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107部分

回明-第107部分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孝孺儒学大宗,博古通今,虽然为人正直不阿,但那个读书人骨子里面朝思暮想的不是做个佐相之才。

    经过一番问对。皇上显得对方孝孺十分满意,便将改制一事郑重托付给他,命其总揽全局。方孝孺学通古今,自是一身抱负,以经济天下为己任;如今遇的明主,将国家根本之事交付于他,他又怎能不感激涕零,拼死报效?一连数月,每日起早贪黑,遍览古籍,为改制一事呕心沥血。经过连番辛苦,其心中对此事已有了些眉目,不日即将具本奏上。他相信。只要按照自己所想,逐步妥善实行,大明天下必然会海晏河清,太平万年!

    早餐前,循例有家丁送上今日的《大明周报》,当看到燕王病重的消息,方孝孺眉头不由一皱,以他的才能,马上就能猜出是皇上授意布的,否则,以刘三吾之守礼顽固,以《大明周报》去年所受到的责罚,万集不敢论及藩王诸事的。

    更何况牵涉手握重兵的塞王,虽然燕王久居京师,但是北平的兵权始终是在燕王世子朱高炽手中把持着,皇上派遣吴巨和杨文接受了一部分,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他已经看出了这今年轻皇上的心思,存心是想将诸藩王的兵权一点点的削去,就如同利刀割肉般。一层层削去后再做打算。

    但是如此暴露宗室藩王的丑事,达到打击的目的,终非仁君所为,在方孝孺的心目中。以仁义统治天下,才是王者之道。

    “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

    皇上用类似阴谋的手段达到玷污藩王之目的,始终为方孝孺不喜,沉思片刻,回到书房中,将自己苦思的改制奏折放在一边,重新摊开一张雪白的宣纸,凝思了片刻,沾了沾端砚上已经磨好的墨汁,写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被历代帝王所倡导,但几乎没有一个能达到的,而方孝孺用这句话作为拟写奏折的开端,就是准备暗中规劝皇帝,仁政以民为本。佐以光明正大,万万不可落了下乘。

    方孝孺虽然为人正直,甚至有些迂腐,但绝对不死板,看出了皇上的意思,但也不会公开说出来,只能希望能够在事态没有恶化前,规劝皇上回到王道正途。

    几乎在方孝孺提笔写奏折的同时,太常寺卿黄子澄敲开了锦衣卫指挥使齐泰的大门。今天是日耀日,属于皇上新规定的公休,朱允坟登基后,为了提高官员们的办公劲头,让钦天监以古之“七耀”为一个周期,制定出一个周天来。

    以“七耀”来分别命名。分为日耀日、月耀日、火耀日、水耀日、木耀日、金耀日、土耀日。被官员训为七耀日六朝逞知定,每临日瞪日。官员们不用卜朝。后谋训门可轮流值宿。也算是轮流休息。

    正因为是日耀日,所以黄子澄才如此有空,才想起了昔日东宫的好友齐泰。如今齐泰已经是手握实权的锦衣卫指挥使,而自己却还是太常寺卿。心里难免有些着急。但是看到周报之后,那颗心不禁又蠢蠢欲动起来。

    齐泰、黄子澄同为东宫旧属,早已十分熟捻。双方见礼后,在客厅里各自坐下。齐泰看到黄子澄来找自己。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原因。遂微微一笑道:“子澄,你也知道。作为锦衣卫,有些话若是贸然漏的片言出去,必会引起轩然大波,其中万一坏陛下大事。我就万死,难赎己罪了。”

    想不到齐泰一上来就把话封死,但并不着恼。黄子澄笑道:“你我东宫从龙至今,皇上之心中所想,难道你我不知,只在我辈善加筹谋,不可误了陛下大计便走了。”说完。拿出当日的周报,问道:“皇上既然有所表示,我们做臣子的,总要未雨绸缪不是?。

    改制、的藩乃当今两大要紧之事。改制由方孝孺一手操办,而削藩之事。朱允烦始终没有提及,现在猛的放出这个信号,怎么能不让黄子澄心里着急。

    不料齐泰闻得此言,却收敛了笑意。摇头不语。过了好一阵,齐泰方道:“莫要提这些事情,圣上的心思。难道是咱们可以揣测的了的。大局尚为确定,我也偶然提过,却被皇上制止,你现在想也不要想了。

    “哦!”黄子澄奇道:“这是为何?”

    摇摇头,齐泰回道:“我也不知道,子澄,我劝你也不要去碰这个钉子。因为我可以肯定皇上没有这个心思。但是”

    两个人又低声闲聊了一会,黄子澄连连点头道:“说的是,我确是心急了。怪不得皇上任命尚礼为锦衣卫指挥使,谋略所及颇为深远!”

    黄子澄捧了齐泰一把,旋即挺身而起。气势十足的说道:“燕王上欺朝廷、下邀民心,此绝非恭顺之意。我等尚需早做绸缪,不然一有异动。朝廷岂不是慌了手脚?”

    “如今二王被圈禁京师,皇上威势已立,应可于北平再行动作,不怕他燕王反对。”说完,又对齐泰道:“尚礼执掌锦衣卫,可选得力之人潜入北平诸卫,使北平军情握于朝廷之手,如此则燕王羽翼大减。此番布置,你意下如何?”

    齐泰点头赞同道。其实他所想还不只如此。在齐泰的计划中,还需不断遣将,以练兵、备边为名,进驻北平四周;并找理由将朱林的燕山三护卫逐步削减。如此一幕,燕王就是只猛狮,也被朝廷关进了笼子。到时候要削要除,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不过此番筹措尚需逐步推行,眼下他还不想说出来。

    黄子澄却好像没齐泰这多心思。又坐了一会,弈才起身告辞,在轿中思量很久,又顿了顿足,让轿夫往高巍府上行去,刚才嘴上虽未说。但暗自为齐泰刚才的举动感到心寒,已经认定齐泰是为了功名有事瞒着自己。

    之前的关系并不可靠,而齐泰现在走向武臣系统,已经非自己同道中人。看来自己必须要找志同道合之人。方可有所成就,这样想着,黄子澄一行距离齐泰的指挥使府渐渐走远。

    而半山园中,杨杰却是一脸的惊喜看着《大明周报》,皇上的这种行为,让杨杰对于今后的计划越来越为安心。

    想对而言,杨杰做事情更是继承了其父的特点,只讲结果,绝不在乎过程如何。只要能达到目的,就算手段再狠一点又如何呢?以皇上如今做事的特点,看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实现自己所学的抱负,”

    还有郭英

    还有傅友德和冯胜

    还有”

    每个人看到这份《大明周报》,都有不同的反应,可能最没有一点反应的是事情的始作俑者朱林,虽然文章整篇都是说关于他的事情。但是依旧是那一副痴痴呆呆,裹着被子抱火炉的模样。

    就在京师上下,各怀心事的时候。高丽使节李舒,在燕王世子朱高炽派遣的卫队护送下,来到了京师。

    礼部报于皇上,朱允坟却看也未看一眼,就决定不见,诏于礼部曰:“纲常所在,列圣相传,守而不失。朝鲜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大明所治,且其间事有隐曲,岂可遽信。尔礼部移文谕之,从其自为身教,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以安东夷之民乎?让联对尔等谁之下诏?问之。”

    防:昨日那二把刀师傅又来了,态度真好,虫子又心疼已经付出的银子。只好又陪着耽搁了半天光景。不过总算是恢复了室内的清风朗朗。在这种环境下,虫子以后会加码字,加更新的,请大家一定相信。最后,还是那句话,拜求月票月票在那里?,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币,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百四十章 建文元年

    旧江实不用皇帝招呼。就连礼部的人也不待见朝鲜来使。肮“虽然没有明说,但在流言中囚父弑弟的行为。已经让大明人对这些塞外蛮夷充满了鄙夷,更不要说以礼制为先的礼部了。

    礼部尚书陈迫,李舒等人是看不到了,但是就连鸿驴寺卿也懒得接待他们。指派了一个寺承安排让其在四方馆落脚,然后就让朝鲜来使陷入漫长的等待中。若是问及。多的是理由搪塞。

    建文元年快要到了。皇帝要处理国事,又要接受斋戒。礼部要筹办新春的南郊大礼,又要筹备孝陵祭扫。反正是没有时间,再说,那寺承还暗暗隐悔的讽刺,你们是谁派来的。权知朝鲜国事李旦吗?怎么没有见他的印奎,李芳远算是哪根葱。

    通过《大明周报》的传播,和诸多士子的文章,大明京师人早就将朝鲜的那点破事知道的清清楚楚,甚至比朝鲜人自己还清楚。

    那李旦就是原来的李成桂,那高丽的王族都被他杀完了,先皇不想管那些蛮荒之地,让李成桂代管一下,所以封了个什么“权知朝鲜国事。”什么叫权知,那就是暂时代理的意思。就这么一个代理的名头。他们一家大小还争来争去,长子被追杀逃至京师,然后其他几个儿子杀来杀去,现在胜利者还有脸到大明请封?封什么?

    还封个代理国事?他们高丽人也就那点出息,也不怨天子脚下的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是怪他们高丽棒子自己不争气。

    就连四方馆的杂役,也没有太拿李舒等人当回事,注意这一行尴尬使节的,除了锦衣卫派出的探子。就只有朱允烦从内厂安插过来的间谍了。

    在高丽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期盼中。洪武三十一年慢慢的走向尽头,岁末。让李舒等人偶然看到礼部官员对待李芳果的热情,才骤然明白。大明只承认永安君的合法身份,对于现在朝鲜国内执掌大权的靖安君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而他们的这次使命注定要失败。如果靖安君李芳远再坚持的话,说不定等待到的将会是朝廷兴师问罪的盛怒,无奈之下,李舒让李居易、姚仲和两人星夜从水路赶回朝鲜本土。向靖安君说明情况,同时做好和北平的协调工作。因为李舒突然现,送他们前来的北平护卫队。突然联系不到了。于谅、周锋两位百户大人更是不见影踪。

    如此才幡然醒悟,的确是显得略微迟了一点。

    因为这时,南京城里鞭炮齐鸣,经过一夜喧嚣,建文元年终于降临。

    洪武三十一年除夕,朱允烦下午便按照礼制往文华殿受了斋戒。除夕网过,就带了一帮侍从礼官从正阳门出城,至南郊大祭天地,紧接着又到孝陵祭扫。待从钟山上下来,依次经朝阳门、东安门,由东华门回到紫禁城时,毛是正月初一的拂晓时分。于华盖殿换上襄冕服,在一干导驾官引领下来到奉天殿时,文武百官已在殿外丹辉上恭候多时。

    朱允烦于殿内御座坐下。大朝仪正式开始。一名仪礼司执事官行了五拜之礼,奏唱升殿。

    起身,乐工们奏响了中和之乐,其后一众礼官、司官、内官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将仪式的每一部分都演绎的尽善尽美。仪式中间,翰林侍讲方孝孺作为代致词官,于丹辉正中诵出自己精心准备的贺词,对年号建文做出了“孝梯仁爱。的解释。随后又是一番仪礼。终于,在百官山呼“万岁”行了两次四拜之礼后,大朝仪结束。

    随即起身,在导驾官的引导下返回华盖殿。一路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