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崛起1646-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两人离开,苏承羽又想起另一些必需品——耐火材料。他只得再派人去采购耐火砖、高岭土、石墨等材料,并且特别嘱咐,如果龙南买不到就去赣州,总之必须尽快购齐。
待吩咐完这些事项,苏承羽总算能静下心来提笔计算锅、炉的参数了。
按照每炉接近一吨的出钢量,坩埚的尺寸定为直径半米,高七十公分的柱状,底部是半球形,此外还有个带观察孔的盖子。地炉用耐火砖铺垫,尺寸只需比坩埚略大个几十公分,再加上鼓风口和烟囱就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麻烦,到次日清晨,他总算是将所有部件的设计图纸绘制完成。只是具体是否合适还得等实际投产之后才能知道。
不过即使这次设计得不是那么完善也没关系,就当是给以后积攒经验了,毕竟只是个一吨的小炉子而已。
至于炉料配比、鼓风量等等,他眼下连计算都不知道要怎么入手,只能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慢慢测试了。
古代的工业生产就是一种靠反复尝试积累经验,最后达到目标的过程。苏承羽心中自嘲,自己来到明代没多久,就不得不开始学习古人的生产模式了。
他放下笔正打算睡一会,就听到侍卫禀报,乔千回来了。
乔千进军帐行礼之后,便兴奋道:“爷,真是瞌睡来枕头,东里仁堡有人要卖一处铁场。”
苏承羽立刻睡意全无,吩咐备马赶往东里仁。
这是一处在这个时代规模不算小的铁场,占地十多亩,就建在一条宽阔的河边上。
沿河还建了座水排,使用水流力带动石碾来粉碎矿石。
苏承羽远远就看到铁场里两丈多高的炼铁高炉。虽然是土制高炉,但看其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高大的炉顶正在飘着黑烟。
听伙计说来了位军爷,坊主忙赶了过来,离得老远就大礼参拜。
苏承羽一见来人立刻乐了,这不是昨天来投标的何掌柜吗?
第30章 建厂
(全本小说网,HTTPS://。)
何掌柜行了礼从地上爬起来,抬头也认出苏承羽来,疑惑道:“军爷此来是买刀吗?”
“听说你这铁场要卖。全本小说网,HTTPS://。m;”苏承羽扫视一周,问道。
“唉,”何掌柜长叹一声,“我也不瞒军爷。这龙南的铁器生意从万历年间起就一直是我们何家、孔家、白家,三家在做。几年前赣州甄家来了,仗着财力雄厚,先后挤垮了孔、白两家。我这里生意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早就想卖掉算了。昨日若能做了军爷的买卖或许还能再坚持一阵。谁知……”
这些事情在龙南随便就能打听得到,他干脆自己说出来,倒显得真诚。
苏承羽四下查看一番,东西确实都还能用,不过距离他的要求就相去甚远了。工匠们有一搭没一搭地敲打着手里的活,高炉那边更是坐了一地的人在闲聊,显然生意非常冷清。
其实苏承羽对这些设备以及现有的生意都无所谓,他更看中的是铁场这上百名工匠,以及现有的矿石、煤炭购买渠道。
“您看这铁炉,每日可出铁近两千斤。这水排……”何掌柜在一旁殷勤介绍着。
待查看了铁场整体的情况,苏承羽直截了当道:“这铁场我有意盘下来,你开个价吧。”
何掌柜见他不像开玩笑的样子,心中权衡一番,最后报出七千两的价格。
两人又讨价还价一番,最终敲定六千五百两盘下铁场,银子在两个月内分两次付清。
何掌柜没料到能这么利索卖掉铁场,心里也是甚为欢喜,其实生意不好只是他卖掉铁场的原因之一。赣州的战事日趋激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波及到龙南,听说那些建虏杀人不眨眼……
等到了签契交接的时候苏承羽又愣住了,这个时代的什么房契、地契、雇工契约他全都看不懂。而乔千对清点设备、算账之类又是一窍不通。
无奈之下,苏承羽只能又返回军营,想找个懂行的来。
不料他问了一圈,他手下这些个识字的竟无一懂得经商算账一道。
正当苏承羽寻思是否要雇个账房先生时,乔千在他耳旁犹豫道:“爷,小的倒是知道有个人是此中好手,只是……”
“谁?快说。”
“婵依。”乔千看苏承羽没有异样之色,这才继续道,“她家以前是南阳兴长斋的,她熟谙商圈。据说王妃的私账都是交给她做的。”
苏承羽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女子必须待在家里的封建观念,有婵依这个能信得过的人帮着盘账那是最好不过。
他当下转去王知县为他准备的驿馆,由于军营不得出入女性,所以婵依一直住在这里。
自从到了龙南,婵依便一直闷在驿馆里,正无聊得要死,听说要她去帮忙算账盘店,立刻便换身男装,乐得笑靥如花,风一般地跳上了马车。
路上,苏承羽才知道,这小丫头以前还真是个好手,自幼随父母经商,耳濡目染对经商之道甚为了解。后来她家定居南阳开店,却遭遇李自成乱军,家人尽皆被害,否则她现在本应是兴长斋的大小姐。
等返回铁场,她仅用了一个下午,便在乔千和几名侍卫的协助下将账目核对清楚,又将铁场内一切物件清点完成。
至此,苏承羽便正式成为这铁场的新东家,铁场也改名为“苏记铁场”了。
铁场原有工匠一百一十人,由于私人产业没什么人浮于事的官员,倒是没有吃闲饭的,手艺方面也都还不错。
苏承羽将所有雇工都召集起来,先宣布生产、管理一切照旧,并给几名核心人员涨了点工钱。然后他又定下了每天工作五个时辰的制度,加班多发工钱还管一顿饭。
工匠们哪里听说过这种好事,新东家在他们心目中立刻变得比亲人还亲。
很快便有人拿了物料单来找新东家过目,婵依见苏承羽眉头微皱,便从旁接过仔细核对一番交还给他,低声道:“爷,这没问题。”
苏承羽见后面还有工匠等着他给指示,干脆一指婵依,“以后铁场大小事务都由这位沈先生做主。”沈是婵依家里的本姓。
婵依一愣,但殿下都这么说了,她自是从命,而且能在这铁场里帮殿下做些事情总好过整日闷在驿馆中。
当天晚上,便有两车货物停在了军营大门外,正是苏承羽要买的耐火材料。
另有军士来报,说会昌余新所部传讯,近日即可抵达龙南。
“终于要来了!”苏承羽点头,心中甚为期盼,“有了这些兵,我便有了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
次日他让人将耐火砖运去铁场,石墨和高岭土等却运往最近的瓷窑。
他让人取来细粘土,用水化开反复过滤,只留下细腻的泥浆。
然后他将细沙研磨成粉,添入泥浆中,再倒入同泥浆等量的石墨,添加少量高岭土搅拌均匀,这便是制作坩埚的原料了。
要知道就是这简单的配方,在十八世纪成就了英国全球最佳钢材生产国的地位,并保持了一个世纪左右。
之后的工作就交给瓷匠了。两尺多高的物件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不到半个时辰,苏承羽要的坩埚外形就在瓷匠手里“转”了出来。
坩埚胚和锅盖在干燥之后被一同放入瓷窑烧烤。至于烧制时间苏承羽也不清楚,于是就干脆又制了一个坩埚胚,若烧制失败便用这个重烧。
这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烧好的,苏承羽交待了注意事项之后便驱车赶往铁场。
婵依早就在铁场了,仍是一身男装,正意气风发地带着两个工头指挥工匠。
苏承羽远远看到她欢快的身影,心中暗道:让她这样一个小姑娘整日窝在内宅端茶倒水简直是罪过啊。
婵依见苏承羽来了,忙上前见礼,然后便依照他的要求挑了几名头脑灵活的工匠带过来。仅不到一天工夫,她竟已对这些工匠有了大致了解。
苏承羽对工匠们反复讲述了地炉的结构,又用泥土制了模型。待工匠们明白了他的意图之后,便在他指定的位置动手开挖地炉。
地炉的坑挖好,夯实,工匠们量准了尺寸无误,便开始在坑壁上贴敷耐火砖。
苏承羽看着那逐渐成型的地炉,仿佛已看到了架在上面的坩埚中炽红的钢水。
新人跪求小票票,求收藏,求评论,各种求!打滚求!打保龄求!~~~~~~~~~~~
第31章 工作日程
(全本小说网,HTTPS://。)
待地炉的框架基本搭好,苏承羽看到鼓风口的时候才想起铁场里只有人力鼓风设备。全本小说网;HTTPS://。.COm;
好在地炉全部完工还需要些时间,他叫来婵依,吩咐她联系以往和铁场有供货合作的商家,买一套畜力鼓风设备来。此外,还让她多买焦炭储备,如果焦炭货源不足,甚至可以考虑自己建一座炼焦炉。
坩埚炼钢的热效率只有不到三成,燃料消耗相当可观。
待苏承羽回到军营已近黄昏。他只觉得最近事情太多太杂,干脆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工作日程。
排在最前面的自然是炼钢相关事宜。没有钢厂就没有银子,没银子别说练兵,估计要不了几天部队就会哗变了。
然后便是练兵相关的教材,他在来龙南的路上已经编写了小部分,这个得抓紧完成,毕竟大部队就快要到了。
军队思想工作建设的指导方案同样得尽快编写,军人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等等的建立,甚至比武器装备更为重要。
提到武器装备,他这才想起福京带来的鲁宁等工匠现在都在军营工地上帮忙,最近忙得都没顾得上他们。这些人才让他们做普通铁匠、木匠的活太浪费了,可以让他们开始试制中等口径的燧发枪,争取早日开始批量投产。
他立刻又想起塞里奥。刚来龙南的时候他吩咐钟表匠自己选址建制表工坊,这好几天过去了也没见他有回音,难不成在偷懒?明天得过问一下。工坊建好之后得招一批学徒来,钟表业是工业精加工的启蒙老师,这些学徒以后就是大明加工业的重要力量。若塞里奥知道苏承羽打算让他培养的学徒是以百计的,肯定会因为当初答应苏承羽而悔青了肠子。
此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得等隆武那边的旨意,这些事情苏承羽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他将工作日程重看一遍,让侍卫拿条凉毛巾来擦了擦脸,提起了竹制钢笔,开始根据他记忆中的现代化军队训练科目,继续编写军队训练教材。估计今晚又会是一个不眠夜。
次日苏承羽将鲁宁等七名火器工匠连同他们的徒弟一起带去了“苏记”铁场。
现成的锻铁工棚多得是,苏承羽挑了处条件比较好的交给鲁宁等人。这便是“苏记”的第一处火器工坊了。
他吩咐火器工匠们将需要置备的工具告诉统管铁场的沈先生,其实就是婵依,然后开始恢复燧发铳的生产工作。
不过铳管要重新制作,明军惯用的发射三钱枪弹的轻型火铳战场适应性太低。苏承羽将新的火铳定在发射六钱到六钱五分的铅弹,用四钱到五钱火药。
先让鲁宁他们试制铳管,并一再叮嘱开始的时候管壁做厚一些,保证不炸膛为先,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