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564部分

崇祯十七年秋-第564部分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从西夷手够买一些种马回来,其他渠道购马的方式可以缓一缓,先把银子用到西南战事上,怎么样?”

第947章历史规律

    战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原王朝想要进取,想要保住疆土,没有战马可不行。

    汉唐都有大量的战马,就连宋朝马匹也不少,多的时候有二十万匹,但是没有好的养马地,战马需要奔驰,而不是圈养,所以合格的马匹并不多,加上宋要面对的敌人,远远比汉唐时候的难以对付,因而一直处于下风。

    汉唐时,中原王朝掌握炼铁技术,骑兵穿铁甲射铁箭,而北方游牧名族生产力极其低下,箭头多是骨头磨成,装备上差距太远,抗击天灾的能力也弱,一场风暴就能灭掉一个部落。

    到了宋时,所面对的敌人,已经是国家,而不是部落,宋会炼铁,辽金夏元也会,他们也有大量的工匠,大量的作坊来制作武器,他们已经从落后的部落,进化成为国家,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既有游牧渔猎民族的善战,又有了农耕民族的技术,这便难以对付了。

    明朝现在面临的情况,与宋差不多,他的对手不是落后的部落,而是掌握了汉族技艺,控制大片耕地的国家。

    面对这样的对手,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技术上的优点,同时也要学习敌人的长处,所以战马必然少不了。

    兵部提出每年追加一百五十万百银,虽然在各部的要求下被消减,但是最后还是保持了八十万两的追加,用于购买种马和战马养殖。

    八十万两,可以养三万精兵,但是用到马匹上大概也就能养五六千匹的样子。

    这个花费比北宋养六千匹战马一年花费五十万贯,成本还要高上许多。

    明朝比不上宋朝富裕,财政上有些吃不消,现在只能以育种繁殖为主,减少购买,等到朝廷打破北方封锁,获得更好的牧马之地和马匹来源之后,再来大肆购买便宜的战马。

    这样一看,明朝近期的许多决策,都可以联系起来,并不是单一存在,朝廷的重心从与清军作战,转移到西南,就是必然了。

    战马的事情敲定之后,陈邦彦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现在陈述第三条,关于重设五军都督府,将官按期调动,打破各个派系间的壁垒,避免形成藩镇,诸位可有什么异议?”

    任何王朝,军队听命于中央,王朝的根基才能稳固。

    从汉代朝开始,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与军队失去控制有关系。

    东汉末年,豪强并立,本质上都是军阀,此后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所有的朝代颠覆,基本都是权臣,军阀掌握军队,军队不在听命于王朝所至。

    如司马氏,宋齐梁陈都是篡位得来,隋末表面是亡于百姓不满,实则是炀帝太过心急打压关陇军事贵族,导致他们背叛所至,唐末藩镇就不必再提,这其中都有军队的身影。

    这个问题,一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统武,才得以解决,但也带了一些副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尚武的精神,自此遭受了遏制。

    明朝现在军队的情况,实际上是等于三大藩镇,继续发展下去,必然阻碍朝廷加强中央集权,而中国自古为一统一大国,要维持偌大的疆域,又必须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存在,否则将是一片散沙,内斗不休。

    王彦早就想对军队动手,包括他属下的五忠军,各个将领长期掌控同一支军队,这是当权者最为忌讳的事情,王彦也不例外。

    人心最为复杂,也最为无常,五忠军各部能将他扶上摄政亲王的宝座,那他属下的将领,也可能被他们的属下,推上来,取代他,然后又被属下的属下继续取代,这是一个循环,也是唐末和五代十国那么混乱的根源。

    这不是他做了皇帝就能解决,他得国不正,怎么上去的,下面的人都看得着,难免会有人有样学样。

    他除了大杀功臣,就只能将军队给控制起来,而这又有一个大问题,功臣们会不会老实让你杀,特别是眼下明朝军队本来就派系林立,是不是所有帝王都能有宋太祖的能力,而属下将领会不会束手就擒,这都不一定。

    看历史,其实有一定规律可寻,从中可以看到人心,读到人心。

    秦、晋、隋,这些短命王朝,能结束乱世,源自于天下久战,人心思定,而他们为何又迅速灭亡,可能是还有不少人心中不甘,不服气,有野心,是一个反弹,还要折腾一下,等天下人彻底累了,才能真正安定一段时间。

    宋朝之前,天下被武**害那么久,也正是那时,异族崛起,天下对于武人的厌恶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宋大祖限制武人才能成功,是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因素存在,并不是真的一句话,就能让所有武人交权。

    天下之势,物极必反,随着宋明两代对武人的打压,武将的地位已经降低到谷底,到了现在,天下大乱之际,武将的位置必然反弹。

    如果按照历史规律,到了清末民国,武人的地位将达到顶点,也迎来了一场新的混乱。

    控制军队不能太迟,也不能太早,王彦考虑再三,如果不尽早控制,不说他手下五忠军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鲁王和金声桓、郑成功肯定都会成为大军阀。

    这次明军大规模调动,王彦将王得仁调到四川,将孙守法调到南阳,便是一个信号,这都是楚党的地盘。

    明军之前有个潜规则,江南和淮南这样的新占区域除外,湖广、两广等地是楚党传统的势力范围,拥唐派和浙系的军队,是不能进驻的,同样楚党的军队,也不能开进江西、福建和浙江。

    这次调动王彦让拥唐派的军队进入楚党的地盘,也就代表着下次楚党的军队也能开进江西、福建。

    陈邦彦说完,堂内众人就议论起来,但场上的文臣并没有人出声反对。

    “啪啪”两声云板的清脆声响起,唐王将众人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条议案,孤王反对。眼下正是大战之时,这个时候调换将领,容易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影响军队战力,并不可取!”

    他说完,鲁王也沉着脸沉声说道:“孤也反对此议。神京未复,现在就改革军队,是不是太心急了。而且这条议案关系军队,孤认为不能光由我们决定,必须要参考将领们的意见。如果不问问各个将领,万一他们不满,发生哗变怎么办?”

    文官集团乐于限制军队,这就使得唐鲁两派的大臣,大多支持这条议案,鲁王只能将军队拉进来,看看王彦怎么和他属下谈。

    一旁王彦早有心理准备,知道此事阻力必然很大,也料到唐鲁会反对,他听了鲁王的话,脸色不禁一沉,鲁王不仅不赞成,言语中还有威胁之意,暗示他如果冒然改变,他可能唆使军队哗变。

    (感谢曼珠沙华君莫伤的500,山前石为路,桥上行走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第948章朝鲜求救

    楚王府里,王彦与陈邦彦在议事结束后,来到他的书房继续商谈。

    两人坐定后,侍女进来给他们上了茶点和瓜果,退出去后,陈邦彦就说道:“我之前与苏观生、张肯堂等人私下都交流过,当时他们也都表示赞同提议,内阁也投票通过,可是没想到议事堂票拟时,唐、鲁许多官员却临时变卦了。”

    议事堂和内阁的关系,其实就同原来司礼监和内阁差不多。

    以前内阁有票拟权,因是用蓝色笔写的,遂又叫“批蓝”,和司礼监掌握的“批红”权,二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

    因而就算批蓝批的再利国利民,要是司礼监硬是不批红也白搭,这便是皇帝制衡大臣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阉竖才那么猖狂。

    如果反过来,没有内阁票拟同意,批红也无从批起的话,那就能形成制衡,是个很不错的制度。事实上,宋朝时就是如此,皇帝的什么旨意,只要宰相不同意,那皇帝想做什么也做不成。

    可是明朝有个例外,没有宋朝刑不上大夫的规矩,宋代算是君臣共治,都要守一定的规矩,但明朝的皇帝却超然于规矩之外,他可以毫不留情的廷杖意见不合的大臣,不服就打死你。

    这样一来,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就不对等了,遇上个好太监和好皇帝还行,一旦遇上混账一点的内阁就成了权阉和皇帝的玩物。

    其实有明一代,能干的大臣,真是不少,但是明朝能干的大臣,却几乎都没有好的下场。

    现在的议事堂,其实就是取代了司礼监,内阁提出各种方案有建议权,但是能不能执行的权力,却在议事堂。

    王彦作为建制派,改良派,其实十分小心,并没对大明朝的制度,进行什么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是没有引起巨大反弹的原因,他只是将皇族压制下来而已。

    “这点,我早有预料,唐鲁肯定会反对,而他们说的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两派的大臣,见两位理政王同时反对,只要唐鲁说的理由不是太离谱,那些大臣就会动摇,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条议案是我太心急了。”

    王彦喝了口茶,冷静了下来,反省了一会儿。

    “那现在怎么办,暂时放弃吗?”陈邦彦开口问道。

    王彦将茶杯放下,摇摇头,“不,将议案修改之后,再重新提交上去。”

    “怎么改?”陈邦彦身子前倾,“殿下有什么主意?”

    王彦微微沉吟,“这次是我们步子迈太大,太心急。兵部可以从新修改一下,各部可以分批次对调军官,还可以先从低级军官入手,一步步来。此外鲁王算是给了孤一个威胁,但同时也是给孤提醒,将领的意见必须要考虑,这次触及了他们的利益,必须要有所补偿,才能减轻他们的抵触情绪。”

    “殿下准备做什么让步?”

    “谈不上让步,这么做也是为了能够使得文武合流。”王彦正色道:“孤的意思是调一些文武兼备的将领到中央来任职,让将官有机会进入朝堂由军转政,而且只要才能足够,今后同样可以出任尚书,甚至入阁拜相。”

    “入阁拜相,这样恐怕朝中文臣会反对啊!”陈邦彦惊道,他想到了宋朝的狄青。

    王彦笑道:“所以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先调王绩,王士绣,谢旷这样有功名在身的将领进入朝廷,这样既能给军中将领一些暗示和希望,又不会引起文臣的反感。”

    王彦见此陈邦彦微微颔首,看着他道:“军队的变动势在必行,但是孤怕下面的将领不理解,所以希望你能放下手中事务,代替孤到五忠各部走一趟,至少把他们的心思给我统一起来。”

    陈邦彦点点头,叹道:“好吧!我会尽快动身。”

    说完他就准备起身告辞,王彦站起来送他,两人才走到门口,就看到夏完淳急忙走来。

    王彦与阵邦彦随即站着,等他到了跟前,见他手中拿着一个折子,便开口问道:“小隐,有什么急事?”

    夏完淳躬身给两人行礼,然后说道:“朝鲜送来的军报,要向朝廷求援,因为陈阁部在殿下这里,下官便拿着军报过来了。”

    陈邦彦兼着兵部尚书,这个事情确实需要通知他。

    从扬州战役之后,明清双方就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