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全面战争之帝国崛起-第4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拉贝斯认为要想打赢一场战争,就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在没有对高卢蛮族内部有足够的了解之前,他是不会轻易发动一场战争的。至于军队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军队规模已经足以应付对高卢蛮族的战争了,完全不需要再扩充新的军团。
就算战争爆发以后真的出现了军队短缺的问题,卡拉贝斯治下的高卢蛮族可不是尤利乌斯家族治下的平民百姓;只要有足够多的武器装备和粮草物资,卡拉贝斯就能拉出足够多的军队!
出于对卡拉贝斯的绝对信任,弗拉维斯在送出了武器装备和粮草物资以后,就不再注意山外高卢的情况了,而是将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进攻日耳曼蛮族的事情上。
日耳曼蛮族可是比高卢蛮族还要强大的存在,悍不畏死的战士几乎就是日耳曼人的代名词;面对桀骜不驯、天性野蛮的日耳曼蛮族,尤利乌斯家族可是要好好下一番苦工才可以发动战争了。
抛开卡拉贝斯麾下的五个军团不计,尤利乌斯家族还有九个军团可以使用;这九个军团中,最少需要两个军团留守本土,这里的本土自然是指尤利乌斯家族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五个行省了。
而新占领的伊利里亚行省也需要最少一个军团的兵力驻守,除了稳定伊利里亚行省的局势以外,这个军团更要应对东方的达西亚蛮族的威胁;这些兵力都是不能轻易调动的。
最终,弗拉维斯作出的安排是,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留守尤利乌斯家族本土,第三军团驻守伊利里亚行省;而剩下的第四、五、六、七、八、九军团,则全部参与对日耳曼蛮族的战争准备!
正在尤利乌斯家族紧锣密鼓的准备发动对日耳曼蛮族的战争的时候,布鲁图斯家族也没有闲着;在拿下了希腊半岛上的三个行省以后,布鲁图斯家族也算是希腊半岛上的大势力了。
整个希腊半岛上,目前为止也剩下四方势力了;虚有其表却占据着四个行省的马其顿王国,各自为政且名存实亡的希腊城邦联盟,奉行孤立不结盟政策的雅典城邦,以及外来的布鲁图斯家族。
这四方势力之中,唯有布鲁图斯家族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勃勃的称霸野心;十个正规军团和三个特殊军团的存在,就是布鲁图斯家族想要称霸整个希腊半岛最大的底气所在!
为了不落于奥古斯都家族和其他罗马势力的身后,提比里乌斯从罗马本土返回伊庇鲁斯行省以后,就开始了对马其顿王国的战争准备;十三个军团的布鲁图斯家族大军,也已经整装待发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百一十三章·迥异反应”
(全本小说网,。)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山外高卢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阿尔卑斯山脉以西的高卢蛮族与阿尔卑斯山脉以东的高卢蛮族的分界线在传统的高卢蛮族七大部落之中,是不包括阿尔卑斯山脉以东的高卢蛮族的,只是对阿尔卑斯山脉以西的高卢蛮族的实力划分而已。
自从山内高卢沦陷以后,山外高卢地区就成为了高卢蛮族与尤利乌斯家族之间的边境地区而内斗严重的高卢蛮族也并没有将这件事情看的多大,毕竟各大高卢蛮族部落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多的,他们彼此之间经常爆发的战争,早就将他们的同族之情打到九霄云外去了。
唯一还算是关系比较友好的,可能就是山外高卢的马赛部落与纳尔榜高卢的纳尔榜玛提厄斯部落了只不过,马赛部落还没有坚持到玛提厄斯部落的支援,就已经沦陷了。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分析,山外高卢的北部就是高卢七大部落之一的里蒙部落,而西部则是高卢七大部落之一的玛提厄斯部落这两个部落中的一个,也必将成为卡拉贝斯下一个进军的目标。
事实上,早在卡拉贝斯占领山外高卢的那一刻开始,卡拉贝斯就开始为下一场战争而准备了无数由高卢人组成的密探小队,被卡拉贝斯派往里蒙部落所在的阿奎塔尼地区和玛提厄斯部落所在的纳尔榜高卢地区,为的就是探查这两个地区的高卢蛮族实力。
卡拉贝斯从来就没有为不能获得敌人的情报而犯愁过,毕竟卡拉贝斯麾下的军队可几乎全部是由高卢人组成的他们对跟自己同宗同族的高卢其他部落可是熟悉的很,也愿意将这些高卢部落的情报一丝不漏的禀报给卡拉贝斯。
这就是高卢蛮族人的特性,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蛮族,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所谓的国家和民族概念在高卢蛮族人的眼中,唯一能够代表己方利益的就是自己的部落而已,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是无法与自己部落的利益相提并论的。
只要卡拉贝斯可以给予这些愿意追随他的高卢蛮族部落以足够的好处和更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去进攻和他们同宗同族的其他高卢蛮族部落,对他们而言可是心甘情愿的好事情。
要知道,高卢蛮族落后的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过上文明世界中的温饱生活生存的压力让不同的部落之间总是充满了血腥的厮杀与无休止的争斗,彼此之间的仇恨也是日益增长。
对于那些忠诚于卡拉贝斯的高卢蛮族军队来说,只要卡拉贝斯可以给他们的部落以稳定的生活,并让他们自己吃饱肚子、穿暖衣服那么,为卡拉贝斯卖命可算不上一件坏事。
为什么卡拉贝斯一直坚持大规模的使用高卢蛮族人组成的军队?难道仅仅是因为高卢蛮族人在对付同是高卢蛮族部落时更厉害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卡拉贝斯只需要组建一两个由高卢蛮族人组成的军团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全部使用高卢人作为军队。
卡拉贝斯不是奥斯卡,他也没有那么多超越时代的洗脑方式去控制军队对于卡拉贝斯来说,招募那些尤利乌斯家族治下的百姓从军,根本就无法将那些军队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而使用高卢蛮族人组成的军队就不一样了,高卢蛮族人可不懂尤利乌斯家族是什么东西他们只知道自己是谁的军队,为谁效忠,其他的事情就和这些淳朴的高卢武士们没有关系了。
为什么当年的汉尼拔家族要大规模的使用高卢雇佣兵,还不是因为高卢雇佣兵的战斗力和忠诚度都可以保证吗?要不然,以汉尼拔家族的精明,他们会愚蠢的使用不靠谱的雇佣兵作战吗?
不要拿扎马决战时的高卢雇佣兵说事,那些高卢和西班牙雇佣兵之所以在战场上反戈一击,完全就是汉尼拔不拿他们当人看,肆意牺牲他们的性命,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在向汉尼拔的军阵发起冲击的其实,说到底也就是汉尼拔高估了这些雇佣兵的战斗意志而已。
不过,这些问题可不存在于卡拉贝斯的麾下了毕竟,卡拉贝斯可不仅仅是雇佣这些高卢蛮族的战士们而已,卡拉贝斯还养着他们的家人和部落呢,他们自然是要对卡拉贝斯忠心耿耿的。
五个军团的强悍兵力,足够卡拉贝斯在防守好山外高卢的同时,选择里蒙部落和玛提厄斯部落中的一个部落作为对手,并开始一场新的战争了。
到底选择哪一个军团作为留守山外高卢的军团,卡拉贝斯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第一军团肯定是不可能留下的,第五军团作为新组建的军团,却拥有着战獒部队这个大杀器,自然也是需要出征建功立业的。
剩下的三个军团中,留哪个军团都差不多了卡多拉杜的第二军团是战斗力仅次于第一军团的军团,伊丹的第三军团是骑兵军团,布里戈和马格洛的第四军团则是纯粹的步兵军团。
为了确保山外高卢的绝对安全,卡拉贝斯最终还是决定留下三个军团中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第二军团驻守山外高卢没办法,谁让山外高卢的安危太过于重要了呢!
以卡拉贝斯对自己麾下军团的了解,假如山外高卢出了什么意外的情况,那些家人和部落都在山外高卢的第四、第五军团肯定立即就崩溃了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卡拉贝斯只得留下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第二军团驻守山外高卢。
当然,卡拉贝斯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有一天自己麾下的高卢军团将士们,都会成为自己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前提是有那个时间来慢慢培养啊!在没有达成这个终极目标之前,卡拉贝斯还是决定小心行事比较好,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啊!
决定好了出征的军团以后,接下来就要选择哪个部落来作为此次大军出击的对象了到底是阿奎塔尼地区的里蒙部落呢?还是纳尔榜高卢地区的玛提厄斯部落呢?
根据那些派出去的密探们汇报,阿奎塔尼地区的里蒙部落在山外高卢的马赛部落被消灭以后,就开始了积极地备战除了里蒙部落自身集结了超过三万人的高卢大军以后,里蒙部落还从整个阿奎塔尼地区的其他高卢蛮族大小部落征召了两万人规模的高卢武士。
也就是说,现在的里蒙部落已经针对卡拉贝斯的山外高卢集结了大约五万人的高卢大军,随时准备对山外高卢地区展开进攻只不过,高卢蛮族的习俗大大拖延了进攻的速度而已。
按照高卢蛮族的传统习俗,那些被里蒙部落征召的其他附属于里蒙部落的部落武士们,需要在抵达里蒙部落的时候享受三天三夜的篝火宴会以后,再和里蒙部落的武士们一起出兵作战。
由于里蒙部落征召的附属部落武士规模过大,他们前来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所以,这样连续不断的篝火宴会已经在里蒙部落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了,目测最少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结束。
如果没有等这些篝火宴会举办结束就出兵,或者有前来应招的武士没有参与这样的篝火宴会,在高卢蛮族的出征习俗里都是不吉利的于是,里蒙部落的出兵计划,几乎已经演变成了一场不眠不休的篝火宴会了。
相比较于里蒙部落的大动干戈,纳尔榜高卢的玛提厄斯部落就显得冷静多了在得知了山外高卢的马赛部落已经被消灭以后,玛提厄斯部落原本准备好的援军也就原路返回了玛提厄斯部落。
既然马赛部落都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了,那玛提厄斯部落正好也省了一件事情本来马赛部落与玛提厄斯部落的关系也不是多好,只不过两个部落首领的关系不错罢了。
要不是马赛部落承诺了无数出兵援助的好处给玛提厄斯部落,你真的以外玛提厄斯部落会傻乎乎的增援马赛部落吗?这怎么可能呢,玛提厄斯部落首领只不过是玛提厄斯部落的统治者之一而已没有玛提厄斯部落元老会的同意,他根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决定就派兵援助马赛部落!
现在马赛部落也被消灭了,所谓的增援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难道玛提厄斯部落还能指望被消灭的马赛部落能够支付曾经承诺的条件吗?
至于趁机进攻山外高卢地区的想法,玛提厄斯部落的统治者们想都没有想过敌人可以这么快的消灭实力与玛提厄斯部落相当的马赛部落,怎么可能是玛提厄斯部落可以对付的存在呢?
有鉴于此,玛提厄斯部落的大军就这么浩浩荡荡的来了,也浩浩荡荡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