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阙-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眉头一挑:“哦,母后怎么算计她们的?”
我语塞了,太后对落花主仆做的事,是不宜外宣的。即使被赶到了后园,落花名义上还是琰亲王的妻子,哪有给亲王夫人验处的道理。
没错。就是验处。太后先让人在茶里动了手脚,再往更衣室放迷香,把那主仆三人一起放倒。以方便周嬷嬷她们检查身体。迷香的药性过去后,三个人从里面出来,脸上才会出现那种如梦初醒地恍惚状。
这样不入流的勾当,太后赌我不会当众说出来,就故意问。反正她现在闲嘛,没事就拿女儿逗乐子。
“什么事这么开心啊。”
我抬头朝门口看过去,居然是几日未曾在春熙宫露面的皇上驾到了。
“稀客啊稀客。”太后要笑不笑地致欢迎辞。
皇上忙过去打躬作揖:“母后。儿臣这几天忙得昏天黑地,都没过来给您请安,还望母后恕罪。”
太后朝身旁的椅子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坐下歇会儿吧,母后知道你忙,怎么会怪你。”
她并非不讲理的人,要的不过就是皇上的一个态度,一句窝心的话而已。
看宫女奉上一般地清茶。太后吩咐:“撤下去,换人参茶,以后皇上来了都上人参茶。皇上如今为国事日夜操劳,需要进补。”
皇上欠身道:“谢母后,听人说,母后今天把落花公主招进宫了?”
太后好整以暇地靠在椅背上说:“才走不久,皇上想知道什么就问吧。”
皇上嘿嘿一笑:“朕本来也没多想什么的,但刚在门口碰到周嬷嬷从母后这儿出去,就联想到了一种可能。”
太后道:“一切就跟你想的一样。”
皇上倒楞住了,过了一会儿才说:“要是这样,那个人地死因就很值得推敲了。”
坐在一旁的我忍不住揣度起来:难道是因为落花发现了琰亲王的什么秘密?不大可能啊。琰亲王多精明的人。城府深到做了几十年兄弟的先皇都被他骗了,落花嫁给他才三天。又根本没得过宠幸,能知道什么内幕皇上也猜测道:“多半还是听到了那个双胞胎的传闻,怕诅咒应验吧。”
这也有可能,否则落叶的死没法解释,我语带遗憾地说:“想不到琰亲王是那样迷信地人。”
也许是觉得我有拔高琰亲王的嫌疑吧,皇上高声说:“他本就是个迷信的人,只是你没了解罢了。朝中跟和尚道士,还有什么天象师风水师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他了。他会选在这个时候启动他的篡位计划,估计也是那些人给他算出来的,从匈奴那边不是也传来消息,说匈奴的国师算出我国今年七月会有大水吗?”
说到大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地那场大洪灾,困顿惊惶的逃荒之旅,还有当时仍健在的父亲和奶奶,不由得感慨万千道:“一眨眼间,十二年过去了。”那时候我五岁多,现在将满十八岁。
“整整一轮?”太后惊叫出声。
皇上点了点头:“嗯,刚好一轮,母后,这有什么讲究吗?”
太后地语调中充满了回忆的味道:“记得先帝在世时,也曾召见过一些所谓的高人,其中有位白胡子老道,说大的天灾,是十二年一轮,当时也就听听罢了,没往心里去。如果今年真的发大水,我就派人把那道士找来,好好地给他打赏,或者也封他做个国师当当。我说:“那时候就是白胡子老道了,又过去了这么些年,此人未必还在。”
太后道:“若他如此短命,说明他修为很浅,那他的话也没什么可信度了,即使真的十二年发一次大水,也不过刚好巧合而已。”
我转头看着皇上,禁不住替他深深担忧:“又是大战,又是大洪水,如果这是老天爷对皇上的考验,也未免太苛刻了。皇上才十五岁!”
“不,朕十六岁了。”皇上立刻纠正。
“才满了两个多月而已。”
“你十七岁也才满了几个月,怎么又口口声声说自己十八岁了?姐姐的算法很成问题哦。”
“我是去年秋天满地,皇上今年三月才满;我今年八月就要过十八岁生日了,皇上要等到明年才过,到底是谁地算法成问题嘛。”
“好了,你们两个,都什么时候,还争这个。”最后还是太后出言打断了我们的争执。
“母后。儿臣惭愧。”我和皇上同时低下头。
没想到太后却笑了起来:“其实这样也好,就算出了天大地事,哭丧着脸就能解决问题吗?作为一国之君。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地气度,那样才能让臣民信服。皇上前阵子可能慌了手脚,显得有点急躁,今天春熙宫没人来告状了,所以母后猜,皇上今天表现得不错,比较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了。是不是?”
皇上不好意思地说:“早朝的时候还发火来着,后来公主姐姐去了,劝了朕很多话,下午再接见臣僚时,就比较心平气和了。”
太后笑看我一眼:“公主姐姐都跟皇上说了些什么?”
“姐姐说,要是我继续烦躁下去,就正中了某些人的下怀。到最后变成不折不扣的暴君,弄得君臣离心,百姓思变。那些人正好坐收渔人之利。”
太后抚掌道:“你姐姐说得很对,皇上能听进去,是百姓之福。有些话母后一直没跟皇上说,是不想给皇上增添压力,这些天,母后的春熙宫都快被人踏破门槛了,尽是告状的。”
“他们主要是来求母后垂帘听政吧。”
我心里一惊,莫非皇上在太后身边安插了耳目,还是那些来求见太后的大臣中。有些是故意试探。然后再回报给皇上的?
太后倒没什么别地反应,只是说:“皇上放心。母后既然放手让你亲政,就不会再插手了,更不可能垂帘听政。”
皇上忙说:“母后您误会朕的意思了,朕跟他们一样,也想求婚后垂帘啊。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朕又刚临朝,完全没经验,诸事都要从头学起,要是有太后在旁边指点着,肯定要强得多。”
太后淡淡一笑:“母后发过誓,不再踏进你的御书房半步,说话要算话,若言而无信,说嘴打嘴,生生辱没了太后地名声。”
我暗暗观察他们的表情,发现皇上这次登门相请,似乎是出自真心,并非试探;可惜太后的拒绝也很坚决,并非拿架子。
见皇上一脸的失望,我忍不住帮腔道:“母后,您只说过不踏进皇上的御书房,可没说过不垂帘哦。”
皇上赶紧附和:“对对对,母后没说过。”
“哀家说过不再插手国事。”太后一语关总。
这下我彻底没辙了,如果太后还有一点复出的心,刚刚分明是个台阶,她不顺势而下,说明她真的无意垂帘。
想到朝中那些大臣以往对她地态度和评价,我也能理解她今日的坚持。她若真的垂帘,保不准又有人说“母鸡司晨,国之不幸”,到最后,不管是吃了败仗还是发了洪水,都会把屎盆子扣到她头上,她何苦去惹一身腥?
我还在替她找理由,她却把主意打到了我头上:“母后不垂帘,但可以给皇上推荐一个人,有她在身边陪着,皇上最起码能镇定许多。”
皇上笑开了:“谁呀?”
“明知故问!”
看他们把目光一向投向我,我的头皮开始发麻起来。
我偶尔去看看皇上是一回事,天天陪着皇上,那算什么。
第七十五章 世间多烦忧
“母后,您这是什么意思嘛。”
“什么什么意思?”
“大臣们希望太后能协助皇上度过这个难关,不是儿臣,儿臣只能时不时地去看看他。”
“母后最后再说一遍,今生永不再踏进他的御书房!”
“好好好,母后不踏进。但陪着皇上的,怎么也不该是儿臣,就连兰妃都比儿臣名正言顺一些。”
公主偶尔出现在皇帝弟弟的御书房表示关心还没什么,若老是陪着,那算怎么回事?
太后道:“如果你是担心有人议论的话,其实大可不必,现在是非常时期,大伙儿都盼着有一个人能镇得住皇上的脾气,让他不要那么冲动就好了。你若能办到这点,他们感激你还来不及了。”
“可是……”
太后突然回头,用饱含深意的目光打量着我:“只要你自己心里没别的想法,别人说什么都不会影响到你。心不静,到处都是风吹草动,心定则一切定。即使身处漩涡中心,仍然镇定如常,这才是修养,这才是气度!女儿,你知道我为什么对皇上的处境好像不大上心吗?那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对他未必不是幸事。年纪轻轻就成为天下至尊,性格脾性又古怪执拗,要不再不受点挫折,吃点苦头,将来不是昏君就是暴君。母后不是危言耸听,不信你翻开历史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皇上还不至于吧?”其实我心里已经认同了太后地看法。只是不忍心承认罢了。
太后冷哼了一声道:“不至于?你看看他现在的表现,已经有暴君的雏形了。上台两月,杀了十三人,一个月杀七人,平均每四天杀一人。就算那些人果然积案累累,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应该派官员重新审理,力求不冤枉一个好人,哪有把案卷一翻,桌子一拍。觉得此人其罪当诛,立刻颁旨杀无赦的?人命关天,如此草率冲动,不是暴君是什么?”
太后的话我无从辩驳。因为我也觉得皇上最近委实太急躁,太暴烈了,我只是疑惑:“母后,您不觉得这事透着一股子蹊跷?照皇上平日的表现,不该是这样的人”。尤其是我受伤的那段时间,他表现得多有耐心,多温柔体贴。
太后摇着头笑道:“他在你面前如何殷勤体贴,那是因为他喜欢你。与他的心地是否善良,禀性是否宽厚,完全无关地。一个著名的老好人,在家可能对妻子儿女漠不关心;一个公认的奸佞之辈,可能对妻子一往情深,这样的例子母后见到不只一个两个了。”
如果以前太后明确说出“他喜欢你”之类地话。我会脸红心跳,现在,却心平如镜,因为我想通了。皇上会喜欢我并不稀奇。他还小,性格上又有依赖性…………容易发怒的人都有依赖性,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需要一个姐姐型的女人来安慰。等他再长大几岁,自己真正成熟了,就会明白,这不是男女之情。
不过太后完全挑明了这一点,我反而不好再嗦了。她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心定则一切定”,只要我自己头脑清醒。把持得住。就陪陪皇上又如何?
于是我含糊地答应道:“好吧,就依母后的。我有空就去陪他。”
太后拉住我的手:“女儿,将来你就会感激我的。共过患难的感情最深刻,也最持久,他是皇帝,他一生下来就广有四海,天下地美女任他取舍,除了这段非常时期,你哪里还有机会跟他共患难?对皇上和天下百姓来说,这是一场劫难,是一个难关,唯独对你,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悚然而惊,半晌才叹道:“若要一场血流成河的兵乱和一场让千万人无家可归的大水灾来成全我这个机会的话,我情愿没有!我情愿一世孤独,也好过造下这百世难赎的罪孽。”
太后揽住我说:“不要那么想,兵乱并非因你而起,水灾也不是你能控制地,天灾人祸谁都不想它出现,但既然出现了,就要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你的存在,如果能让皇上镇定下来,好好地领着这个国家度过难关,让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功德无量了。”
“儿臣仅遵母后教诲。”
除了这句话,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此时,外面传来了打更声,太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