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吉诺弯刀 >

第240部分

吉诺弯刀-第240部分

小说: 吉诺弯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臣的性命安全,影响到随后的新君继位。某只好权宜行事,果断处置。”

    他转向郑贵妃说:“贵妃娘娘,您一直对贤贵妃的儿子被皇帝立为太子,心怀不满,日夜勾串不法内侍和娘家亲友,思谋要夺回太子之位。如今,众嫔妃都在悲伤哭泣之时,您这样积极地站出来,不顾眼前明摆着的事实,质疑皇帝死因,难道是不欲新君顺利继位,想要横生枝节,趁乱为您自己的儿子创造机会吗?”

    郑贵妃被他说得面红耳赤,她出来说话,一方面是的确觉得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一方面也的确有想要借此扩大事态,趁查处皇帝中毒阴谋的机会,罗织罪名,加诸于贤贵妃。贤贵妃和皇太子本来应该随侍陛下,一起来清凉山行宫,但她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推脱不来,还令太子留在京城,分明是她早已事先了解了皇帝此行的风险和变故!她必定是阴谋的参与者!只要能够将贤贵妃和太子卷入此事,她的儿子就有机会夺取皇位。

    听到军队领袖当着大庭广众,将自己内心的小算盘说得清楚明白,郑贵妃不禁又惊又惧。惊的是,这些事情自己都只对最心腹的身边人和最可靠的娘家亲戚有些许暗示和流露,为何会被外人知道?难道,军队多年以来就在宫中密布了眼线,监视宫中的种种风吹草动?惧的是,魏应真在朝中也算是一名重臣了,在皇帝面前都敢仗义执言,屡犯龙颜,可刚刚就只多说了几句话,竟然便被乱刀劈死,当众喋血行宫,落了个令人唏嘘的结局,可见,如今的军队,已经是狰狞毕露,翻脸不认人了,既然他已经点了我郑氏的名,如果我再啰嗦,想必魏应真的下场,也就是我的下场。我死倒也罢了,谁知道这帮如狼似虎的粗鲁之人,事后会不会放过我的儿子或者我的族人?

    郑贵妃虽然有些头脑,但毕竟也只是一介女流,被军队首领这一番威胁恐吓之后,被吓得闭上了嘴。

    (二)

    见嫔妃和群臣中的一片嗡嗡议论声变得安静下来,乃至鸦雀无声,军队首领感到非常满意。他傲慢地举着刀,在各人眼前晃了一圈,然后将马刀还入刀鞘。

    他点头说:“想来,居心叵测的,也就只此竖子一人而已,其他的娘娘和诸位大臣,都还是明白道理,知道关键时候应该如何取舍的。”

    他一拱手,对众人说:“诸位,变生突然,国事危急,我等作为陛下最信任的人,应该同舟共济,上下齐心,尽力维持好安定的局面,尽早护送大行皇帝的灵柩,返回运京,向全国百姓诏告皇帝殡天,并拥立皇太子登基称帝。某将率领全军,护卫皇帝的灵柩回京,也会全力保护各位的安全。但是,如若再有人,心生异志,企图节外生枝,让军心不稳,天下臆测纷纷,那么,就不要怪我不肯手下留情!魏应真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在叛乱军队**裸的威吓之下,皇帝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

    全副武装的军队,护送着皇帝的灵柩,挟裹着嫔妃百官为人质,浩浩荡荡地向运京城进发。

    黑压压的军队,就像滚滚大河一样,络绎于途,源源不绝,数日后便抵达运京,将运京城包围了个水泄不通。

    贤贵妃现时是宫中位分最高的嫔妃,听说皇帝的死讯,顿时明白皇帝是遭了叛军的毒手,自己在皇帝临行前的担忧,已然应验,变成了事实。

    左右请示,面对当前情况,应该如何处置。她左思右想之后,深觉其实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军队关于陛下之死的解释,开城迎入皇帝的灵柩,为皇帝举行葬礼,然后,按照军队的意思,让自己年方4岁的儿子,继位登基,并顺水推舟地授权,由军队领袖来秉国辅政。为今之计,自己一个弱女子,只有一切顺从军队的意思,方能保得住儿子的性命,和自己下半辈子的富贵平安。

    贤贵妃思谋妥当之后,亲笔给军队的领袖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带头接受皇帝的死因,保证新君继位后永不追问此事,并表示,皇帝年幼,不会处理朝政,按照祖制,皇后早逝,应由皇帝加封生母为圣母皇太后,由皇太后临朝垂帘听政。贤贵妃主动表示,自己一介女流,虽然识得一两个字,但哪里会处理外面的政务,垂帘听政也就是个仪式,国家大事,一应取决于大将军,表示皇帝将会封大将军为护国亲王与摄政亲王,领双王衔,负责选拔能臣,组织内阁,统摄辅政,更进一步表示,皇帝年龄略长后,有意遴选册立大将军的幼女为皇后,立大将军弟弟的幼女为皇贵妃,虽然两女的年龄都比皇帝大了10岁以上,但是皇帝选拔后宫,唯看贤德忠诚与否,可以不拘这些小节。

    军队首领见到贤贵妃的密信,心下大喜,深觉贤贵妃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个懂事会做的女人,便回信对贤贵妃表示了忠诚,表示军队一定全心拥戴太后临朝听政,并坚决拥护皇太子即刻登基继位。

    双方达成了合作的协议,从此结成一党。

    (三)

    运京12个城门全部洞开,满朝文武和百姓,俱各披麻戴孝,哭声一片地夹道跪迎皇帝的灵柩入城。

    皇帝的灵柩入宫之后,当着众人的面,军队首领表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在举行大行皇帝的葬礼之前,应该首先册立新君。他主动提出应让皇太子即刻继位称帝,登上皇座,接受群臣的朝拜。

    于是哭得满脸是泪,被父亲的棺材和严肃紧张的气氛惊吓得不轻的皇太子,被牵了出来。贤贵妃拉着他的手,一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将他带到宝座前,让他坐下,然后自己站立了皇帝的身后,母子俩接受了群臣的朝拜。

    朝拜已毕,军队首领对小皇帝建议说,百善孝为先,第一道旨意,应该首先尊奉生母贤贵妃为圣母皇太后,迁居上阳宫,授权圣母皇太后临朝听政。

    小皇帝哪里懂得其中的意思,泪眼婆娑地看着母亲。

    贤贵妃对儿子点点头,附在他耳边,逐字逐句地教他说。

    小皇帝便遵照母亲的吩咐,将母亲教的话,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宣布准卿所奏,立刻尊奉贤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并委托皇太后垂帘听政,令大将军统摄群臣,全力辅政。

    这是小皇帝颁布的第一道圣旨。情势所迫之下,满朝文武,唯有伏地礼拜,口称万岁,遵旨奉行。(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朝的终结(3)

    (一)

    新君登基十日后,军队的首领忙完了朝政上的事情,正准备下朝回府,走到武英殿外的广场上,遇到宫中的内侍在出宫门的必经之路上恭敬地等待着他,宣太后懿旨,召他入上阳宫,说皇帝有事情和他商量。

    军队首领在内侍的带领下来到了上阳宫。那便是我居住了一辈子的宫殿。年轻的贤贵妃晋升太后之后,搬进了这座宫殿,并正在着手重新装饰,拟使用更为明快的色调和更为华贵的布置陈设。她不喜欢之前的那种简朴风格。

    进入上阳宫后,军队首领看到新太后换了一身簇新的家居服装,****和肩膀隐约半露,头上插了一支清新脱俗的翡翠玉簪,手持团扇,坐在暖阁里等着他。

    那便是我们最后告别的地方。

    军队首领虽然之前也多次见过新太后,却从未见过她如此装扮、如此温婉的造型,顿时被她的美色所吸引。怪不得被毒杀的年轻皇帝如此宠爱她,果然秀色可餐,不是人间凡品。

    说是皇帝有事情召他来商议,却看不到小皇帝的踪影。

    军队首领看看暖阁附近的安静,心中便猜到两三分。

    他看着漂亮迷人的新太后,尝试着问:“太后召臣入宫,不知有何事吩咐?”

    新太后轻摇手中的团扇,启动朱唇,语调柔婉地说:“我们母子能够在乱局中有今日,都是大将军护持有功。我们母子,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今日召大将军入宫,并无别事相商,只是想请大将军在宫中吃个便饭,特地感谢一下大将军的恩德。”

    新太后说:“虽然是便饭,但却并不随便。其中一二菜品是哀家亲手为大将军做的。手艺不精,希望能对大将军的胃口。”

    军队首领立刻下跪谢恩,口称不敢不敢。

    新太后莞尔一笑,说:“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就和一家人一样,要同舟共济。今后,我们母子,要仰仗大将军的地方,还多着呢。大将军护国有功,完全当得起哀家的宴请。大将军就不要这样客气了。”

    于是,太后便令就在暖阁中设下便宴,与军队首领相对而坐,各各案前摆设了几样精致的菜肴,又有新鲜的时令供果。

    暖阁的门重新关上以后,太后便向军队首领祝酒。

    两人酒过三巡之后,军队首领热血上涌,痴痴地看着眼前的美人,口中不觉有些胡言乱语。太后便低眉道:“大丈夫有想法就要果断行动,说那么多闲话,却算什么。”

    军队首领听得太后眉目含羞地说了这一句,顿时就心知肚明,站起来向太后走去,将手搭在她半露的香肩上,见她没有拒绝,便胆大起来,伸手将她搂在了怀里,一只手便顺着她的胸衣摸了下去。

    太后半推半就,两人当时就抱在一处,在刘申强迫我的那个条案上,暧昧成其苟且之事。

    刘申在天有灵,若见到这样的情形,不知会作何感想。

    从那一天起,我们的暖阁,就再也不是我们的暖阁了。就像我们的王朝,也不再是以前的王朝。

    (二)

    从这一天开始,新太后和大将军就彼此往来,有了特别的关系。

    新太后其实内心并不喜欢这个谋害了自己夫君的人,但她深知此人性情凶暴,又掌控了朝政军队,凭自己孤儿寡母的力量,无法与他抗衡,唯有自己献出名节,靠美色笼络住此人,才能保得儿子的安全,保住王朝的延续。怀着如此这般悲壮的心情,她一直曲意取悦着这个军棍。

    在太后的献身与斡旋下,小皇帝保持了几年的平安执政。

    但是,造化弄人,小皇帝八岁的时候,太后不幸染上了时疾,年纪轻轻就病重不治,拖了一两个月后,带着无限的不甘和对儿子的万分牵挂,病逝在上阳宫,一代绝色,就这样香消玉殒。

    病逝之前,她召见了军队首领,他已经是国家的摄政双王。她再三恳求,看在两人几年甜蜜往来的情分上,希望军队和辅政众臣,能够好好扶持小皇帝,她保证小皇帝一定对辅政重臣们言听计从,一定对辅国摄政的恩德铭记不忘,又叫来小皇帝,令他当场拜军队首领为义父,今后要用父亲之礼事之。

    军队首领见她临终还不忘两人的鱼水之情,这样教导小皇帝,心里也着实怜惜,便在她病榻前信誓旦旦地保证,要率领群臣,忠心不二地辅佐皇帝长大成人,延续王朝的兴盛与繁荣。

    太后听着情人的忠诚誓言,一万个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驾鹤西去。

    眼见得几年的鱼水之欢转瞬成空,军队首领倒也的确内心悲凉,在新太后的病榻前落下了些许真诚的眼泪。

    (三)

    然而,靠**关系建立的同盟,从来都是不稳固的。

    太后去世后,一开始,小皇帝还能按照母亲的教导,恭恭敬敬地以义父的礼节对待军队首领,彼此还相处融洽,相安无事。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