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号档案-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象自制丝罗瓶。这种制作出来的丝罗瓶,要比自行修炼失败的具有更大怨气,所以,有人将降头术与茅山术结合,创造出威力强大的阵局。”
我听了个一知半解,高大全也是晕晕乎乎,他追问马亮:“那为什么又叫它‘乌心魈’呢?魈是什么东西?”马亮用长剑裁下背包上的一条背带,将“纸包”捆扎好扛在身上,发现有点晃,于是放下重新打结,他的样子很疲惫,嘴里漫不经心做着回答:“魈一种山中之鬼,头大身小,一身漆黑,‘丝罗瓶’是暹语译音,形体跟‘魈’接近,只是没有皮肤内脏暴露,所以才这么叫。”
我忽然想起没藏讹庞,忙提醒说:“没藏讹庞的头是不是还没砍掉?”“不急。”马亮讲了那么一长段话,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他再次把“丝罗瓶”背到身上,慢慢站起身,“解决掉那些可以操纵的工具,他已是孤家寡人了,现在就去收拾他。”
按照马亮的说法,危险已经解除。因此,我招呼侯在水帘外的天佑和萧一笑进来。走到石碑前,我们赫然发现,底下跪着的原来只是个雕塑。也难怪,人怎么可能生出那么长的獠牙,何况没藏讹庞死的时候已白发苍苍,又是个文臣,如何扛起一块数百斤的石碑?
萧一笑蹲下身,摸着雕塑的脑袋:“也是个活人塑,但与我们之前见到的不同,它的形象比较夸张。在西夏王陵博物馆,有很多与之类似的雕塑,发掘于西夏中后期的多个王陵。这说明,将没藏讹庞塑成活人俑不仅仅为了惩罚,更重要的是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此人过于大奸大恶,才被塑造得面目狰狞、丑陋不堪,姿态也这般屈辱下贱。”
“我估计,这座人佣最早形成于李谅祚时期,本打算用于李元昊的祭陵,后来李元昊没有葬进来,最终被****的师兄作为十煞神,用于镇守李的宝藏。”萧一笑又看了看马亮在它颈部砍出的裂缝,“而且,这座塑像虽为陶制,却比普通陶塑结实得多,因为泥土中混有一定比例的石英砂。除此之外,这个大奸臣所遭遇的刑罚也要比一般的活人俑更为残酷。”
马亮一手扶着石碑,一手握着长剑指向没藏讹庞的脑袋:“你们让一让。”“还是我来吧。”高大全见他站都站不稳,就接过他手里的长剑,俩眼一瞪,手起剑落,力量够足,落点也十分精确,只听“咔啪”一声,随着刺耳的爆裂,照例冒出一串火花,雕塑的脑袋骨碌碌滚到一旁。
我们都把目光移过去,见脑袋的空壳内滚出一颗长满白毛、面目不清的头颅。“他就是没藏讹庞吧?”我迟疑了半晌才问。“应该是吧。”萧一笑也愣住了。移回视线,断开的脖颈没有血液流出,也许时间太久早已凝结成块或者彻底干枯。
天佑自打进入水帘就一直抱着胳膊,仿佛是个局外人,但看到那颗头颅后忽然有些发呆。“白毛尸煞。”天佑低声喃喃一句,眉毛拧成了疙瘩。高大全没有听到,他收了剑,大功告成般地望着马亮。
马亮却没有万事大吉的轻松,相反显得很紧张,似乎哪个地方有什么不对。他的这个样子害得我们跟着紧张起来,心里悄悄揣度刚才的一系列操作有无出现差错
第七十四章(基因密码)
尸体长毛的事我听人讲过,在一些书籍上也看到过,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是尸体发生了霉变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黑毛,多在高温而干燥的环境下生成,也有绿毛和红毛,这个跟保存尸体所用的防腐材料有关,也跟死者生平的饮食习惯或所得病症有关,但白毛则比较罕见,理论上,尸体生出白毛是由于高温潮湿,一般情况下生出白毛的时候,尸体已腐烂得一塌糊涂。
从封建迷信的角度讲,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尸体长毛是死者心愿未了或者临死时含有怨气,有的说是墓地风水不好所导致的,还有的说是被别有用心者下了咒。但有一点他们的观点是统一的,即长毛的尸体非常凶险,死人沾上死人倒霉,活人看见活人扫气,总而言之,是严重的不吉之兆。
眼下这颗头颅生满白毛,但肌肉并未腐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不腐烂,且长出白毛,那就是传说中的“白毛妖尸”了,用茅山术里的话讲就是“白毛尸煞”。正因为白毛生成的难度要比黑毛、绿毛和红毛要大,邪气自然也要比后者强得多。
马亮将背上的“丝罗瓶”放下,弯腰朝没藏讹庞的躯壳里看,越看脸色越苍白,嘴唇咬得越紧。高大全也觉察出问题来了:“这死尸咋长这么多白毛?”马亮一声不响,抬起头,呆呆地望着眼前的石碑。天佑轻哼一声,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笑,他要看,马亮讲完大话怎么收场。
我忐忑不安地蹲下身,去看没藏讹庞的躯壳里有何古怪。只一眼,我就傻呆在那里,实在不知该用什么词汇形容所看到的景象。没藏讹庞的尸体没有腐烂,但生出一身白毛,这不令我感到惊奇,骇人的是,他的身体四周穿插了无数根银色的丝线,密密麻麻纵横交织,如蛛网遍布,又如鱼骨丛生。
那些银线很细,跟在中医诊所常见的银针差不多,它们一根根绷得笔直,在手电光里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银线一头连在陶俑俑壁上(俑壁离尸体有两公分左右的距离,难怪初见没藏讹庞时,觉得他身材魁梧,要比正常人大上一号),另一头深深刺入尸体的皮肤。
能够看得出,银线主要起牵拉和固定的作用,以防止“受刑者”挣扎而破坏俑体,否则就没必要穿透尸体,除此之外,它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给“受刑者”制造巨大的痛苦和怨念,因为那些银线特意瞄准了人体关键却不致命的穴位。
我用银铲小心敲砸陶俑的双臂(俑体上方承载着沉重的石碑,动作太大容易坍塌),直到外壳一点点脱落、露出死者的前肢,又将手电往下偏一偏。我看到了尸体弯曲、僵硬的五指(当然也生满白毛),指端前的俑壁上留有一大片很深的抓痕,可以想象没藏讹庞曾经受过多么剧烈的痛苦,可惜他被无数银线牢牢固定,连咬舌自尽的机会都没有(仔细观察头颅,可见他的上下牙是被丝线拉开的)。
由于尸体长满白毛,看不出没藏讹庞的身上是否纹有文字或图案,于是我打算找马亮和萧一笑他们商议,想办法在石碑不倒的前提下,弄出个足够大的孔洞,把尸体从陶俑里拖出来。不料,萧一笑与马亮就跟被磁石吸住了一样,正杵在石碑前发呆。
我迟迟疑疑站起来,见漆黑如墨的石碑上刻了七八列西夏文,版面布局和行文格式不太像祭奠之辞,倒像皇帝颁发的某条敕令,仔细看,文字的一笔一划都庄重肃穆、嫉恶如仇。我心里已明白三分,但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还是询问了萧一笑:“那上面说什么?”
“没藏讹庞的十二大罪状。”萧一笑答。石碑上的文字不过两百有余,从时间上算,早该看过三遍五遍,而她的目光却一直没有离开石碑。果然是道敕令,只不过内容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如此也好,或许能从这里面获得些蛛丝马迹,因此,我索取答案的心情更加急切:“什么罪状?”
“没藏讹庞身为当朝重臣,非但不思报效皇恩,反而唆使太子宁令哥刺杀武烈皇帝(李元昊),其大罪一;后虽立新帝(李谅祚)有功,但其行全为一己之私利,无非借此广植党羽笼络亲信,其罪状二;欺新帝年幼,不敬宗庙独霸朝纲,出入竟以天子之仪,其罪状三;都五年(1061年),与其子合谋企图杀害新帝自立朝纲,其大罪四。”
“刚愎自用、穷兵黩武,以致烽火连绵、百业不兴,其大罪五;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以致朝纲败坏、人人自危,其大罪六;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以致民生凋敝、国库亏空,其大罪七;侵吞土地、买卖人口,以致怨声载道、叛乱四起,其大罪八。”
“滥设刑罚、大兴冤狱、生活奢靡、荒淫无度,其大罪九;目无国法、破坏祖制、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其大罪十;为人失信、为父失责、为政失德、为臣失忠,其大罪十一。”
“嗯。”我点点头,这跟我想象中的罪名差不多,“不是十二大罪状吗?还有一条呢。”“最后一条感觉有点不对。”萧一笑指着石碑上那段文字对我讲,“勾结宋使,羞辱皇族,制造谣言,颠覆社稷,其大罪十二。”我一时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你觉得有什么不对?”
“你想想,没藏讹庞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协助李元昊开疆拓土、筑成霸业,其中不少土地和人口是从北宋手里掳掠的,可以说,那是西夏历史上与宋朝关系最差的一段时期,反倒是李谅祚修复了与宋朝的关系,他用汉臣、从汉仪,甚至放弃嵬名氏,向宋英宗请求恢复李姓。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根本不存在没藏讹庞‘勾结宋使’的可能。”萧一笑转头看着我,“可话反过来,石碑上所言如果是真实的,在什么情况下没藏讹庞才会勾结宋史呢?”
我想了想,答道:“走投无路,比如”高大全受到启发,抢口回答:“一定是李谅祚要杀他,这人也忒狂妄了,换我定要灭他十族!哦,对了,对了,肯定因为那个黑匣子,李谅祚想得到它,这样黑匣子的所有权就归皇帝,没藏家族也就失去猖獗的资本了。”
萧一笑没有回应我们的猜测,而是继续抛出疑问:“没藏讹庞固然猖獗,可性情残暴的李元昊都能再三容忍,李谅祚为什么要杀他呢?虽说他指使宁令哥谋杀李元昊,但李谅祚也是被他扶上台的呀。另外,罪状还说没藏讹庞制造谣言、侮辱皇族、颠覆社稷,那么,是什么样的谣言可以颠覆社稷、辱没皇族?能让皇帝惶恐不安欲除之而后快,最终用如此残酷的刑罚处置他和他的家人?”
我恍然大悟,涌上心头的激动使我不由得握紧左拳:“他一定掌握了皇室的什么把柄,想据此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结果计谋不成,反而触怒了皇帝。”
萧一笑似有似无点了下头,但发出的仍旧是疑问:“在你看来,什么是皇室最为看重的东西?”高大全答:“江山。”天佑摸摸脑瓜子:“权力。”萧一笑相继摇头,待她再次开口之前,我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血统。”众人一愣,我稳操胜券地弯起嘴角道:“西夏人的基因密码。”
第七十五章(拓跋氏)
听到此处,马亮面向石碑的脸似乎更加惨白,但我只是一扫过,没有详加注意。
“西夏人有什么基因密码?”天佑从高大全手里拿回长剑,抚摸了一下沾血后闪着寒光的剑刃,“头儿,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崇拜你,可这跟勾结宋使、辱没皇族和颠覆社稷有何关系?”
“关系可大了,别说皇族,就是寻常百姓,谁也不想被人给乱了血统。”我笑了笑,卖弄起自己通过稗官野史中获得的历史知识:“西夏人的血统一直是个千古之谜,要揭开他们的基因密码,就必须得从拓跋这个姓氏说起。拓跋氏,是中国众多的复姓之一。相传,他们是黄帝的后裔”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始拓跋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