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朝当皇帝-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六十二章 威逼李明睿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李明睿好歹也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写出来的奏疏倒也是文采卓然,条理分明,逻辑清晰。
尽管他本人内心是不愿意就此将礼部一分为三的,但无奈现在朱由校强权威逼下,他也只能迎合朱由校写下这违心的奏疏。
李明睿心里也是颇感憋屈,尽管自从钱谦益被打入诏狱后,自己已经成了文官第一人,但自己在陛下面前依旧什么都不是,一旦自己令陛下稍不如意,陛下翻手间就能将自己罢职,且让自己拥有的一切转瞬间就化为虚无。
朱由校从李明睿手里接过奏疏来,看了看后便很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就递给王承恩道:“拿去司礼监批红吧,李阁老的奏疏,不可轻慢。”
“遵旨”,王承恩忙接了奏疏,小跑着就去向了司礼监,同时,他心里也不由得感叹现在的大明的确不比天启七年前的大明了,若在天启七年前,堂堂内阁次辅能被陛下逼成这个样子是想都不敢想的,更何况大明本来就有大臣在朝堂上演全武行的习俗,因而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敢拿这些重臣怎么样的。
但偏偏在现如今的大明,大臣们是不敢有半点违拗陛下的意愿,这也是没办法的时候,如今的朱由校掌控着军队与财政,而科举扩招之后等着做官的士子一大堆,所以陛下朱由校完全可以不必考虑这些官员的感受,直接采取强权压迫。
当然,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朱由校也不会直接动用强权压迫,毕竟这个帝国还需要这些官僚的管理,自己还离不了这些官僚。
也正因为此,朱由校才没有直接将李明睿罢职,而只是将李标罢职并借此震慑李明睿,让其不要因为自己在跟他商量而误以为自己真的就只能跟他商量。
事实上,从一开始,朱由校就知道李标这种恪守祖制的守旧派官员是必然会反对自己改革礼部的,但他没想到李明睿也会反对,于是,朱由校便一改让李明睿压迫李标同意改革礼部的想法,直接将李标罢职且流放哈密卫,这样就能通过***标而逼迫李明睿同意。
只要李明睿同意进行礼部改革,并让他作为发起者,那礼部的基层官员们才会将改革执行下去,毕竟礼部都是李明睿的人。
朱由校这是在逼着李明睿放权,而李明睿也不得不听从。
不过,尽管朱由校再一次用自己的皇权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这种结果并不是他想很想要的结果,守旧派的官员总是那么不识时务,尽管自己要想稳定吏治的确需要他们保持一定势力与革新派分庭抗礼,但这些守旧派官员却总是与自己的政治理念相悖,还总是成为自己的阻碍。
好歹有个能揣摩自己意图并无条件的服从的钱谦益且也因为被守旧派裹挟而在羽翼丰满时和自己唱反调,这才逼得自己不得不遂了李明睿的意愿将钱谦益打入了诏狱,以致于到现在也没办法再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且又能和革新派官员斗上一斗的守旧派代表。
看着一直露着一幅谄媚笑脸的温体仁,再想到这家伙之前在出使建奴时倒也表现突出,着实坑了多尔衮和皇太极一把,因而朱由校也就想着或许可以给这温体仁一个机会,尽管这温体仁也是出了名的无耻之徒。
但现在这年头玩政治的又有哪个真正的是正人君子,于是,朱由校便将温体仁喊了过来:“温体仁,朕若让你做我大明第一任外交部尚书,你可能胜任之职,自开海以后,我大明与海外诸国来往便比以往密切,也就少不了摩擦与矛盾,你能否处理得当?”
温体仁听朱由校这么说,自然也猜到陛下这是要简拔自己的意思,便忙信誓旦旦的回答说自己定能竭尽全力以为大明外交事业赴汤蹈火绝不使大明在与外番接触时吃半点亏,受到半点侮辱等。
朱由校听了便只是点了点头,让温体仁管外交部,他倒是放心的,毕竟这温体仁专会坑人,让他去坑外番总比让他坑国内的人要好得多,而现在看这温体仁的表现倒也能揣摩到自己的意图却又不恃才傲物,明显可以当做下一个重点提拔的官员。
当然,朱由校也知道这样的人肯定是不能长用的,但现在也是没办法的事,能用的官员很少,能用的非革新派官员则更少,也只能暂时让温体仁发挥点制衡的作用。
对于李明睿等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革新派官员,朱由校对他们是又爱又忌惮,这些官员同自己一样都是属于大明帝国的新兴资本家,具有同样的利益诉求,但朱由校的独裁又威胁到他们在政治权益上的扩张,所以朱由校忌惮他们会不会在足够强大后发动革命,将自己这个君王撵下台或者直接送上断头台。
不过如今还好的是,控制着军权的兵部系统和禁卫军系统的文武官员都没有被朱由校允许其家族创办新兴企业,且朱由校还严令禁止,使得这些官员还能保持中立,并在目前还没有办法被革新派或者守旧派的官员利用和掌控。
朱由校也让东厂时刻关注着在民间思想潮流的最新动向,虽然他对于大多数思想是放任自流,但对于那些质疑君权的思想还是保持着较高警惕,尽管朱由校不会借此直接发动文字狱,但也会请这些威胁统治的极端思想的创造者去喝茶好好谈谈。
闲言少叙,无论朱由校对朝堂的各种官员是何态度,也无论这些朝堂官员各自怀的是什么心思,但该做的正事也还得做。李明睿的奏疏很快就流传到了朝堂之上,谁也没想到,李阁老会突然提请改革礼部而且将礼部的权力一分为三,则让很多官员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谁都知道,礼部就是李阁老的后花园,如今李阁老却主动要放弃自己的权力这无疑于自断其手臂。
大多数官员虽然不理解但也不会管李明睿放权的事,而少数嗅到其中真正味道是当今陛下要改的官员则直接上折子弹劾李明睿没事找事,也有少部分巴不得李明睿因此权力减少,而直接表态李明睿。
无论如何,因为是李明睿主动提出,改革阻力便小得多,改革礼部的大幕也就因此顺利拉开。(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四百六十三章 宫闱之事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天启十四年秋,在夏热未尽时,朱由校就正式承内阁次辅李明睿所请下达圣旨将礼部一分为三,即礼部正式分为礼、学、外交三部。
李明睿继续兼任礼部尚书,而原礼部左侍郎温体仁则为外交部尚书,而学部尚书因礼部右侍郎李标被罢职,经廷推便将漠南巡抚杨廷麟声调回京担任学部尚书一职。
杨廷麟在漠南担任巡抚的几年里主要做的就是改土归流和建立基础教育,而且做的很好,到如今基本上实现了每一个漠南人都开始了汉文化的学习,几乎每五十户牧民就有一所由朝廷指派童生或生员负责的社学。甚至因为考虑到漠南蒙古牧民会经常迁徙的缘故而创造了流动性社学。
再加上这杨廷麟本身就是禁卫军体系出身,是年轻官员里率先接受朱由校新思想的佼佼者,大有徐光启之风。
所以朱由校相信杨廷麟能够胜任这学部尚书之职,并能将自己所计划的一套新的大明教育方案和科举方案以及人才选拔方案执行下去。
不过,事实上,此时的杨廷麟还没到不惑之年,但官阶却是跨越得很快,不过三五年就成为一省巡抚,如今又直接升任尚书,可以说也算是继李明睿之后天启朝又一颗新星。
礼部的改革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对于百官们而言,似乎并不是对他们的政治生活有多大的干扰,内阁的几个阁臣依旧票拟奏疏,司礼监依旧进行批红,其他部院依旧做着自己的事,就只有地方各省督抚与巡按御史以及提学副使和州府正堂接到一旨诏令,命其全面配合礼部改革而已。
可以说,在悄然间,大明在某一方面的改革已经完全可以独立进行而不会牵连到其他行政部门,即便是地方上,也因为本来就有了主管学政的提学官而使得学政改革更为容易,而礼部也不过是再在地方设立一机构耳。
这也跟大明本来的政治制度已经在整个数千年的发展中相对较为完善的原因有关,而朱由校的行政改革可以说只是一种微创新,将以往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细化而已。
杨廷麟一抵达京城,朱由校便立即召见了他,看着这个从禁卫军转到民政的第一个转业官员,朱由校倒是不由得产生颇多感慨,虽说自己为掌控朝政并驱除东林党而创建了保皇党,但因为利益和阶层的重新划分,导致短期内急剧扩张的保皇党已经是名存实亡,而自己真正的嫡系却只有禁卫军,而杨廷麟才算是自己真正的嫡系中的一员。
而廷麟同他在原本历史上便就与卢象升走得近,切自己带兵抗清救过最后直接跳水殉国一样,这一世的杨廷麟也依旧是一个提倡武与文并重,提倡除旧革新的理想主义者。
从小便以王守仁为偶像的他在高中进士后便选择进入了皇家军事学堂,并得以接受到大量超越这个时代的理论知识,使得杨廷麟从一个向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转向为向往一个世界皆是汉家之天下的霸权宏图社会。
杨廷麟明白当今陛下要创建学部并改革教育体系的用意是什么,因而当朱由校问及他可知道自己这个学部尚书担当什么职责时,杨廷麟便只是说出了四个字:科教兴国!
朱由校见杨廷麟提出这个四个字后,倒是不由得龙躯一震,他可没想到这四个字居然会被一个明朝官员提出,但当他想到自己确实把太祖太宗的一些言论搬到了皇家军事学堂和皇家科学院等机构,如今这杨廷麟能直接说出来,只怕也是跟他看了这东西有关。
如此一想,朱由校便也就释然,并故作不解地问道:“额,你倒是仔细说说,让朕听听你这几年的心得。”
“微臣虽不及陛下之睿智千分之一,但在皇家军事学堂聆听圣训和读了陛下之圣书几年后,再加上出征在外与鞑子作战,又做了几年的漠南巡抚,如今也算是懂得了一二分陛下之远见,国家之间如同丛林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是不会有任何温和而言,所谓仁义礼智信倒是说说即可,维持伦理秩序很好,但不可因此而让我华夏男儿之血性因此而消磨,变得蝇营狗苟,中庸而麻不不仁!”
“微臣主政漠南这些年,在遵照陛下指示解放这些充当部落酋长奴隶身份的普通牧民使其习惯自由畜牧之方式并以易服蓄发束冠为措施来达到汉化目的之外还刻意命微臣的一帮幕僚编纂了一部简易史纲,以春秋笔法证明他们本为汉人,本也是炎黄子孙,然后将华夏之荣耀代替他们所信奉之长生天,揭示长生天之罪恶,宣扬黄帝之子孙之优良,并将其思想以文字方式现于课本上,教于孩童、青年,如今几年后,很多年轻的漠南人开始认同了我大明之正统,以华夏自居,并有很多自愿加入禁卫军,据下官统计,在此次剿除建奴的战争中,有三千名漠南人参战,且牺牲了三百四十余人。”
杨廷麟的一番激昂的言辞让朱由校听了很是受用,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