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他们尚未准备好时,陈文已经派人去征集了,派过去的人中为首的是一个老营的官员,那官员也不客气,见了镇长和乡老们张口便把那段在天台山上传得似模似样的谣言说了出来。
用他的话说,这支南塘营乃是蓬莱戚家的女婿陈文重建的戚家军,此刻已经击溃了盘踞金华府的鞑子主力,准备像戚继光当年那样在金华府征兵,以便光复两京,中兴大明,而这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至于眼下,便是要求他们提供民夫和粮草,随军听用。
得到这个消息,整个李宅镇立刻就沸腾了起来。看到明军用的是鸳鸯阵时,本来只以为是个明军将领照着兵书学的,谁知道竟然会是蓬莱戚家的女婿。
虽说这支军队的主帅不姓戚吧,但女婿怎么说也是半子啊,万一得了戚家兵法的不传之秘,哪怕只有戚继光几分,甚至是几十分之一的手段,那也不是鞑子能够挡得住的。而陈文在去年年底“全歼”提标营和绍兴绿营的传闻,以及刚刚明军轻松击溃清军的那一幕也恰到好处的把这个想法无限提高了起来。
东阳县百姓对于戚继光的迷信丝毫不逊于义乌,须知道,戚继光后来进入福建围剿倭寇期间,就曾经在东阳县征兵,曾经的那支戚家军中便多有东阳县子弟,只是不及义乌闻名罢了。
李宅镇的镇长和乡老们被那个官员领去见过陈文后,虽说陈文对于戚家女婿的事情没有承认,但却还是被那几个乡老们脑补为默认。毕竟戚家还在山东,那可是清军占领区,就算是也不方便承认的。
这下子,数人连对视几眼都免了,立刻向陈文保证会征集数量不小的民夫和粮草禽畜,甚至表示会尽力说服周围的村镇,向明军出丁纳粮。
送走这些热情的百姓之余,陈文不由得感慨于那个老营官员的忽悠能力。可实际上却绝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夸张,与其说这些百姓是被那个老营官员忽悠,其实还不如说是这些百姓得到了一个他们从心底里就愿意接受的说法。
江上师溃后,清军在征南大将军、端重亲王博洛的率领下自金华、衢州而入福建。路经金华府城,以“民不顺命,尽屠之”,遇难者超过五万人,而那些未有记录在册的屠戮就更多了。
博洛北返,曾经参与金华屠城的马进宝被任命为衢州总兵,管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四府军务,后转为金华总兵,改驻金华。
马进宝在金华期间,“百姓殷实者,械至倒悬之,以醋灌其鼻,人不能堪,无不倾其所有,死者无算。复广占民庐,纵兵四出劫掠,官府不敢问。”
具体劫掠民财,杀伤百姓的数量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到了他卸任金华总兵,晋升为苏松提督之时,光上京用于贿赂的,便有“珍宝二十馀舫,金银数百万,他物不可胜计,绵亘百里。”而这还只是马进宝一人所得中的极小部分,他麾下的那三千穷凶极恶的标营将校兵丁又劫掠几何,只怕百倍千倍总会有之吧。
清军的这些所得,无不是金华百姓的民脂民膏。只是金银易算,而这背后的桩桩血债又如何算得清楚?
自清军南下,动辄屠城,至于村镇就更不必说了,这个时代所记述下来的史料、档案以及各地的县志对于满清暴行的记录比比皆是,“削平”、“剿洗”、“尽屠之”之类的词汇充斥其间。满清兽兵所屠戮的目标根本不仅限于反清的义军和奉南明天子为正统的明军,更多的是那种被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被迫上山种田求生,往往连武器都没有一件的百姓。
金华,苦马进宝久矣、苦金华府绿营久矣、苦满清更是久矣!
可越是这样的时期,人们的心中就越是渴望英雄的出现,而在金华府的百姓心中,也唯有戚继光能够称之为是这样的英雄。
此刻无关其他,只是因为戚继光曾经率领那支主要由金华府人士组成的戚家军横扫倭寇,击破北虏,因为人们渴望的就是出现这样的盖世英雄带领着他们摆脱此间的悲惨境地!
而陈文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一个闻所未闻的武将,初出茅庐的第一战就在四明山“全歼”提标营和绍兴绿营,此后更是大闹新昌县。若这些还只是传闻而已,那么刚刚发生在他们眼前的一幕便足以为这些谣言佐证。再加上陈文擅长使用鸳鸯阵,又有着“蓬莱戚家女婿”的身份,这不就是上天派下的那位英雄所应有,也正是本地百姓们所渴望的特质吗?
历史上,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各地抗清人士无不奔走联络,以图为李定国前驱……
历史上,郑成功、张煌言围攻南京,于镇江大破江南驻防八旗,明军兵锋所指,江南士绅奔走其间,各地无不望而归降……
而今天,陈文虽然仅仅是击溃了一支金华镇标营的留守部队,但是在这些已经幻想了多年的李宅镇百姓心中,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开始。就像戚继光当年率领着他们平灭倭寇一般,陈文这个“戚家的女婿”也一定可以带领他们驱除满清,光复两京!
陈文不知道,他的这一场双方加一起也没有超过四千人规模的胜利居然会有如此夸张的影响,只是等他抵达东阳县城左近的那座军营时,那些被安置在营中的团练兵无不流露出激动、钦佩和振奋的神色,而恰恰是此刻正应该表现出的畏惧却完全不应该存在一般。
关于戚家女婿的那个谣言,陈文此前也曾听说过,只不过当时他只觉得是一些百姓为了解释南塘营所使用的鸳鸯阵所产生的臆想而付之一笑罢了。可是到了今天他才知道,原来相信这个谣言的竟然大有人在。
“或许,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一波广告营销。说不定,此番收复金华府的军事行动可以因此而减少一定的伤亡。”
是夜,陈文杀猪宰羊犒赏全军,就连民夫和团练兵也得到了一份饱饭。同时他再度客串了一回说书先生,给本营的将士以及那些团练兵和民夫讲了讲戚继光的辉煌事迹。
到了第二天中午,陈文在送给了一部分干粮,并且让他们将随身的兵器带着防身之后,便把被俘的团练兵悉数放走。而那些喝了一晚上西北风的被俘绿营兵,则在陈文的威逼利诱之下,开始蚁附攻城。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十五章 东阳县(上)
永历五年八月二十八,傍晚时分。
就在陈文借着戚继光的光辉事迹向征集来的民夫和被俘的团练兵进行一波广告营销之时,东阳县城之中,清军主帅马三省刚刚借着布置防务的由头从县衙离开。
下午的那场战事,马三省在阵后看得分明。从始至终,这支明军多次变阵,而且变阵速度快得吓人。火器的射击速度只感觉好像比起其他使用鸟铳的清军要快上一些,不过也没有太过引起他的注意。只是此后出场的鸳鸯阵杀手队太过于凶悍,不仅仅从接战起就轻松压制住了数倍于己的清军,交战之中更是通过前进中的变阵转换为更加适合进攻的阵型,从而毫不费力的将清军阵型撕扯开来,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支明军无论是训练,还是斗志都不是他麾下的镇标营能够比拟的,甚至他所见过的那些浙江绿营精锐都未必能够拥有一战之力,大抵也只有像八旗军这样的清军精锐才可以战而胜之吧。
想到这里,马三省心中不由得暗骂,若不是田雄那个狗东西隐瞒真相,他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至于马进宝的那份塘报,说他从心底里不怨恨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马进宝一向待他甚厚,也使得田雄成为了他心中用来背锅的最佳人选。
只不过,想要让田雄背锅,那也得是有命活下来之后的事情。刚刚在县衙之中,金华知府已经表明了态度,眼下府城之中,同知、通判出缺,只有一个推官在维持局面,所以他准备回金华府城备战。
如此,东阳县若是能够幸存,那么知府调拨些兵丁、粮草、民夫什么的也会有一个策应之功;若是不能幸免,丢一座县城也总好过把一个府都弄没了要好吧。
这个说法与马三省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只是他不同于那个不懂兵事的知府大人,若是让陈文轻松攻陷了县城,那么其势就难治了。为了给马进宝回防争取时间,他还是打算再借东阳县城的人力、物力顽抗一番,而这与丢了城池则必死的东阳县知县又合到了一起。
自县衙之中的那份愁云惨淡中脱身,马三省在震惊于明军战斗力强悍之余,也并没有彻底灰心丧气。明军虽说是胜了,但是其兵力薄弱的问题却也显露无疑,至少眼下明军根本不敢分兵围城,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手中其实还有着不到两百人的步兵和一支没有遭受太大损失的骑兵。
翻身上马,在亲兵的护卫下马三省策马向东城门而去。那里是明军主力集结的位置,也是守城的关键所在,此刻虽说明军并没有乘夜攻城,可激励一番士气总是好的。若是力有不逮,他手中还有几百骑兵,抛下步兵自其它城门让城别走明军也拦不住他。
此间东阳县城已经戒严,城内的大道上除了清军的兵丁和由着小吏、里正之类的人物带领下的民夫外,再无闲杂人等。可就在马三省策马奔向东门之时,一个小巷子内,二十几双眼睛死死盯着他离去的方向,颇有些心有不甘的意味。
“马三省这个混蛋,居然带着这么多骑兵出门,怕死到了这个份上也好意思带兵打仗?”
张俊一句牢骚说尽,潜藏在小巷中的十数人大多流露了出了眼看着功劳不翼而飞的苦笑。
自此前张俊、于力、杨开以及特别行动队的人分批进城后,东阳县守军先是在横店镇惨败,本来是有机会夺城的,可是按照先前的计划,却是要等待清军围剿部队的到来,那时再行出动。可是等清军的围剿部队赶到后,清军兵力意外的雄厚,致使他们也只得暂时放弃了计划,继续潜伏于城中各地。
等待了今天,围剿清军再度被明军击溃,这群潜伏在内的人员正打算出去夺城之时,却发现清军的骑兵损失不大,自然也就不敢托大,只得集结于东阳县城中一个行动队员的家中,继续待命,直到此刻。
“张队长,那咱们要不要冲进去把那两个狗官宰了?”
说话之人乃是此番进城的特别行动队的队长,陈文在天台山老营之时一共训练了两支特别行动队,一支是林忠孝带队的由台州人组成的队伍,他们的任务便是配合夺取天台县城;而这一支则全部由金华人组成,其目标便是这座东阳县城。
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口音,以及对地形的了解,毕竟本乡本土的人士不容易被清军怀疑。
此前的那一次任务虽然出了一些小意外,可是完成的倒还不错。可是这一支却是初次行动,自然就要征求一下张俊等人的意见了,毕竟他们此前干过一票这等事情,经验比这支行动队的人员要更加丰富一些。
“不行,此番任务是夺城,那两个狗官只是附加的,现在还不能动他们。”
众人知道张俊所说的乃是正理,只是城内的清军实力依然不弱,只有这县衙的兵力不多,对他们来说还有一些机会。但是县衙在古代毕竟是可以作为城破后负隅顽抗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