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唐做可汗-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咱们的孩子,我想把你送回碎叶……”当初李定国带着薛玲珑上任,李路和长乐就叮嘱过,一旦薛玲珑有孕,就必须送回碎叶安胎…。。
“夫君,我要是走了,谁照顾你起居啊,要不,把清荷留下?反正我嫁给你的时候,她就是你的女人了…。。”薛玲珑说的清荷是她的侍女,也是李定国的小妾,只不过还没被李定国宠幸就是,“夫君啊,她可是波斯小妞儿,你敢说你一点想法也没有?”
夫妻俩说了几句闺房话之后,薛玲珑问自己的男人在想什么,李定国把自己郊游碰见的无头案子给自己妻子说了一遍,他知道自己妻子聪慧不差于自己,他想听听自己妻子有什么看法,看看能不能启发下自己。
薛玲珑沉吟了半晌,然后在李定国的面前的纸上写了两个字:墓碑,然后她抬头看向自己男人,“夫君,你看这个案子唯一的物证就是墓碑…。。这墓碑在为妻看来,定然是这青阳本地人家立的墓碑…。。你何不以收购墓碑为名来切入此案?”
“收购墓碑?”李定国一愣。
薛玲珑微微一笑,然后嘴角弯起一个好看的弧度,“夫君,你想啊,这墓碑要是那凶手毁了,那为妻这一招就算完了;如果是被凶手扔了,就有‘悬赏买残碑’的希望;果真没有了下半截,那就只能用上半截‘悬赏认碑’的最后一招了。只要有人认出这上半截碑是谁家的,就能找到缉拿凶手的重要线索。”
李定国听完了之后,立刻拍手,“玲珑,你真不愧是连三阿娘都夸赞的女诸葛…。。你可真是帮了为夫大忙了…。。”
李定国从自己妻子那里受到了启发,就准备着手收购墓碑,可如何收买墓碑?当然不能由官府出面,李定国一下想到了与自己相熟的“潘记旧货店”的老板潘金盛,。李定国暗地里找到潘掌柜帮忙……
就这样,李路的亲信秦升就成了“秦师傅”,李泗就成了店小二叶新。一开始,“秦师傅”做做样子收了几块墓碑和一块墓志铭,而当他惊喜地将收购到的那下半截残碑搬到里屋和那上半截残碑“合碑“时,不管是石料、碑的大小,无疑都是“原配“,而且合碑后碑上的文字一个也没少,只是接缝处的字有些残缺罢了,但并不影响字的完整。
一见“合磨”无误,无论是秦升还是李泗王武认为可以抓人了。可李定国查验之后说还不到时候,虽然马桂枝来闹过退碑,可眼下马桂枝的男人只有作案嫌疑,因为马桂枝说过上半截碑被人偷走了,假如真是偷碑人作的案又咋办?
所以,李定国又去韩村微服私访找了韩老三,从打鱼人口里了解到了王春秋的爹叫王柏干,爷爷叫王松山。也就是说,李桂枝说的是实话,而王春秋急于退碑一定是心中有鬼!
韩老三还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六年前还清了赌债的王春秋家里一下子殷实起来,说是在外边赌博赢了很多钱。这使得李定国越发坚信王春秋就是杀人凶手了。
为了让罪犯心服口服,买到了下半截碑后,李定国又想出了帮马桂枝“钓碑“的计谋:亮出下半截碑,用重金悬赏那块已经到手的上半截碑,目的是借此大造舆论,给罪犯造成心理压力……
与此同时,李定国又令人暗里将一块大小、厚薄和上半截碑相仿的半截碑事先沉到了那个水塘的深水区。还真如李定国所料,罪犯害怕万一那块上半截碑被杨吉山之流捞到就活不成了,于是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去水塘里捞碑。他哪会料到,守在那里的巡警已经等候他多时。
两天后,在衙门大堂里,王春秋被押来了,他一进大堂就跪下了,那块断碑放在了他身边。李定国令他抬起头时,一眼就认出是他家那块碑的下半截,离碑不远处还摆放着一堆渔网和一个髅骷头、几根尸骨,右边摆放的东西上边盖着一块布看不见。
当提刑官李定国传证人马桂枝、潘金盛、杨吉山、韩老三上堂时,马桂枝盯着巡警头儿李泗吃了一惊,转过头见到堂上站在李定国身边的秦升的时候,她顿时惊叫起来:“你不是秦师傅么?”
秦升闻言笑了笑:“大嫂,好眼力。“
这时,只听李定国一声大喝:“罪犯王春秋听着!本官令你合碑!”
王春秋只得先搬了身边从水塘里捞上来的那半块碑去合,虽然大小、厚薄差不多,可石料不同。他家的碑是砂岩的,而从水里捞上来的碑却是青石的,两截碑上的碑文、字体也不相符。当县官老爷令他揭开右边盖着布的东西时,他两腿一软,差点昏倒。他看见了爷爷那块灵碑的上半截!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他忽然醒悟,秦先生“买碑”只不过是为了“钓碑”……
“王春秋!”李定国喝道,“你还有何话可说?”
王春秋知道无法抵赖了,只得坦白说:“人是我杀了后沉塘的……”跟着就交代了他杀人经过:六年前,他给一个从高昌来青阳乡收购药材的商人柳富贵送货时,发现他的背囊中有几张不记名的大额飞钱,这种飞钱类似于后世的不记名支票,这么多钱,王春秋到他杀人也没见过这么多钱。。。。。。。。
财迷心窍的他在经过那个大水塘边的僻静路上时用绳索勒死了柳富贵,随即将尸体藏了,天黑后再将尸体沉塘。压尸的半块碑是他趁老婆去邻居家串门时从家里搬去的。
王春秋说:“都这些年了,我以为成了死案。虽说我婆娘卖了下半截碑后我有点心慌,可还是没太在意。等到听说旧货店愿帮我钓碑时,这才觉得有些不妙了。自从杨吉山上门后,我就担心有人瞎猫撞上死耗子,这才乘天黑下了水……”
李定国大笑起来:“你以为是死案?没听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吗?”话语里,这位大英太子有那么几分得意,自己这钓碑钓的还是挺不错的嘛……。
就在李定国钓碑的时候,碎叶的那边李路还有长乐公主能几个女人得知儿媳妇有孕之后,都极为高兴,他们立刻让人来接薛玲珑回碎叶安胎,当李定国看到来人的时候,他就是一愣,“怎么,我也要回碎叶?我的提刑官还没任满呢?”
“殿下,东罗马那边起风了,陛下准备亲征君士坦丁堡,您不能再呆在青阳了,帝都碎叶不能没有人坐镇…。。”使者倒也干脆利落……。
东罗马起风?李定国一愣,然后反应过来,他立刻知道自己父皇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只要拿下君士坦丁堡,他的父皇就可以真的称得上是西方世界之皇,就是自己的小弟李察也可有一块不错的地方,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作为大英皇太子的他自然是责无旁贷……。重生大唐做可汗
zj190128g
第406章 爱内战的东罗马人
(全本小说网,HTTPS://。)
自打查士丁尼二世死后,东罗马帝国的伊拉克略王朝就陷入了实质上的无政府状态,因为包括君士坦丁堡的提比里乌斯在内,面积不大的东罗马帝国竟然出现了六个自称皇帝的家伙,他们很快就陷入了内战之中。全本小说网;HTTPS://。m;
东罗马帝国的内战让一旁虎视眈眈的李路大为惊喜,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是是实质控制东罗马帝国的一个好机会,所以在查士丁尼二世作死的时候,李路就让自己的情报部门在东罗马帝国扇阴风点阴火,总之就是挑拨离间,用一切手段搞乱这个传承自罗马的国家,好让自己的儿子李察顺利入住君士坦丁堡。
“父皇,母妃告诉我,我身上淌着大英和罗马两大帝国的血……我前不久读了一下罗马的史书,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李察看着自己的老爹说道,“那就是不管是在罗马还是在被称为新罗马的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总是不断处于内乱争斗之中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李察的问题一下难住了李路,是啊,如果看看东罗马帝国历史,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就是这个帝国的人总是在忙于内战。除了5…6世纪的短暂安逸,之后的近千年里,内战都是东罗马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更为有趣的现象是,东罗马内战的频率往往随着外战的出现而呈现升高迹象。也就是内患越厉害,内斗也就越频繁。这样的奇怪事情,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李路看看自己的儿子,满意的点点头,这小子知道自己思考问题了,不错,值得表扬,他的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深度的,嗯,作为未来的君士坦丁堡的君王,知道从史书里借鉴经验,看来自己的这个五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
东罗马帝国为什么会这样喜欢内战?李路在穿越之后,和东罗马帝国打交道多了之后,他了解了一些第一手资料,对于东罗马人的这个喜好内战的传统,还是了解一些的。
在李路看来,东罗马帝国的内乱传统,是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就留下的政治基因遗传,从古罗马帝国的中期开始,原先的皇帝与元老院分庭抗议的政治平衡被逐步打破。
随着皇帝权力的越来越大,开始对军权控制越来越严,元老院的元老们在后期甚至无法再担任军队统帅。帝国从原来的共和国残余体制,逐步走入君主专制。
尤其是关键性的四世纪,基友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扶持为正统信仰后,集权化进程逐渐加强加快。
从罗马帝国后期开始皇帝的个人权威就不断膨胀,但另一方面,很多从罗马共和国时代开始就存在的旧政治格局,依然存在。
比如地方大员对于当地军队的控制依然没有减弱。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因为罗马皇帝逐步拆分军队规模编制而根本性解决。反而因为皇帝的权势增加,而激化了矛盾。
表面上,后期罗马帝国的中央官吏队伍越来越庞大,对于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细致。但由于原先的元老院制度被破坏,政治博弈平衡的旧生态,已经失效。
而帝国的新官制还在发展中,所以恶果明显:所有人都不再寄希望于参与权力分享,只有撮取最高权力本身一条路。
结果自然就是各地豪强,开始纷纷打中央皇权的主意。因为过去的那种可以诉求妥协的机制没有了。不去增加自己的绝对权威,往往意味着死路一条。后来者必然吸取自己成功的经验,继续压制地方权力。反过来,不断强化的中央皇权,又逼的地方势力继续想办法,入主中央。
所以,到了东罗马时代,一旦中央权势不够强大,内斗就随时会爆发。东罗马人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为了防御四面楚歌的帝国边界,尝试了适当的逐步放权。这就是东罗马历史上着名的希拉克略军区制改革。
然而这种半吊子改革,本身也只是权宜之计。由于放权不彻底,反而会恶化原先的结构缺陷。最终结果就是军区大员们,开始更频繁的打起了中央的主意。
东罗马军区制改革塑造了一批立志杀入首都的地方豪强,在个别地区,原先被推翻的皇族后裔,可以获得地方势力的支持,成为另立帝号的独立皇国。他们对于此后的中央,也就毫无认同感可言。各种内斗、暗杀、内战,此起彼伏。无论帝国破落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消停。他们还对于利用外部势力的支持,毫不犹豫。因而总是在外患严重的时候,更容易获得入驻中央的机会。
一直到东罗马的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