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7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看了夏完淳一眼,不禁点了点头,这种情况确实要禁止,不许在明朝内部出现。“嗯,这件事,孤会让刑部去办。完淳提起此事,孤也想起来,我朝烟草种植,也是屡禁不止。既然如此,众位想想看,能不能对这个烟草种植,形成规范。”
陈永华想了想道:“这个其实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收重税,限制烟草的市场,或者对种植进行管理,在南洋大面积种植,将烟草的价格降到一定的范围。利少之后,种植自然会被控制。”
王彦点点头,随着明朝商业的发展,王彦以及明朝很大一部分官员,对商业和市场都慢慢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两个办法可以试一试。朝廷最怕的就是百姓一窝蜂的去做一件事,今后要多加强这方面的管控,预防风险的发生。”
堂内几人,都拱手称是,夏完淳也做回了自己的位子。
这时王彦又挑起另外一个话头,“东吁国于金国联盟,我朝的注意力,不能只放在金国身上,也要多关注这个东吁。朝廷在云南的防守,其实比较薄弱,万一东吁攻入云南,就能与金国夹击四川。这对我朝而言,也是一大祸害。几位对于这个东吁,可有什么办法?”
金国和东吁一南一北,是明朝现在主要的威胁,再商议了对付金国的办法之后,王彦便想也聊一聊这个东吁。
不过这个东吁不像金国,国内的商业也不发达,同明朝也没有多少贸易往来,陈永华便喝起茶来,而夏完淳、顾炎武等人,交流一藩之后,夏完淳开口道:“监国,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个东吁怕是比金国还难对付一些。”
王彦放下茶杯,认真的看着他,便听他接着说道:“臣的意思不是说,东吁的国力强于金国,而是他所处的位置,可以说是穷山恶水,特别是东吁的北部地区,都是茫茫山林,就是雄兵十万,也难以穿过。况且我朝现今适合南洋气候的官军,也就只有三万多人,想要对付东吁,怕是不易!”
这次明朝出兵南洋,病死的比战死的人要多,最后除了两广和云南籍的士卒留下外,其余的人马,都先一步返回广州,明朝却实还没那么多适合在南洋征战的士卒。
东吁国在明朝看来,并不是很强,但是他的地形和所处的位置,却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护。
王彦皱了下眉头,“这东吁国也是带甲十万,那不是只能他打我们,而我朝却很难消灭他们么?”
夏完淳拱手道:“监国,确实有些麻烦,不过也并非没有办法对付他们。一方面,我朝可以支持艾能奇,从北面骚扰东吁国,一方面,我朝还可以利用安南、广南、高平、真腊、暹罗,从东面牵制东吁,让东吁自顾不暇。当然我朝也需要在云南和广西练一支强兵,如此一来,即便是东吁真与金国配合,我朝也能从容应对。”
“目前也只能如此,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练兵要放在第一位,其他只能算是辅助之策!”王彦微微颔首,随即又问道:“那艾能奇现今怎么样呢?”
艾能奇是大西四王之一,孙可望于云南建立大西国之后,同明朝发生冲突,由他镇守云南。
孙可望率兵北上取川时,被明朝击败,艾能奇也在明军入滇以后,逃入东吁北部,算时间也有四五年了。
夏完淳在兵部,他对这些消息比较熟悉,所以还是他回道:“监国,艾能奇在东吁与我朝交界的掸邦地区活动,东吁的军队几次征剿都以失败告终。据云南传来的消息,艾能奇有一万多人,控制了十多个土司,算是有一定的实力,我朝可以利用。”
(最近在筹备新书,写晚晴,本书就保持每天两更的速度,直到完结了。打赏的巴比们,感谢你们的支持,我欠了好多更,就不还了。哈哈哈)
第1283章颠覆东吁
明朝同东吁的恩怨由来已久,虽说明朝曾经击败了东吁,但是自万历以来,明朝国力衰落,无力调节和管理西南的土司,金字红牌和信符制度逐渐失去威信,东吁国便又卷土重来,不断蚕食明朝版图。
到此时,明朝与东吁交界,原来属于明朝的六个宣慰司,除车里宣慰司依然在明朝手中外,木邦宣慰司、孟养宣慰司等都投靠了东吁,或者走向独立,使得明朝失地千里。
明共治七年五月,东吁国境内,木邦宣慰司一带的群山之中,约有一万余人马,难女老少都有,驻扎在大山之中。
从大西国被明朝击败,艾能奇领着两千兵马,以及家眷流窜入东吁,已经有近五年的时间。
这些年来,艾能奇日子十分艰难,开始面临明朝和东吁的两面围剿,直到近两年来,明朝对他的政策改变,由追剿变成暗中扶持,他的日子才好过一些。
明朝这样的行为,叫作支持反动势力,颠覆他国政权,明朝并不好大张旗鼓的支持,都是偷偷摸摸进行,所以艾能奇能得到支持也十分有限。
不过这有限的支持,对于艾能奇而言,也是不得了。最起码,他是吃穿不愁了。
明朝对于艾能奇的支持,不只是在粮食上,最主要的是明朝派遣细作,联系木邦、孟养的土司,或是威逼,或是金银收买,让他们支持艾能奇,否则以艾能奇的影响力,是不可能在土司林立的东吁北部有所建树的,而正是有明朝的影响力,艾能奇才能壮大起来。
在得到明朝的资助之后,艾能奇的实力如滚雪球一般迅速壮大,许多掸族的土司在明朝的收卖下,开始支持艾能奇,他的势力开始遍布掸邦地区。
艾能奇的活动,自然引起了东吁王的注意,东吁已经发兵围剿三次,但都因为没有抓住艾能奇,消耗巨大,而以失败告终。
随着艾能奇的壮大,东吁国也多少知道了艾能奇有明朝支持,但是东吁国几次找到明朝,明朝都说艾能奇是流贼,让东吁国随便征剿。
东吁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他见明朝无赖,也并不想点破此事,因为撕破了脸皮,那明朝必然恼羞成怒,国内的艾能奇都不能解决,就招惹明朝,是很不明智的,所以东吁现在还并不想与明朝开战。
去年,东吁入侵暹罗,虽然在明朝的逼迫下,被迫从暹罗撤兵,并被警告不得挑起战事,但是他们毕竟一路杀到了暹罗都城,沿途抢掠了不少东西,国力又有所上升。
明朝堵住了东吁东进之路,又在北面支持流贼,破坏东吁的统治,东吁在大军从暹罗撤回之后,又同金国结盟,便决定组织第四次围剿。
明朝不是支持艾能奇么,那东吁就灭了艾能奇,给明朝一个教训,狠狠抽明朝一个耳光。
在白莽回师之后,在阿瓦休整了数月,便开始分成三路,每路一万人,向艾能奇活动的木邦地区进军,意图分进合击,将艾能奇围歼。
这时,中军帐中,艾能齐正听着部将祁三升的汇报,“将军,昨日所得的消息,东吁之兵,分兵三路,一沿着阿瓦河,一沿着金沙江,左右包抄,一路则直接往孟乃而来。看来他们是得到情报,知道我们在孟密安抚司活动了。”
这个祁三升当初并未随着孙可望、艾能奇,而是跟着李定国、刘文秀接受了大明的改编,他是刘文秀手下千户官,因为骁勇善战,还被送到了南京武学,之后明朝为了支持艾能奇,才挑选了十多名有西军背景的将官,由他带队,到艾能奇军中来。
艾能奇看了看地图道:“木邦和孟养两个宣慰司的土司,在大明和东吁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的行纵被透露给东吁,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不过这次,东吁还真是兴师重重,看来是想置本将于死地。”
“将军,那这次我们怎么办?”祁三升舔了舔嘴唇,“东吁军是我们的十倍,支持我们的土司,估计也不敢帮我们了,要是我们被东吁的军队包围,那就完了。”
营寨中有一万人,但大多是家眷,战兵只有三千人,大概一个营的兵力。
艾能奇用手弹了弹地图上的灰尘,却没有回答,而是问道:“曲巡抚答应给本将的火器送来没有?”
祁三升微微一愣,然后抱拳道:“卑职已经让第三司的人去天马关取了,估计就这几天回来。”
他说完又补充一句,“将军,就算有火器,我们一个营也很难面对三万东吁人,卑职建议还是先退入天马关暂避,等东吁人走了,我们在出来吧!”
东吁国前三次围剿,之所以不能剿灭艾能奇,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每次快追上他,他便躲入明朝的领地去了。
艾能奇之前被东吁和明朝两方围剿时,也就是明朝剿他,他就躲入东吁,东吁剿他,他就逃入明朝。
现在明朝成了他的后盾,他便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这一次,他并不准备退入明朝。
前不久,他收到云南巡抚曲从直的密信,朝廷希望他在东吁搞一点事出来,而为了支持他搞事,云南方面连火器都给了。
他被支持了这么久,总得要拿出成绩来,才能让明朝觉得付出是值得的,不能一有事就溜走。
以前明朝还是不会输送火器的,毕竟送火器就太明显了,但是现在明朝就没那个顾虑,东吁既然与金国联盟,那明朝颠覆东吁也是合情合理。
艾能奇微微颔首,“退入天马关是要退的。不过不是本将,你让一个局的士卒,将家眷送入天马关暂避,让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说着艾能奇站起来,手指在地图上边滑动,边说道:“我们等火器一到,立刻去东南方向的锡波。顺着阿瓦河的东吁军队,因该走的最快,本将先会一会他们!”说完,他滑动的手指,变成了拳头,一下砸在地图上的锡波附近。
祁三升看看地图,半响沉声道:“将军是想利用东吁军队,路途远近不一,一路路的破掉吗?”
艾能奇笑了笑,祁三升加入明军之后,打的基本都是堂堂之战,是正规官军的正面作战,是硬碰硬的战争,很强调双方兵力的对比、士卒的训练,还有武器装备,多数时候还是以多打少,所以见兵力悬殊,便有些不敢冒险,但他不一样,他是基本没有强过,一直都是在夹缝中生存,善于游走,因而三万东吁人虽多,但只要不同时面对,他就有许多机会。
“先打他一路,如果能胜,就能打破东吁人的包围,然后本将就带着另两路在这大山中转悠,等他们疲乏了,掉队了,再设伏击之。”
艾能奇看着祁三升道:“如果我们像之前一样,东吁人一来,就遁入大明,那木邦和孟养宣慰司的土司们,就只会始终处于摇摆之态。他们都精明的很,我们不展现出实力,他们就会蛇鼠两端。”
祁三升听他这么说,心里有些明白了。确实,每次都退入大明,只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土司也不会真心支持,他们也怕站出来后,东吁人一来,他们溜进明朝,把他们丢在东吁,被缅族人攻击。
“卑职明白了!”祁三升当即一抱拳。
艾能奇随即挥手道:“去办吧!”
当日营地内的近七千老弱妇孺,便被一百多名士卒护送着向北而去,而在次日,去取火器的人马,便赶着骡马回到了营地。
艾能奇的三千多人,原来凶悍是凶悍,但是却没有经过多少正规的训练,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