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皇太孙亲自送吴王就藩。后在苏州、太湖整顿大明水军,其间,代吴王监理藩属事务。;
第十三章 玉落(五)
开国公常升疯了!!!
这个消息在百姓眼里是不亚于凉国公谋反的大事,何况此事无关朝政,所以引起百姓的关注更高。在人群中迅的传开了。特别是街头的一些无聊的人,每每走过开国公府的时候,都着意的往里面看几眼,仿佛能看见开国公常升坐在院中大哭一般。
“你看,当官有什么好,这堂堂的公爷不是说摔就摔下来了。还不如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呢!”这几天京师中风声鹤唳,每天都听说有当官的被扯进谋反案子里,全家被抓,大牢里都装满了人。
由于宵禁解除,居住在东城区边缘的那个张老实为了生计,还是要出来卖他的豆腐。他旁边的糖葫芦摊位已经换上了一个卖菜的小贩。
不过两个人也是认识,没有生意时就在哪里小声的闲扯。关于那个小范已经慢慢的被他们遗忘,此刻他们说的就是在东城区居住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开国公真是可怜啊,终于盼到了离开京师,可以不担惊受怕,却没有想到回来后媳妇却是上吊了!!”
“这些日子谁不害怕啊,这些当官的谁也不知道进了紫禁城,晚上有没有命回来。他不该犯糊涂啊,怎么会和媳妇讲一旦晚上回不来,就让媳妇带着孩子去找太孙殿下好保留血脉呢。”
“谁知那天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于他,还让他道杭州当官。开国公一高兴,就忘了遣人回来说一声了。结果回家晚了。到后堂一看,夫人以为他出了事,支开家人,偷偷的投缳上吊殉节了。”
“你说说,他媳妇急什么啊,多等一会不行吗?留下一个刚断奶的孩子,真可怜。”张老实说到孩子,不禁想起差点没有被自己捂死的小女儿。鼻子不由的一酸。接着说道:
“其实也怪开国公,就不该说那话,你想想,太孙殿下去年能保住靖宁侯一家,他和太孙殿下又是亲戚,能保不住他吗?”
“这世道,谁说的准啊,靖宁侯不是这次还是被抓了,听说准备砍头呢!”买菜的小贩说。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啊,皇上要杀你,谁也拦不住。太孙殿下年纪还是太小了。估计过几年太孙殿下登基日子就会好过一点了。”
“太孙殿下善啊,不像是燕王那么狠,原来知道燕王杀蒙古鞑子狠,没有想到杀自己人更狠……。”
“嘘……。”
张老实迅的打断话语。机警的往四周看看,觉没有人注意他们,才放下心来。说:“你小声点,让锦衣卫听到了。你一个人是小事,我还拖家带口呢!!”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但是自己却又问道:“你听说了吗?”
“什么?听说什么?”
“现在街头坊间都在传呢?就是那个莫逐什么燕,逐燕……。”张老实挠挠头,明显肚里的墨水不够。
“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那买菜的小贩接着说了出来,显然是早就知道。
小贩的胆大又吓了张老实一跳,连忙制止住,小声问道:“你也知道?”
“谁不知道啊,一个疯道士在街上乱喊,想不知道都难啊!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张老实又小心的看了一下四周,偷偷摸摸的对他说:“我听鸿盛酒楼那个说书的先生讲的,说是预示着燕王要当皇上,谁也挡不住。”
“那个煞星当皇上,那还有人过的吗?”想起了前一段征北军的手段,买菜的小贩打了一个冷战。
“说的是哪个意思,谁知道。我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千万别乱说啊,要命的。”犹豫了一下,跟了一句:“其实我也想太孙殿下当皇上,毕竟太孙殿下善啊,听说太子驾崩的时候,太孙殿下都晕死过去五天,最后还是阎王爷被感动了,才放太孙殿下回来。”
“这世道,人善了被人欺,听说太孙殿下为了劝皇上少杀人,被皇上赶到苏州太湖上练兵去了,嫌太孙殿下碍事,你说说,现在好人没好报啊。”
“是啊,要是太孙殿下留在京里,估计能救不少人呢?去年的叶侯爷不就是太孙殿下救得吗?”
“是啊…。”看见有人过来,马上住嘴,仿佛从来没有这个话题一般。
南京的街头,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这句话也随之传入了每个人的耳朵里,对于燕王的厌恶从心里又增加了一分。
老百姓总是那么的单纯,善恶标准的选择也是十分的简单。谁当皇上他们管不了,开疆扩土对于他们也是十分遥远。但是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谁能给他们希望。谁就是好人。
好人就是应该有好报的,此时的好人朱允炆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孝顺,因为叶昇一案,他成了老百姓眼中标准的好人。要是知道了,肯定是啼笑皆非。孝顺,是他身体的前任所为,和他没有关系。对于朱元璋和那一众叔叔,他只有害怕,没有感到有什么亲情。
至于叶昇一家,也不过是误打误撞。再则正好遇到了朱元璋想让他从父王病逝所造成悲痛中走出来,所以就顺了他一回意思,也幸亏是叶昇,要换成周德兴一案,估计朱元璋根本不会买他的帐。朱元璋在威胁面前,从来不顾忌亲情的。只会视威胁的大小而处理事情,这一点朱允炆在穿越之前就已经知道了。
所以,他只有离开。面对着这中他无能为力的结果,他只能选择离开,但这种离开不是逃避,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把握局势。
尽管是黄子澄他们都反对,他还是要离开,因为他已经不是以前的朱允炆了。没有人能比他更加清楚形势。在京师,在天子脚下,他什么也做不出来,只能像是以前的建文帝一样。在吟诗作画中慢慢消磨着自己的时间。然后在琴棋书画中葬送大明的江山。
朱允炆在那里坐着默默的想着,任由宫女在哪里收拾着行装,穿越十个月的生涯,让他深知帝王之家的威胁。也许他是害怕了。也许他这次是逃避,也许他这次的逃避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有个人说的那样,我把五指收回握起,是为了伸出去时能打碎一切。
正在思想间,叶孝天缓缓的走进来,附在耳边轻轻的说了几句话,朱允炆有些疑惑,站了起来,问道:“他在哪里?”
一个身影闪现在东宫的内廷,脚步是那么的沉重,是那么的无力!!!!!
第十四章 玉落(六)
御书房内,皇帝听不到来自底层的抱怨。四四方方的紫禁城,虽然保障了他的安全和皇权尊严,也同时让里面的人越来越封闭。明明对外边世界茫然无知,却闭着眼睛认为自己可以掌握整个天下,古往今来,皇帝如此,朝臣亦如此。一个出口成宪,一个抱着半本论语不肯抬头。
朝臣如此,朱元璋更加如此。
他坚信,全国各处的“皮场庙”能震慑住所有地方官员。锦衣卫能帮他侦查所有谋逆人的心思。儿子们可以为他守护四方。大明江山将永垂千秋万世。朱家将永远统治这片土地。所以他用尽一切铁血手腕来捍卫朱家的大明江山。
更加坚信,他可以把威胁朱家江山的隐患彻底除去,也不会有人敢忤逆他的心思,谁也不敢,他目光如炬,可以看透每个人的内心,他总是可以把隐患消除在没有生之前。朱元璋相信奇迹,因为从一个放牛娃坐上九五至尊的位置就是一个奇迹,但是他不允许有奇迹再次的生。他不想有事情脱离他的掌握。
可是想不到的事情偏偏就是生了,拿着朱允炆呈上的卷宗,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传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朱允炆心里一紧,这皇帝也太急了一点吧,他刚才呈送给皇帝的东西,正是事关蒋瓛的一桩秘密,莫非老朱现在就要自己和蒋瓛对质。
不解的看着朱元璋,不知道他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最近由于蓝玉一案,牵涉其中的人越来越多。难道老朱已经杀红了眼,但是要杀蒋瓛,派个人传旨就行了,何必还要传他到御书房呢?
要知道这种事情一旦败露,在朱元璋的手里肯定是抄家灭九族的罪,蒋瓛一旦事败,孤注一掷的话,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武功那是不用说也要是个高手级别,在御书房内问罪,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事情,他记得一句话,说是,皇帝威胁一个人,凭借的是一国之力,距离七步以内,就凭借不了国力了。
朱元璋不至于那么糊涂,那他想做什么呢?以朱允炆的政治头脑现在还真的看不出来。
诏狱的位置距离皇城不远,蒋瓛近段时间一直在诏狱内组织审讯,所以很快就一溜小跑来到御。
朱允炆双眼触及朱元璋的表情,突然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他呈现给朱元璋的卷宗已经不见了。阴晴不定的脸上也恢复了正常,在老态中透露出王者的威严。
虽然是大白天,蒋瓛不知道是出于习惯还是怎么,听到召唤后,还是如鬼影一般闪了进来,跪下叩头道: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参见陛下!”
朱元璋“哦”了一声,慢慢的抬起了头,问道:“蓝玉招供了没有?”
“微臣无能,蓝玉自从进了诏狱后,一言不,无论怎么拷问,他只说一句话。”
“说什么?”
“他要见皇上!”蒋瓛小心翼翼的说,对于蓝玉一案,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了,主犯始终不肯认罪,这件事情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他的无能。
“见朕,朕没有时间见他,蓝玉军旅出身,在战场上什么没有见过,嘴自然很硬。这事也怪不得你们。”
蒋瓛有些惶恐,他很少看到皇上如此和颜悦色,还为自己开脱。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忙又重重的叩了一个头,说:
“皇上英明,体恤臣下,蒋瓛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报答皇上的恩典。回去后,微臣会再想些办法,蓝玉一定会招供的。”
朱允炆在旁听到身上出了一身恶汗,朱元璋不动神色,回头蓝玉不知道该遭什么罪了。还没有等他多想,又听朱元璋问:“蓝玉招供不招供,都无所谓了,他的骨头硬,他的家人呢?”
“记得他那个二小子叫蓝太平吧,我见过,锦衣玉食的好像没有什么骨气……。”朱元璋的口气顿了一下,好像在回忆着什么,可能当年这个小孩他还抱过吧。
仿佛知道皇上在想什么,蒋瓛马上应道:“谢陛下,微臣稍后就下去办。”
满意的点点头,朱元璋抬头看见一脸不忿又欲说话的朱允炆,招了招手,说:“允炆,你过来。”
见到朱元璋阻止,知道就算说了也没有用,何况,当着蒋瓛的面求情,可能会让皇上失了脸面,事情反而更加不好收场。于是极为不情愿的走了过去。
“蒋指挥使,太孙过几日就要送吴王就藩,然后在苏州太湖一带整顿水军,但是苏州这个地方不是很太平,你先将缇骑调与太孙作为护卫,京师留五百骑就可以了。”
蒋瓛的脸上显出为难之色,缇骑作为主要的抓捕人员,现在蓝玉党牵连甚广,缇骑四处出击,只留五百人在京师,那么等于京师中基本上没有常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