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马-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偃蕖腥酥赋疲潜匙糯蟀“蚩辈嗟陌得牛谔幼吡恕
——————————
陈氏兄弟之间的那些龌龊事,其实各自都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只是为了维持坞堡的稳定,可以使得家族在乱世中延续下去,故此全都隐忍不发,表面上还兄友弟恭,表现得非常和睦。然而有些事情是绝对见不得光的,一旦被人喝破,矛盾当场便会激发出来。。。
只是陈剑心中甚为不忿,心说我一时受激,不合质问了哥哥你一句,你矢口否认,我当场就假装信了——外敌觊觎在侧,你我兄弟岂能再起龃龉?可谁成想你这粗暴的脾气丝毫不改,竟然反咬我一口,还要我指天盟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誓是可以随便发的么?眼瞧着坞堡中人心散乱,分明难以收拾,一旦被官兵攻进来,必然玉石俱焚。你反正要死的,不如由兄弟我来动手,而兄弟我……还是赶紧落跑为好!
于是心中常年积怨就此爆发出来,一箭射裴寂不中,也不知道怎么的鬼使神差,第二箭就直奔着兄长陈奋的面门射过去了。射完这一箭,他当场便转身下墙,领着几名亲信,裹胁了冯氏小妾,把细软打一个包,就从北侧暗门潜逃了出去。
摸黑跑了好几里地,喘息稍定,陈剑心中也不禁后悔——应该先把可恶的大嫂和她那孽种也一刀两断的,倘若侄子将来长大成人,要找自己报仇可怎么办?
对于这兄弟二人之间的故事,裴该略有所耳闻——当然同样没有证据,而且也挖不出什么细节来——他用小字附录在文书之后,交给裴寂,本想着“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倘若田契之事还不足以煽惑坞堡中人心的话,或许就必须尝试着离间陈氏兄弟……原本设计得好好的,但是临行仓促,就忘了跟裴寂交待了。
倘若他真跟裴寂说明了,估计以当时的形势,刘夜堂会当即下令发起进攻,损失也未必更大,裴寂不必要读出最后那两列小字来,陈氏兄弟便不至于当场阋墙。无心之失,产生的效果倒还算不错——当然裴该预料不到,那条小小的漏网之鱼,将来会给他带来多大的麻烦……
且说“厉风”、“劫火”两营一千名士卒,很快便控制了整座坞堡,在刘夜堂的指挥下,连夜行动,把堡内人众全都用绳索串绑起来,把钱财、粮秣装上马车。甄随则派几名眼力尚可的健卒北出五里,前去侦探胡军的动向。
按照刘夜堂的意思,咱们争取一晚上把坞堡抢空,然后赶紧退返淮水南岸去,但是甄随却说:“都督还要我等毁掉坞堡,否则若胡军前来,据堡以守,恐怕难以驱逐……”刘夜堂顿足道:“我岂有不知?但恐怕时间来不及了,若走得慢些,胡人都是骑马的,必被彼等追及……”你瞧这坞堡修得可有多坚固啊,一时三刻哪儿能够毁得了?
甄随撇嘴道:“土墙自然难扒,难道木舍我等也毁不了么?”下令本部士卒四处纵火,把坞中房屋连带木质的堡门,全都焚之一炬而去。
等火头起来的时候,天都快要亮了……要知道那么大座坞堡,即便只是搜掠浮财,那也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哪,刘夜堂数次下令撤退,甄随却舍不得抢掠的快感,反复拖延……一直等到甄随的部下跑回来禀报,说隐约发现在泗水东岸有星星点点的火光,怀疑是一支军队正屯扎在那里。刘夜堂道:“此必胡军至也!”估计他们天一亮就会拔营,然后寻找合适的地方涉渡啦——“我等须即刻返回淮南,并遣人急报都督知晓!”勒胡马
zj190128g
第四十三章 支屈六的犹疑
在得知支屈六率军杀来的消息之后,卞壸即建议立刻召回前去攻掠各家坞堡的三营兵马,退守淮阴县城。(全本小说网,https://。)但裴该在经过仔细地考虑以后,却决定还是再冒一把险。
一则攻掠县内坞堡之事,他筹划已久,就此撤兵,恐怕会功败垂成,实在是太过可惜了。二则胡军一旦深入县境,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各家坞堡很可能起而呼应,到时候全县都会糜烂。尤其淮泗坞堡和邗西坞堡,位置最靠北,最容易和胡军相勾结,倘若支屈六再得了这两家坞堡之兵,东西抄掠过来,即便自家麾下四营兵马齐聚,也仅仅能够保证县城不失而已……说不定一个疏忽,还可能城破人亡!
终究那两家坞堡距离县城太近了,堡中之卒对于周边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可能还在自己之上——更别说麾下那些客兵了——有他们做向导,淮阴县城便失去了一半的主场之利。况且城内多有与坞堡相勾连的大户,倘若里应外合……裴该都不敢继续往深里想下去。
故此不肯撤回三营兵马,要他们继续执行命令,最好能把两处坞堡全都攻下来,破坏胡军入县后可能抢先占据的要隘。事若不成,再退而固守不迟;事若成了,你们赶紧撤回来,对于防守淮阴北部地区也更为便利。
当然啦,还要急命妫昇组织屯垦地的民众,随时做好南撤至射阳县城的准备。
因此当刘夜堂和甄随的战报传来,裴该不禁大大松了一口气。一则淮泗坞堡已破,虽然没能把淮泗乡中的百姓全都掳走,没法坚壁清野以待支屈六,起码大大削弱了支屈六深入县境的可能性。当然更重要的是,既知胡军欲渡泗水,那肯定是打算从县城的上游渡淮啦,屯垦地的危机暂时得以解除。
要知道屯垦地是裴该的心头肉啊,一旦遭到胡军蹂躏,即便民众皆已迁走,被马蹄子把才刚播种的田土踩上一遍,今秋都别想收上几石粮食来了——大半年的努力,等于彻底白费!
羽檄四驰,分派已定,裴该便命仆役协助自己穿戴好铠甲,并且备好鞍恚АK獍疤わ耄鍓状掖腋瞎矗还笆郑仕骸笆咕裼瓮俊
裴该答道:“出城御敌!”他告诉卞壸,说祖逖临行前跟我说过,一旦有敌军自淮水上游的淮泗乡中涉渡,我就必须率军前出至城西一处名叫蒋集岗的地方,利用那里的地形之利,先与敌军见上一阵,以挫其锋锐,然后才好退守县城。
说起祖逖的军事才能,在这东西晋之交,即便不能说稳坐头把交椅,前五名那是妥妥跑不了的,而其流传于后世的名声,大概也只有陶侃可以与之相拮抗。然而祖逖的声望是其后在兖、豫、河南之地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打出来的,此际尚且不显,顶多也就能给他一个“知兵”的简单考语而已。
只是裴该向来都对祖逖推崇备至,受其影响,卞壸自然也不敢轻忽祖逖在军事方面的建言。但他仍然扯着裴该的缰绳,劝说道:“使君为一州之长,不当亲动,当由卞某代君出城御敌。”
裴该笑一笑:“多谢卞君好意了。然而我虽为刺史,在县中却并无威望……”因为他前半年都一直在扮演纨绔啊——“县民之心,都依赖于卞君。我若出战而败,卞君乃可接过城守之责;卞君若败,人心必乱,则恐淮阴不可守矣!”
裴该考虑得很细致,所言也确实有其道理,卞壸并非不知轻重之人,也就只好放开了手,再次深深一揖:“如此,使君保重,卞某在城中静候使君佳音。”
裴该就此上马,领着六七名部曲绝尘而去,到蒋集岗和“厉风”、“劫火”二营会合——他已经派人去传过令了,命刘夜堂、甄随二人在还渡淮水南岸之后,先分出一支小部队,把缴获的财物和掠取的民众,全都押送到县城来,主力则退至蒋集岗,凭险立阵,以待来敌。
——————————
这年月的通讯水平非常落后,效率极其低下,还幸亏淮阴县里不算缺少马匹,而通过淮水上游弋的船只,也同样可以用比奔跑更快的速度传递消息,但即便如此,等裴该出城的时候,太阳都已经爬得老高了。十数里外,胡汉军已然通过一处水流相对平缓的地区,涉渡过了泗水,踏入淮泗乡中。
支屈六身先士卒,是最早一批登上泗水西岸的,他转过头去,眼望着水流奔涌,无数人马在其中载沉载浮,缓缓地朝岸边靠近过来,不禁双眉一蹙,“啧”了一声:“泗水易渡,淮水却难……”心说是不是应该去抓几个当地人来做向导,帮忙领路啊?但大军所至,老百姓全都藏起来了,这一路上竟然就瞧不见几个人。
而且那些粗蠢乡民,大多无见识,甚至于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不出本里,即便捉来当向导,恐怕也领不了几里路程……
昨日在淮水北岸,远眺淮阴,就见南岸燧堡火光连绵,防御得颇有章法,绝非可以一蹴而倒的木台土垒,再加上淮阴守将是那个裴该啊……支屈六一直以为裴该智比诸葛,所欠缺的可能仅仅是临阵对敌的经验而已。但据说诸葛亮初出茅庐,就能在博望用火,大败曹军,支屈六虽然对自己的指挥才能颇为自信,但是否能够比得上当年曹魏阵营中威名赫赫的“盲夏侯”呢?
对面是诸葛亮,军中却并无夏侯惇,这仗可是很难打呀。然而既已接下了张先生的托付,支屈六又势不能只是远远瞧一眼淮阴县城,便即转头离去的,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挺进吧。
当日蘷安为主将,支屈六为副将,率军攻打峄山,于山南顺利击破郗鉴所部,生俘郗道徽,随即挺进十数里,又把郗家军的粮屯给占据了。但可惜与传言不符,所获粮谷,即便加上稗子、干菜,也还到不了五千斛。蘷安不禁顿足,说咱们就抢这么点儿东西回去,可怎么向明公交待啊?下令支屈六,你率本部兵马再南进一二日,看看能不能把从峄山撤下来的老百姓,掳个几千人回来。。。
支屈六不解地问道:“军中本已乏粮,又何必劫掠人众?难道说……”说着话双眉一吊,目光中流露出惊恐之色——你不会是想拿人肉充当粮食吧?!
吃人这种事情,正常人类不到生死一线,是谁都干不出来的,即便想一想那也是罪过。石勒军中虽然粮秣将尽,倒还到不了必须吃人的地步,而就算要吃,也是被迫吃尸体,不会有谁想到拿活人下锅。事实上史书中记载的几次军队吃人事件,要么主将是疯子,士兵未必知情——如唐末的秦宗权——要么只是为了泄愤——如王弥之弟王璋。
就理论上来说,一支军队想吃活人,不必去抓老百姓,身边儿不都是大活人吗?还不等把老百姓下锅,这支军队自己就会因为内斗而崩溃了……
蘷安和支屈六同在石勒麾下已经快十年了,相互间都很了解对方的脾性,所以支屈六只是眼神流露,蘷安当场就明白他在想什么了,不禁勃然大怒:“汝以我为禽兽乎?!”我怎么可能会起意拿人来当粮食呢?
赶紧解释,说:“我军众,然而乏粮,曹嶷军寡,钱粮充裕。本意破广固,败曹嶷,搜掠其财,可资大军,奈何久战不克,平阳的天子又遣人来说和,无奈之下,只得去休。今两军鏖战经岁,青州百姓多死,田地抛荒,若能掠得人众,赠于曹嶷,彼必喜悦,或可换些食粮来。”
支屈六长舒一口气,说原来如此,还是夔兄你想得周到。于是点集本部兵马,把辅兵、辎重全都抛下,仅带五日之粮,便欲南下追掠。可是他才刚离开大部队,就突然间接到了一道来自张宾的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