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剑圣 >

第697部分

盛唐剑圣-第697部分

小说: 盛唐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情紧要,裴旻直接道明缘由:“大马士革过去就是耶路撒冷,这个地方是拜占庭信奉教派的圣地,大食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也是在耶路撒冷升天接受《古兰经》的。耶路撒冷同样是大食教心底的圣城。一个城市两个教派的圣地,必然会产生激烈的杀伐。”

    王忠嗣大悟道:“弟明白了,拜占庭不敢与我们为敌,但我们要是取了他们的圣城,就会如占据荆州的刘备一样,时时刻刻的让东吴惦记着。不如直接表明自己不取,这样拜占庭会一心攻打他们的圣地。而阿拉伯现在不足以应付我大唐、法兰克、拜占庭三国夹击。大有可能避重就轻,以固守圣地为上。让他们死磕,我们在一旁看戏就好。”

    裴旻颔首道:“正是如此,攻取大马士革城,我们要的不是短时间的占领,而是要此地真真正正的成为我朝的领土,将西方的这块土地变成我朝疆域的一部分,耶路撒冷目前就是鸡肋,没有必要攻取。”

    送走了王忠嗣,裴旻又叫来了孙周。

    “裴帅!”

    孙周叫了一声。

    裴旻示意让他坐下,说道:“你跟我多少年了?”

    孙周道:“属下是裴帅担任洮州刺史的时候从吐蕃手中救回来的,有十数年了。”

    “对,十多年了!”裴旻说道:“这十多年你也辛苦了,你助我极多,细说功劳,你未必就逊色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他们。但因任务需要,比及名望你差他们多矣。对你,实在有些不公,我朝即将开拓西方,我给你留了一个刺史的位子。此次你就跟随忠嗣西征吧,正好你对西方的情况有些了解,能够帮他大忙。”

    孙周欲言又止。

    裴旻挥了挥手道:“不说了,下去吧。”

    安排好西方的一切,裴旻动身东归!

 第一章 酒馆践行

    黑色的乌云盘旋在天空,天幕阴暗,从苍穹上飘落的雨丝,在凛冽呼啸的风声中,卷过苍茫的大地。

    长安!

    这个让人魂牵梦绕之地,这个世人向往的繁华之处,今时今日却不见以往的喧闹。

    朱雀大街是唐长安城的南北向主干线,这长达五千多米的大街将唐长安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这里是唯一进入长安内城的大道。以往每天,来自世界许多个国家的使臣和商人,都要经过明德门进入长安城。

    在人来熙往的朱雀大街,举目可见多是金发碧眼的他国人。

    但今时今日,这朱雀大街却仅有廖廖数人,这些行人一个个都低着头,快步走着,没有半点繁华景象。

    天空黑云里,不时有着低沉雷声响过,天地间的雨势,也渐渐大了起来。

    原本就荒凉的长街更无一人……

    大地肃穆,朱雀大街的街尾有一个酒肆。

    掌柜姓余,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这能在长安朱雀大街旁边开店,自是身价不菲。

    但此刻余掌柜却坐在自己店铺里的柜台之后,耳边凝神听着屋外凄厉呼啸的风雨声,眉头微微皱起,轻轻叹了口气,这样坏的天气,想来多半是不会再有客人来了。

    长安富饶,私生活格外丰富。

    在长安开酒馆,不说赚的盆满钵满,却也是衣食无忧。

    但自从信安郡王李祎战败身亡之后,叛军势如破竹,一口气攻下了河北要地。朝廷派遣金紫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三品王晙,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杜暹一同御敌,却也是连战连败,现今长安风声鹤唳,各种流言蜚语层出不穷,甚至有言叛军不日即将兵临城下。

    现在长安城里人心惶惶,准备逃难的比比皆是,哪还有人有闲功夫来酒肆饮酒?

    余掌柜生意日渐冷淡,今日更是连一单子生意都没有做成。

    这长安的商税房税都不低,这样坐吃山空,可就要破产了。

    “该死的天,说变就变!子美不考虑耽搁几日动身?”

    “不了,母亲来信,他们已经动身南行避难,现今中原纷乱异常,在下实在放心不下。”

    便在余掌柜昏昏欲睡的时候,殿外居然走来了一行人。

    他们老老少少年岁很不搭配,但相互又格外亲切。

    余掌柜精神一震,抬头看向客人,居然是老熟人,高声道:“贺尚书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快请,快快有请!”

    贺尚书摆手道:“已经不是贺尚书了,掌柜不必多礼。”

    贺尚书当然就是贺知章,有裴旻的这层关系,没有人敢动贺知章分毫。

    但是贺知章经过之前的刺杀,身体大不如前,而今庙堂奸邪作祟,又看不过意,也就告老辞官了。

    贺知章好酒如命,而且从无官架子,不论是达官贵胄,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成为他的酒友,长安所有酒肆掌柜都认得他这号人物。

    贺知章指着一旁的青年说道:“我要给这位好友践行,掌柜快快上酒菜招待。”

    店中并无余客,酒菜上的极快。

    给践行的年青人自然是酒桌上的主角。

    年青人正是在长安初露头角的杜甫、杜子美。

    杜甫得裴旻看中,贺知章也有心相交。

    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杜甫与贺知章这样的人物往来,自身才诗词上的天赋得到了发掘,名声渐露。

    只是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而今叛军渡过黄河,兵陷洛阳,剑指长安,为了避难,杜甫的家人回襄阳老家,特来书信让之前往。

    杜甫心系母亲,故而决定去襄阳与母亲汇合。

    杜甫虽然年少,但忧国忧民的心思以显,这明明是他的践行酒局,却依旧忍不住说起国事:“贺公,现在局面如何?长安流言不止,人心惶惶,实难想象,我朝明明威震四夷,为何短短年余间,急转直下?难道真的是因为圣人?”

    他话没有说完。

    但在场的诸位皆懂其意。

    在万千留言中有一条特别刺耳,说的不是叛军如何如何的强盛势大,而是直指“圣人不修德”才导致了这种局面。诸多事情,说的活灵活现。

    贺知章虽弃官在家,但身旁故吏门生依旧有许多在庙堂上为官的。

    对于诸多细节也是知之甚详,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自有狂的秉性。唐朝风气开放,即便是草头百姓都可以谈论庙堂之事。

    贺知章以出官场,言谈反而无忌,说道:“此事老夫都不知应该怎么说,唉,只能说,一副好棋,活生生的走成了臭棋。叛军有多厉害我不知道,但是朝廷有多少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信安郡王一出手就斩杀贼寇长子,王相奉命出战,首战告捷,杀敌万余,将贼寇堵在黄河北岸。”

    “结果呢?陛下听信谗言,怀疑信安郡王有反心,逼他出战。必胜的局面,就这样葬送了……至于王相,此事更是可气。王相通晓军略,他于洛阳招兵,组建了八万兵马,将叛军堵截黄河以北,让叛军寸步难进。我有一小友叫李泌,他年岁不大,却才智决然。他在此前找我分析利弊,让我劝说王相劝说放弃黄河天堑,退守洛阳护卫东都。说叛军之所以能够席卷北地,是趁着信安郡王大败这个势头,一鼓作气之故。只要多阻击他们几次,让他们的进攻铩羽而归。”

    杜甫惊呼道:“然道李泌小友在事先已经知道了黄河会冰封一事?”

    王晙战败的原因,已经传到长安,是黄河冰冻,叛军直接从河面上穿过了黄河天堑,导致了唐军大败。

    贺知章饮了一口酒,愤慨道:“正是如此,老夫将李泌小友介绍给了王相,王相惊为天人,打算放弃黄河天堑,退守洛阳。结果阉竖误国坏事,牛仙童这个阉竖身为监军居然搬弄是非,说黄河天堑可守,完全没有必要放弃。谁不知道,他们这些阉竖四处敛财,在长安、洛阳附近买了大片田地。不愿意这些田地收到叛军的破坏……可恨,此结果直接导致东都落陷……”

    杜甫也气得破口大骂。

    贺知章长叹道:“好了,不说了,越说越是恼火。子美放心,我军现在退守潼关,李泌小友也说了,潼关不失,胜利可待。王相、杜相皆在,可保潼关万全。你此去荆州一路小心,对了我有一小友,正在荆州,有机会子美可去寻他,他叫李白。”

 第二章 不堪唐皇

    皇宫。

    太极殿。

    作为唐帝国的行政中心,最上首的那个位置已经空了半个月了。

    主持朝政的是政坛上的老好人,庙堂上的常青树源乾曜。

    裴旻、李祎这两个辅政大臣,一个远在西方,一个已经阵亡。而张九龄的资历显然不足以震场,身为首相的源乾曜自然站了出来。

    不过源乾曜的作用依旧只是起到领头的作用,政务上的事情还是以张九龄、宋璟为先的。

    庙堂上的气氛有些压抑,李琰的才能,满朝文武大多清楚,百官对他也没有多少期待。

    但是身为唐帝国的皇帝,唐朝的天子,他的存在,哪怕是不说话,当个哑巴,也能起到安抚人心的效果。

    而今这个主心骨却消失了半个月,也怪不得庙堂的气氛压抑。

    这一次的朝会一如既往的匆匆散去……

    李琰在什么地方?

    此时此刻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在这大白天里,正喝的酒醉醺醺的倒在了自己的爱妃:吉妃怀中,醉生梦死。

    这位唐帝国的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皇帝的样子天赋,他能够成为太子实是一种运气。

    李隆基的皇后膝下无子,也就没有存在嫡长子继承制一说。兼之因李世民的关系,唐朝在这方面也不重视。

    受到裴旻的影响,李隆基跳过了李亨,选择了李琰。

    其实李隆基压根就没有将李琰当做太子培养,也没有想过由他接任唐王朝的天下。只是东宫不可无主,需要一个安全的人当个摆设。

    李隆基真正的想法是等自己上了年岁,再从诸子中选择一位有天赋有干略的接任皇位。

    这样可以完美的避免了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李隆基经历过三次宫廷政变,在这方面特别的忌惮。

    李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太子的,他这个皇帝也当得很安逸。有裴旻在,大事小事,都无需他来处理,他只要享受皇帝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就好了。

    很显然,这个想法很天真,也很愚蠢。

    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有多大的担当。

    东北事发,李琰根本无力处理,他只能选择听信自己的亲信,结果事情越办越糟,压力也越来越大。

    坐在龙椅上的李琰,听着一个又一个的噩耗,六神无主的时候,才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不是吃喝玩乐,享受万众瞩目就能应付来的。

    在文武百官征求他意见的时候,李琰只觉得一个个看自己的眼神是那么的刺眼,好似所有人都在嘲笑自己无能。

    情况越恶劣,李琰的压力就越大,最终他选择了当一只鸵鸟,将自己缩在沙土里,不闻不问,连早朝都不去了。

    醉的迷迷瞪瞪的,李琰让人给推醒了。

    “谁呀,没事别来烦朕!”

    李琰发着牢骚,睁开了眼睛,见是自己的心腹太监李静忠,含糊不清的说道:“怎么了?不是说,没有事情,别来烦朕嘛?难道是姑夫那里有消息了?”他精神一震,满怀期望的看着李静忠。

    东方的局势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