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书院一片颓废。
于是各府、县均有学校,京城鸡鸣山下,有国学,科举进士及第者多为国学出身。各府学每年向国学推荐学生,府县幕佐散职也多出自官办学校。朱元璋认为北方沦陷于外族之手太久,人鲜知学,还特地派遣国学优秀生分散到各地教书。所以官办学校一直是读书人的选,当官的终南捷径。不过因此也堵塞了不少贫寒学子的仕途。
所以对于一些官学无望的士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据可靠的消息。六艺书院的学生中设了奖学金,凡任何一科成绩受到全班师生一致认可的,皆可以享受按照等级每月一两到五两银子的奖学金。
自古以来,上学就要给学校、私塾银钱的,那里见过上学只要学习好,还可以挣钱的一说,听说此事的人都咋咋称奇,提及皇太孙的时候又多了一丝尊重。这个也是朱允炆在给朱元璋的《江南策》中所承诺的加强朱家大明的教化一说。
但是对于官场民间来说,无异于是对江南政策趋向和缓的信号。极大的刺激了江南儒林乃至大明各地儒林人士。
由于元末混战中荒废了的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等所在之处,士子们纷纷要求当地布政使上书重新修建书院,恢复先贤旧风。
朱元璋闻之曰:大善,许之。
命皇太孙拟《义学策》以规范大明私学,朱允炆按照自己办六艺书院的规则,命景清仔细的写了一封奏折,除了这些,且建言道:“此策可在大明全境实行,但是不可能都能建六艺书院这般规模的义学,那样反而增加奢侈之风。”
改为凡建立容纳百名以上蒙童学习的义学,或供给五十名蒙童九年学习费用者才可以获得“国士”金牌,并可以享受其礼遇,并不趁机大肆扩张,因为物极必反,大肆的扩张之后势必造成监管的难度。容易给地方官员造成可乘之机。
为了迎合朱元璋的控制欲,皇太孙曰:对于六艺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等大型书院,仰或是以后再筹建的大型书院。朝廷必须加强监管,并从国子监派遣得力之人作为院监,每年进行考核和审查。
地方官吏每年也要对地方建立的义学或者供给学子学习的款项进行审核,若有从中作假者,追回金牌,以欺君之罪论处。
朱元璋的反应令朝野一片大哗。被迁往临濠的苏州豪门大户立刻做出反应——纷纷捐资六艺书院。不盈月,皇太孙的书案上就收到原苏州大户捐资近十万两。这才是十九户的捐赠之数,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人在观望。
且不说朱允炆等人见到那么多的银子那种兴奋和惊讶的表情,坐在紫禁城御书房的朱元璋此时也露出惊讶之色。心道这班奸商,朕将你们迁移至临濠,你们还藏了那么多的银两,要不是孙儿用上这一招,朕还真的以为你们山穷水尽了。
心里的决心更甚,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此刻却是下了决心,办官学还要朝廷的银子、人力。现在不过是抛出一个虚名,一个镀金的牌子。就可以取天下奸商的财富,用之于百姓身上,还为我大明造就无数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命研磨备纸,“六艺书院”四个大字一挥而就。遣人送到苏州,同时带去给孙儿的一封私信,里面写着:朕心甚慰……。;
第二十四章 水利
当傅友德和方明谦奉旨来到苏州,正是江淮一带梅雨肆虐之时。两个人站在皇太孙的临时行宫内,脸上惊疑不定,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他们带着皇命而来,是协助太孙殿下整肃水军,可是当他们来到时,才知道朱允炆将十三万水军尽数派遣至松江府疏通水道去了。
原来梅雨季节的到来,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造成水患,直接要影响今年的收成。松江知府心里有些慌,今年的田赋可是朝廷拨给皇太孙整肃水军的粮饷,贻误军机之罪,他可是担当不起,最后师爷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直接呈报苏州,请太孙殿下定夺,到时间朝廷要是怪责,也好有个托词。
朱允炆得到奏报后,命铁铉找了些当地官员和熟知地势水利的人了解情况,才知道松江地处太湖流域碟型洼地的底部,地势低平,东南较高,西北偏低。本来就是天灾不断,不旱则涝,最好的办法就是疏浚松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再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如此水利之后,可保松江乃至浙江百年不受洪涝之灾。
但是工程所需人力、物力庞大,再则朝廷对于江南的政策有失偏颇,所以历任官员都不敢轻言动工。这次松江知府之所以找到皇太孙,不过是想推卸点责任,把有些比如减少税赋等话通过太孙殿下之口说出来而已。
谁找到朱允炆听到如此,马上就想起在太湖中无所事事的水军来,当下命令召集诸水军都督、指挥到苏州府议事,议事的同时,命诸军派遣本部斥候,迅做出松江一带的沙盘出来。
没有再往南京请示圣意,反正朱允炆有着全权整肃水军之责。不到五天,就按照他后世分段包干的做法,将苏州河、松江和黄浦以及松江流域诸地分成若干小段。然后抽签决定去处,不到十天,太湖上除了留守官兵之外,其余的都已经赶赴自己的责任地段完成任务去了。
待到傅友德和方明谦来到太湖,面对空荡荡的大营,只有守戍的巡逻队伍。两个人不由大惊失色,军队乃是国之利器,却被太孙殿下调往去做徭役之事,要是被皇上知晓,不知道会对太孙殿下有何惩罚。于是就马不停蹄的赶往苏州城内,求见太孙殿下,希望能挽回一些什么。
但是朱允炆却是没有丝毫担心的样子,作为后来人的他,十分明白朱元璋的心理底线。无论这个太祖皇帝在当政之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不好,残忍、嗜杀、仇富……。但是有一条最为出色,就是朱元璋本出身农家,深知民间疾苦。当上皇帝后,除了自家天下外,最关心的便是百姓吃饭和温饱问题。
地方官员往往揣测圣意,觉得皇上一向省民财力、节省工役,以图减轻百姓负担,所以不敢轻言大兴工程,但是朱允炆却是知道,只要与百姓有利,莫说自己动的是在大明如今形同鸡肋的水军,就算是动用卫所之兵卒,他也丝毫不会放在心上。
看着脸色有些着急的傅友德和方明谦二人,朱允炆不由一笑,登时将行宫殿内的气氛缓和不少,吩咐内侍为二人搬来椅子,招呼二人就坐。
不提调用水军疏浚河道之事,而是和二人聊起日后整肃水军的方略来。
看着太孙殿下一脸无事的样子,不知究竟的二人还以为他已经得到了陛下的肯,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心事稍定,情绪也好了很多。因为二人既然被奉旨协助皇太孙整肃水军,那么身上就打上了太孙殿下的烙印,万一有个闪失,皇上对自己的孙儿无可奈何,可是要寻自己的毛病,那可是手到擒来。
心里这样想,却不知他们的太孙殿下最近心情大好。
办学之事,有了皇帝的御笔题字,等于为那些正在观望的豪门大户吃了一个定心丸,之后的一个月内,皇太孙的账上又多了三十多万两的银子。为了表示恩泽,朱允炆返还了一些园林给以前的故主,并允许他们请人打扫看护。
这一切都是好的开始,朱允炆在召见这些豪门大户的同时,也暗示他们,朝廷将容许江南之地贸易的可能,也就是解开海禁的征兆。
言下之意,就是让他们各自招揽现在流亡在海外为寇的族人,或者就是让一些和海盗有牵连的豪门收手,等待朝廷的谕示。
6家、吴家、顾家、张家、范家、王家、朱家、钱家、彭家、宋家、潘家、韩家、汪家、程家、孔家、费家、贝家、雷家、席家、严家、尤家、袁家、施家、曹家、杨家等等苏州二十五个大豪门。但凡是主事之人,那个不精明似鬼。
在私下纷纷交出族内的长男嫡孙表示诚意,或入宾为幕僚,或充当宿卫。这些豪门也许当初全力支持过张士诚,但是几十年过去,主事之人也换了几拨,谁还会为了上辈的事情为难自己呢。
更何况,现在的太孙殿下是他们大多数豪门回归故里的希望,对于故乡的希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就光是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付出再多的代价也不会心痛一点,更何况,太孙殿下还说朝廷或许会再开海禁。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朱允炆不费吹灰之力,就尽得许多人才。他知道,只要是有共同的利益所在,这些豪门大族就会紧紧的团结在他的身边,那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或许他们手里没有武装力量,或许也他们在朝中也没有根基。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对于今后控制江南局势有很大的助益。
这又是一股新兴的力量,朱允炆想到这儿,却猛然现殿内一片寂静,才知道自己和傅友德、方明谦二人谈话的时候跑神了。
歉然一笑,突然想起些什么,唤来内侍,让他从铁铉那里取过一件物事来,珍重地交与傅友德。;
第二十五章 蹊跷
朱允炆交给傅友德的正是高参自刎用的那柄宝刀,血迹已被擦拭干净,也归入鞘中。但是仍然散着一股幽寒。
接过刀,傅友德在刹那间有些恍惚,一言不的坐在那里。在方明谦眼里,百战之将这种表现似乎有些失了身份,在太孙殿下面前也失了礼数。
他却是不了解傅友德此刻的心情,岳翎虽然只是傅的侄女婿,但却也是傅友德手下一个参将之子。当年这个参将在战场上救了傅友德一命,却是没有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临死前托付子女,岳翎从小在傅府长大,和自己的侄女青梅竹马。
后来成婚,虽然别人的眼里,岳翎只是颖国公的侄女婿,但是傅友德从来都把其看成自己的儿子一般。这柄刀正是送给岳翎成*人之时的礼物。
“可是这孩子,从小就不喜武艺,偏好诗书,若是能像他父亲一样骁勇,自己就可以将其留在身边,可能也不会有这种事情的生了。”
傅友德这样想着,眼睛不由的有些湿润,他觉得对不起当年拼命卫护自己的那名参将,有负所托。正在这时,觉有人轻轻踢他的脚尖,转眼望去,却是方明谦在侧边呶嘴,才醒悟到自己是在太孙殿下的行宫内。
忙起身告罪,朱允炆却是没有放在心上,仿佛很了解他的心情,说:“岳卿之事还请傅将军节哀,不知道可曾找到岳大人的遗骸?”
定定神,傅友德忙躬身谢道:“殿下有心了,可是茫茫长江之水,还不是尸骨无存,刚才老臣想起了翎儿身死,霞儿也患了失心疯,只留下八岁幼子在哪里寻爹问娘,好不可怜。所以一时失神,请殿下恕罪。”
朱允炆本来等的就是这句话,铁铉派往京师查探情况的亲卫回来了,却是一无所获,高参的家人全部竟然不知所踪,也没有打听到有任何返乡的预兆,好似凭空消失一样。又从别的渠道得知,岳翎的夫人听说丈夫自尽后,也患了失心疯,被颖国公接入府中。
线索全部中断,亲卫回来后,铁铉等人还以为高参的家人会来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