解小鬼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毕竟,这是正在打仗的战场,你都才进攻了这么点就想着打扫战场,是不是太着急了?况且,你完全可以一鼓作气的瞪打完这一仗后,再安安全全地打扫战场也不迟。当然,这也跟大家所了解到的小鬼子的战场性格不同,因而都想不明白。
但是,很快,大家就明白过来了。
小鬼子这哪里是真要打扫战场,小鬼子这是想要抓俘虏来干一件大事……
小鬼子的三辆坦克被炸毁了半辆……之所以说被炸毁了半辆,是因为在攻打第三道防线的时候,有三个突击团的战士带着集束,冒死从侧翼去偷袭小鬼子的坦克。结果,两个战士都失败了,最后那个战士虽然成功了,但是,因为只是在小鬼子坦克履带边上爆炸,仅仅只是炸毁了坦克的履带,没炸毁整辆坦克。只要小鬼子能及时抢修这辆坦克的履带,这辆坦克依旧可以继续用。但短时间内,小鬼子是别想修好了。所以说,只炸毁了半辆。
然而,这三个战士,有一人抱着集束跟小鬼子同归于尽,但另外两位却只是被子弹打伤,并没有牺牲,反倒是被小鬼子活捉了。
于是,不知道是哪个生儿子没的小鬼子想出了一个十分恶毒的主意:把这两个战士绑在第一辆上,正面面对前方的一营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样的做法,跟把乡亲们驱赶向城墙,然后攻城部队混在人群后面接近城墙,以便于让守城人员畏首畏尾的不敢放箭的同时,还能减少自己伤亡,减少攻击的时间和距离,打击敌人士气等方法如出一辙,可谓十分恶毒。
现在,小鬼子就是想用这样的方法,迫使第四道防线上的一营战士们不敢开枪,甚至被逼退,从而让小鬼子能毫无损伤的占领一营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这样做,一下子就激怒了一营全体官兵,尤其是看到这两个战士全身鲜血淋漓的被绑着,大家恨的压根痒痒。
一开始,小鬼子还没有堵住这两个战士的嘴,两个战士都大叫着让同志们赶紧对自己开枪,不要因为自己而受到小鬼子的威胁,一定要保住阵地,多杀小鬼子之类的话。
后来,小鬼子中的汉奸把这些话翻译给了小鬼子听,小鬼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