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83部分

回明-第83部分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兵都有齐泰作为随时接替的后备,五军都督府又大部分落入掌握之中,在傅友德和冯胜的提醒之下,朱允坟才明白,是该向朱元璋要兵符的时候了。

    这个也是朱允坟一直耿耿于怀,但却不想抬出桌面去谈的事情,兵符一旦交出,对于朱元璋而言。就完全失去了对大明的控制,老朱会有反弹吗?

    谁也说不准,但是大明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练之权,但不统兵。

    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领官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其它如武官诰敕、水6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之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移与相关机构会同处理,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在兵部,每逢战事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没有兵符,只能控制军官不让其有异动,但是要是调遣,却绝对会遭到官兵的抵制。朱元璋疑心甚大,所以定的条件极为苛刻,没有兵符就算是妄动一兵一卒,也算是谋反的死罪,所以要取得将士归心,就必须拿到兵符。

    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有战事的出现,但无论走出于未雨绸缪,还是为了老朱的心思不再反复,都要及早有个结果最好。

    但谁也不知道朱元璋的心思是如何想的,在洪武三十年下半年,恐怕是他过的最惬真的一段时间,闲暇时在宫中种菜自娱自乐,听取方孝孺或者解借带人进攻禀报大典的进度,抽出时间,也去刚刚建好的百川馆微服巡视,就是绝口不提关于兵符的事情,期间,朱允坟曾经暗示过几次,说要对京畿附近的禁军进行操练演习,要请出兵符,但朱元璋总是不可置否。并不做出正面的答复。

    这让朱允坟感到十分的郁闷,偏偏这事又不能巧取豪夺,只能尽量的拖延时间,慢慢的,洪武三十年到了尾声,家人府正前来请示朱允烦,是否禀报皇上,按照往年惯例,召诸王进京过节朝见天子。

    才觉时间过得真快,眼看着洪武三十一就要到来,历史中,他就是在这一年的五月登基做了皇帝,而洪武三十一年的到来,也预示着老朱的寿命也最多只有半年的时间了,不管六年中,老朱给他留下了什么样子的耳象。但是对于自己的回护是亲身体会的,渐渐的,也生出一蒋怜惜和不忍起来。

    但是否召诸王进京,却又成为了比较现实的问题,目前老朱的处境十分尴尬,朱允坟绝对没有软禁皇帝,却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估计本来就不忿的诸王如果进京见到父皇没有了实际的操控能力,会有什么样子的反应。

    就现在,一些有心的人都会想着,是皇上想要传位于儿子,但却被皇太孙所软禁夺权,囚于宫中,说不定已经在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了,而那些埋伏在宫中的眼线就是证明。

    想通了这一点,朱允坟网想吩咐家人府正去请示朱元璋时话说的委婉一些,争取让皇帝诏令诸王不用进京,可是猛然间想起一件事情来,遂挥手让其离去,自己却往坤宁宫觐见皇帝而去。大约在十一点左右上传,请大家先看看,有什么虫子写的不对,在书评区指正一下,或者加群商量,群号在简介里面有。

    最后,虫子还是有声无力的那句老话:虫子想做奥特曼,虫子想打小怪兽。虫子想要月票,看在今天又要更一万以上的份上,大家给几张吧,谢谢,”

 第一百一十九章 晋王进京

    品…”共武二十九年寿辰家宴点前那次朱允愤与皇帝的那次叹旧旧。朱元障当时也注意了收集诸王在外的动向,从在外诸王府大兴土木、擅役工匠,靖江王府官欺凌指挥耿和等等问题中,亦渐渐感到藩王权重对皇权是个威胁,又想起皇太孙也曾问他:“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所以在洪武三十年春节到来之际,拒绝了诸王回京觐见的要求,同时又规定:不许藩王同时朝觐,只能一个藩王来朝,平安回到封国后,派人以书信方式报给其他藩王。才能来朝;而且进京朝觐时。留京时间不过十天左右。即遣返封国,以防止藩王与朝臣的勾结。

    藩王世子要入侍。这更是含有人质之意。王府废除王府的相傅,升长兄司为正五品,长史由皇帝亲自选派,若王有过,则诘问长史,即长史有监督、规劝藩王之责。

    所以当晋王朱栩看到儿子朱济禧出现在自己面前,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朱栩知道父皇的脾气,说话那是一言九鼎的金口,既然说了留世子在京师随侍,那么就不可能在京师之外看见儿子。

    可现实就在眼前。儿子不但回到了太原。而且带来皇帝的诏书,命晋王世子朱济禧暂摄晋王之职,原晋王朱栩进京履任,履什么任?就是家人府令,那个职位自从二哥秦王朱楔暴毙后,就落到朱栅的身上,说实话,也没有什么事情。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牌、爵禄、赏罚、祭祀等项事务。职掌收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

    这些事情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那就可以有礼部代劳。所以朱栅基本没有在家人府呆几天就回到封地继续过他的逍遥王爷生活了,可是这次皇帝诏令自己回去履任,而又将儿子安插在摄理晋王之爵,难道父皇对自己已经开始不放心了?

    想起二哥朱橄的离奇暴毙,朱栩不由打了一个寒噤,有些怀疑的看着儿子,像是要询问一番。但是朱济禧也是双手一摊,道:“父王,儿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临行前,太孙殿下告并臣儿,燕王也被宣召了。让父王您放心进京,说是皇上要委托重任,至于是什么,殿下没有讲,臣儿也不好问。”

    “那杨长史你见了吗?”朱栩继续问道。

    杨长史叫杨国兴。在年中时被召往京师协助编撰《洪武大典》,做编撰的副总裁。朱济禧点了点头。道:“孩儿得到诏命后,曾经去百川馆找过杨长史,他也不知究竟。劝王爷小心行事,听皇上吩咐便是。”

    小心行事”?”朱栩品味着其中的滋味,问:“还有吗?”

    “没有了…”朱济禧摇着头。脸上露出迷惑之色。早已经被作为父亲的朱栩看出来,马上追问道:“还有什么?”

    犹豫了一下,朱济禧喃喃的说道:“还有就是一些胡言乱语,孩儿已经斥责过杨长史了。父王不听也罢。”

    谁知道这样一说,朱栩倒是关注起来。连续追问之下。朱济禧违拗不了父王,只好说了。原来在临回太远之前,朱济禧因杨国兴身为晋王府长史,又是父王多年的朋友,所以,对于皇帝这次诏命有些不解的情况下,前去求教,说了一会话后,杨国兴看见四处无人,曾经偷着对朱济禧说:“现在皇太孙大权在握,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晋王乃是诸子中的长者,甚得人望,所以国兴认为,此次召王爷进京,恐怕是皇太孙伪诏,为的是赚晋王进京,在途中对晋王不利。希望晋王来京途中要多加小心,”

    朱济禧当时十分生气,斥责了杨国兴有辱君之嫌,要不是看在其在晋王府多年的份上,马上就禀报太孙。治他个煽动叛乱。离间皇亲之罪。让他落个夷族弃市的下场。

    谁知杨国兴竟然立即跪倒在地,抱着世子朱济禧的腿哭着大声哀求,说是一切听凭世子落,哪怕夷族弃市也不害怕,只求世子转告王爷,此次进京,莫走水路,因为水军虽然不强,但却一直在皇太孙的控制之下,往年北方诸王进京,大都是顺着京杭运河入长江后,直达南京,至少没有了鞍马劳累。走水路快捷也人也不算劳累,所以一直成为北方诸王进京的习惯。

    并建议晋王少带护卫,走山路沿榆次、辽州、彰德府直达卫辉府。经由延津过黄河。进入周王地界后,请求周王派遣护卫暗中保镖一路南下,只要到了京师,见了皇上,就可保无忧,否则,万一出了意外,皇太孙就少了人约束,到时候大权独掌,就会无所顾忌。

    最后还以头锄地,哀声请求世子一定要将话带给王爷。国兴愿意以死谢罪,说罢,还要寻死以谢天下,被朱济禧拦住,无论其说的是真是假,但字里话间都是为晋王府着想,为大明着想,朱济禧虽然有些不相信,却没有再斥责下去,而是安抚两句后,就匆匆走了。

    朱椭听完儿子的讲述,呆立了半夭,顾然坐回椅子上。他和朱济禧的想法一样,虽然不相信皇太孙会对自己不利,但是又想了。这样做;对于杨国兴有什么好处。冒着被抄家灭族的危险,说这些见了面就能戳破的谎话。

    父子二人沉默了半晌,朱济禧小心翼翼的说道:“父王。孩儿倒是看皇太孙不是那样狠心的人,对了。而且此次召见的还是燕王,殿下怎么可能会同时对两位幕王不利呢?”有留意到还有燕王也是奉召进京,不想起这个问题还不当紧,提起来,朱栩心里真的有些犯嘀咕了。

    现在诸藩王中,太子和秦王早逝,现在以自己为长,燕王次之。周王再次之,而就实力而言,也基本如此分派。

    要是这次允坡真的有什么想法,将自己和燕王除去,那么受益最大的人是谁,当然是朝廷,听说现在京师中,父皇不问政事,凡事皆有皇太孙署理,如果大明没有了晋、燕二王,现任秦王年幼,宁王、辽王等塞王又是最近几年就藩。根基未稳,周王势力再大也没有用。因为他距离京师最近。朝廷大军旦夕可至。

    一藩之地,且无险可守,没有诸藩王在后侧支持,周王只能俯听命。

    收忱京师中的风声削藩岂议呼声就十分高涨,到时行新帝登基后要真的听那些腐儒之言,进行削藩的话,藩王只能是任其蹂躏的份了。

    虽然君君臣臣。纲常伦理之所在,真的要削藩谁也无法,但毕竟都是一些叔王。谁甘心被削藩呢?至少朱栩就有些不甘心落个如此下场。更不希望儿子落个这种下场。

    抬头望了望朱济禧,朱栩吸了一口气,又问了一些京师中的情况。便让其去通知亲卫。从中挑选健者五十人。随自己往京师面圣。

    看到父王的神情,便知道其已经相信了杨国兴的话,因为大明有规定,藩王进京面圣,所带护卫不能过三百人,而父王只带了五十人,距离逾制还差了很多,显然是决定听杨国兴的建议,走6路进京,那样的话,快马加鞭,人多反而不便。而且越往南下,就越安全,皇太孙真的要对晋王不利。就是带六百人,也无济于事,反而人少。目标会小一点,不易被现,朱济禧欲言又止,过了一会,还是没有说出来,就出去准备了。

    第三天,朱栩率领亲卫队长胡彪、太监林宝、韩玉三人,带着五十名亲卫就踏上了南下之路,将官服印信收了起来,着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