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62部分

回明-第62部分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成暗暗一个劲的叫苦,心道,我称了三十多年的奴婢你都不说什么,今天到底是怎么了。不过吃不准皇帝的心思,迟诺了半天,还是鼓起勇气说道:“皇上,老臣不敢,不知皇上有什么吩咐老臣的。”

    听到对方自称为臣,朱元璋不由露出满意的神色,随即又是一阵黯然,站起走到其身边亲自将韩成扶起后,却没有回到座位上,缓缓的低声说道:“韩成啊,其实,去年汤和死的时候,朕就在想,朕已经老了,眼看着当初跟随朕打下大明江山的兄弟都慢慢的离朕而去,其实,他们每走一个,朕心里就痛一分啊。”

    “月初,朕召见致仕武臣入朝,看着他们的垂垂老态,就想起了朕自己,最近一段时日,朕自己都不敢照镜子,听内侍们说,那些致仕武臣,连从奉天殿走到午门这短短的距离,都要歇息上好几次,那时,朕又在想,换成是朕,恐怕也是如此吧!”

    听到这些话,德阳的汗珠不停的从额头渗出,腿一软,竟然又跪在地上,内心真的很后悔自己多事来问这一趟,伏在地上想说什么,但是又害怕说多错多,跟了这个主子三十多年,见惯了皇上行事,一向说话随心所欲,事后还经常后悔。自己听到这么多,难免以后大祸临头,心里愈想愈怕,惴惴不安。

    见到韩成又跪下,心里叹息了一声,却没有再让他起来,自顾在那继续说道:“想当年众将士何等健壮骁勇,由此更可见人生无常、岁月无情,何况朕与卿都已老迈年高……。”

    韩成知道不能再沉默了,忙道:“陛下一向身体康泰,精力充裕,岂是常人可比。况且奴婢……。老臣又比陛下虚长三年,怎敢与陛下相比而论。”

    抬头再看到皇上双眼虽不失神采,但那一圈厚重的眼睑却重重迭迭,像是浮肿,总给人以操劳过度、不堪其负的感觉。韩成不由说道:“皇上还应珍重龙体,今日早些歇息,待到明日一早,老臣就将结果送到……。”

    “韩成……。”朱元璋突然喊道,尽管已经有些不适应这个名字,还是连忙回道:“老臣在……。”

    “今日乾清宫的事情,你就在旁边看着,你说说看,皇太孙如何?”

    “……。”

    “朕知道你也不敢说,那朕来说说,你听听对不对……。”

    韩成急的也顾不得礼节,直起身来,忙奏道:“皇上,内宦不得干政,这是大明的铁律,皇上若是真的想说,老臣只有以死谢罪,以报陛下恩典。”

    凝视了韩成一会,朱元璋怅然道:“也罢,你出去吧,朕想在这里静一会。”

    韩成不敢多留,伏地叩头就退了出去。

    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想要找个人说说知心话也办不到,空旷的乾清宫内,只有寥寥数人远远在站立在宫门处等候召唤,望着将四下照的没有影子的烛火,猛然生出一股无力来,颓然坐回龙椅,摸着冰冷的扶手,想着自己的心事。

    其实举办这次家宴,主要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诸子的反应,然后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帮助孙儿树立一些威望,因为他从上次的谈话中,也感觉到孙儿对叔叔们的忌惮,之前他不是没有想到朱允炆即位之后和诸王相处的问题,而是出于过于相信骨肉亲情和自己所定下的制度。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这是他当初分封诸王时说的话。

    “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吸取汉晋时的藩国之祸,又可以借鉴宋、元时无无强力藩卫而灭亡的教训。

    但是,蒙元那如同蝗虫的生命力和破坏力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对于北方的连年作战,为了防止边患。不得不使他6续向北方调兵、移民。渐渐的造成了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东北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宁夏的庆王、兰州的肃王等等边塞九王,这九王皆称塞王,各个拥兵自重。

    权宜之下,他必须要做一个倾斜,要么倾斜于塞王,不过那是不可能的,那样朝廷就彻底失去了控制权,那么一旦自己大行,恐怕新君根本约束不住。分疆裂土之事只在朝夕之间。

    要么就倾斜于储君,可是允炆的表现虽然中规中矩,但总是少了那么一点魄力,从内心深处,朱元璋希望朱允炆强硬起来,纵然是同叔叔生矛盾,有他维护,谅诸子也说不出什么,大不了就趁着自己还可以震慑场面,废弃几个不听话的,也免得以后骨肉相残。

    这不由不使他越来越想起脾性比较象他的燕王来,可是偏偏就是这个四子,是边塞九王之中最麻烦的一个。所以,朱元璋不但借助让晋王出的上谕来敲打诸王,希望能使藩王们醒悟,而且,还让皇太孙代替他去参加燕王的献俘,潜意识中,有些想激孙儿的一丝强硬,他也好绸缪下一步的行动。

    ~~~~~~~~~~~~~~~~~~~~~~

    ps:貌似虫子这么写又是一个怪圈,朱元璋想让朱允炆强硬,但是朱允炆思想却是受限于历史上所认知那个暴虐的朱元璋,不敢强硬。这是虫子代入后想了很久的,大家也不妨代入一下,想想自己如果穿越到那个时候,敢和老朱硬抗吗。恐怕也要等老朱死掉之后吧。

    说句实话,由于历史上朱棣篡位成功,很多真相都被湮没,虫子主观的认为,建文帝之所以登基后就削藩,那没有老朱多年怂恿几乎是不可能的,单凭几个儒生,能打动一向孝顺的朱允炆吗?

    不过一切都是假设,一切都是架空,一切都是虫子编出来的,小说而已,不满意的大大们,用灭害灵的时候小心点,虫子怕啊。;

 第九十八章 诸王离京

    转眼见就到了十月,诸王在京住了一段时日,朱元璋觉得该了解的都了解过了,便命他们6续返回各自藩属。临行前,各自赐了一套《大明百农》,嘱咐他们回到属地后,要协助地方政事,关心民生。

    诸王倒也乖巧,入宫请安陛辞后,纷纷往东宫请辞,累的朱允炆每天疲于应付,可是偏偏这一切还是必须要有的礼节,所以只得放下一些事务专门来应酬诸王的请辞。

    燕王进宫,却是受到了特别的对待。朱元璋明显是有话要说,赐座之后,开始询问一些北方的防务。并拿出北平都指挥使司的奏折让他看看,奏折上说已立中屯卫于沙峪。今议立左屯卫于**营、右屯卫于军台、前屯卫于偏岭、后屯卫于石塔。特意说道:“这次还朝,见你等日渐成熟,社稷有靠,是朕最大的欣慰。”

    “但是北地防务日渐繁琐,今开平中屯卫,其余四卫,你觉得可有必要建立吗?”

    朱棣见今日本是辞行,可是父皇却言道边塞防务,不知道到底暗指什么。虽然屡屡得到父皇的当面夸赞,却不知对方心里怎么想的。因顾不得品味话里的含义,忙奏:“开平乃是边关重镇,拱卫北平之犄角,而北平又是我大明之门户,所以儿臣前年议建中屯卫于沙峪。但是粮草供应繁杂,且孤军在外,不宜军屯,之所以建立四卫环伺,乃为我边塞军屯做准备,实为长治久安之道。”

    点点头,朱元璋不可置否。遂又道:“朕观地形,若建四卫,肯定要和宁王、代王之辖地有所重叠,不知皇儿该如何处置。”

    朱棣听了,又是怦然一跳,忙把心绪掩了,道:“此乃北平都指挥使司奏报,所以儿臣未得详查,但无论是臣儿所属,亦或者宁王、代王所属,无非大明之疆土,一切全凭父皇圣裁。”

    朱元璋这才说道:“北平本是蒙元都城,又北临胡地,非国家栋梁不可当此大重,朕将你封在那里,倚重之意,自不待言。”

    转而又道:“但居功不骄,谦逊知礼,方可成就大事,也是作为人臣的根本。”

    心里一惊,忙离座下跪:“儿臣铭记父皇的教诲。”

    朱棣嘴里这么说着,心里却是凉了半截,父皇暗指什么,以他的心思怎么能猜不出来,明着是褒奖,其实是分权,既是说北平之地位置重要,又说开平所建之屯卫辖地和宁王、代王重合。

    难道他不知道吗?在奏请之前,他已经和宁王、代王打好了招呼,言明只是为了防务,无其他用意,且开平往西北之地皆是荒漠戈壁,罕见绿洲,就算是边塞巡骑,也是过路即走,根本没有人去注意这一区域。

    谁知道父皇一眼就看出了关键所在,朱棣心呯呯跳个不停,至于当初和姚广孝所议之事,只有二人知道原委,难道被父皇看出来了。

    朱元璋盯着表面平静的燕王,似乎想看出什么,但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儿子的心思,只是想借此敲打一番。

    于是就再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闲聊了一会藩属的事务,燕王觉得该是告辞的时候了,遂起身奏道:“父皇每日操劳,儿臣实在不敢耽搁父皇的休息,今日前来拜别,儿臣决定明日即回北地主持防务,还望父皇恩准。”

    朱元璋沉吟着,没有回应朱棣的话语,朱棣也只能跪在那儿,不敢起身,只好抬头望着父皇,希望能看出点端倪。

    “前日太孙代朕前往采石矶观礼献俘……。”朱元璋缓缓的说道,仿佛在下着决心一般。“但是却无故险些落马,惹的众将窃笑,不知道此事到底为何?”

    朱棣心里呻吟了一声,心想明知道瞒不过父皇的耳目,早知道方才就先行请罪了。其实就皇太孙落马,他也是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献俘对于大明来说,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从建朝之初,由于百姓饱受蒙元欺压和战火摧残,为了坚定民众的信心,所以皇帝下旨,但凡边塞有捷报传来,就会择日在京师附近举行献俘仪式,只是最近几年来少了很多。

    也不知道是采石矶驻扎的官兵久未操练,还是自己已经习惯了献俘而没有注意,在礼炮鸣响的时候,朱允炆的坐骑突然受惊,虽然一时没有留意,但是一直在太孙身侧的燕王仗着身手敏捷,还是险险的伸手将太孙拦腰抱到自己的马上,避免了其落马受伤,可是当时情景危急,在伸手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思考,以至于将朱允炆抱过来时,头朝下,脚朝上,显得极为狼狈。

    而自己的亲兵将领又是久在塞外,行伍之人哪能想到这么多,看见皇太孙如此狼狈,个个都哑然失笑,不过,自己已经很快的制止了,而皇太孙起身后,也是若无其事,还谢过了自己这个叔王,难道回到皇城之后向父皇说了一些什么?

    朱棣也吃不准到底父皇的心思,只能低头认错,朱元璋只是敲打燕王而已,平日哪能会因为这种小事而多说这么几句,更何况,皇太孙坐骑受惊的原委,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看到朱棣认错,心里欣慰了一下,遂道:“太子早逝,樉儿身故,目前朕之诸子之中,以晋、燕为长,尔等要做好弟弟们的表率,万万不可令朕失望啊。”

    朱棣伏地叩头称是,朱元璋吩咐:“回去后向太孙辞行之前,先将在场笑之人重责,而后再率众人前去东宫负荆请罪便是,以后要向对待太子一样对待允炆,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心里大感不忿,但是也猜出了父皇之所以和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