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拾遗-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极仙翁来到了大荒山无稽崖。山崖下不远有一块草长莺飞阔地,七姊妹正在戏耍,见到往日仙人到来,热烈相迎。从此,这个昔日高人成仙归来,第一件要做,就是点化它们,教化它们成仙道法
七姊妹不负所望,勤修数千年,终于修得隐身变化之术。只是随意变换人形、危难之处或特定条件下会出现折扣。
后来,第七只小狐凭天资聪慧,炼得最好,得到了南极仙翁大家真传南无量尊法以及仁贤、仁爱、善仁、善义等做人之道。
再后来七仙狐被仙翁荐上天庭见管仙的王母娘娘。(玉皇管神,王母管仙)于是才差它为蟠桃园
护园仙狐。它敬业忠守,及时发现下界得道黄鼠桃园盗洞,上报捉拿,护园有功,得到赏识。后来黄鼠使计脱逃,下界继续为恶,对七仙狐即怕又恨。
秦岭终南山,大荒山无稽崖,祖居之地,
七仙狐举目无亲。为完成善事万件长途跋涉,晓行夜宿,饱受风餐露食之苦,往来与中原大地。
为早一天实现善事万件之天命夙愿,她还是选择了舍离祖居故土,深入中土,到人迹繁华的地方。多少年来,几乎走遍五湖四海,高山大川。从京城到地方,从闹市到偏远,从不间歇,难作休闲。见到百姓疾苦、自然灾难、官府贪腐、小人媚陷,种种不义之举,顺天行道,出手相帮,义无反顾。乱世天灾助民众出水火,盛世百废待兴扶义举,她淡泊名利不辞辛劳,到处留下了善事踪迹,留下了众多美丽故事在民间传颂。
九千九百九十九件做完了,糖瓜子沾不住灶王爷的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上天汇报,得到了王母娘娘的首肯认可。王母想到自己主观武断,知道错怪了仙狐,但是一言既出,又怕失了颜面,驷马难追,冷酷主观内心油然产生了一丝怜念:苦哉,小仙狐。
往事如烟,百年前的一天,小仙狐泰山事毕观日出,顺目东望,正值日跃东海显迹时候,有一股白罡阳气瞬间从大海与泰山之间升腾而起,后随日出逐渐淡去。仙狐疑惑不解,遂决定一探究竟。
哪里想到,阳气升腾之处竟是般阳县南山南林之中的至高点。
这个至高点叫升阳岗,就在沂蒙鲁山南麓、般阳县南山南林中部,后来致远祖父隐居之所。升阳岗四面林荫,至阴至柔,正是这里万绿之中高起的崮顶,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经常在寅卯黎明前腾空显现白罡之气
此处当时有中土虎族最高首领吊睛白额雌虎居之。
时年九九重阳日,中土虎族最高会议在此召开。其中有山东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的代表。吊睛白额雌虎主持,会议开了三个通宵列举了景阳冈武松打虎和李逵探母力杀四虎的事实,一致通过决议如下:洪太尉打开地穴之门,误走妖魔天地煞星一百零八,齐聚山东梁山起事,对南山南林升阳岗为首府的我中土虎族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全族必须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迁移,方能度过劫难,经各地代表反复磋商决定,凡吾族不畏严寒者,一律迁至东北山海关外繁衍。凡吾族无惧酷暑者,一律迁至华南一带生息。此举关乎我虎族前途命运,立即传达所属各部,无条件组织执行。
你道为何有此会议?
原来,不久前,梁山好汉武松、李逵二人奉吴用军师之命,前往河北大名府侦事,取道南林升阳岗,满身的降虎煞气惊动了虎踞于此处的中原虎族头领——吊睛白额雌虎。
吊睛白额雌虎的丈夫就是当年阳谷县景阳冈上被武松打死的老虎。
那时雌雄二虎刚刚举办了婚礼,新婚燕尔,夫妻二人协商,有丈夫出南林为虎族寻找新的领地。
临行前,二虎依依不舍,妻子道:“如今你我肩负吾族重任,唯世人我之不敌,故夫君此行,需慎之又慎,遇人不可逞强,更不可威而食之,以免受其害。”
谁知雄虎当面应诺,后来难掩本性,最终葬于武松拳下。更有后来遭李逵所杀成年二虎,教子无方惯养其性,招致灭门之祸。
消息传来,雌虎悲痛欲绝,厉声吼叫连声,临近鸟兽尽惊。
它立誓必报此仇。几经转念又想,自己身负统帅全族重任,岂可将个人恩怨置全族利益之上而不顾。何况人虎命自天定,度过眼前难关要紧,只将怨恨埋藏心底,直待众族人去了东北华南。
吊睛白额雌虎自己却踏上了中土西部山区之路,另辟疆域去了。
从此以后,山东再不见了老虎的踪影。
七仙狐来到了升阳岗,又开了眼界,这里俨然终南百倍缩略图。
祖居的终南山川,按比例缩变成了眼前起伏的山峦沟豁,至高点从南面看,恰似无稽崖。站在崖底,翘首上眺,只见三棵古松高悬上端,险要至极,非鸟儿不能至。只是奈何不得仙狐的功力从谷底或岗上自由飘落。
三松树一旁,就是稀世有名的三松日月洞。
那洞依山面南,白天日光照射,尽收阳气,夜晚月色皎洁,阴气滋补,与世隔绝,仅有日月光华折射进入,因而得名:三松日月洞
这洞入口五尺仅容一人爬进爬出,再往里豁然开朗,足有三间屋大小。右半部分有天然石床、桌椅板凳,左半部分里头洞底两个泉眼四季涌水,一热泉一凉泉,沿左侧外流,经一石池混合后流至一地缝无声渗没,真好一个天生沐浴去处。整个日月洞让那温泉调理的四季如春。
七仙狐得到了又一栖身场所高兴极了。因为除了露宿客栈山野以外,可以择时回此憨息了
(四)
(四)之一般阳致远。光阴冉冉,大明后期。七仙狐耳闻目睹了般阳高氏祖人厚德天下之作为。存心有难相助。
单说此次七仙狐为何功力之高却为两只石狼所伤,要说缘由,还得从般阳县高致远说起。
般阳县在山东腹地,沂蒙山脉鲁山以北,建于公元前164年西汉初,因在般水之阳得名,至南北齐时废。隋朝六年即公元586年复置,元朝24年即公元1287年,再取汉朝般阳县为名沿袭。
般阳县,三条大川穿绕。淄河在东,范阳河在西,孝妇河居中从县城与西关中间穿过。孝妇河,宽处数里,窄处里余,汛期河水自南向北奔腾咆哮,水及两岸,平日清澈见底的河水居河中央漫流荡漾,晨曦晚霞倒影其间,更有那夜幕降临,水中呈现白莲花般的云朵任由月亮穿行。最后入小清河入黄河进大海。沿途好一派自然风光。
般阳县东邻青州,西临泰安,城南博山青石关地联莱芜,城北张店接桓台张北平原。
般阳县城,东、西、南三面十数里外环山,建在孝妇河东岸一块平川之地上。
整个县城,城墙围抱,墙高三丈三尺,顶阔丈二有余。南北东西四门威严雄伟。护城河阔三丈,其水自城南东来河水灌入,常年涌流不息,绕至西门飞泻孝妇河,此下水处设有水打磨一盘千年来与日月竞转。
城内有中土闻名的大佛寺,其泥塑大佛头顶高过二层楼房。
四牌楼在城中心,所辖地名里程皆从此处始起,如城北一里沟、三里沟、五里河、十里铺等。
四牌楼周围八方有般阳著名的八大乡绅家立牌坊,座座高高,庄重无华。高家的座南朝北,尤为朴实大方
致远远祖曾扶明皇安邦定国,敕封监察御史,明察暗访沐尽风尘,上报国恩下安黎民,功劳卓著国人称赞。其祖父也在朝为官,清正廉明,后告老还乡,在故里南山寻得升阳岗修了隐居之所安度晚年。其长孙致远自幼聪敏过人,只因其父母早亡,一切皆有祖父培育成人。八岁聘京师名教学习四书五经,十一岁又请著名剑客家习武艺,善使麒麟辟邪剑。天资过人的他,整日习文练武,从不懈怠。
般阳县城东关,高宅。
高宅坐北朝南,前部为住房,后部为花园,占地十亩,四面石墙。
大门口,高大的门楼下三蹬青石阶,一对石狮分列大门两旁。石狮两侧是两尊上下石马,明皇御赐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大门两侧门石台条石溜光,大门檐沿哈巴狗、张口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前宅又分东西两院,各有东西厢房。都是木飞檐斗拱,衬砖雕石刻,廊顶柱立。更有那迎客大厅坐落两院中间,进出须迈足青石台阶两层。大厅两边是过道厢房南北开门,直通后院。后院二层阁楼高起突兀,式样尽有能工巧匠设建,阁楼两边,又建有偏房侧门,可直接进入后花园。
后花园有七亩大小,别致幽雅。一入门假山造型各异,假山一侧有半亩荷花池,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道通向深处。路两旁有桃梨槐杨柳桑榆树遮荫蔽日,园内兰荷菊梅四季飘香,墙边几处翠绿青竹更点缀出潇湘幽境之美。小道尽头,园林堂房三间,中为客厅,布置茶座书画,左为书房,书架古今,文房四宝,右为下榻,衣被枕裘。
高致远就在此处习文练武。时年十六岁。
端阳前夕,石榴花开火红,荷叶碧绿含苞,一天夜晚,致远习文练武已毕,静静盘坐园中池塘一边木墩座位上练习吐呐,渐入忘我境界。
忽觉印堂、百会有两股热流源源涌入,一股经大椎至尾闾,一股沿印堂下檀中过丹田经会阴混为一处,任督二脉立时畅通,大小周天飞速运行,全身骨骼哗啦作响,顿时清醒,耳目聪明更甚,一跃而起,轻灵无比,伸展拳脚,功力陡增。
致远抬头,仰望北斗,七星明亮如灯,就在自己头顶,继而慢慢变弱变小,缩回原貌,心中疑惑不解。又乘兴刀枪剑棍了一会,遂回房安息去了。
原来,此日天上文武二曲星君轮值夜巡,巡至般阳上空往下一看,正是高宅花园,平日致远勤学苦炼,早给二位种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又深深感动了二位星宿,不觉心动:其人志向不小,天意辅助此人,义不容辞。于是心照不宣,各施其法,将二人文武真气贯赋,以助其日后济世益民。
果不然,星致远习文练武愈加勤奋,不负天意,渐入社会,涉入世事。地方科考皆轻取头名。尔后行侠仗义,济困扶危、修桥铺路义无反顾,深受般阳人爱戴。
离高宅不远有一普照寺,致远经常去和主持交流,听些佛法,主持几次想剃度与他,一概不予理会,只将佛法戒条戒色欲灌入精髓铭记。
祖父多次叫他京城考取功名,哪知他秉性所在,只想为百姓做事,轻薄功名利禄,无奈只好依他,后明皇恩准告老还乡隐居升阳岗,年老行动不便时由致远接回高宅家里,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四岁。时至致远而立之年。
祖父去世后,在京城御前供职的二叔父、在两浙(浙东、浙西)设有府第的三叔父奔丧回家一同料理了后事。般阳田宅,尽有致远继承。
他不负祖训,忠厚传家,仁义豪爽,自强不息,只用几年时间,就将家业管理的井井有条。他把妻子王氏和一双儿女安排在东跨院居住,其他事务由管家等家人在西跨院操理,自己仍主居后花园堂屋。不觉到了三十六七年纪。
(四)之二捕头秦淮。
大明末年,山东大地,连续三年天旱。
般阳县,第一年初春草木干枯,夏粮颗粒无收,秋季少见雨滴,农人播种无望。虽然到了十月一日下了一场大雨,已与事无补。
转眼到了秋后纳粮的时节。
城里,店铺条封,集市萧条;乡下,缺吃少穿,难以温饱。人心不稳,百姓心焦,种粮无存,赋税难逃。
有钱有势有粮的人、各庄主员外、不仁不义者,乘机大发民难之财。有的威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