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2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对于宗室的乱帐并不关心,只要不用他掏钱来养就好,他正了正身子,问道:“朝廷春闱有多少江南士子和北地士子过来?”
王介之苦笑道:“北地的士子不到五十人,江南到是有近千人过来。”
这和上一次恩科是相比,缩水了一半不止,这值得让王彦和整个明朝提高警惕,因为这说明清朝以汉制汉的策略开始初见成效,北地已经基本被满清安定,如果在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北地的汉民就彻底认可满清了。
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宋辽之时,燕云的汉人也不认为自己是汉人,而是辽人,宋金之休战几十年之后,北地的汉人,也不将自己视为宋人,等到蒙古灭金之时,以金哀宗为正统坚持抗蒙的汉人亦不少见,也出现了郭虾蟆这样的为金国尽忠的人物。
如今北地人口减少,清廷有大把的土地来收买人心,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能活下去就行,可不管你哪家皇帝。
王彦沉思一阵,“这次江南的情况还算好,可能是与去岁多尔衮捕杀南党汉官,处死陈名夏,使得江南士绅,对于满清失望,但如果朝廷长时间不能光复江南,恐怕江南最后也会彻底屈服。”
众人听了,脸色都带着一份忧色,王介之则接着说道:“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最后一件事却与相公有关。”
“哦?”王彦疑惑道:“什么是?”
王介之看了看堂上众人,一阵为难,但最后还是说道:“最近城中传出许多谣言,说紫微帝星落入王家院,这显然是在争对相公啊!”
第489章谶语
大明朝廷如今已经改变了弘光初年,一触即溃的态势,并且连胜了几场,鼓舞了民心士气,使一些对明朝前途已经失去信心的人,又开始重新考虑站队的问题。
如今广京府一派蒸蒸日上的火热景象,珠江上桅杆如林,每天都有船只从南洋、日本、朝鲜的方向来,带来大批钱财和物资,城内城外,集市云集,百姓交换商品,寻找工作,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大商贾货物满仓,几万雄兵供卫城池四周,大明朝廷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
正是有鉴于此,起先因为两都沦丧,浙东速亡,郑芝龙卖闽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以及种种原因,或是对朝廷已经失去信心,逃回故乡准备做大明的遗民,或是因为战乱,与朝廷失散的官员,现在见形势好转,又纷纷来投。
原隆武朝廷的给事中,丁时魁、吴德操、刘湘客、金堡,原福建按察使郭之奇,以及江南旧官,纷纷南下而来,朝廷也正值用人之际,所以一概照单全收,委以重任。
可人一多了,肯定就有事来,明朝内部有内斗的传统,之前脚跟没站稳,现在看来又有人不甘寂寞,想要起来争权了。
之前,朝政就有人攻击王彦掌握朝廷财权,兵权,全势过重,但那说的还算是实情,王彦可以接受,可以和他们来对辩,他并不搞一言堂,党同伐异,否则与“奴才该死、奴才遵命”的满清相比,大明的优势再哪里?
可现在居然传出“紫微帝星落入王家院”这样的谶语,那就越线了,这不是正常的政治斗争手段,已经是恶意捏造中伤,说他王家今后可能要意图谋反,是要置他于死地。
王彦听了王介之的话,眉头紧锁,他将朝廷几位大臣都想了一遍,好像都没有什么大的矛盾,难道是满清要害他?
这一时半会儿,王彦刚回广京,还真想不清楚,但此事他却必须查个水落石出,眼下许嫣嫣刚有身孕,就出了这么一条流言,实在太巧,也实在太狠了。
要是许嫣嫣生下一女婴还好,若是诞下一男孩儿,那这谣言恐怕传的更凶,君臣之间必然不能共存,由此可见传播谣言之人的险恶用心。
自古有言,伴君如伴虎,谶语这种事情,可不是什么小事,最著名的就是“桃李子,得天下”,隋文帝称帝之初,就有方士安伽拖言:“李氏当为天子。”劝文帝“诛尽海内凡李姓者。”
隋文帝这样雄才大略之人,虽不是太迷信谶语,但事关他杨家的江山社稷,那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此以后,他就把李姓之人,当做威胁他江山的存在,但要诛尽天下李姓之人,显然不太可能。
隋朝之前都是士族门阀政治,还有北地胡人汉化之后,形成的军事贵族,皇帝把有能力造反的李姓贵族、大臣们,在大脑里筛选了多遍,最后列出几人,便一一找借口铲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人物李浑。
王彦可不希望自己成为李浑,不过眼下谶语已经流出,他不知道天子会怎么想,而且眼下的时局,他也不能学李渊故意做出贪财好色之举,来坐低身份自保。
他的目标是保天下,保汉家道统,如今天下板荡,他已经是风口浪尖的人物,岂能半途而废。
之前他身份卑微,所以他守扬州时,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朝廷身上,结果朝廷失败,他也险些困死孤城。此后南撤浙东,他又相信了马士英,结果议和不成,潞王监国瞬间瓦解。
这些事让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依靠别人,往往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想要保天下,保道统,还得靠他自己,这是他从一个普通的文人士大夫,逐渐成长起来的心路历程。
当然这也是他经历多次战阵之后,取得了如今的局面,再加上他现在的地位,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小指挥使,所以整个人稍微有点膨胀,觉得光复汉室,复我旧疆,舍我其谁!
何腾蛟认为天下英雄,唯他翁婿二人,但王彦现在放眼看去,南明内部却基本没有值得依靠的人,堵胤锡或许有足够的战略目光,但威望不足,左懋第、苏观生纯粹的文人,郑成功到还有些潜力,但现在实力还太过弱小,没有成势,这抗清的大旗,只能他来抗起。
如今光复大业刚刚起步,他不可能因为谶语事件会引起皇帝的猜疑,就主动放弃一部分权力,以此来打消皇帝的疑虑,反而会进一步来加紧揽权,以图自保。
王彦还不知道,流言来自何方,如果是明朝内部的势力,想要挑拨君臣矛盾,从而来分王彦手中之权,那他们可能要失望了,王彦现在根本不会放权。
如果是外部的满清,那他们的计策也不会成功,因为就算皇帝信了谶语,也没有实力来动王彦。
王彦心中一阵盘算,发现这谶语对他最大的伤害,就是加大了君臣之间的隔阂和猜忌,把他往权臣的道路上,又死命的推了一把,为大明朝廷的内部斗争,埋下了隐患。
想到此处,王彦不禁一阵恼火,大明刚刚形势好转,就又有人出来捣乱,他绝对要把散播谣言的人揪出来。“这些流言,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谁传播的,可有消息?”
王介之遥了遥头,“大概是相公出征之后,便突然流传起来,等我们察觉之时,已经满城皆知,再去找寻源头时,便根本追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种谣言在城内传播,广京衙门不管?”王彦锁眉思索,沉默一阵后,开口说道:“这件事,我会让天地会暗中探查~”
堂内王彦正说着话,门口却忽有侍卫禀报,“国公,宫里来人了,说陛下召国公前去觐见。”
王彦见此,只得站起身来,“即是天子相召,我就先去行宫拜见,两位兄长与诸位就请自便吧。等见了天子,我再寻日子接着邀请诸位商谈。”
第489章暗流
王彦拱拱手,先一步离开客堂,他吩咐侍卫一声,让人备好茶点招待一下行宫来人,让他稍微等候。
他则快步走回卧房,去换朝服,许嫣嫣怀孕了行动不便,何枝枝面色有些红润的取来绯色朝服、镶金玉带、乌沙官帽,替王彦穿戴整齐。
她第一次帮王彦穿朝服,有些生疏,一边整理一边说道:“父亲带着母亲去戏楼听戏,还不知道相公回来,我已经派人前去通报,估计二老正急着回来,现在相公去进宫面圣,完了可得早些回来,妾会让下人备好酒菜,给相公洗尘。”王彦自己拉了拉身前袍子,却说道:“今日恐怕不成,走了几个月,有许多军政务要处理。晚上,我可能还要准备见一见张献忠的使者,此外几位大学士,也得见上一面,估计不到半夜不会回来,你们与父亲母亲不必等我,明早我再给二老请安。”
何枝枝听了,却有些不高兴,王彦拍了拍她的手,没有多说,就疾步出屋。
王彦来到前院,见一太监在院子里等候,正是司礼监太监庞天寿,他见了王彦遂即拱手笑道:“王相公有理了。”
“哪里哪里~”王彦客气一下,也拱了拱手,“不知道是庞公公亲自过来,多有怠慢了。”
“王相公说笑了,相公东征大胜,威望无双,于国朝又是一件大功,身份尊贵无比,自然要咱家亲自来请。”庞天手的笑容将他的眼睛挤成了一条细线。
王彦看了看庞天寿,总觉着太监的笑容,有点让人得慌,他并不喜欢太监,亡国六兆之中,阉竖之祸,就是其中之一,但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也不想得罪这些天子近臣,于是笑道:“公公,客气了。”
王彦边说,便将一张银票塞入庞天寿手里,庞天寿并没有拒绝,笑咪咪的收入袖中,便做了个请的手势,“陛下已经等候多时了,相公就随咱家走吧。”
王彦点点头,当即一起出门,亲卫迁来马匹,王彦翻身上马,但庞天寿却道:“相公骑马,咱家坐轿,速度慢些,陛下等的急,不如相公自行去行宫拜见,咱家随后就来。”
王彦看旁边果然有一顶小轿,于是拱了拱手,便打马而去,身后百来名亲兵,跑步急行。
一路来到行宫外,王彦翻身下马,门口的一员将领便迎接上来,甚为年轻,英武不凡,王彦起初不以为意,但待其走近一看,却不惊一愣,疑惑的道:“豫王殿下?”
这将领正是隆武皇帝的另一个弟弟朱聿锷,按着明朝宗藩制度,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袭亲王爵,剩下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
隆武登基之后,唐王的爵位传给了朱聿,而朱聿锷则是郡王爵位,按着历史他在朱聿殉国之后,继承唐王爵位,在广东坚持抗清十二年,最后兵败自杀。
现在隆武迁至广京之后,将他封为亲王,他与唐王一样,深居简出,极少露面,王彦也只见过几面。
“王相公得胜而归,挫败谭泰、张存仁,大涨我大明士气,本王实在佩服。”朱聿锷笑着上来,拱手说道。
王彦收起惊讶,连忙回了一礼,“殿下这是?”
“王相公不要提什么殿下。”朱聿锷摆摆手,笑道:“朝廷要支援川蜀,需要钱财,苏阁老停了宗室的俸禄,亲王郡王的也降到不足一成,将军、中尉适龄的则编成一军,但都是天潢贵胄,也没人能够统领,便由本王和王兄先行统领。”
这件事情,刚才王介之有提了一次,但王彦并没有再意,但此时看了一身盔甲的朱聿锷,以及行宫门前当值的皇室宗亲,他眉头却皱了起来。
“陛下早就吩咐过,相公一到,立刻禀报,本王这就带相公去见陛下。”
王彦反应过来,连忙行礼道:“那就有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