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172部分

回明-第172部分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忠却上来请罪,说是袁烈昨日深夜进入金府之中,欲胁迫金忠动兵变,颠覆北平,然后想朝廷举功,已经被自己擒拿,关押起来,却不料今日凌晨,袁棋畏罪自杀,所以特此请罪。

    丘福是袁棋的忠实信徒,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恼怒,当庭就和金忠要打在一起。被道衍制止,因为道衍知道大势已去,现在爆,不过是给朱高炽以清除异己的理由而已,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说了几句“贫僧识人不明”的话语。

    当天,丘福召集一帮死党找金忠算账,攻打在燕王府西侧的金忠府邸,但不知道为何,竟然有弓箭射向燕王府。导致燕王府卫士死伤。朱高炽怒了。令金忠、景清调动军队捉拿叛逆分子,丘福闻讯后。也是莫名其妙,他就不知道,燕王府和金忠府邸相隔这么远,怎么会有流矢飞入伤人,现在听说大军要来,自己也就是那千余名手下,却不甘心死的不明不白,急忙带着家室妻杀出东门,往居庸关方向而去。

    这下子可在油锅里面撒了一把盐,整个北平城都沸腾起来,朱能、张辅、金忠三将合并,一起侦拿党羽、余孽,但是在庆寿寺的道衍却是始终一声不吭,景清知道不妙,连忙派人急去庆寿寺请道衍大师去燕王府议事,但是已经晚了,道衍那么大的岁数,竟然像是人间蒸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同时庆寿寺内僧侣也失踪了二十余人,据有些僧人讲。听说是丘大将军派人来请的,然后一同出去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主持回来。

    只能叹息道衍狡猾。但无兵无权,逃掉那几个人,北平并未放在心上。紧接着,随着袁棋的死。道衍的失踪。反对移师高丽的意见有上升到**。眼看着移师高丽之议自此画了一个句号。

    但是事情却起了很大的变化。在金忠、景清的合力劝说下,也不知道有什么理由打动了朱高炽,后者竟然改变初衷,同意暂且放弃北平,率领大军前往高丽,不过主要问题出来了,一路上有辽王地界,辽东都司的大批兵马。水路在渤海湾附近有大量的朝廷水师,怎么去高丽?

    比:昨天向大家道个歉,有事情出去。回来已经是十一点多了。一个字也没有写,今天虫子一定补上,这是第一章,谢谢大家支持!!!求月

 第一百八十八章 蛇尾

    知2建女兰年,在南京京师内,除了皇帝对干江南实班!外,便是邸报中频繁出现的诸王会议内容最为牵挂人心,朱允坟利用议罪来不断消磨着诸王的锐气。先从周王之罪开始议论起,齐王、代王和氓王的过错都相继列入宗室会议的议题中来。

    而且议罪的时候不用当事人回避,诸王就好像开茶话会一样。沏好茶,端上瓜果,诸王按照长幼顺序做好,反正大家都是亲兄弟,议罪怎么议?何况当着罪人的面,只能说是尽量开拖。

    议来议弃大家都没有多大的罪责,还议论什么,诸王不明白朱允坟想做什么,而百官也不知道皇帝想要做什么,但是随着诸王对于这种茶话会慢慢的习惯,皇帝对于江南的新政开始了。

    朝议时接受方孝孺的,“民本仁政思想。的劝谏奏折,以“国家有惟正之供,田赋不均,民不得而治”为由决定对天下百姓实行宽政。下诏强调:“国家有惟正之供。江、淅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税。特惩一时之顽民,岂可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照各处起科,亩不得过一斗。田赋既均,苏松人仍得户部。”

    诏令规定,从现在起,江南地区的赋税减免到每亩母得过一斗。苏松地区的人不用再像洪武年间那样不得在户部当官任职,而是与其他地方的人一视同仁。之前朱允坟虽然也那样说过,但是身为江南士林中领袖的方孝孺则劝说曰“三年不改祖制。”这一条使当时正在犹豫的朱允妆迟迟没有正式诏书。

    现在终于又由方孝孺开头将这个缺口挖开。同时诏谕沿海。鼓励民间造船,鼓励海边淡民下海捕鱼,抵偿税赋。

    就民间造船一说,只要造船之前报于当地衙门或者海关备案,然后就可实行,鼓励造大船,鼓励新式帆船等等。但凡有新的举措被朝廷所认同。那么可以给予封赏等等。

    反正噢觉灵敏的官员们,已经从此中觉察到陛下将要开海禁的苗头,并且从朝廷的人事变动中,频频出现政策往江南侧重的踪影。江南系的官员一下子增多起来,虽然还都是一些不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朝廷政令的推行,谁知道后果如何呢。

    但是朱允烦并不想步子走得太急,仍旧是不紧不慢的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对于北方的战事,不时的通报给诸王知晓,而诸王议论的议题,慢慢的往重点推荐,比如,关于秋季的来临,皇帝突然赶到正心殿,好像没有看到诸王的散漫一般。和颜悦色的向诸王问好,随后布置了一个新的议题,并冷静的朝朱橡看了一眼。

    新的议题是:北平的这次井难是对是错,如何防止靖难的再一次生?

    勇王朱橡的脸色一下子难看起来,几个有见识的王爷则在心里冷笑着,难道想学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不过对象好似错了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基本上都是外臣。我们却是亲王,想要解除我们的兵权?可以,但是想让我们主动说出来,很难!

    这时的大明也没有所谓的圣雄甘地,更没有什么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倡议。但是诸王不约而同的采取了沉默,对于这个议题千般万般的小心起来。再加上时间久了,对于宗亲会议的抵触,慢慢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会议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其表现就表现出,书记官每次送到御书房的卷宗渐渐少了起来。

    但是朱允坟不急,这些在地方上一向高傲的王爷们肯定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要你还去正心殿,还在那里坐着,朱允坟也懒的管他们,就这样,冬季慢慢的来临了。

    北平的夏季,是在连续不断的快马得得的蹄声中离去,冬季也是即将随着这急切的马蹄声中来到的。

    朱高炽年纪轻轻,又是初理政事,哪经得起这种丧城失地、噩耗频传的风风雨雨?被折腾得愈显得人瘦了,白哲的脸皮松弛着,显出很深的皱折。面对着战事连连失利,在南京朝廷一直盼不来内援,北平又缺少很得力的亲信,有些虽身居要位,却没有忠心,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些有忠心,但是提不出来合适的建议。

    面对北平的危亡,他感到回天无力了。尽管这样,他对于移师北平也是有些芥蒂,虽然答应了。但一想到父王辛辛苦苦经营的燕藩,想到身为朱家的子孙。以及去高丽后父王的处境,就不敢稍有懈怠。朱高炽期望着能在这危急之秋。用上几个有作为的人,可以回天有术。这样,他就可以不用背负这样的骂名,也可上不负祖宗皇帝,下不负子子孙孙。

    在这种心愿下,还是启用了一些颇有忠心的人,先是接受景清的举荐,让金忠做了北平府的都督,统领所有的北平军马,又让朱能做指挥金事,接着将张玉之子张辅从前线调回北平,委以前指挥之职,继而又委任为燕王府护卫指挥。但在他的心目中,只要能打赢一仗,或者是拖延一段时日,特别走到了冬季。朝廷大军必定会撤军休整,因为南军抵不住北方的寒冷,那样的话。他就可以再想朝廷解释,他现在需要的就是解释的筹码。

    景清终于获得了朱高炽的信任,但是朱高炽也有自己处心积虑的想法,他重用景清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曾经在东宫任职,虽然最后失宠,但是毕竟朝中有人,他只是需要景清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向朝廷求降。让景清大为意外的是:原来只当是朱高炽又野心,却没有想到其和朱橡是两种人,只想获得一个安稳的生存环境。当然,要保证燕藩的存在,在朱高炽的眼里。朝廷废止燕藩。就是因为他靖难,燕藩从他手里失去,也要从他手里找回来,这样才可以不辜负父王,这也是朱高炽一直坚持的原因吧。

    不论毒么样,能保留燕藩就行。哪曾料想,这投降也不容易了。

    答应入朝请罪,取消靖难。答应交出罪臣,答应削去兵权但只要准予恢复燕藩,哪怕派弟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也行。于是,朱高炽着人按这一承诺写成表,又一次

    可是这样以来,难免引起了朱能、金忠等手握兵权的大将不满,交出罪臣。谁不知道道衍跑了,袁棋死了朝廷万一答应投降,需要交人的时候,会交出谁去,还不是他们这些曾经和朝廷打过仗的人吗?

    朝廷大军已经逼近涿州、保定、直沽一线。可是身为世子的朱高炽却在那里一个劲的想要投降。特别是金忠。对于朱高炽这种出尔反尔十分有意见,当初是答应了撤退,不和朝廷大军应抗,他才下决心脱离道衍控利的。谁知道他帮世子除去了这个心腹大患,却不见世子再提及移师高丽的事情。

    金忠一面派兵观察着朝廷大军的动向,一面积极和景清商议着。如何劝说朱高炽快点做出决定。

    其实涿州离北平不过百十余里路程,要攻至北平,只是旦夕间的事。但耿炳文没有这么急。他是听进了皇帝的谕旨。才有意放缓了对北平的攻击。同时,奉旨向周围卫所征集定**的棉衣,做出一副要常驻保定府的架势。

    其实定**兵临涿州,等于来到北平的大门口,耿炳文恨不得一步跨了进去。全军将士,也恨不得一步跨了进去。好立下这个大功给皇帝看看。但是由于圣旨。只好耐心的等待。耿炳文给众将的解释是:

    如果我们逼得太急,他们就会很快地逃跑了,这样就会增加我们消灭他们的困难。更何况北平曾经是蒙元经营了百余年的古城。如果我军急于攻入,就会引起城里的恐慌,不轨之徒,也会兴风作浪,难免烧杀抢劫四起,这样,百年积蓄而来的文物古迹、珠宝财富,就会毁于一旦。我军取得的北平,也只是一座空城。北平受损过重,皇上同样会不喜欢。

    权衡之下,既然现下北平已不堪一击,何妨以计取之,先让其存有幻想,不致过于惊慌。就好比采摘果子一样,稍待一时,等它成熟了,再摘不就好了吗?

    众将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稍微觉得心安一些,耿炳文解释是这样解释,但是却派遣使者进一步的向北平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对于其要投降所说的条件,更是一字不提,让朱高炽也把握不准皇帝的心思。

    天气愈加寒冷,被忧虑搅得几天也没有休息好的朱高炽,勉强支撑起精神,召集众人来到燕王府。因为朝廷的威压,不少官员脚板抹油开了溜,使他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但是不召集众人,他也不清楚到底谁又跑了。

    这天的天气阴沉沉的。显得十分冷。燕王府正殿里。光线很是暗淡,点了好些烛光,还见不出几分亮堂。来到燕王府的人很少,数来数去,也就是十六个人,真给人一种人影相吊的感觉。看到这番景象忍不住鼻子酸,看到金忠等人没有来,就宣布明天再商议北平诸事,就匆匆离去了。

    这个镜像一直在朱高炽的脑海里留下一道深深的阴影。

    天气是那般阴冷,燕王府里的气氛又是那般寂寥而沉重,官员更是难以言说的少而情绪低沉。这一切一切,全跟朱高炽那张缺少生气、精神不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