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我是慈禧 >

第338部分

重生之我是慈禧-第338部分

小说: 重生之我是慈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份,给谁都不合适,大家难免看着眼馋,你先看看,每样两个做成耳坠罢了,只是金珠珍贵,叫工匠们别穿了孔,到时候先做个样式出来,”丽贵妃跃跃欲试,太后心领神会,“请丽贵妃瞧瞧,式样新不新鲜,到时候,你们几个。”太后指着在座的四个女人,“每个人一对,六爷福晋、七爷福晋一对,我自己个一对,剩下来的先放着,我预备着年节下来赏人,”太后突然想起了什么,“自然,钟萃宫妹妹也有一对。”

    这么一赏赐,每个人那一串耳坠何止千金,众人兴高采烈,丽贵妃尤其高兴,太后能想着自己的荣安,就平时里十分端庄大度的荣寿公主也笑开了花,太后没说黑色的金珠要给谁,大家自然也不提,最好的玩意,若不是太后留着,谁配呢。

十五、新桃旧符(六)() 
太后摇摇头,哑然失笑,“无非是几颗珍珠而已,当然这金色的难得一见,”看见丽妃嗔怪的表情,太后连忙改口,“如今这金珠啊难得,所以先赐给了你们几个,这是自然,咱们这么多年姐妹下来,不先紧着给你们,难不成还给外人不成?只是这珍珠难得,却是难以保养,历朝历代,这么多出名的珍珠到了现在,都没有流传下来,这是为什么?只不过是难存罢了,过了几十年,这珍珠失了水分,怕也是鱼眼一般的了,到时候也别小气,”太后开着玩笑,“什么时候缺钱花了,买了就是。”

    “太后这说的什么话,”丽贵妃高兴得眼中都要滴出水来,娇弱得看着慈禧太后笑道:“太后赐这样珍贵的玩意,臣妾怎么敢拿去卖掉。”

    “这玩意难得,可如今咱们有了苏禄,这金珠不是一抓一大把?”太后豪气得摆摆手,“所以这先每人发一对,等日后多了,每人的朝珠都换成那个!”

    众女又是大喜,围着慈禧太后一顿好生奉承,太后在奉承话里免飘然欲仙,是啊,谁会讨厌好话呢,“这不过是珍珠,我已经叫理藩院去下旨意给缅甸,再不来朝贡,那就要不客气了。”她通过石达开等三人撬开缅甸和印度的地理联系,虽然让缅甸国王不至于直接面对英国人的渗透,但是也给他们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可以就借着几千人撬动印度,这样情况下,缅甸国王怕是要好好思量一番,接下来怎么走了,“缅甸的翡翠是极好的,”太后摸了摸自己手腕上的祖母绿翡翠手镯,那翡翠如同碧水一湾,天气寒冷,看上去越发青黛艳冷起来,“这绿色的翡翠最好,但是还有些紫色红色黄色的,都是极好,往日咱们这里都不多,内务府做的玩意,都是乾隆爷远征缅甸带回来的,都不算大,这石达开到了印度,”太后笑盈盈得说着这个叛逆,似乎一点也不在意,“茶马古道倒是通畅了不少,可是缅甸国还是进贡的少,”太后指着荣寿公主头上的一个浅绿色玻璃种翡翠螽斯竹枝簪子说道,“那还是旧年留下来的,所以,哼,缅甸国轻慢天朝,先叫理藩院去质问一番,这朝贡的事儿若是忘了,就叫大军去提醒他。”

    太后说的霸气十足,丽贵妃的眼中都闪现崇拜的金星了,“还有这南掌暹罗的象牙,安南的红宝石,这都是好东西,到时候都要拿进来,天朝上国,咱们都是皇帝的长辈,这好东西就该是咱们的。”

    太后大吹法螺,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天朝上国,对着藩属压榨算什么,“哈哈哈这都是后话了,先把金珠发下去,我也悄悄告诉皇帝,若是那东景提起什么南洋的好东西,也要告诉我,叫人去取了就是。”

    难得太后说起这些装扮的事儿,丽贵妃也是兴致勃勃说了起来,说了一会这些日子穿着的棉布贴身衣服,倒是又轻又软,比丝绸贴身多了,该是适合冬日穿,又说着元旦那日外命妇入宫朝贺两宫太后,自己该穿什么衣裳,太后只是笑盈盈得听着并不插嘴,过了一会,丽贵妃突然想起了什么事儿,“太后,我在外头听说了有些话。”

    “什么话?”太后瞧着丽贵妃欲言又止,于是开口安慰,“咱们有什么话不能说的,你们是知道我的性子的,懒得猜哑谜,凡事直说就是。”

    丽贵妃说道,“那臣妾就说了,听说金州有了金矿?”

    “你倒是消息灵通,”太后笑道。

    “是不是真的?臣妾阿玛从天津轮渡商人那里辗转听来的。”丽贵妃恳切得望着太后。“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儿呢。”

    大家都是目光炯炯得看着太后,太后喝了口茶,点点头,“是有金矿,而且是随处可捡的金沙矿!”

    “难怪,”丽贵妃惊呼出声,“说这金州回来的人都是出手阔绰的紧,一掷千金面不改色,难怪难怪,怪不得叫金州!只是,”丽贵妃有些疑色,“太后是不是早就知道那里有金矿,所以才取了名儿,叫金州?”

    太后笑而不语,众人看来看去,还是丽贵妃开口了,“这金州,咱们家里人,能不能去呀?太后。”

    “怎么不能去?”太后笑道,“原本就是鼓励大家去金州的,这不是去的都要赐田赐房子吗?我原本的意思就叫你们娘家人先去,喝头汤,你们倒是好,嫌弃远,还说冷,就一个个推托这不肯去,要不是我叫金贵赶紧把金矿找出来,怕着你们都还觉得那是流放的不毛之地呢。”

铁路:陆上大国清朝的最后机会?() 
李鸿章办海军的目的,就是要吓唬吓唬东邻的“蕞尔小国”日本,继续维护国家的稳定,为改革开放大局保驾护航。

    但清廷上下似乎没想过,既然不能发挥这些专门用于远洋进攻的铁甲舰真正的威力,主动出击,消灭国家的敌人,为什么还要耗费巨资,购买如此昂贵的“摆设”?

    如果只是为了捍卫本土不会被再次入侵,他们完全有另外一种选择——因为,此时此刻,新一轮军事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已经登场,那就是铁路所带来的“陆权复兴”。

    铁路“福音”听不见

    自古至今,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就是机动力。这就是为什么骑兵通常能战胜步兵,也是蒙古军队以少量兵力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奥秘所在。海权也好,陆权也好,核心都是机动力。而十九世纪铁路的发明,为军队提供了全新的陆战机动力。

    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设计的“旅行”号客货列车试验成功,与之相伴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铁路。乔治斯蒂芬森因之被公认为“铁路之父”。

    1850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发生了冲突,奥军利用铁路,迅速将75000人的大军从首都维也纳及匈牙利地区(时属奥地利统治),运送到波希米亚(今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前线,迫使兵力处于劣势的普军投降。

    9年后,普鲁士的另一个潜在对手法国也采取了大胆行动:在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中,法军利用铁路,于三个月内向前线输送了约60万名士兵,近13万匹战马,其中12万人只用11天便到达战场,而以往没有铁路时则需要走两个月。

    但是,最终从战略上有效地发挥铁路军事能力的国家,却恰恰是普鲁士。在著名军事理论家老毛奇(1。 平板电子书~1891年)为代表的参谋总部军官团的努力下,地处中欧的普鲁士全力建设战略性的铁路网,获得了极大的内线机动性,并最终通过普奥战争(1866年)、普法战争(18701871年)的接连胜利,奠定了德意志统一的基石。

    就在大清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之际,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爆发了内战(18611865年),铁路的战略价值在后一场内战中,同样得到了全面证明。

    于是,以铁路的出现和战略性运用为标志,一个新的军事时代来临了。由于铁路赋予的高机动性,使得军队能够六倍于拿破仑时代(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行军速度前进,而铁路不能修到海上,所以空间广阔的大陆性国家从中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了海洋性国家。

    对于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福音。可惜,这个福音却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清国内的庙堂之上,多是追名逐利之徒,民间虽有一些睿智之士,但人微言轻,难以“上达天听”。总而言之,长期的闭关锁国之后,一个空有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真正能够洞察世界军事大势巨变的,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马拉火车”演闹剧

    大清国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商人修建的,时间是1865年(同治四年)。一个为了揽生意的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铺了一条约0。5公里长的展览铁路,做起现场实物广告。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次宣传真是太成功了,因为那火车隆隆的轰鸣声,搅动的是整个北京城的神经。只不过,其达到的效果跟杜兰德的预期恰恰相反。轰动过后,火车成了怪物。清朝官民群情惊骇之下,这条短命的铁路被清廷步军统领衙门勒令拆毁了事。

    中国境内第二条铁路出现在江南,由吴淞口到上海,修建时间是1876年,修建者是英国的怡和洋行。铁路全长14。5公里,机车仅重15吨,牵引小型客车,时速2433公里。英商的目的很明确:商用赢利。

    对此,清朝的反应,居然是绝对不能接受。结果,由总理衙门与英商交涉,以28。5万两银子买下整条铁路,然后将铁轨、火车一律拆毁。拆毁之后,还不是封存入库,而是计划用轮船载到台湾,直接沉入大海。

    直到1877年(光绪三年),大清国才开始自行修建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其目的,正如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唐廷枢指出的那样,在于“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商之利”。

    但是,由于保守派以此铁路噪音太大、损伤地脉为由,坚决反对,当这条9。7公里长的铁路终于在1881年竣工时,却不能使用蒸汽机车,只能“以骡马拉煤车”,上演了“马拉火车”的闹剧。与此同时,洋人们的蒸汽船正源源不断地把外国煤炭拉到中国沿海各个城市大幅倾销。

    无力回天刘铭传

    大清朝野上下,较早意识到铁路的军事战略价值的,是出身淮系的军人刘铭传。

    刘铭传曾在李鸿章麾下,对太平天国及捻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卷入湘军、淮军之间的派系之争,被迫辞职回到老家合肥。1880年,赋闲在家的刘铭传写道: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釐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趋,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且兵合则强,分则弱。以中国十八省计之,兵非不多,饷非不足,然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顾不暇,徵饷调兵,无力承应。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驻防之兵即可为游击之旅,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即使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也可谓真知灼见,掷地有声。

    到这个时候,刘铭传的老上级李鸿章,也略有所悟。他说过:“从来兵合则强,兵分则弱。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