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宝生涯-第6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要考虑到,这幅画在民国那会,根本不值什么钱,买下来的价钱,很可能还不比大师装裱一次的工钱来得高,换是你,你会花这个钱装裱吗?
这一点,显然不太符合常理。
正因为这样,孟子涛马上就动用了异能,但令他觉得奇怪的是,这幅画并不是什么画中画,异能给出的价值跟他估计的差不多。
“难道是自己猜错了?其实是哪位有钱的老板特点喜欢这幅画,所以找了位大师把它装裱起来?”
孟子涛心中疑惑,但他还是抱着宁可错了不可放过的念头,想要把这幅画收起来。
“孟老师,不知您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应该是张熊早期的作品,还算可以。”
孟子涛接着说道:“沈掌柜,我一位朋友比较喜欢海派画家的作品,但又囊中羞涩,买不起太好的,因此能否这幅画也让给我?”
对于张熊作品的价值,沈玄重也略有耳闻,再加上孟子涛又这么说,价值肯定不会高到哪去,他笑道:“当然没问题,这幅画就跟添头差不多,价钱您随便给吧。”
孟子涛想了想,给的太高吧,会让沈玄重觉得诧异,给太低也不太好,于是他干脆就给了一万八。
对这个价钱沈玄重已经很满意了,于是孟子涛直接给他开了一张支票。
由于要赶飞机,孟子涛闲聊了一会后,就提出了告辞,回去收拾了行李,坐上了返航的飞机。
…………
回到家,孟子涛开始为出国做准备,忙了一天,把工作上的事情安排好了。
准备出国那天的早上,孟子涛去了师傅那边,上回师傅得知他要去国外,就告诉他,在出国之前去他那一次,他有事情要交代。
孟子涛过来的时候,郑安志刚刚吃过早饭,师徒俩闲聊了一会,郑安志就说道:“子涛,你对追讨流失文物有什么看法?”
孟子涛说:“当然非常支持啊,可是应该十分困难吧?”
世界各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不胜数。以我国为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中国有164万多件流失文物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另有1700多万件散落在民间。
郑安志有些无奈地说:“对,确实非常的困难,特别是咱们的国家现在还不强盛,而且现在西方国家还一直抱着‘文物国际主义’,颇为可恨!”
孟子涛对这些也非常了解,长久以来,尽管我国与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不断要求西方国家无偿归还各自国家的流失文物,但英、法、美等主要的“文物流入国”均借口“文物国际主义”,对归还的声音置之不理。
2002年12月9日,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9家欧美博物馆、研究所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
他们辩称文物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其收藏不应也不必有国界之限,并声称自己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有利于更好地保存文物。
说起文物保护,孟子涛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条国外展出我国文物的新闻时,居然看到还有网友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
对这种言论,孟子涛相当的无语,搞得好像许多宝贝在国内的结局就只有毁坏这个结局,好像现在的文物工作者所做的都是无用功一样。
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比如大名鼎鼎的《女史箴图》这幅画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相传为顾恺之所作,当然,现在的只是唐代摹本。但就算这样,这也是已知存世的最早的我国绘画长卷。
原画为清廷藏品,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盗,盗窃者是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老粗,英国驻印骑兵上尉。回英国以后,此画卷被他以25英镑卖给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作为行家认识到了该画的价值。但是当时的西方专家对我国艺术品的了解十分浅薄,他们直接请了一个东瀛画装裱匠,用东瀛的装裱方法而不是我国画装裱方法,和西方油画的习惯,把好好的长卷硬生生将其拦腰截为两段。
这种做法简直是千古奇闻,最严重的后果是,这种参照将其拦腰截为两段画的装裱方法造成了画幅表面的开裂,掉粉,暴露于光线等一系列不可逆的损伤。
孟子涛得知这些时,无疑是非常愤怒的。事实上,这种对文物不了解而损坏的现象,不止出现在了大英博物馆一家,其他欧美主要博物馆对我国卷轴画的处理也有同样现象。
说白了,就是西方博物工作者对东方文化的无知。去过大都会的都知道,中国文化是被放在埃及,古希腊罗马,甚至是古波斯和东瀛之后的。直到今天,欧美百姓对于我国文化和艺术的了解恐怕也很浅薄。他们又有什么资格去保存我国文化遗产?
但现实又是无奈的,没办法,谁叫东西在别人手里,而“文物国际主义”这种公然的强盗逻辑和“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呢?
郑安志接着说道:“事实上,除了‘文物国际主义’这个歪理邪说之外,还有其它原因阻碍着我国流失文物的追回……”
诸多文物流出国达成共识,以非法、非道德方式流失的文物,比如在战争中被掠走,以盗掘、走私等方式得以出境,均是追讨的主要对象,所有权不应存在争议。不过,真正界定流失在外文物“非法”与否,标准始终非常模糊。
有专家称,“善意取得”的情况让界定流失在外文物“非法”与否变得复杂起来。每一件文物都有其复杂的经历。它们很可能是几经转手、通过合法途径如在合法正式的交易市场上出售。如今持有流失在外文物的,大多属于“善意第三人”,而不是最初掠夺、盗窃文物的当事者。比如,我们至今对美国多家博物馆中大量的圆明园流失文物没办法。
随着文物纠纷成为不少国家的困扰,确有涉及追索文物的国际公约应运而生。这些公约规定,因战争、走私等非法进出口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
但是,这些国际公约均没有“强行法”的地位,大量流失文物的归还得不到直接、有效的法律支持,这导致依据公约追讨流失文物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困难。
一方面,公约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过50年,像清朝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掠夺的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内。另一方面,条约仅在缔约国之间产生约束力,只有当事国加入了公约,才能受其约束,而收藏流失文物较多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均非缔约国。但是,这些国际公约均没有“强行法”的地位,大量流失文物的归还得不到直接、有效的法律支持,这导致依据公约追讨流失文物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困难。
一方面,公约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过50年,像清朝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掠夺的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内。另一方面,条约仅在缔约国之间产生约束力,只有当事国加入了公约,才能受其约束,而收藏流失文物较多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均非缔约国。
了解了这些困难点,孟子涛当即问道:“师傅,国家是不是准备行动,讨回这些流失文物了?”
(20/62)
第六百九十四章 柴窑风声
郑安志摆摆手道:“你有你的事情,哪能一天到晚让你加入这人组织,那个组织,那还不忙死。只不过是,我得知半个月之后,在英国有一个小型私拍,会有一件柴窑出现,你帮我去看一下,如果是真品,那就把它买下来。”
“您说的是周世宗的柴窑?”孟子涛十分惊讶。
柴窑,目前为止一个有名无实的名词,成为千古之谜,无人能解。据说为后周世宗柴荣创设的柴窑,但在当时并无任何记载,那怕片言只语均不见。
最早的文献记载见宋人欧阳修,及至明清至民国文献多以曹昭的简单记为范并加以发挥。
比如,清代梁同书在其所撰的《古窑器考》中记曰:“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这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虽然也有人试图解开谜底,但终因苦于无实物的对照,多属一家之言,一己之见。
按迄今多数研究者都否定其存在,但少数学者认为柴窑是宋人所说的湖田窑青白瓷精品,该意见渐被一般人接受。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中原的影青瓷。而认为是越窑青瓷精品者,一般引文献《谈荟》为据。
另外,也有说柴窑瓷即是秘色瓷,但因为法门寺出土了秘色瓷,因此这一说法被排除了。
不管怎么说,现在对柴窑的认知还处于混乱之中,到底有没有柴窑也不能肯定,正因为这样,孟子涛才会惊讶,因为师傅既然这么说,应该是能够证实有柴窑存在的,但为什么自己没有听说过呢?
郑安志说道:“先前有考古队员发现过一些特别的瓷片,符合古书上对柴窑记载,又做了科学鉴定,可以肯定是五代时期的,被认为应该是柴窑瓷,但因为并没有发现整器,而且瓷片也很少,所以并没有发表。”
说着,他指了一下桌上的一只小盒子:“东西就在里面,你看一下。”
孟子涛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是一块天青釉的瓷片,他拿到手中仔细观察,从这片瓷片所表现的特点来看,它符合黄土胎,胎薄,釉面光亮细美,天青色,满布较大的细纹等柴窑所具有的特点。
他又轻轻敲击瓷片,发现敲击声如磬,这说明柴窑胎体坚致,烧结温度比较高,另外,在高倍放大镜下能看出柴窑的釉里面含有红蓝宝石一类矿物质颗粒,釉面平滑,没有汝窑那样的桔皮纹,发出的是宝石一样的明亮光泽。
在40倍放大镜下,瓷片上见不到气泡,而100倍可见零星小气泡同,老的开片两边都已钙化还有不少无色开片,说明在千年漫长的时间里,开片是在不断的生成,并且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最后,孟子涛又用异能做了鉴定,结果也显示,这极有可能是真正的柴窑。
“感觉怎么样?”郑安志笑着问道。
听孟子涛把先前观察得出的结果,详细地解说了一番,他高兴道:“很好,希望你到了英国后能够传来好消息。”
孟子涛笑道:“应该会的。”
“那我先转给你一千万美元,如果不够的话,你先垫上。”
“这么多钱应该够了吧。”
郑安志摇了摇头:“如果确实是柴窑瓷,那可就难说了。”
孟子涛一想也对,现在柴窑瓷并没有发现过哪怕一件整器,有道是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是这种名贵瓷器,以rmb计算的话,上亿都有可能。
在师傅这又坐了一会,孟子涛也了解到了一些追讨回流文物的进展,总的来说,情况并不容乐观,成功案例寥寥无几,珍贵的东西能回来的不多,“回流”文物中间有95%是除一、二、三级文物之外的一般文物商品,并不是珍贵文物,珍贵的东西都在人家的博物馆里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