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齐泰、黄子澄等人并不知晓,那方孝孺更加是不敢让其知道,来个死谏什么的,朱允烦刚刚即位,可不能乱了这般文人的心思。
所以,现在反而燕王成了弱者,自己成了猜忌叔王的皇帝,不由暗自好笑,知道和齐泰这种方正木讷的人也无可解释,索性笑了一下,装作恍然大悟的模样,道:“爱卿若不提醒,联都没有想到,如此说来,齐爱卿所言甚为有理,不过
一副烦不胜烦的模样,迟疑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不知燕王可愿回北平为国靖边,爱卿不妨去帮联问候一声,到时联给叔王说起,也有个凭据是不?”
齐泰一想,果然有理,遂行礼告退,往燕王府而去,刚刚走出文华殿,殿后偏厅杨蝶就走了出来,此时的杨蝶已经换成了女装,虽是满身皆素。鬓角也带了白花以示国丧,但是已经比之面具男装时舒爽了很多。
向着朱允坟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然后盈盈而起。道:“皇上,齐侍郎乃是忠厚之人,您又何必为难他呢?”
朱允烦摇摇头,看着殿中无人,便指了指下放着的椅子,示意其坐下,道:“恐怕齐泰所言,也代表了很多文人的心里话,你说他为人忠厚。才直言不讳。其他人心里纵然这么想,也不会说。是吗?”
杨蝶点点头。但是却不坐,只是静静的在一旁站了,听朱允坟继续说道:“齐泰虽然方正,但也不是死板之人,他一直在东宫。知道联和燕王基本没有调合的可能,所以刚才才隐晦提醒联。不要失了大义之名。”
笑着看杨蝶道:“联做了皇帝,却是听人说话也要拐着弯听,真的非联所愿,这些道理,联不信你看不出来,为何不直说呢?”
杨蝶的脸稍微一红,由于全身皆素,特别明显,连忙将眼睛看向一边,又觉得似乎对陛下不恭,连忙又转过眼神。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朱允坟好生无趣,摆摆手道:“算了,你也不要说什么天威难测了,联网登基。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复杂。”
“那皇上明知道齐泰心里明白,为何还要命其过去劝说燕王呢?”
“最近京师太静了朱允烦直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道:“联总是觉的心里有些不安,甚至怀疑,现在燕王府内还是不是燕
杨蝶吃了一惊,掩住了嘴:”皇上,您的意思是燕王从去年就没有来到京师?”
想了一下,继续说道:“还是燕王来到京师之后,已经偷偷潜回北平?皇上,臣,臣觉得不太可能吧!!!”
朱允烦摇摇头,道:“联也是猜测,回头让你父亲进宫找联,要商议一下。另外,加派人手,继续寻找高丽人的下落,各地情报处皆没有传回高丽人的半点行踪,联相信,他们还在京师。”
杨蝶应了一声。朱允烦突然想起了什么,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道:“联既然登基。准备择日将锦衣卫恢复昔日之威,你把内厂的事情,和傅雍等合议一下。什么事情该交出来,什么事情不应该交出来。估计你心里有数吧。”
“那臣,?”
朱允坟知道杨蝶是想问内厂之事,但是他既然要恢复锦衣卫,那么内厂就必须保持幕后状态,至于什么形态,他已经有所安排,但是不想杨蝶再插手进来。于是摇摇头,示意不要问,继续了其他话题。;
第一百三十七章 锦衣卫的首获
可想而知。朱林闻听边塞不蜘。讨推举老将冯胜、傅友德前往剿之,对于齐泰之提议,艰巨拒绝,曰:“孤王四十有余,连年征战,旧疾在身,不堪兵马之苦;侍郎大人莫要害我。”
听闻这个结果。预料到燕王不会冒然接受试探,早已经准备好的朱允坟当即诏命:江阴侯吴巨,乃已故江国公子,将门虎子,可堪大用,即日领后军右都督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之往开平堤备,杨文副之,一切号令皆出自辽王,尔奉而行。
此举,在于慢慢的削去北平的军事力量,同时,试探一下朱林的耐心,并且对于在北平的朱高炽也是一种牵制。
对于辽王朱植。朱允坟只能说暂时放心,因为在燕、宁、辽三王其中,辽王也是最好的选择了,至少在后世历史中没有造反的举动。
同时,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允坟下诏,重新议定锦衣卫职责,此举动遭到了群臣的极力对,可能出自于对于胡蓝党案时对于锦衣卫凶名的畏惧、愤恨和反感。也许是对于新皇帝此举的误解,朝堂之上,光是听到皇上下诏规定议题,马上就有人站出反对,其中以文官系统的反对之声最为强烈。
年号以冠以建文。肯定是要文治天下,但是皇上又要大兴锦衣卫,可想而知,要监测的是那一类的官员,其中,武臣集团的年纪老化,对于皇上已经构不成威胁,正当士子文人为自己的出头之日遇见曙光时,乍一听锦衣卫三个字,每个人身上都感觉到寒意。
可是哪能给他们这个机会,之所以那么着急的恢复锦衣卫职司,朱允坟就是看明白了百官的心理。洪武老臣可危,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更替。而东宫故旧和一些新人,比如黄子澄、丁志方、齐泰和方孝孺等,国丧网过,还未来得及提拔,而有能力的武臣,基本上都是自己救出的,而且也乐的皇上再行锦衣卫职责,自己好安插亲信子弟进去接近权力。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皇帝的圣谕还是强硬的推行下来,不过朱允坟所定出的基调。诸臣看后,反而舒了一口气。
把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的大汉将军,从锦衣卫的序列中录离出来,和缓骑合并,组建大明御林卫。将皇帝十二亲卫扩充至十三亲卫。
御林卫分成三军,计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大汉将军保持旧制,改名为羽林军,共计一千五百零七人,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随驾侍从扈行。以红盔、明甲为特征。
另有两军,分为仪仗军、神策军。分别为三千人和一万人。其中仪仗军专司保护外藩来使、选貌美剩悍者充任。神策军为京师常备军,一般不负作战任务,分为步、骑各五千,专门负责保卫军备局和试验军备局所研之武器所用。
废除锦衣卫以前建制,撤销难北镇抚司,保留经历司。成立四局一司:
外事局:以公开、秘密方式和各种手段,搜集大明之外的军事、政治情报。在短时间内向周边藩属渗透,可适当招募一些忠于大明的外
内事局:监测大明本土、西南、东南、西北各处的外族动向和招抚、策反事宜,肃反肃贪。
武卫局:必须是由大明军校中毕业之学生,暂时定编为一千人。主要用于锦衣卫内部其他局司,当出现必需要用武力解决问题时,可由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申请兵符调动,但每次调动不能过两成。这也算是大明特种兵的雏形吧,对于特种兵,朱允坟只是电视或者电影上的一种概念。至于在大明如何建立。只能慢慢的尝试。
军备局:顾名思义,就是以研武器为主的部门。
经历司:主管锦衣卫公务文书的出入、誊写及档案封存等事项。
四局一司直接向皇帝或者皇帝指定之人负责,不接受其他部门约束,但是没有逮捕权,只有汇报的权力。原则上,不针对大明官员,两种情况除外,一是谋反,二是贪墨在十万钞以上的案件。才有权扣留当事人,但必须交与有司审讯,不得羁押,当事人意外丧命,锦衣卫必须给予解释,或者以欺君议处。
最后这一条。是朱允坟临时加上去的,因为他想起了太多类似死在囚牢的事件,只能尽量的少出现在自己掌握的大明王朝。也算是对锦衣卫职权的一种约束吧。
朝堂之上,众臣们听到皇上如此的决定,反而对锦衣卫感到有些悲哀起来,原来的皇帝亲军,现在却要奔赴四方,不署理国内事务,只针对国外蛮夷。那样的话,使很多人放心了许多,至少可以看出皇上没有针对文、武任何一方。
但那颗忐忑的心还是放了下来,看见如此情况,朱允烦干脆做了一个诸人都很意外的决定,诏命齐泰为锦衣卫指挥使,责令其在一个。月内完成锦衣卫重组事务,届时,除却武卫局外,各局都要落实详定,报于御前备案。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代表锦衣卫的三大特征的飞鱼服、鸾带、绣春刀。又十分显眼的出现在京师的大街上,除了在紫禁城内的办事衙门外,在承恩寺左近又找了一个院落,作为平日锦衣卫指挥使的临时协调处。
锦衣卫现在设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全事二人,四品,皆为指挥使副手,平日分管四局工作。
镇抚四人,五品。十二所千户十二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经历司经历一人,五品。
京师中百姓闻听锦衣卫之名,显示喧嚣议论了一段时间,后来看到并未出现想象中的那般威势慑人,或者是衙门成立之初的雷厉风行。也慢慢的遗忘了。
同月,大胜关军校建成完毕,帝亲笔书:“大明军事学院”之名,以示注意。并诏命耿炳文为第一任院正,冯胜、傅友德以国公之尊,不适宜正式任职,但兼任导,没人每年必须在学院常驻二个月,季节不限。
耿炳文奏请学生来源,诏曰:“暂时从各卫所副千产、试百洲,抽取七成,其余二成以所指定保举法中,各官员保举!逾期不到、或看中途退出者,追究保举人责。”
此时。京师中已经人满为患,各地官员和京师五品以上官员保举之人已经有二千余,听到这个消息,以为凭自己胸中所学,必遭大用的文人个个叫苦不迭,但是害怕保举自己的官员受到连累,只有咬牙忍耐。
安定了这一切,朱允收才腾出手来,将内厂再次归入自己麾下,由叶孝天主内,傅雍主外的内厂模式开始形成,原来四个处不变,杨蝶被抽出。任内廷女史,宫正司正五品宫正,掌管内廷女官的“六局一司。”而杨杰取而代之,主掌参谋处。
在没有搞明白杨杰真正的目的之前。朱定坟对其还是不愿意公开的使用。毕竟,一上朝堂,以杨杰的能力就可以纠集一方势力,这正是作为皇帝最为顾忌的。而朱允坟早就筹备的审计司,却因为即位时间太短。官场人心不稳的因素,犹豫了很久,还是暂时放下了。
没有想到种下的是芝麻,收获的却是一个西瓜,齐泰为人本来就细心周到。虽然开始就任之初,以文人自居的他,被安插个军职。还是之前被自己所不齿的锦衣卫指挥使。而且,在皇帝登基之初,大家都认为齐泰是接任兵部尚书的最佳人选,而兵部侍郎是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也是正三品,如此以来。齐泰以东宫旧属之身,只是平调,虽然比之兵部侍郎显碍手中有了实权,但却没有兵部侍郎管辖的范围广泛。
杀,恢也有些担心齐泰会不会心里感觉不甘的时候,齐泰却是兢施业业受皇命行事,拿出一种要做就做好的势头,在三个月内,调动了所有可以用的力量,按照皇帝的意思,先拿朝鲜、日本等东面等国作为试点对象。在九月,生了一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