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才救助其的那个少年,此时却是没有顾忌什么,快步走到小维身侧,搀起她的胳膊,小维一惊,似乎有些抗拒,但浑身已脱力,仅有的那么点矜持也伴随着一个踉跄而消失。软绵绵的靠在那少年的肩膀上。
刻意的回避开那几个跪降的倭寇,老仆忠心的紧随其后,正在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清扫战场上时,那几个武士刀被拿走却又高举双手的倭寇突然做出了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动作。
眼看着亲卫拿着绳索走近,看着亲卫的身后,倭寇眼里突然闪出了种血红的妖异,刚才卑躬屈膝的求饶不见了,嘴里“嗬嗬”有声,不顾架在脖颈上的刀刃,抓住握刀的手,使劲的向自己的大动脉割去。
窜出的血喷泉一样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朱允炆暗道了一声:“糟糕!”
还没有等他转过目光,就听见一阵怒吼响起。定睛看时,小维身处的上空腾起只纤弱的手臂,有人痛苦的倒在地上。
原来,投降那几个倭寇只是掩人耳目,待到用自杀吸引所有人视线的同时,那几个帮助亲卫寻找绳索的小贩却是趁机靠近小维身旁,挥刀斩落。
小维从小练武,自然是身手不错。但此时已经脱力在先,没有防备在后,谁还会想到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倭寇还是不惜一切的要杀小维呢。
她看到了,却没有力气躲闪,此刻那少年却是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搀扶着小维的左手使劲一推,将她摔在地上,虽然是很狼狈,却是躲过了致命的一刀,但是那少年的左臂却是齐肘而断,飞上了天空。
由于疼痛声音变的尖锐异常,那少年救得了小维,却是忍不住自己失去手臂的痛楚,顿时倒在地上翻滚起来,老管家的匕晚了一步拔出,眼见着主人倒下,眼睛顿时红了起来。不要命的挥动着匕扑进那刺客的怀中,等闪身而出的时候,那刺客身上已经被扎了七八个窟窿。
这不过是瞬间生的事情,对于其他几个刺客,只是身形稍微凝滞了一下,便欲挥刀再斩向小维。
小维避无可避,只好闭目待死。此时却只听见“嗖”的一声,一件重物倒在了她的身侧。紧接着,不断有破空的声音传到耳中,等睁开眼。现刚才想要杀自己的刺客已经如同刺猬般的横在地上,连抽搐都不抽一下,显然已经死的彻彻底底了。
死里逃生的感觉使小维哭了起来,此时的她已经褪去了刚才拼命厮杀时那坚强侠女的外壳,重新想起自己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而已。
身边的呻吟让小维想起了救命恩人的处境,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翻身起来,看向那少年,一阵虚弱让他歪倒在正准备扶她起来的朱允炆身上,顾不得男女之防,也不去想什么男女有别。
一个纤细的左臂躺在小维的脚下,失去主人的手臂渐渐流尽了最后的生机。五指的方向正对准了少年的方向,好像是有些不舍,仿佛是想再看主人一眼。
呻吟渐渐的停止,从老管家急促的呼声中可以猜测出那少年已经昏迷过去,抱着小维,朱允炆看着身边一脸愧色的铁铉,从牙缝里迸出一句话:“传孤王谕旨:缇骑包围此间,一个人也不要走脱,不明身份者,杀无赦……。;
第三十三章 德阳的心事
洪武二十六年八月,秦王、晋王、燕王、周王、齐王等五王来朝。九月癸丑,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等五王来朝。
此时,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已经赋闲在家,而傅友德随皇太孙往江南整肃水军,朱元璋召见诸子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西北和辽东筑城、屯田之事。
九月十五,朱元璋召十王问对,同时韩王、谷王旁听之。
正值在大明江山图由诸王指明各卫的距离和位置时。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匆忙求见,朱元璋面现不悦,但知道必有重大事由,所以只得按捺住指点江山时的意气风。召见蒋瓛。
看过密折,朱元璋双眼眯成一条细线,眉头拧成了一团疙瘩。诸王心内凛然,明白这是父皇爆前的预兆,但每个人都是匆忙进宫,并没有得到其他预示,心里忐忑着,希望不要追究在自己的身上。
面带冷笑,朱元璋将呈送的密折让几个儿子传阅,却不让蒋瓛退下,自言自语的嘟囔着一些话,谷王朱穗还没有来得及看密折,又站在朱元璋的近处,却把父皇说得话听了个大概。
“朕还真的以为天下升平了呢?堂堂大明、天朝上国。竟然在……储君被刺,这是我们大明的耻辱,是朕的耻辱……。”
朱穗心内不由大骇,还道是父皇恼怒什么,原来皇太孙被刺,而且是在江南平静之地,看着自己老子那张阴沉的长脸,顿时将身子又收拢了一些。
一粒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水中,愤怒的涟漪渐渐的向御书房的每一个角落扩散,能被看中又命其就藩塞外的诸王,那个是好相与的主呢?一个比一个会揣摩父皇的心事。他们都十分明白朱元璋的脸色为什么那么阴沉。
大明储君皇太孙被刺,虽然让人气愤,但总归是有惊无险。朱元璋心痛孙子的心情是有的,但让他恼怒的是,在密折呈送上来之前,刚刚笑纳了儿子们称颂自己说什么威加四海、宇内升平等等马屁,而刚才做的,也正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大明疆土所图之事。
蒋瓛送来的密折,就像让朱元璋脱光了衣服。站在十字街口被当街打了一个耳光,让他有着比往常大十倍的耻辱感。
“儿臣参锦衣卫保护皇太孙不力……。”周王朱橚先难,他的藩地在中原开封周边,正处于北方和南京之间必经之道,平时受锦衣卫掣肘的厉害。
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等纷纷附和,蒋瓛跪在旁边一头的大汗,脊背瞬间汇成小溪,身着的香色麻飞鱼袍背部出现了斑斑汗渍,几乎是爬在了地上,连大气也不敢喘上一声。
几个年龄稍大一点的,诸如秦王、晋王和燕王等,对他都露出了同情之色,无论怎么着,锦衣卫这次没有事先预警,以至于刺客行动后才姗姗去到,虽然有射杀余孽的功劳,但总归是过大于过。看来蒋瓛这次有难了。
朱元璋仍旧眯着眼睛,对于几个儿子的弹劾无动于衷,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到父皇这个神情,晋王朱棡倒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阻止了几个弟弟的七嘴八舌,躬身请命道:“父皇,倭国冥顽不灵,彼国匪寇屡犯我大明海疆,儿臣不才,愿在皇太孙帐下听命,整肃水军。以图征伐。”
这才想起了当务之急,是怎么为父亲找回面子,其余诸王不由为晋王的反应快而暗暗警觉。
不过现在附和已经成了无主见之举,诸王也不屑于为之,朱棣看在眼里,似乎明白了了一点,就是经过晋王这么一说,蒋瓛的压力小了很多。不由深深的看了二人一眼。
蒋瓛头不敢抬,伏地奏道:“锦衣卫缇骑赶到后,共计抓获在场不能说明身份者七十四人,太孙殿下谕旨杀无赦,密折中未曾说起……。”
“另据锦衣卫副千户周兴所得知,之所以未能事先预警,乃是倭寇的目标本来就不是太孙殿下。而是和太孙殿下同行的一个女子。”
“唔?”朱元璋这时才抬起头,问道:“一个女子?”
“是,陛下!”看到自己成功的分散了皇上的注意力,蒋瓛心中不由暗喜,继续说道:“据可靠消息,这女子不是别人,而是陈友谅的旧将张定边的孙女……。”
蒋瓛一五一十的将太孙殿下微服私访,张定边祖孙的奇怪举动等等详细的说了一遍,其中不免添枝加叶,夸大了不少自己锦衣卫侦查所得的各种情况。
朱元璋毫无表情的听完详细,就命蒋瓛退下了,诸皇子看着这个情景,心知父皇也没有心思再讨论什么西北、辽东之事,由秦王带头请辞。遂退出御书房,各自回府找心腹去江南了。
御书房内只剩下朱元璋和老太监德阳两人无声的想着事情。
半晌,朱元璋突然问道:“张定边还没有死?”
德阳在后面有些沉默,破天荒没有及时回答皇上的问话,但这次朱元璋破天荒的也没有怪罪于他,过了一会朱元璋轻轻地回转身子,看着德阳,又问了一遍:“张定边还没有死吗?记得他比朕的年纪还要大。”
德阳这才回过神来,忙伏地请罪,回道:“陛下说的对,张定边若是现在未死,应该有七十多岁了,不过蒋指挥使说的是真是假,奴婢不知,也不敢妄自揣测。”眉宇间竟然有了一些萧索的意味。
朱元璋看在眼里,叹道:“韩成,若是你想报仇,朕就让你去江南一行,也了却了你一番心愿。”
“奴婢德阳,谢过陛下恩典……。”德阳赶快跪下谢过,强调道:“如今只有德阳,没有韩成。那么多年了,奴婢都已经忘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显然德阳回答的很合他的心思。却还是安慰道:“当年他虽废你人道,但却是饶你一遭,战场之上无父子,何况当时是不死不休呢。”
“不过此人隐匿多年,突然现身,肯定有什么目的,你猜猜看,到底你和他一起呆过一段时间。他为什么会突然接近允炆呢?”
朱元璋边说边想着,好像有些困乏,眼睛合上的那一刹那,德阳的眼神突然有些怨毒起来。但随着皇上眼睛的睁开即恢复正常,仍然恭敬的回答:“奴婢愚钝,已经不出宫多年,对于宫外的事情不是太了解。”
“更何况内宦不能干政,奴才不敢妄言,请陛下恕罪。”摊上了这么一个主子,德阳只好保持了沉默是金的原则,朱元璋制定了内宫不能干政的戒条,但总是喜欢询问身边的人,德阳这几十年来不知道看见多少个得宠的宦官莫名其妙的失去了脑袋,怎么能不经心呢。
但是一想到张定边,他的心又开始剧烈的抽搐起来。;
第三十四章 杨狄峨
皇太孙遇刺这个消息很快由邸报传到京城乃至大明所有府县,正值洪武二十七年春闱的关口,天下士子云集南京,更是将此事传的街知巷闻。
大批的士子从各个方向往国子监或者贡院汇集,沿途的百姓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多的读书人同时出现,都好奇地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当知道是准备请愿劝谏皇上扫除沿海倭寇时,也在一旁吆喝助威。
在国子监会合了六馆监生,倡仪国子监六馆学生齐聚紫禁城外,秀才张宗浚等人槌鼓请愿,乞求皇上逐倭国使节,并将在国子监进修的倭国监生控制起来,请求皇上驱逐其出大明国境。
帝喜之,下旨令国子监善待士子,但不准所奏,由张宗浚等士子代拟斥责诏书交皇帝审阅,后送至倭国,勒令其约束本国属民,不得与大明为敌。诏:张宗浚等为之七人随詹事府官前往苏州伴读皇太孙,同时为其解惑民意,进说民间利害、田里稼穑等事,兼陈古今孝弟忠信文学材艺诸故事,日以为常。
但朱允炆此时却是不知道京城已经搞出了那么大的动静,中华的第一次抗日游行竟然由他一手缔造,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随着他一时的冲动,七十四条性命就葬身在他的手中,开始出于义愤。
不顾铁铉的苦苦劝谏,朱允炆下令将当时在场的人,无论是小贩还是香客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