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第7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鞘夭豢缮嫦铡!
他高呼着,将手中的人头丢了过去。
张巡方刚勒住战马。
一旁的南霁云已经策马于张巡身前,一手接住人头,一手握着挂在马背上的强弓,锐利如鹰的双眼一动不动的看着李白。
张巡并没有看南霁云手中的头颅,他与徐叔冀不并不相识,就算真人在面前也不认得,何况是一个人头?
张巡很冷静的道:“我如何信你?”
李白早已想好了说辞,“在下师承武威郡王裴旻,这是恩师给我的令牌!”
他说着将自己藏在怀中,一直未有示人的令牌取了出来,远远的抛向张巡。
古人多有身份象征的腰牌、令牌、金印鉴赏,裴旻地位崇高,自然也有。
张巡接过细看,论及样式款式,确实是上流令牌无疑,只是令牌上的身份可不是“尚书令”、“武威郡王”,而是凉国公的字样。
李白离开裴旻远游的时候,裴旻还没有封王。
张巡微微笑道:“阁下可是凉州李太白?”
李白先是错愕,随即笑道:“城守不必试我,在下是李白不假,却非什么凉州李白。总之,徐叔冀人头我以为城守取之,信不信我李白,皆无意义,某有要事在身,先行告辞了!”
李白性子一如既往的孤高,见张巡不愿信自己,也不为自己强辩,一副爱信不信的样子,直接策马走了,自己还有个约会呢,花时间跟这些话都听不懂的人墨迹,不如好好的与知己约会去。
张巡真听过李白的名字,他是进士出身,兄长张晓是监察御史,科考的时候在长安住过一段时日。
同为士林中人,裴旻为徒弟李白正名,写了一本震古烁今的文章《劝学》。
这些事迹,张巡是有所耳闻的。
裴旻确实有一个名唤李白的徒弟,而且这个徒弟才学奇高为当代大儒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
见李白当真头也不回的离去,张巡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南霁云已经取过弓箭在手,说道:“大哥,要不要留住他?”
张巡微微摇头,说道:“此人当是李白无疑!”
就冲着这股傲气,张巡足以确认他的身份。
李白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傲气同样也是公认的。
懂李白的人,将他视为至交,但是不懂李白的人,却受不了他这一身的臭脾气。
李白冲撞大儒李邕,受到长安士林的“同仇敌忾”并非没有原因的。
真正能懂李白的人,又有几个?
毫无疑问,李白要去见得人,便是其中之一。
一路飞驰,李白来到了南阳卧龙岗。
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
此地因昔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而闻名,也是昔年诸葛亮的躬耕之地。
魏晋时期,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以纪念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威名太甚,以至于前来祭祀瞻仰之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李白来到南阳,自少不了一游这卧龙岗,只是因为徐叔冀的事情耽搁了,来晚了一步。
“子美!”
李白激情洋溢的高喊了一声。
杜甫兴奋呼道:“太白兄,你来晚了,看看某新作的诗句!”
李白迫不及待的从马背上翻滚而下,从杜甫手中抢过绢纸,嘴里念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相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好诗,好诗!”
李白大呼叫道,突然他痴傻半响,灵感如若泉涌,直接伏地而写:“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符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一首五十余字的诗篇,居然信手而来。
这常人一辈子都难写一首像样的诗作,但在这两人面前,作诗却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两人看着彼此的诗作,那惺惺相惜的感觉,涌现心头,相互望着,彼此大笑起来。
友情四射。
杜甫见李白身上的血迹,问道:“徐叔冀的事情,太白兄处理妥当了?”
李白笑道:“我以取他人头交给张巡城守,子美大可安心矣。”
徐叔冀的一切行动皆属机敏,但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咸亨进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杜闲,次子杜并,三子杜专,四子杜登。
杜甫是杜闲之子,他的小叔杜登恰好是南阳兵曹。
徐叔冀为了伏杀张巡,悄悄的从府库里调走三百强弩。
杜登为人心细,徐叔冀之前隐藏的虽好,却也察觉出了一些猫腻。
尤其是今日,徐叔冀以军情机要惟有,强行从府库里取出三百张大弩。
杜登这个兵曹就是负责管理军械用具的。
华夏王朝以强弩冠绝天下,历朝历代对于强弩的管制极严。
寻常人家,私藏弓弩即是死罪。即便战败时,弩手也需将自己的硬弩破坏,避免落入敌手。
不问而取三百张大弩,这行径等同忤逆了。
李白、杜甫于襄阳相识,一见如故,相约一起游玩南阳武侯祠,居住在杜登家中。
杜登惶恐之下,记起了李白是武威郡王裴旻之徒,将情况与李白细说。
李白这些年走南闯北,见识不少,只是受性格使然,不受待见,自身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与裴旻身旁学剑期间,多多少少受了一些影响,察觉到了徐叔冀的目的。
这些年的游历,他的诗才剑术有了质的飞跃。豪情壮志一起,直接单枪匹马的就将徐叔冀砍了。
末了,还跟没事一样,来南阳岗会友。
心大如斯。
第二十三章 我信他!
相比陌生的徐叔冀,张巡更加相信李白的话。
毕竟没有人会做没有意义的举动,李白若是留下来,他或许会怀疑一二,李白直接离去,反而显得他问心无愧。
但张巡并没有理会枫桥伏击的兵马,而是很理智很果断的绕过枫桥,避开伏兵快马加鞭的赶到南阳。
徐叔冀在迎接张巡的途中被刺客所杀,此事已经传到南阳。
南阳上下官员大乱,徐叔冀为人颇有才气。他野心初现,很注重收买人心,得知他遇害,满城文武皆动容愤慨,还有一点点不知所措。
徐叔冀大权在握,为了抓权很多事情亲力亲为。他这一去,导致了中心骨崩塌,诸多官员不知干什么了。
张巡的出现稳住了局面,他是裴旻亲自任命的南阳第二把手。
在这乱时,一把手去世,在朝廷调命未下达之前,张巡理所当然的代替徐叔冀行事。
张巡料定徐叔冀就算有反心,也不会公开,仅限个别心腹知晓。他堂而皇之的先将南阳军权控制在手上,然后代替徐叔冀接见南阳百官,掌控南阳军政。
张巡也因此与杜登会晤,了解了徐叔冀叛乱的些许内情。
李白是天才,同样的张巡也是天才。
两人之间的才华,略有不同。
让张巡作诗,也许半天都憋不出一个屁来。
但让张巡带兵,却是如指臂使,能够看透李白看不透的东西。
李白只是看穿了徐叔冀要杀张巡,而张巡却看穿了更深一步的东西。
“杜兵曹是说徐叔冀并没有与安贼勾结?”
张巡肃然的看着杜登。
杜登作揖应道:“某看着不像,徐叔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好官。在叛军攻取中原之前,某对之十分敬重。只是叛军渡过黄河之后,四方惊恐震动。徐叔冀变了,对于权势格外重视。起初我以为他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叛军,还极力配合。随着前任城守的冤死,某才明白,他开始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但我相信对于朝廷,他还是有着几分忠心的。”
张巡闭目沉吟了片刻,突然睁开了双眼道:“准备迎敌!”
他当即不理会杜登,大叫道:“南霁云、贾贲、姚訚听命……”
张巡一直以为徐叔冀投向了叛军,才会在枫桥设伏,好将自己的人头进献。
现在却发现徐叔冀并没有直接投向叛军。
这两者之间,天差地别。
张巡有着非凡的战略头脑,对于叛军当前的局面了然于胸。
叛军现在占据着东北、河北、中原三地,但随着裴旻的到来,河东郭子仪出色的表现,叛军已经不可能向关中、河东扩张了。
东面徐州,战略意义不大,惟有江淮、荆襄二地是最佳选择。
江淮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古人曰“天下赋税仰仗江淮”,“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
这取江淮,于叛军而言,意义重大。
其次是荆襄,荆襄同样的河流交错、湖泊密布。中心地界有大小河流近百条,比不及江淮,却也是富庶之地。
江淮、荆襄还有一个优势,眺望江南。
江南天下粮仓,大古往今来便有江南丰,天下足的说法。
不论是取淮南渡江,还是沿着江陵而下,皆是攻取长江天堑的最佳途径。
由此足可分析出来,叛军下一步军事动向。
或是取睢阳,下江淮;或是夺南阳,进荆襄。
张巡心底认为取睢阳,下江淮是第一选择。
但张巡更清楚,唐王朝在江淮一带的布防情况。
李瑶虽然昏聩无能,却也知江淮的重要,布下了重重防线。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李祎当年抵定江南留下来的三万强兵。
叛军想要磕下江淮并不容易,反之荆襄却是有机可乘。
如此一想,叛军攻打南阳的几率反而更大了。
张巡并不知长安粮食情况,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局势。
故而对于裴旻将自己调来南阳的举动是十分认同佩服。
叛军先厚禄招降,招降不成继而动兵的手段,早已成为惯例。
张巡几乎可以断定,叛军一定已经派人来南阳与徐叔冀联系了。
如果徐叔冀受不住诱惑,投降了叛军,叛军对于南阳只是手到擒来,可以徐徐图之。
可徐叔冀万一阳奉阴违,真当叛军是酒囊饭袋?
他们能够走到这一步,固然存有诸多意外,但不管是安禄山、史思明还是暾欲谷、严庄、高尚之流,都不是易于之辈!
得知徐叔冀阳奉阴违,必然会做最坏的打算,暗地里做好了进兵的准备。
这徐叔冀为李白所杀,此事一但为叛军所知,大军必将袭来。
只是短短的一瞬之间,张巡已经看清看穿了局势。
一切果如张巡所言,就在南阳上下备战之际,叛军的先锋骑已经冲到了南阳城下,见城外百姓慌乱入城,城楼上乱成一片,城门不住的想要合上,只是百姓拥挤在城门口又如何关得上?
叛军先锋叫谢元,是原先是洛阳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