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13部分

回明-第13部分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下东宫宾客铁铉…。”突然感到对方眼中的寒气大盛,才想起自己其实不用回答他的话的,不由一怒,刚想说话。只见那周兴竟然不再理会自己,又跪下朝皇太孙乞求道:“请太孙殿下成全。”

    刚才那幕落在朱允炆的眼里,对于锦衣卫的骄横更加有所体会。那个举动就是在提醒铁铉不要多事,心里不由恼怒起来,闷哼道:“你凭什么让孤成全?孤看本殿下还要求你们锦衣卫成全才是。”

    话锋一转,厉声道:“回去告诉蒋瓛,单凭一纸遗书,就擅动地方大员,东宫要他给孤王一个交代。否则,等候孤王参他的奏折吧。”

    副千户周兴还想说什么,朱允炆眼睛一瞪,说:“打出去!”

    说完,站起身直接往后庭走去,竟然不在理会周兴,在后庭院落里站定,稍后,铁铉和景清随之而入。

    “铁铉你讲讲看!”朱允炆没有回头的说道,径直拨弄院落内那株桂树上的枝叶。心里却是迅的想着他了解的历史。

    铁铉见问到自己,再则他也曾经在国子监呆过,对于京城里面的情况也了解一些,于是躬身道:“其一,给事中虽然只是从七品,还不如知县的品级。按照实际的地位和权力,六科给事中在皇上身边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和天下诸司,各部各地的大员们谁敢不敬畏三分。更何况吏科乃是六科之。要说是岳大人惧怕高参而自尽,那是说不通的。”

    朱允炆点点头,回身找了张椅子坐下,示意铁铉继续说。

    “其二,岳大人和高大人有同乡之谊,据说高大人就任苏州,临行前只有岳大人相送。”

    “其三,岳大人是颕国公的侄女婿。”

    听完这三条,朱允炆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的说:“铁铉你的意思,岳翎的死,和高参绝无关系了?”

    “属下不敢妄断,不过要说高大人逼死岳大人,于常理不符。”铁铉边想边说。道:“但是为何岳大人留言说高参误我,那就要问问高大人才能明白了。”

    “高参呢?”

    “属下已经命人去传了,稍后就到。”这时,从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刚才被派去传高参的亲卫跑了进来,禀报道:“高大人在家里自尽了!!”

 第二十二章 江南案(下)

    “高参自杀了?”众人不觉一愣,这件事太诡异了吧,三人互相对视,均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什么时候大明的官场流行自杀了。

    朱允炆马上反应过来,吩咐铁铉拿自己的手谕将周兴一干锦衣卫全部控制起来,高参死的也太及时了一点,自己刚阻拦锦衣卫将其带走,那边高参就自杀,要说没有什么玄机,那才叫出鬼了。

    铁铉、景清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朱允炆慢慢的走回自己的房中,想:难道现在就和锦衣卫开战?作为一个从现代穿越回去的热血青年,他觉得自己既然有这个能力,就要出手去管。但是作为上位者,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起来。

    现在不是直接面对的时候,朱允炆从心里不断的提醒着自己,派往长沙取证的人还没有回来,而且,现在蒋瓛对于朱元璋还有些用处,作为皇帝会不会允许自己动他,这都是问题。但此时正是收服江南官场人心的机会,他又怎么能放过呢?

    不管了,先弄明白其中缘由,再视情况而定吧。

    消息迅的通过各种传送回来,经过铁铉的整理,送到了朱允炆的案前。高参确实是自尽,其一,他自尽时锦衣卫还不知道皇太孙会保他。其二,高参自尽时没有人去找过他。

    高参是死在自己家的书房,很惨。是用书房内收藏的一柄宝刀自刎身亡的,那一刀很重,几乎把自己的头颅割下来,斜斜的挂在太师椅的后侧,死不瞑目,散去瞳孔的眼神中充满嘲弄。也不知道一个读书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力气。

    “那柄刀是岳大人送给老爷的,据说是颖国公送给自己侄女婿的礼物。”跟随高参近十五年的老管家说。

    高参不喜交游,且为官清苦,可能知道在苏州为官的艰险。所以连家眷也留在了京师。来苏州时只带了那个高三的老管家。

    “老爷和岳大人关系很好,可是不知道为了什么,岳大人离开苏州返回京师之前来找老爷,两个人在书房中大吵一场,岳大人走后,老爷还摔了他最喜欢的那方端砚。”高三又说:“小人奉茶的时候,听见好像老爷欠岳大人钱所以两人才吵起来。”

    “高大人曾经在府库支取了一千两银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个月又还回来了。”知府衙门的钱粮师爷童易说。

    “知府大人最近一段时日经常去苏州城的几个大的钱庄。”这是知府衙门的轿夫说的。“好像是知府大人家里出了问题,急需银子,每天都是愁眉不展的。”

    “小人是苏州宏利钱庄的掌柜,叫杨齐福。”这是一张谄媚的圆脸,带着生意人特有的奸笑,说:“高大人是来本号借过银子,不但来过小号,还去过其他钱庄,可是一千两数额太大,小号一时难以筹齐。知府大人又拿不出合适的抵押,所以一直在商量中。”

    一千两银子,朱允炆问过铁铉后暗自比较,其购买力相当于他后世中的四十万人民币。而高参作为知府,月俸米十六石。一石米大约是他后世的一百五十斤,按一斤米值两元钱算,高参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五千块钱左右。

    虽然明朝的俸禄不像他所知历史上那么低,但是相对于高参来说,一千两银子他不吃不喝,也要存将近七年。也难怪那些钱庄在没有合适的抵押之前借故不贷给高参。

    各种情况一条条的呈现在朱允炆的面前,出于对前世做律师助理的习惯,也是为了打造自己特有的情报部门,他刻意培养的亲卫无孔不入收集信息能力。在这一刻得到体现。可是这件事还是处处透露着诡异。

    铁铉的断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体现,通过收集来的信息,结合当时的情况,他提出了很多疑点。

    高参不缺钱,可是为什么会欠岳翎一千两银子。用来送礼买官?不会,来苏州当官不用走门路,只要你品级差不多,又是自愿,估计吏部没有几个人会反对。

    要是送礼不来苏州做知府,那去年上任之初就应该送了。何必要等到今天,而他之前再府库支取银子,可能是为了还给岳翎,最后因为皇太孙坐镇苏州不走,他怕太孙殿下查账,所以又退了回去,这一点可以理解。

    但是岳翎作为一个堂堂的吏科给事中,难道会为了别人不还钱而恼怒的投江自尽吗?

    六科给事中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和天下诸司,各部各地的大员们也不敢不敬畏三分。即使碰到皇帝本人的错误指示,只要不合圣人之教、祖宗之法,给事中在名义上也有权“封驳”,顶回去不准下。科道之官是官场上的鹰,是以各级官员的身家性命为食的动物。在科道任职,成为六科给事中或十三道御史的一员,乃是大明读书人的仕宦美梦,一个美梦成真的人何必自杀?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高参那一刀而去,铁铉已经派人赶往京师报丧,顺便了解一下高参家中的情况,是不是真的那么缺钱。

    不过这件高参自杀一案相对于朱允炆的《江南策》还是小事,在调查的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朱允炆带着他的手下开始筹备办学、通商和水军整顿的事务。

    七日后,派往京城调查情况的人还未回来,朝廷的圣旨已经下来了,对于皇太孙的《江南策》照准,同时调颖国公傅友德、广洋卫指挥使方明谦来太湖协助整肃水军,伺机清剿海匪倭寇。

    至于办学,刘三吾、黄子澄、卢原质被调往苏州,教化愚民。至于朱允炆再次调方孝孺的请求,又被朱元璋以“不是用孝孺之时”为由拒绝。不过朱元璋大善心,竟然从礼部调拨了白银一万两,作为办学经费。其余不足之处,皇太孙便宜行事。

    前来传旨的是锦衣卫的人,将圣旨交与皇太孙之后。遂跪拜行礼,声称有罪。朱允炆一时莫名其妙,待到那锦衣卫说出缘由,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名锦衣卫是代替蒋瓛前来认错了。高参一死,蒋瓛将其诬为畏罪自尽,想让此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过朱允炆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诸事还未有头绪,也不想打草惊蛇,遂开解了几句作罢。;

 第二十三章 办学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继皇太孙驻停苏州整肃大明水军的消息之后,又传出一个惊天的消息,当今大明储君竟要在苏州兴办义学。

    为什么说是义学呢?在苏州府早有府学、县学等官府办的学校,而皇太孙办学却是没有将其混淆在其中,只是在城外西北虎丘山附近的七里堤购置了大量地皮,择日开工。

    兴办书院之开始的想法,景清他们看到苏州城内废弃的园林颇多。就建议太孙殿下选择几个修葺后就可以使用,但是得到了朱允炆的否定。

    原因是苏州内废旧的园林虽多,但是也算是有主之物。只是主人大都被朱元璋放逐了。他不愿意办学明明是好事,却落得个侵占民产的名声,那样不利于今后收拢人心。更何况对于那些废弃的园林他还另有用处。

    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在城外重新选址建设。至于资金方面,一万两虽然远远不够新书院的建设费用,但是朱允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办学这件事情急不得,他把风声先放出去,重建是为了告诉苏州人,朝廷要善待你们。

    朱允炆计划在姑苏山下建设两所大型义学。最少可以容纳两千名学生学习的书院,这两所学院中,其中一所是属于蒙学教育。另外一所取名“六艺书院”,是专门来资助贫寒士子学习的书院。

    接受刘三吾、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六艺书院的宗旨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以孔子六艺为主。修习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皆通,并通过书院组织的考试直至合格,于文凭推荐于太学肄业。另外,朱允炆为了打破十年寒窗只为官的传统,建议六艺学院除了六艺之外,另外加设律学、武科、农科、商科、冶科、水科和匠科等等,除了律学和六艺并存之外。其余学科皆为选修,学生可以随意学。不过想拿到六艺学院的文凭,至少要有一门选修科目通过。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士子在仕途无望之后,有个养家活口之道。

    而后,朱允炆出通告,但凡家在苏州,又被迁移至临濠或者别处的士绅,想回乡祭祖归宗者,可捐资六艺书院,皇太孙可视其功德,报于朝廷,授予“国士”称谓和金牌,并铭刻其名于书院的影壁之上。凭借金牌可以定时回乡祭祖,一枚金牌可以送两名族内子女至六艺书院就读。国士见知府以下官员可免跪,其子孙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消息放出去后,苏州乃至大明一片哗然,当然,对于文人士子来说,这是一个千秋功业。在大明建国之初,皇上信奉的是“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大明全国书院一片颓废。

    于是各府、县均有学校,京城鸡鸣山下,有国学,科举进士及第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