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357部分

桀宋-第357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子丹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驻军所在,如果是平坦的区域,一般是找到补给成本最佳的辐射核心点,在区域内形成协防联动,谁绕进去谁死。

    如果是具有山川形胜的区域,一般是找到用兵成本最佳的关塞要冲点,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交通循环线节点,更绕不开。

    纵观古代那些承担过都城责任,或者著名军事要塞的城市,除屯80万禁军的北宋开封,几乎无一不具备地形拱戴。

    什么是形胜?

    有大江大河为屏,有高山险阻为障,独留狭长关道,防御纵深越长越好,后方腹地越平越大则越好。

    地形,经济上决定了平原耕种的产出能力大小,军事上决定了山川防卫的险要程度,补给上决定了驻兵成本的高低。

    江河湖泽与群山隘口的分布,能够形成具有高区域辨识度,高集聚人口能力的核心区位。

    如果这里再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原腹地经济,则可成为路线上的最佳囤兵点和补给点。

    这种脱离一产的行政、军事、货品集中供给的聚落或地带,加上古代城防体系,慢慢得就演化成消费型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的集聚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所在区位板块的人口汇集,推动着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而加强了城市在经济上的规模优势与辐射能力。而其周边平原耕地的大小,又成为城市的人口腹地,成为城市经济的基础和依托。

    稍有逼格的战争,就不会是为了纯屠杀,而是为了占人口、抢地盘,将来是要文化转型,消化治理的。

    单纯为抢经济存量的强盗,一般是乌合流寇,也没能力摆脱核心城市内屯扎的正规军,反应极为快速的强力追踪式打击。

    王朝维系不下去的时候,往往是正规军连流寇都不如的时候。当然,游牧民族也经常干纯打劫的事。

    正儿八经的扩张逐鹿战争,既不为单纯掠夺,其实也有战略性弃守,这种对暂时不能有效补给和控制的区域,主动撤离得长远举措。就是为了不被切断后路,毕竟保存有生力量——人,是对战争更至为关键的。

    战争,的确是一座城一座城打,但并非是一座城挨一座城打。

    比如周文王伐灭黎国,其战略目的就是为控制太行八陉的南四陉,直接剑指敌国中枢殷都、邯郸。这是区位战略价值,并非此地经济具有特别大吸引力。

    打上党这座城,是为了俯控更大一片区域,而不是为了它旁边的下一座城。

    长期具有交通要道,相当经济价值的殷邺、邯郸,形胜却不足。

    事实上,地方郡道治所,往往就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县城群中心城市。

    先秦喜用城池划分范围,就是因为那时交通尚不发达,达到城市规模的聚落还不够多,城镇对比农村的辐控优势特别大,控制一座城池意味着一整片区域被收入囊中。

    简而言之,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城池里有粮食,金银,人口。

    一种是城池里驻扎有重兵,如果不加以消灭,会对自己后背造成威胁。

    至于攻打城门,爬墙显然比从大门进去更困难,而且一般情况下骑兵是无法从城墙上进入城内的。

    实际上确实有用石头把城门堵上的情况,不过这样自己出城作战也就很不方便了。

    而且相对来说即使是用石头堵上的城门,其坚固程度也是不如城墙的。

    白起闻言,又道:“将军,其实并非只能围着一座阳关而攻打,可以分情况而定的。”

    “愿闻其详。”熊子丹好奇地道。

    “想当年,在郯城之战的时候,我听说大王就曾经用过‘围点打援’的办法,分散兵力去歼灭各地来援的齐军。现在我们放弃攻打阳关,继而分兵攻打东郡的各个城池,其实与之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白起抑扬顿挫地道:“而且大王给我们下达的命令是速战速决,可以说,战事拖得越久,对于我们宋军而言则愈发地不利。将军,之前我就观察过的,这阳关一面环水,三面皆是险峻的大山,不下于秦国的崤函之险!”

    “既是雄关漫道,齐人可以利用,那么我们宋军为什么不能加以利用吗?将军你可以设想一下,你只需要派两三万的兵马把守住各个山口、关隘,无须打造什么工事,就能将阳关里的敌人一直锁在里面出不来,而后不就能腾出手来攻占东郡的各个城池了吗?”

    “齐人的阳关固若金汤,城中又不缺粮,想要破关而入不仅会损失惨重,最终还可能被赶来的齐国援军反击,胜负难料!请将军三思!”

    “善!”熊子丹颔首道。

    我怎么没想到呢!熊子丹在心里这般感慨着,暗叹,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啊!

    此子的洞察力如此敏锐,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成为不逊色于匡章、犀首这般的天下名将,或许是连成为了传说的吴起和孙武都不遑多让!

    前途不可限量也!

    想到这里,熊子丹又肃容道:“孙烈!”

    “末将在!”

    “命你率三万兵马,逐阳关附近的山口、关隘扼守!若是一个月之内阳关里面有齐军的一兵一卒跑出来,某唯你是问!”

    “诺!”

 第482章 填河造陆

    齐国临淄,离宫。全本小说网,HTTPS://。m;

    “气煞寡人也!真是气煞寡人也!”齐王田辟疆吹胡子瞪眼地将内侍刚刚传上来的战报又掷了下去,如怒狮一般咆哮道,“易水一战,我齐军竟然折损了整整十万兵马!”

    “田婴现在竟然还腆着脸向寡人求援军?这样的战报,寡人不能接受!寡人万万不能接受!”

    听闻自家大王不能接受这种战报,在场的大臣都不由得脸色古怪起来,暗自思衬着道:你不能接受?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呀!

    相国淳于髡站出来说道:“大王,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现在的形势对于我齐国来说十分的凶险。在易水一线,我军吃了一个大败仗,现如今靖郭君正领着不过十数万的兵力在燕地,臣听闻宋国那边又增派了五万兵马入燕作战!现在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士气上我们齐军都已经不如宋赵联军了!”

    “而且,据臣刚刚得到的消息,在东郡的宋军弃阳关而不攻,转而分兵攻占东郡的各个城池,现在我齐国的博阳、平陆、无盐和亢父等城池已经相继陷落,照着宋军的这个势头,不出十日,便能攻取整个东郡了!”

    “……”

    田辟疆闻言,沉默了一下,又吼了一声道:“宋人欺人太甚!宋王偃欺人太甚!”

    看着齐王如此失态,群臣都不由得在心里摇摇头。

    看来齐国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先王齐威王雄才大略,有野心有能力,到了田辟疆这一代,外宽内忌,志大才疏,不过好歹还能听得进忠言,再加上有齐国的朝堂上那么多贤能的辅佐,田辟疆不是太昏庸无道的话,保持住齐国的国势不倾颓下去这个没问题。

    而齐国的下一代,现在的太子田地,跟他的父王田辟疆一个德性。志大才疏,不过田地的为人更甚,直接是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能不能听得进忠言还两说呢!

    “诸卿,面对当前之危局,不知道我齐国应该如何化解?”齐王田辟疆又垂询道。

    淳于髡闻言,说道:“大王,现如今我们齐国只有两个选择。其一,将大军从燕地撤回来,与宋人握手言和,承认公子职继位为燕王的事实!其二,便是再从各地抽调兵马,增援易水一线的军队。”

    田辟疆不由得迟疑道:“与宋人握手言和?相国,宋王偃的胃口有多大你又不是不知道,区区一个东郡可能满足不了宋王偃的胃口。贪婪的宋人见到我齐国示弱,还不会得寸进尺?而且,现在我们齐军已经全据旧燕国的腹地,我军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无数的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城池土地,岂能轻易放手?”

    “那只有派兵增援易水的战事了!”淳于髡没好气地道。

    闻言,田辟疆又不由得蹙眉道:“为了应付燕地和东郡的战事,国内已经出征了不下三十万的兵马。而且通过海路运输极为不易,相国你看,我们应该往易水一线增援多少兵力比较好?”

    听到田辟疆有意再战,淳于髡大失所望,于是说道:“大王你还想要与宋赵联军作战吗?现在的时局对于我齐国而言大为不利,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啊!”

    “相国不必再说了。”田辟疆掷地有声地道,“若是宋人和赵人没有派兵直接插手燕地的事情,或许迫于压力,寡人会从燕国撤军。但是宋赵两国可是结结实实地打成了一团,寡人若是就这样服软了,认输了,置我大齐国的颜面何存?”

    “大王,面子对你来说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寡人是在为了我们齐国的霸业!”田辟疆打手一挥,一脸决绝地道,“要战便战!寡人绝不认输!传令下去,全国再征召十万兵马!寡人就不相信,在如此优势的兵力之下,宋人和赵人还能翻了天不成!”

    ……

    这一日,宋王偃正带着宋国的诸将和一队宿卫在巡视易水河畔,寻找渡河的最佳地点。

    他们已经巡视了两日,可是终究没有找出什么好的渡河地点,盖因对面的齐军的堡垒和据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还有烽火台,这边一有什么情况,很快其他地方的齐军就会得知,然后赶过来顽强抵抗。

    齐军目前的兵力是进取不足,但是守备是绰绰有余的。

    “大王,增援的五万兵马已经赶到易水大营了。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粮草军需,其中不乏投石机、冲车、霹雳车这样的攻城器械!”干骜在身边回禀道。

    “善。”

    宋王偃微微颔首,又将目光眺望到了对面的齐军的坚固的工事上,不由得望而兴叹。

    “对了。寡人听闻齐王又往燕地增派了十万人的兵力,这是真的吗?”宋王偃垂询道。

    “这个……未曾听说过。”

    宋王偃笑着道:“这是寡人刚刚得到的消息,是黑衣卫方面呈上来的。不能再等下去了,若是等齐人的援军赶到,届时又会是一场不死不休的血战,我们可耗不起!”

    干骜说道:“大王,臣听说子丹将军那里除了一座阳关没打下来,已经收复了整个东郡。我们又何必为了一个燕国,为了扶立公子职而跟齐人这么死磕着呢?”

    宋王偃摆了摆手道:“你不懂。”

    “干骜,眼下为了一个鞭长莫及的燕国而跟齐人死磕到底,这样似乎并不符合我们宋国的实际利益。但是我们的目光还是要放得长远一些。鞭长莫及,有鞭长莫及的好处,你还记得苏秦曾经跟寡人提过的那个远交近攻的邦交战略吗?”

    宋王偃说道:“远则交,近则攻,其实这是最符合我们宋国的利益的。现在是齐国近而燕国远,燕国与我们宋国并不接壤,这不恰恰说明了,燕国与我们宋国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吗?更何况,公子职已经给我们许下这偌大的好处,岂能因为眼前的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使之泡汤了?”

    “可是,大王若是等到齐人的援军赶到,如之奈何?难道我们宋国还要派出更多的兵力入燕作战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