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母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母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母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后,命诸人皆出。独留皇太孙朱允烦侍驾。
此时乾清宫内,烛火透明,朱允烦看着皇帝的目光涣散,已经渐渐失去了神采,左右无助的张望着,喃喃自语道:“联该去了,怎么不见皇后来接联
心中不由大悲。回到大明已经六年有余,朱元樟对自己也曾经严苛过,但最多的还是祖孙亲情,也许也曾经想过要另立储君。但除了为大明的江山着想外。最多的还是护犊之意,而自己却在时时刻剪的想着防范,几乎没有把这今年迈的皇帝看成自己的亲人。朱元璋在大病之时,还不忘为自己撑腰,冒着爱女伤心的痛楚。处死了欧阳伦,最后病情的恶化,和心情的郁结很难分开。
可是自己呢?真正的关心过朱元璋吗?搜遍自己的心绪,估计最多也就“敬畏”二字而已。
朱允坟在心中暗自内疚,耳边却突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忙应了一声,擦拭掉眼角含着的湿润,轻声说:“皇祖父,孙儿在呢?”
皇帝用干洞的手紧紧握住朱允坟的臂腕,道:“要记得,联能用的手段,不一定适合你,要善待诸王,按照孙儿之前所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可。则削其封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非不得已不要举兵伐之。”
朱允坟一愣。没有料到一向强势的皇帝到现在会说出如此的话,想想也是释然,继续听朱元障说道:“燕王不可令其离京,若离京,孙儿可便宜行事,为大明安定计,”
五日后,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五,皇太孙方出乾清宫,形容憔悴,面现悲色,向守候在外面几天的诸王、百官宣布皇上驾崩,于是讣告四出,天下缟素,。心里竟然有些割舍不去的难受,所以对本章虫子也觉得不满意,不过有些坑还是需要以后慢慢的热的。;/dd》
第一百三十六章 齐泰的担心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何;十六日,皇太孙朱允坟遵从遗诏继皇帝位,改国号建文。诏曰:夙夜祗惧,思所以克相上帝。以无恭皇祖之大命,永为宽猛之谊,诞布维新之政。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德维善政。政在养民,当遵先圣之言,斯致雍照之盛。百弼卿士,体联之怀。
同一天,葬帝于孝陵地宫,于皇后马氏合葬。溢高皇帝,庙号称太祖。朱允烦下诏行三年丧。群臣请求以日易月。乃诏令:各府衙门内设灵堂,为皇上摘冠、服缟素缟,戴孝巾,斋戒,举国吊唁。各衙门设灵堂。官吏一律到衙门府祭奠洪武皇帝。各府机务奏折先送文华殿。礼部拟国丧和国葬事宜,国丧期,一律禁止九卿交结串门事宜,在家斋戒。若犯忌讳,当按国法重治。
皇帝的死像沉重的愁云,压在紫禁城上。京师笼罩着哀重的氛围。京城各大城门上悬挂白花黑绸,来来往往的行人们都低沉着头默默无言。
文华殿里石柱拱梁上也是披挂白纱,朱允坟身着黑衣孝服,头戴白孝巾,正皱着眉头看礼部送来奏折:“京师百姓官员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档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师自大丧之日始
明日他就要搬到乾清宫居住,今天是他在文华殿的最后一天。眼睛盯着奏折。却是一点也没有看进去,没有即将登基时的兴奋,也没有老朱死后那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喜悦,甚至没有对老朱死去的哀伤。
朱允惯也不知道自己把历史改成了什么样子,由于他的策略需要,使欧阳伦晚死了半年。却导致朱元璋提前近两个月驾崩。晋王、燕王和周王几个威胁最大的藩王都在京师,处于半软禁状态,冯胜、傅友德没有死”虽然年龄已经不但是威望犹存。自己也没有太迷信历史中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能力,因为,现在政局中,有了现实的郁新、杨杰、解诸等人的加入,使即将成立的建文新朝中大臣更替不用太快。
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朱允坟这样想,但是心里总是有一种不祥的预兆。这种不祥之兆来源于哪里呢?是来自与朱元璋临死,之前那三天的相处?还是自己遗忘了什么?
以老朱眼光的老道,在临终前的那三天几乎将朱允烦的打算猜测的大致不差,除了自己是穿越的灵魂附体之外,对于朱允烦近几年的变化基本上走了若指掌。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自己的关怀,和出乎于自己所知历史之外的包容。
换一句话来说。只要自己不危及大明江山,或者不去想着要朱元璋的命,兼之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算是什么也不做,也可以顺顺当当的登上帝个。
朱元障临终前是这么说的,朱允坟想应该不会有假。这位精明一生的皇帝,感叹着老天总归待自己不薄的同时,质疑着孙儿的改变,也算是庆幸大明江山有了合适的继承之人。
看着老朱一脸迷惑幸福的模样,有段时间,朱允惦真的想把自己是后世穿越之人说出来。让老朱帮助分析一下,到底朱林如今造反的可能性,但是最好还是依旧什么也没有说,就是在一边耐心的听他悄喃自语,回顾着自己的一生。
中间也得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至少,朱允烦知道了蒋瞅居然还没有死,而晋王的遇刺竟然是德阳下的手,还有潭王、秦王的往事,”
这些事情已经都成了过眼云烟,而朱允坟却要面对今后的现实。
一切都太平静了。无论是晋王、燕王、周王,还是那些未就藩的王爷们,都表露出一副孝子贤孙的面孔。
尤其是他最为关注的燕王,不光是朱林,就连燕王府的每一个家丁奴仆,都在内厂情报处的监测之下,可始终没有现半点破绽,就连往安庆公主府传旨赐死欧阳伦,都是朱允坟特地安排朱橡去的,但是除了安庆公主那撒泼的模样。什么也没有得到。朱林那冷漠的眼神,让随行而去的丁志方感到冷。除了这些外,就再也没有现了。
难道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朱林现在已经没有了谋反的心思?
苦笑着,朱允坟坚定的摇摇头,想着在京师中莫名其妙消失的那十三个高丽人,还有在牛现的五十五具虎贲右卫士卒的尸体,就知道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正想间,太监在外高声唱了一句:“兵部侍郎齐泰求见皇上!!”
由于朱允坟监国的时间已久,对于朝堂之上,众人所盼望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并没有看到。齐泰依旧是兵部侍郎,黄子澄依旧是太常寺卿,”
大失所望的同时,才没有出那连锁反应似得削藩呼声,大家都不知道新皇帝在想些什么。为先皇举行葬礼之后,就定了一个保举法,意思是。只要是京师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各地府县之长,都有责任为国家选举贤才,所举荐之人。勿问下僚布衣,唯贤是举。但同时规定,若所举非人,将与之连坐。
然后再也没有了动静。只是诏令朝臣按部就班的处理事务。一切遵循洪武年间例。不容更改。
得到允许后,齐泰匆忙而入,跪下行礼,刚刚喊了一句“殿下””马上醒悟过来,忙又行了一次大礼,朗声道:“臣兵部侍郎齐泰,叩见皇上!!”
别说齐泰有些不习惯,登基不到十天的朱允坟也是十分别扭,但也不会傻到局促不安,坦然受之。道:“平身吧,齐爱卿有什么事情?”
齐泰犹豫了一下。奏道:“皇上,燕王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缝,按照陛下谕旨,召至京师,共守国丧,已经往燕王府居住。”
朱允烦一心中一宽,道:“很好,燕王至孝,诸子怎么能不到京师守孝,联心甚慰。着礼部安排守制事宜。
为了保险起见。朱允坟趁着国丧的机会。又将朱橡的其余儿子全部召回京师,要不是朱高炽暂摄燕王之责,估计也会被召回来,不过也是早晚的事情。对朱林讳忌甚深的朱允坟这是在为迁移朱林的封地做筹谋。
等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往北平驻防后,那就是燕王改藩之时。傅友德、冯胜两人威望太高。最好还是留在南京,郭英和辽王的关系密切,也不适合往北平驻防。那样的话,说不定又会造成辽王独大,到时间两藩兵力在一起太危险了。隙状炳女擅长守擅马战。到了北方驰骋干万里草原,仗有用武之地,杨文能力一般。徐辉祖算是忠心,但是其家族和燕王太近,谁知道会不会生变掣肘,李景隆、李增枝兄弟二人更是不堪一提,朱允坟对其根本没有好印象,而且据多方了解,两人不过是纨绔子弟而已,真的要让其独挡一面,力有未逮。
就算是有了良将,还要选定朱林和那个藩王换藩,千头万绪,当初想的简单,到了做时,才觉很难。
真的很难。做了皇帝,要考虑的事情就要万全,不像是监国期间,都可用老朱之名号令天下,他现在走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很久。
“万岁!!”看到朱允坟正在沉思,齐泰小心翼翼的喊了一声。万全没有当初在东宫时的随意了。
“哦!”朱允坟回过神来,道:“爱卿说吧,联听着呢!”
“皇上。燕王世子往兵部急折,说是春夏交替,蒙元在边塞活动剧烈,奏请父王回北平主持军事,共抗蒙元残余!!”
“爱卿认为呢?”朱允烦仿佛听到齐泰话中有话,饶有兴趣的问道。
“臣认为。应该让燕王回去主持大局,毕竟现在熟悉北方军务的,燕王为上上之选。当可召燕王世子来京,三子留于京师守制,燕王在外统御军马抗击蒙元为上策。”
朱允烦十分意外,在他印象中,齐泰和黄子澄可是坚决削藩的人物,怎么现在倒是替燕王说话了。不动声色,继续听齐泰讲道:“而且,陛下如此对待晋、燕、周诸王,现在天下藩王皆是人人自危,现在有先皇遗。正好在封国不出,但是如果届时皇上相召,谁敢安心前来呢?”
“齐爱卿的意思是,联诏书,诸王敢不来乎?”
“陛下。微臣不敢,只是说出心中所想而已,先皇以武治国,遗今朝国号建文。就可知先皇心愿,是想命陛下以德服之,不使大明陷入刀兵之累”
还未等齐泰说完,截口道:“难道联不让燕王还北平,就会再起刀兵了吗?”
朱允烦紧追不放,他就是想搞清楚,在两年前还坚持要削藩的齐泰,到底是为什么突然安变了注意。
齐泰牙一咬。道:“微臣之前,也认为燕王有不臣之心,但自从洪武三十年燕王返京,深居简出,皇上无论是身为太孙,或今日登基,皆恭顺也,皇上令其赐死驸马欧阳伦,今又召其二子入京,无不从命,如果皇上示恩德。恐诸王居安思着,以燕王为戒,到时间陛下骨肉离心,君臣离德,正是朝廷不祥之兆,所以”
朱允坟似有所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暗中压制朱林。大都是通过内厂或者别种手段,因为顾及到这些读书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齐泰、黄子澄等人并不知晓,那方孝孺更加是不敢让其知道,来个死谏什么的,朱允烦刚刚即位,可不能乱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