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业风云 >

第155部分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55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业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践踏之处,部民大多逃亡,反而缺吃少穿。

    而徐世绩,则徐徐而进,到了六月里,才到了今天哈萨克斯坦的赛梅伊一带,刚刚进入北突厥汗国的领地。

    六月十五日,皇太孙杨侗送来的五万石军粮到了徐世绩军中,加上契苾等部送来的牛羊,徐世绩的粮饷,也就不成问题了。

    六月二十日,阿史那咄苾终于下定决心:先取结骨,再战徐世绩。

    六月二十五日,两军在鄂木斯克与新西伯利亚之间的草原上相遇了。

    这是一场骑兵对骑兵的大战,一边是阿史那咄苾八万突厥骑兵,一边是阿统六万结骨骑兵和三千隋军。

第二百二十一章 阿史那咄苾的覆灭
    阿史那咄苾骑在战马上:“众将士,汉人逼得咱们背井离乡,从漠北大草原赶到这苦寒之地,咱们好不容易在这里扎下根,娶妻生子。可是现在,汉人勾结结骨人,又要占去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后一块土地。咱们怎么办?”

    “赶走他们!赶走他们!”数万突厥骑兵红着眼高喊,声震原野。

    长孙无忌听着,不禁打了个寒战:“可汗,阿史那咄苾此来,不可小觑啊!”

    对于阿史那咄苾,阿统心中也不免有几分畏惧,先前大捷,却是偷袭毫无防备的阿史那热布,至于留守的北突厥人,也不过是老弱病残,可是而今阿史那咄苾带来的,却是八万精锐的虎狼之师。

    阿史那咄苾的骑兵狂呼着,向结骨人席卷而来。

    阵前,三千隋朝禁卫军摆下了弓弩阵。

    然而,敌军实在太多,而三千弓弩,也实在太少,很快,突厥人就冲过了隋军的箭阵。

    “上马迎敌!”禁卫军领军将军中郎将宋金刚高喊道。三千隋军翻身上马,当先冲向敌军。

    阿统心中也不禁赞叹一声,他明白了,为什么隋军能够打败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人。

    “我结骨要与大隋世代友好,永为亲戚,才可以高枕无忧。”临终前,阿统告诫自己的继承人失钵屈阿栈。此后数代结骨可汗,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隋军的英勇激励起结骨人的斗志,这些常年在北方苦寒之地茹毛饮血的战士,胸膛中同样激荡着狂野。

    结骨人给突厥人当了一百年的奴仆,现在是洗雪耻辱的时候了。

    一边是为了生存而战,一边是为了复仇而战。

    这是真正的“以死相拼”。

    长孙无忌的三千护卫,只剩下不足八百人,中郎将宋金刚战死,战后被朝廷追赠“阴山郡公”,结骨军损失近两万。

    而阿史那咄苾,也死伤近五万,仅阵亡者便有两万,也是元气大伤。

    结骨军退至鄂木斯克的要塞,而突厥军,也无力追赶。

    对于阿史那咄苾,这将是他最后的一次“辉煌”了。

    七月初一,徐世绩的大军进抵阿史那咄苾大营以东一百五十里。

    到来的不仅是徐世绩,还有失钵屈阿栈的一万多人马。失钵屈阿栈出兵弥列、哥俄支两部,两部的青壮大多已经在阿史那咄苾军中,剩下的哪里是结骨人的对手,不过半个余月,两部就落入结骨人手中,失钵屈阿栈留下六千人镇守………阿史那咄苾兵败的消息已经传出,弥列、哥俄支背后没有了依靠,自然也只能俯首听命。草原上这种弱肉强食的事情,原本就比比皆是。

    另外一万两千多人马………收服二部,自然也会有些损失………由失钵屈阿栈亲自率领,向西而来,在巴尔瑙尔东南与徐世绩会师。而徐世绩早已探的阿史那咄苾大军主力倾巢西去,料到是要与结骨决战,企图先击溃一路,于是加快速度,逼近阿史那咄苾。

    向西百余里是结骨军,依然有四万余众,东面百余里,徐世绩和失钵屈阿栈七万余兵马也已逼近,而北突厥,此时仅仅剩下五六万人马,并且缺粮少药,已经是疲敝至极。

    而一些家在西部的将士,已经听闻家人平安,斗志全无,偷离军营者,一日便有数百人之多。

    七月初五,阿史那咄苾麾下最主要的将领执失思力率一万军马与徐世绩部前锋交战,兵败被擒,一万军马,除千余人战死,全部投降。

    大业二十九年(公元六三三年)七月初七,七夕节,徐世绩军与阿统军由东、南、西三面包围阿史那咄苾四万残军。北面大家知道,是“大泥盆”。

    北突厥军再也没有了十余天前的勇猛,刚一交战,便纷纷投降。

    仅仅两个时辰,阿史那咄苾四万大军全军覆没,阿史那咄苾和部下三万六千余人被俘。

    一场伟大的胜利到来了,大隋的“国境线”向西推进了数千里,抵达乌拉尔山脉东麓。

    根据协议,大隋和结骨瓜分了北突厥汗国,鄂毕河以东以北归结骨,这一片面积广大,北临“冰海”,差不多有北突厥的一半,但居住的人口却不到十万。不过结骨另外得了弥列、哥俄支两部,又从北突厥另外获得五万部众,人口已经由四十余万增加到近七十万,土地也增加了一倍。

    北突厥汗国其他的国土,则被一分为三。

    西部,封阿史那咄苾的儿子阿史那格固为“顺德可汗”,统领乌拉尔以东、鄂毕河以西,有人口近五十万,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其实西部已经分属三十余个被封作伯爵的“都督”,阿史那格固真正可以统辖的,不过汗帐所在(今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东侧谢洛夫一带)方圆九百余里,人口两万稍多,比起一个都督,稍强而已。阿史那格固本是奉阿史那咄苾之命守御本土,肆叶护可汗来犯,阿史那格固打不过,领数千军队逃到北突厥汗国“极西之地”,等到长孙无忌等招降各部,阿史那格固眼见各地纷纷背弃阿史那咄苾,知道大势已去,也投书长孙无忌表示归顺,是以在战后给予了“优待”。

    南部,今哈萨克斯坦北部和俄哈边境的希姆河流域,北至今库尔干,东南至今科克舍套,西南至今库斯塔奈的三角地带,以今彼得罗巴甫尔为中心,是“西薛延陀顺佳可汗”夷男的领地,部众约九万。算是他“弃暗投明”的补偿。

    东部,分给执失思力,封其“顺恩可汗”,领十八万部众,设汗帐于今巴尔瑙尔西南。我素知执失思力是突厥人中的勇将,并且根据史书记载,在劼利可汗败亡后归唐,被李世民封作大将军,屡立战功,对中原王朝还是忠诚的。分他做可汗,暗中有牵制夷男和阿史那欲谷之意(根据史书记载,这阿史那欲谷也不是盏省油的灯)。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一带,包括三万北突厥部众,分给齐国公长孙无忌;新库兹涅斯克、克麦罗沃一带,包括三万两千北突厥部众,分给英国公徐世绩。这两处以北,已经是结骨的领地。此后,长孙无忌和徐世绩先后由中原移民近十万到自己的封地。

    还有差不多二十万北突厥部众,则被分给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欲谷、葛禄逻和铁勒等部,作为“战利品”。

    至此,西突厥、北突厥,近万里山河,数百万百姓,尽归中华,只有一个阿史那薄布,偏居一隅,苟延残喘。

    阿史那咄苾和阿史那热布被押送到东都后,都受到“优待”,阿史那咄苾封“归命郡公”,阿史那热布封“效命侯”,“各赐宅邸、侍从”。第二年,也就是大业三十年(公元六三四年),忧愤成疾的阿史那咄苾病故于东都,朝廷“恩准于安根河(今蒙古国图勒河)畔以可汗之礼建陵”,也算是让他魂归故里了。至于阿史那热布,倒是在东都安然居住了十余年,而后迁居西都长安,在汉地生活了将近五十年之久,年逾七旬方才故去。

    肆叶护可汗阿史那郅利,“以可汗之礼,葬于碎叶河”,“西突厥遗民尚有心向阿史那氏者,由是皆感泣”。

    而这场开拓西域的战争,大隋实际投入兵力,不足三万,依靠西域、漠北各部,便大功告成,可以说是做了笔很合算的买卖。

    对于昭武诸国、拔汗那等,虽然“归入版图”,但未置兵镇、屯卫,中原移民也只是安置到李靖等“三国公”封地。但是,根据与诸部的协议,诸部“奉中华为正朔,以中华皇帝为‘天可汗’,每岁朝贡……诸部军马,‘天可汗’但有征召,当须应命……与中原互通有无,平等贸易……有商旅过境,需保其人货安宁,中原客商,尤须优待……中原货物入境过境,皆不得征税赋(作为回报,朝廷对他们运输内地的货物也免征过境税收,毕竟是国内贸易了嘛,但是商品销售,还是要征税的,他国货物借道也要征税,朝廷而今是“以农立国,以工强国,以商富国”,对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故而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最怕税收流失)……朝廷官使过境,不得滋扰生事,而各部亦应供应周全……朝廷驿马通讯,各部须当帮护周全……各部当各安其境,守望相助,不可彼此相侵……”

    大业二十九年(公元六三三年)十月初一,朝廷颁旨,在归附各部推行《授姓令》、《授官诏》。

    《授官诏》,即给予“可汗”、“都督”以下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授予“官职”:万户,实际领三五千户间者,正、从四品;千户,实际领五百至八百户间,正、从五品;百户,实领七十至一百二十户间,正、从六品;野帅,实领二三十户,正、从七品。

第二百二十二章  思粘之乱
    而《授姓令》,则是给七品以上的少数民族首领“授姓”,其实却是试图推行汉化的一个措施:

    原有汉姓者,如高氏(高句丽)、金氏(新罗),“留其姓”;百济扶余氏,授余(王族嫡支)、傅(王族庶支)两姓;三国贵族,分授李、韩、朴、张等十姓;

    倭国,授金(王族)、宇文、大野、独孤、中山等十姓,既有汉姓,也有鲜卑姓;

    突厥,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大奈三族赐国姓“杨”,其余阿史那诸可汗,原属东突厥系者授史姓,西突厥系者授那姓,其余突厥首领,分赐施(突骑施)、葛(葛禄逻)、糜(处密)、岳(处月)、智(执失思力)、毕(弩失毕)等十姓;

    铁勒,契苾何力授戚姓,上薛延陀授薛姓,下薛延陀授拓姓,西薛延陀(夷男)授严姓,其余童(同仆)、何(回纥)、胡(也是回纥,因为回纥是大部,被分作数部)等,共十六姓;

    靺鞨、黑水,达氏赐杨姓(表彰其首先内附),拉氏改兰姓,其余分授李、张、孙、铁、莫等九姓;契丹、奚、霫等赐李、韦等九姓;室韦“本与鲜卑同源”,授贺拔、独孤、拓跋等三鲜卑姓;

    高昌麴氏本为汉姓,焉耆王族授龙姓,龟兹王族授白姓,疏勒王族授裴姓,于阗王族授尉迟姓;

    拔汗那二王分赐齐(齐丹一系)、廖(阿了生一系)两姓;昭武诸国王族分授康、石、安、米、曹、何等九姓;

    结骨汗国,以李姓称之(他们,不是自称李陵后人吗)……

    不过,以上的“授姓”之举,只是针对那些少数民族的贵族,暂时不涉及一般的牧民百姓,各部首领在自己的部民中也往往仍然使用本姓,只是在与朝廷诸如正式公文一类的交往中,才使用汉姓。为了方便,我在后文中仍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