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历四年 >

第335部分

永历四年-第335部分

小说: 永历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来的时候是带着三个战兵营,回去的时候还是三个战兵营,而且还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还算轻微的损伤,看上去好像也没有什么战而胜之的机会可言。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必须要回返衢州。地理位置、区域影响力、龙游商帮、孔家南宗,尤其是孙钰和那一个半的战兵营,那里的重要性丝毫不次于金华府城。况且,此番他也并非全无胜算可言,正好有一些新玩具可以拿过去让那些绿营兵开开眼,只是这一路上却并不可能再行那般一夜急行军百里的事情了。

    七天,最快的话,七天就能赶回衢州,衢州可是有数的坚城,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

    距离陈文从金华启程已经过去数日了,日头越来越热,不过受到炙烤的却并非是抱着彻底打碎清军围剿,为衢州的同袍解围的浙江明军,反倒是那些每天都躲在大帐中避暑的清军大帅一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围困衢州已经大半个月了,清军从一开始打算修建长围,试图利用土木工事将衢州守军彻底困死在城里,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明军反击时的里应外合。

    然而,这些天下来,衢州明军几乎每隔个一两天,到了深夜时便会出城发动夜袭,有时一晚上还要换着城门来上好几次。

    明军在夜里不让人睡觉的卑劣行径引起了清军的公愤,为此他们对衢州发动了数****规模的攻势。可是这座城池实在坚固得不像话,城外三面浚濠,西临衢江不说,一共六座城门,其中四座有瓮城,另外两座则是在毗邻衢江的西城墙,而明军的守御也极为坚决,甚至就连那些协守的民夫都好像是跟明军假扮的一样坚决,使得清军的几次大规模攻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天气炎热,攻城还不顺利,长围也仅仅修起来三分之一,每天晚上都要提心吊胆的担忧着明军会从哪个城门杀出来,而衢州的城门也确实不少,这使得围城的这两万清军开始羡慕起了衢江对岸的那几支原本还被他们嘲笑为没机会劫掠衢州府城的清军。

    这些还都只是对于普通士卒而言,而让那些清军大帅们更为无语的是,根据从那些被俘的明军口中拷打出来的只言片语里面,城外的清军才知道原来城里面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连粮价都没涨过哪怕一文钱,更别说是混乱了。

    初听到这个奇闻之时,就连驻扎在衢江对岸的经标左镇提督李本深都专门过来了一趟,结果得到的却是城内的那个金华知府孙钰严令粮商不得囤居积奇,也不得哄抬粮价,为此制定了多条临时法令,并且还专门用一个不知死活的粮商的脑袋为法令加了注解,总算是把粮价彻底压在了平日里的水准。

    而且据说,此番明军在衢州屯集了大量的粮草,这些在接下来也得到了潜伏在衢州城内的探子的确认,使得清军众将反倒是开始有些不舒服起来了。

    城里面的明军白天躲在屋子里避暑,不用担忧仓储,每天都能吃饱饭,到了晚上则出来搞些副业,帮助围城的清军养成晚上不睡觉的好习惯,这日子实在没得说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城里面的百姓很多,即便是有一些在围城前就已经逃到了明军腹地,但是百姓的数量还是不少。就算是明军没有收取去年的秋税,粮商的屯集较多,府衙也收购并从金华运来了大量的粮食,总会有吃完的一天,只要坚持围下去,迟早能将其攻陷。

    当然,这首先是在城内没有大量的良田,以及城池没有援兵才有可能让他们始终包围下去。前者不问可知,但是后者却因为一个消息的传来让衢州一线的清军众将再也无法淡定下去了。

    十来天前,留在兰溪的钱塘水营派来了信使,向南线清军的主帅李本深禀告了一个令人无法相信的消息——杭州驻防八旗和北京调来的那些援军组成的汉八旗军集团在轰塌了城墙后苦战一夜未能破城,结果被回援的明军主力一战击溃,而最可怕的还是,明军在与这支汉军八旗野战的同时,还分出了一个营绕道歼灭了把守兰溪县城后路的严州绿营,将兰溪县城掌控在了手中。

    这意味着什么,李本深觉得即便是用屁股去想都能明白,这支汉军八旗完了,而他在北京的时间比较长,深知这支清军的牛录都是在入关前建立的,战斗力和兵员完整程度远比入关之后建立的那些很多都是用来笼络降军的牛录。此番一次性被明军干掉了四分之一,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地震,恐怕就算是尼堪被杀也未必有这一次对满清朝廷的影响要大。

    消息没有在李本深手里待哪怕一个时辰就被他送回了广信府,信使一路上打马狂奔,很快就将这个消息送到了东南经略洪承畴的手里。据信使回报,看过了这封加急文书,洪承畴半天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只是死死的盯着那份报告,似乎从那里面能看出个花出来。待到这位老经略缓过劲儿想要站起来,晃了一晃没站稳,要不是旁边的那个姓王的大内侍卫扶了一把,弄不好都得摔倒在地上。

    李本深知道,这位老经略并非没有经历过挫折,即便是被俘降清他也没有这样过,毕竟说到底那一次的失败也并非是他的责任,而是被那位天子和麾下的几个部将给坑了。可是这一次,明明稳稳当当以力压人的阳谋配上几乎算到了极致的暗算,结果却被明军硬翻了过来,这份打击实在不小,以至于洪承畴在第二天就病倒了。

    心急如焚的等了几天,李本深总算是等回来了信使,可洪承畴的命令却是让他们在衢州再坚守半个月的时间,而后退到玉山县继续坚守。

    作为亲信大将,李本深深知洪承畴的用意,但明军既然能够击溃汉军八旗,其战斗力果然还是不容小觑,为此他制定了一个节节抵抗的计划,可是当召集众将军议时却还是引发了极大的非议。

    那一双双充满了恐惧的眼睛,直到现在李本深都记忆犹新,若非是胡茂祯在大帐里拔了刀子,以及洪承畴的守不够日子就是一个死字的严令,只怕他也很难压服众将。

    数日之后的今天,探马总算是获取到了消息,大队的明军出现在了龙游县,正在沿着官道一路向西。不出意外的话,三天之内就能抵近到定阳溪——清军围城联营的对岸。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一十六章 弹幕时间

    定阳溪必不可守,这是清军众将的共识。原因无他,一面要面对隔溪相望的明军主力,背后的长围没有远没有修建完成,还要提防着衢州的那近两个战兵营的明军,腹背受敌,一个不小心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这是清军众将所不愿意看到的。

    可若是不退,定阳溪处处皆要防范,而明军实在不行还可以进入南面的山区再行强渡,面对那里的山路,明军在对岸根本无法设防。

    由于那支汉八旗军的覆没,如今清军众将已然丧胆,虽说此事还在保密之中,但是两军阵前,明军必然会把俘获的汉军八旗和旗帜、将校拉出来以挫清军士气。这些人都是老军务,很清楚到了那时即便是矢口否认,下面的士卒们也会去相信对面明军的,而非是他们的。再加上背后明军的威胁,这仗根本就没办法打。

    撤过衢江,这已经是众将的共识,在得到了明军已经自龙游县城越过了灵溪之后,清军便开始了撤军。不过撤退到的地点却也不远,只是衢江西岸的那片先前的联营而已。

    利用衢江来延缓明军的攻势,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明军的水营并非全灭,衢州府城西城墙外还停泊了小半的浙江内河水师,钱塘水营每一次通过那片区域都会遭到明军水营的攻击,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一路向西,通往江西的路上,这样的屏障却也再没有哪怕一个了,眼下也只能如此。

    所幸李本深还是知道洪承畴的底线在哪里的,所以他才会制定出了一个节节防御的办法,首先就是衢江,而后则是江山和常山这两个县城,最后才是广信府的玉山县,一步一步的来,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况且,这半个月开始的那一天,明军还未必能从金华府出发呢。

    时间是衢州这边的南线清军唯一的助力,而当他们发现明军的时候其实也已经过去十天了,这半个月想来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两天后,清军早已撤回了衢江西岸,而明军主力也紧随其后渡过了定阳溪,与衢州守军完成了会师。

    主力部队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兵员的损失虽然不算很大,但是面对衢州一线的三万清军战兵,尤其是这些清军还大多是在清军南下前就已经当兵吃粮的老兵,只有四个半战兵营,算上衢州守军也不过万人的明军主力对于胜负还是未知之数。

    衢州无恙,陈文已经是稳坐钓鱼台了,但是他的这支大军如果不能打出去的,迟早还是会被拥有压倒性资源优势的清军困死在这片盆地里的。所以必须抓紧每一分扩张的可能,此刻虽然远不及清军人多势众,但是大败汉军八旗的事实已经先声夺人了,清军在震惊之中迫不得已的解除了围城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

    登上城头,陈文遥望着衢江西岸的清军联营,看上去还是他返回金华时的那个样子——深沟高垒,遍布于常山江两岸,以浮桥勾连,用铁索拦江,一副坚固非常的架势。只可惜在陈文看来,这一切就跟纸糊的一样。

    守御之道,并非是深沟高垒、坚壁雄城就够了,除去“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的兵家至理外,最重要的还是守城者的意志。没有了坚定的守城者,再坚固的雄城也只是一副空皮囊罢了。

    无论是坐拥坚城而不守,还是以城不高、池不深的小城抵抗大军良久,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远的不说,南京雄城,杭州亦是坚固非常,城中皆有大军,左近更是用着大量的援兵,可清军南下却几乎是传檄而定。倒仿佛是花蕊夫人的那句“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古语重现。

    相较之下,江阴外无援军,内无雄兵,守城的不过是江阴的士民工商,为首的阎应元、陈明遇和冯厚敦不是典史就是训导,几个低阶的文官而已,面对的清军中却不乏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和当时还是恭顺王的定南王孔有德这样的清军名将。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却可以率领百姓在清军两百余门大炮的狂轰滥炸之下坚守城池八十一天之久,可谓是高下立判。

    正好比江阴的那位殉节女子的诗中所写: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战争之中最重要的是人,而人在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意志,野战如此,守城亦是如此。此番陈文能够大败汉军八旗,大军日夜奔驰、野战击破强敌的意志是关键,金华守军在城破后毅然坚守一夜同样是关键。

    眼下清军已然丧胆,陈文也不打算继续在这里浪费时间下去了。明军入城的当天,李瑞鑫便率领守城的义乌营和那大半个浦江营沿着江山港南下。

    面对优势敌军,陈文却选择了分兵,这看上去很是诡异,可以说是违反兵家正道的。但是发现了明军的动向后,清军毫不犹豫的分出了福建的那三支绿营兵立刻南下,绝不敢有丝毫的迟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