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崛起1646 >

第291部分

大明之崛起1646-第291部分

小说: 大明之崛起164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曾去库房看过,又恰巧此次购买的棉花极为蓬松,差点儿就把小命搭上了。

    好在最贵重的实验器材原本都在绍兴,此时还未送到,否则凑齐这些东西就要费好大功夫。

    朱琳渼令人简单收拾了现场,让姚启圣他们先去休息,自己则挑灯开始编撰《实验室安全条例》。

    次日,姚启圣等人刚吃了早饭,每人手里便都被塞了几页装订好的纸。

    “实验室安全条例?”有人翻看念道,“为确保实验正常进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特制定此安全制度。注:适用于爆炸物配置实验。

    “一、开始实验前,必须先规划安全事故应对办法,设好逃生路线,配备灭火、疗伤用具……

    “二、所有实验原材料、仪器、成品等必须由专人负责安全管理,每日填写安全检测志……

    “三、每日离开实验地点前,水、火、毒等必须关停,门窗紧闭……

    “四、大规模实验开始之前,必须先对所有原料、过程采用小剂量测试……

    “五、危险性实验,如高温、爆炸、毒性等,必须穿戴规定防护服装……””

    石霖将誊抄的《条例》发完,又补了一句,“殿下有令,午膳之前必须全部背熟。”

    “是……学生领命。”

    倒也不是朱琳渼小题大做,只是借由这次的事情开始规范实验室管理和流程。在一套科学的实验管理制度之下,只要国家肯投入银两和人才,可以说,任何科研项目都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这份《条例》只是个最简单的开始,但循这这个方向,工部很快就能对涉及所有方面的实验做出相应的规范了。这对推进整个大明的技术进步的意义,远比制作硝化棉本身要大得多。

    至未时,所有参与实验的人背诵情况都已检验完毕,正巧绍兴运实验器材的马车也到了。

    姚启圣等人立刻熟练地将一应器具组装起来。这其中有不少东西大明都无法自产,就如那四五尺长的螺旋形玻璃冷凝管,还是乔伟礼拖关系从西班牙人手里搞来的,价格竟要到十八两银!

    看来玻璃厂也要加紧筹划才行。朱琳渼心道,若这些个实验用具坏掉一个,没一两个月都无法补齐。罐头厂那边也急需大量玻璃瓶。此外,待玻璃厂建成,还能大量生产光学仪器、器皿、灯罩、装饰品等等,不论是对军事还是民生都能产生极大的支撑。

    不过他暂时还无暇顾及玻璃厂,眼下集中精力试制硝化棉才是重点。

    “……是以,这硝化棉的要点就在于发烟硝酸和纯净的棉花。”朱琳渼又不厌其烦地将所知的硝化棉制作过程讲了一遍。

    这东西虽说起来简单——凡尔纳的小说里,仅用了四五行字就造好了——但世纪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就会导致试制失败。

    朱琳渼记忆中的工艺过程,仅有“纯净的棉纤维”、“浓硝酸”、“硝化十五分钟”这几条。想要造出威力巨大的军用硝化棉,还得靠姚启圣等人经过反复试验才行。

    朱琳渼和一众“科研人员”大致商讨了试验过程,遂吩咐道:“那便这么暂定,马麟带亲兵连负责清洗棉花,李天淳负责制发烟硝酸,姚启圣总管合成。

    他又望向姚启圣,“对了,你说在福京时便已制得了发烟硝酸?”

    由于硝酸具有易挥发性,故而浓硝酸会在空气中吸水形成一层雾,所谓“发烟硝酸”便是指浓度90%以上的硝酸。这东西可是几乎所有炸药的基础,更是核心化工原料之一,也是朱琳渼一早便嘱咐试制的重点药剂。

    “回殿下,确已用蒸馏法制出,只是产出较少。”

    有了浓硝酸,那硝化棉便算是制出一半了。朱琳渼满意点头,至于产量,硝化棉也用不了太多。

    “走吧,先让我看看你们制备硝酸。”

    南京城外的破宅子里,姚启圣等人七手八脚取来实验所用之物。很快,李天淳便开始用玻璃烧瓶煅烧一种绿色粉末,另有人负责盯着炉火、器材密封情况。不多时,就有烟雾经过冷凝管进入另一端的收集瓶中。

    姚启圣在一旁解释道:“这硝酸实则自古便能制得,只是其中水分过多。其后还是宋夫子想起殿下提到浓硫酸可吸水,进而想到以浓硫酸出发烟硝酸,几多尝试之后才终得所成。”

    大明从来不缺人才!朱琳渼也是甚感欣慰,自己只是稍创造了一些土壤,大明的格致学便已开始生根发芽。

    待至酉时,实验室里已制成了一大瓶的浓硫酸。李天淳立刻带人用备好的硝石粉末混合浓硫酸——比例是他们早已测试好的——开始再次装瓶灼烧。那根极长的冷凝管便派上了用场。

    其实大明很早便有成熟的“经验科学”,就如“煅烧绿矾取绿矾油”,其实就是土法制作浓硫酸。另外“煎炼结为盆硝”就是重结晶提纯硝石的方法。这些在《天工开物》中便都有记载。

    有了这些土法经验,再加上朱琳渼带来的化学知识体系,大明的化工生产怎能不一日千里?

    利用硝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脱水性,冷凝管的另一端很快就聚出一瓶底的浅黄色液体——浓硝酸。只是这绿矾和硝石价格都不便宜,朱琳渼又要用极为纯净的原料,故而这一点儿硝酸便花去了近十两白银,却还无法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第515章 木芷晴的舟山攻略

    (全本小说网,HTTPS://。)

    另一边,宋应星的弟子之一马麟正带领数百名龙卫军亲兵,用温水反复浣洗棉花。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这些大兵们皆是下手轻柔,却不放过棉花团的任何一个角落,简直比给自己儿子洗澡还要精心。洗过棉团的水立刻倒掉,换用新水再洗。每一蓬棉花都要反复洗涤十几二十遍,而后拧过放在屋里的“土炕”上烘干。

    皆因棉花纤维上粘了大量油脂和杂质,会严重干扰硝化过程。朱琳渼不清楚该如何提纯棉纤维,眼下能想到的办法便只有反复清洗这一途了。

    次日。

    朱琳渼亲手将洗得发亮的棉花,置入浓硝酸中并用凉水保持恒温。姚启圣立于一旁掐表,另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温度计,还有人记录实验数据。

    十五分钟。这是朱琳渼从凡尔纳的小说中看到的硝化时间。

    “时间到。”

    姚启圣刚一出声,立刻有人按照朱琳渼事先嘱咐,用夹子夹出“棉花团”,迅速置于一坛子酒里。

    硝酸中取出的东西看上去像是发黄的旧棉花,但其在四十多度的环境中就有可能自燃,随后引爆其他部分,是以必须放在酒精中储存。

    随后众人捧着刚制出来“猛炸药”,兴致勃勃地来到早已圈定好的空地上。

    姚启圣抱着决死的心态,点绕了引火物,而后拼命跑到了半里开外的“掩体”后面,与众人挤在一起。

    良久,大家却未听到期盼的爆炸巨响。朱琳渼很快收起望远镜,失望地摇头道:“不行,调整配置参数,重来。”

    方才在望远镜中,那团“棉花”呼地烧了起来,片刻间即彻底消失——倒是无烟无残留。

    众人虽有些失望,但却仍是信心十足——辅政王殿下搞出的稀奇古怪东西太多了,他既说这么做没问题,那硝化棉便定然会如期制出——这些宋应星的弟子对朱琳渼几乎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

    “可能是棉花还不够纯净,要彻底洗除油脂。”回到“实验室”,朱琳渼首先想到这个问题。

    李天淳献策道:“殿下,学生幼时见屠户家洗衣,为祛油腥,会加些碱在水中。”

    “恩,可以一试。”朱琳渼旋即记起,碱和油脂会发生皂化反应沉淀,高中化学知识。

    他继续吩咐道:“另外硝酸也要注意剔除杂质,硝化温度和时间得反复尝试,找到最适宜的配比。”

    “学生这便去办。”

    ……

    舟山岛。昌国卫。

    “千户大人,那个齐立安也太不识抬举了!”一名旗官急匆匆地跑进了昌国百户所,对堂上军官拱手禀道,“他竟真的令人开始修筑那处破宅子,仅买了我们不到二百两的物料……”

    那千户名为季康,原是割据舟山的黄斌卿手下。黄斌卿被张名振击败后,他便投了鲁王,继续镇守舟山。待鲁王反正,他仍留任原职。

    由于舟山距离它名义上的辖区象山县太远,故而这季康便是舟山岛实际上的管理者。

    “他娘的,老子买下这些砖、木、灰浆花了四千多两!”季康怒道,“这个姓齐的不过是个区区工部司务,竟敢和我过不去?!”

    “大人,依标下看,或许并非齐立安的意思。”他身旁一名长鹰钩鼻子的军官道,“齐立安凡事都要先询问他身旁那名女子,标下琢磨,或许那才是主事之人。”

    “我管他谁主事!”季康仍是大吼,“李兴德,你赶紧给我想个法子!若齐立安真将那废宅修复做了罐头厂,我后院那些物料卖给谁?!”

    原来这季康得闻朝廷要在舟山建一所规模不小的罐头厂,便动了心思,利用手中权利,将舟山所有能买到的建筑材料全部盘了下来,就等着朝廷大兴土木,他便能高价售出牟利。

    “大人,标下寻思,或可给那女子送些好处,让她劝齐立安放弃那破宅子,仍另寻址新建。”

    “若她不从呢?”

    李兴德眼珠转了转,接道:“那些破屋荒置久矣,是否有主谁又能说得清?咱们可寻个泼皮冒领了那废宅。”

    “要是齐立安拒不交出破宅怎么办?”

    “嘿嘿,大人,这舟山可是您的地头。他一个工部小吏,所来不过带了四百随员。咱们随便搞些事情,他定然吃不消。”

    “好,就这么办!”季康当即拍板,“给那女人送三百两银子去,若她不允,便令胡狗子带人去搅闹!”

    “标下遵命!”

    木芷晴擦去额头香汗,望一眼远处正带着工匠、民众拆掉破宅腐烂屋顶的齐立安,又继续埋头看手中的小册子。

    那册子上写了不少二元甚至三元函数题,并标有详细解题方法,最为奇特的是,这些题都是用阿拉伯数字所写,这在时下却是极为少见。

    待她彻底理清一道极为复杂的函数问题的解法后,不禁会心而笑,“殿下所授的这‘阿拉伯’数字书写简便,排列紧密,一旦用熟之后,对算学大有裨益!以往看大半天都难明白的东西,用这种数字标注,半个时辰就能搞懂。”

    她随即又想起离开绍兴之前,辅政王教她的那些怪异的符号,取其中几个凑在一起,便能合出一个音来。她随性自语道:“han汉,yu语,pin拼,yin音。太奇妙了!这比我幼时学字用的直音法、反切法简单百倍。”

    实际上她所来途中,也找了些来舟山的难民的孩子尝试教授,仅十多天时间,个别聪明的孩子已能自己依靠拼音识字了!

    要知道,聪明如木芷晴这般,小时候也是跟着先生学了半年之后,才能勉强自己依“直音”、“切音”认字。

    若能在大明上下广推此法,纵然穷苦请不起教书先生的人家,也有了认字读书的机会。她忽而有了个想法,既有了殿下的“拼音”,那自己何不依此编一册字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