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诺弯刀-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再次笑了笑。
我看着他,我说:“是。我知道你是他。”
他在镜子里对我点点头。
他说:“我们在去宝镜峰的路上约好的。我还有答应了你的事情,没有做到。”
他说:“我在这里等你很久了。你快点来吧。”
他说:“琴儿,你快点来吧。”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很快就打湿了整个脸颊。
我看着镜子中那个年轻的面容。
我怔怔地看着他,直到那个影像,逐渐变得稀薄,变得漂浮而不稳定,然后,像清晨的雾气一样,从铜镜的镜面上消散了。
我的手颤抖着抓着铜镜。
我觉得它重有千钧。我的手指已经无法再承受它的重量。
终于镜子从我手里跌落下去,叭地一声,掉落在青砖的地面上,摔成了两半。
我也随着镜子的掉落,而身不由己地从椅子上滑倒了下去,像一匹飘落的丝绸一样,倒在了地上。
我尚未梳理的雪白的长发,披散在地面上,就像是一大片盛开的白花。
我看着上阳宫雕画着凤凰的顶梁。
这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最后一件东西。
在意识之光泯灭的最后一刻,我在心里,怀着积蓄了一生的万千柔情,对镜中那个未来世界里年轻的你说了一声:“亲爱的你,等着我,我来了。”
(二)
我的陵墓前立着一块高耸的汉白玉石碑。
在石碑的最上方,雕刻着一朵立体的、栩栩如生的云霄花。那是在我生前,根据我的懿旨而设计的。
这朵花,是你在德鲁湖会战之后,随着向刘申报捷的奏章而八百里加急送到运京来的。你在这朵生命力顽强的花朵里对我说:我还活着,你还好吗?
在云霄花朵的下面,有长长的千字碑文,记载了我父亲的忠勇、母亲的贞节,我自入宫以后的种种美德懿行,对后妃们的种种教诲,还有我在杨彪叛乱中对国家的功劳。在碑文的最后,是皇帝和我的其他子孙们对我逝世的无尽哀思和对慈恩的深深感念。
我的子孙们给我所上的尊号,为“正德贞坚文皇后”,史上简称为“正德皇后”。
我去世后,在房间里留下的随身遗物,包括刘申赐给我的那些贵重首饰、皇后、皇太后的朝服、我到清川时发现的你的玉佩,刘申留给我的你的书信,还有我房间里的那个装满了白色石头的大瓷罐,都被作为陪葬品,与我一起安葬在刘申墓穴旁边的陵墓里。
当墓门被永久关闭的时候,那些白色的石头就在黑暗里失去了颜色。
我和与我相关的一切,就这样沉入了大地,从那个世界上隐没不见了。
我一生最喜欢的物件,便是美丽的花朵。
于是,我的儿孙们在我的陵墓四周编植了各种花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守墓园丁们的悉心照料,我的陵墓前一年四季都有鲜花次第开放,就连寒冬腊月,也依然有树树腊梅,迎霜吐蕊,清香四溢,成为整个皇家陵园中最富有勃勃生机的一处地方,也成为我后代子孙们扫墓时最喜欢停留小憩的地方。
刘申和我的儿孙们都很孝顺,在我们的王朝倾覆之前,他们都分工轮流住到陵园附近的行宫里来为我们守灵扫墓。每个人轮值时都会过来住一两个月。在行宫的旁边,他们还供养了一座皇家的寺院,寺院的住持是图布丹大喇嘛的大弟子和他的传人。守墓庐期间,我们的子孙们都会在这里学习佛法,学习如何智慧地认知宇宙人生,如何智慧地面对和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
我们的陵园旁常常被年轻人的朗朗诵经声和读书声所围绕,渐渐地成为运京的一大特色景观。
后来,这座陵园旁的寺院,发展成为运京的一个佛学研修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不少学僧前来挂单修行,甚至吸引了西域各国的僧侣来此驻锡讲学,盛况空前,一时无两。
我们陵园所在的地方,叫做景陵。陵墓旁边的寺院叫做万福寺。
“景陵梵呐”和“万福晚钟”都成为了载入史册的著名景观,更被写入了无数的诗词歌赋,象征着那个朝代的鼎盛繁华,(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七章 王朝的终结(1)
(一)
200多年的时间如同白马过隙,飞快地也过去了。
皇家陵园里的松柏已经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青苔也已经爬满了我们的坟茔。
王朝的面貌,也变得与我们在世时大不相同。从官制到税收制度,从建筑式样到男女服装的流行款式,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刘申和我的重孙15岁时继承了皇位,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君。这个在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太平君主,不懂得如何驾驭军队这支凶猛的力量,也不懂得如何巧妙地控制这把双刃剑,让它只能捍卫和平,而不能成为和平的威胁。虽然他的祖父和父亲对他教诲提醒很多,但是,他对此的了解,毕竟只是在理论的层面,他从来没有过实际上操作的经验。他也发自内心地不喜欢和军队里的这帮粗鲁之人打交道。他真正喜欢的,是吟诗作对,是参禅悟道,是风花雪月。他是个非常优雅而文艺的皇帝,有着一颗文人敏感而柔弱的心。
他对军队的不喜欢和处理军队事务的诸多不周到,逐渐引发了军队领袖们的不满。反对皇帝的阴谋,再一次地在军队中酝酿起来。
在我们的重孙继位后的第11年,汉军领袖故伎重演,邀请年轻的皇帝前去阅兵围猎。有警惕的大臣向皇帝讲述了杨彪谋逆的故事,建议皇帝学习刘申,也不要亲去军营。但是,年轻的皇帝认为,军队不会这样愚蠢,已经失败过的把戏,还会重新上演。他觉得刘申这样的心机深沉,不是为君的正道。虽然出于孝道,他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但是却明确地表达了不愿意欺骗军队领袖的心意。
大臣们多次劝谏未果,也就只好随他去。
年轻的皇帝率领着娇妻美妾兴致勃勃地来到京畿郊外阅兵,并且听从军队领袖的建议,在阅兵之后,前往皇家围场狩猎。
从来没有去过狩猎场的后宫美女们听说能参加围猎,去清凉山行宫避暑,都非常高兴,后宫当中一片欢声笑语。还好,年幼的皇太子的生母贤贵妃头脑比较清醒,她以皇太子最近身体不好,经常腹泻为理由,委婉地劝说皇帝同意,这次就把太子留在运京,不随同他前往。
正是这个建议,挽救了王朝的倾覆,让刘申建立的王朝的寿命,又得以延续了四五年之久。
悲剧果然发生。年轻的皇帝在狩猎当中,与汉军将领们野外宴饮时,被权势日益炽盛、心怀异志的汉军将领在饭菜中下了毒。宴会结束后,他回到自己的营帐,感觉到非常不适,传召太医过来诊治,早已被军队控制了的太医们,众口一词地说,皇帝应该是在刚刚的宴饮中误食了有毒的蘑菇,现在毒性已经深入体内无法救治。
死到临头的皇帝幡然醒悟,军队背叛了君王,他们对自己下了毒手。但是,现在悔悟,已经太迟了。毒性在体内飞快地蔓延,很快,他的舌头就变得乌黑僵直,无法说出任何句子。随行的嫔妃们闻此噩耗,纷纷赶来,哭哭啼啼地跪在帐中皇帝的床前,惊慌失措。在一片纷乱当中,皇帝眼看着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众太医假作手忙脚乱地一通救治,终告无效。拖到深夜,年轻的皇帝已经全身发黑,终于万分不甘心地丢下了娇妻爱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二)
随行的百官纷纷赶来哭丧。
大家看到皇帝全身发黑的样子,不少人偷偷地交换眼色,各各怀疑皇帝的死因,但是,军方的领袖已事出突然,恐防生变为理由,调动重兵,控制了御林军,将整个行宫和皇帝大帐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风语不透,水泄不通。面对密密层层的火把和雪亮的如林刀剑,很多大臣敢怒不敢言。
御史大夫、魏国清的后人魏应真,性情耿直,看不惯群臣贪生怕死,屈从于军队的暴力胁迫,挺身而出,大声质问军队领袖皇帝究竟如何中毒的,指出皇帝中毒的症状,很明显不是野生蘑菇中毒,而是砒霜中毒的表现,而且大家在一个锅里喝的蘑菇汤,为何众人都平安无事,唯有皇帝会中毒?很显然,是有人事先在皇帝的御用餐具上做了手脚!
许多大臣都认为魏应真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有大臣站出来支持魏应真的质问。随行的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也不相信皇帝是死于蘑菇中毒,也以主母身份,提出了质疑,要求军队彻查皇帝暴毙的真相。
眼看着局面将要变得复杂失控,军队领袖觉得不给这帮文人和女人一点颜色看看,就震慑不了朝野。
一不做二不休,他拿出了狠毒的手段。
魏应真的连番质问,话音未落,军队的领袖就径直向他走了过去,看着军队领袖脸上的腾腾杀气,魏应真以为他会推搡自己,和自己动粗,魏应真身材魁梧,也学过一些太极的招数,自认为不至于在肢体冲突中吃亏,所以毫无惧色,也没有退缩一步。但是,众人万万没有想到,军队领袖走近魏应真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抽出了腰间的吉诺弯刀,一刀就将魏应真劈倒在地,魏应真倒在地上四肢抽搐,血流满地。帐中的文臣和嫔妃们受到极大的惊吓,女人们尖叫一片,纷纷躲避。被突然袭击的魏应真倒在地上,自知绝无生机,但耿直禀性不改,指着军队领袖,满嘴鲜血地仍旧破口大骂不止,大呼军队谋逆,高呼勤王勤王!于是,军队领袖又赶前一步,一脚把魏应真踩在马靴低下,挥刀砍向他的脖子。两秒钟过后,魏应真身首异处,叫骂声戛然而止。他的头滚向一边,但双目依然圆睁,怒视着害死他的人。
军队首领踩着魏应真的尸体说:“皇帝不幸误食蘑菇暴毙,太医院集体诊断救治,都有无疑定论,尔等不通医术,此时此刻,不为皇帝的殡天而悲恸难忍,反而说三道四,搅乱试听,引起人心动荡,危及国家安全,莫不是心怀叵测,想要趁机犯上作乱吗?”(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王朝的终结(2)
(一)
军队首领脸色阴沉、眼光凶恶地扫视着嫔妃和群臣们说:“不错。蘑菇汤是一口大锅煮了出来的,但是,我等军人,为国家安危风餐露宿多年,什么样的野草野食没有尝过,早已锻炼出了铁打的筋骨和肠胃,纵然有些许毒素,也都能够自行化解,故而只有小小不适,未有死伤。可是,皇帝自幼长在深宫,何尝吃过这样许多的苦头。我等军人能够承受的毒性,皇帝肠胃娇弱,一时无法承受,也是符合情理之事。”
他面向嫔妃和群臣,语调低沉地说:“我等自阅兵到围猎,每逢宴饮,均全体与皇帝同鼎而食,并无分餐,就说明我等事先并无谋害皇帝之心,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军全体将士,内心也是无比悲恸。而这个迂腐的儒生,怀着不轨之心,当着这么多将士的面,污蔑我们的忠君之心,无视全军的悲恸之情,在这里大放厥词,挑唆人心,实在是让三军将士义愤填膺。某若不当机立断,为国家清除此害,只恐三军群情激奋,另生变乱,威胁到各位娘娘与大臣的性命安全,影响到随后的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