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剑圣 >

第634部分

盛唐剑圣-第634部分

小说: 盛唐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甫惟明道:“末将身为千牛中郎将,负责宫内安危。陛下病重,情况危急,连刘老神仙亦束手无策,太子时常探望陛下……”

    “父慈子孝,人之常情嘛!”裴旻违心的说了一句话,太子孝不孝,裴旻不清楚,但是李隆基绝对不是一个慈父。

    皇甫惟明应道:“末将本也是如此觉得,只是前些天,太子在探望陛下之后,与身旁的人说起了郡王的下落,语气不是很友善。末将今日也听到一些传闻,东宫最近兵马调动有些频繁。末将实在担心,不知如何是好。”

    缄默了半响,裴旻说道:“好吧!皇甫郎将的好意,我心领了,多谢提醒,裴旻感激不尽。来人,送客!”

    皇甫惟明也不知裴旻信了还是没信,但是逐客令以下,他也只能作揖而退。

    在自己出了大堂之后,耳中听到了长长的一声叹息。

    裴旻目送皇甫惟明离去,长叹之后,再次轻轻一叹:与自己想象的一样,李隆基出现了意外,不管是权力过渡交接衍生的问题,还是对上位者的忌惮各种问题都油然而生。

    自己刚刚来长安不过几个时辰,不过洗个澡的时间皇甫惟明就找上门来了。

    足见这个暗流已经涌动许久了,自己一入长安就不可避免的牵扯进来。

    无暇多想,裴旻大步走出了府邸。

    宁泽已经在屋外备好了马车。

    裴旻习惯骑马,家中马车是给裴母、娇陈他们配备的。

    只是裴旻现在两垮伤势严重,不便于骑马,只能坐车入宫了。

    坐在车里,裴旻正好想着皇甫惟明之前的话,心底也不清楚这个皇甫惟明是真的以为崇拜自己给自己示警来的,还是皇甫惟明背后的李亨在搞鬼?

    自己刚入长安,手中的情报太少,也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

    不过……

    李亨这个野心勃勃的天坑,就算他不惹自己,自己也得将他压下去。

    皇甫惟明若为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依旧跟李亨交好往来,他的话至多听信三层。

    更有一种可能,皇甫惟明就是受到李亨指使的。

    李亨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敢弑父囚父的主,自己阴了他一把,令他失去了太子之位,想必不会甘休,不会放过此次难得的机会的。

    一路沉吟着,马车在皇宫停下。

    皇甫惟明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依照约定,他近期不能与李亨会面,动笔写了一封密信,让人送给李亨。

    他们在长安往来多年,早已培养出了一条隐秘的输送渠道。

    皇甫惟明的信,很快送到了李亨的手上。

    李亨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的看了一遍,最终目光落在那一声饱含深意的长叹,心满意足的笑了起来:“叹的好,叹的好。想必昔年文种、韩信也有此一叹吧!”

    信在烛火中燃烧。

    火焰倒映在那张年轻又有些阴霾的脸上,眼睛闪闪生辉。

    不管是太子除去裴旻,还是裴旻势凌太子,最后得利之人,必是自己无疑。

    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笑容浮现脸颊!

    别有意味。

 第五十六章 太子、忠王如何?

    马车在皇宫外停下,裴旻有出入皇宫的权利,直接走进了宫殿。

    不过李隆基是在后宫养病,裴旻还没有那个资格随意进入后宫,故而在外边等候了一会儿。

    没过多久,高力士大步走了过来。

    这才不到一年时间未见,高力士容貌大变,形容消瘦,双鬓更添了几分斑白。

    在裴旻的记忆中,高力士只比李隆基大一岁,年也不过半百。他一直跟着李隆基,生活的很是滋润。半点也没有老态,哪里想到这才多久,就跟老了十岁一样。

    裴旻心底沉重,李隆基的情况只怕比他想象中的更要严峻一些。

    “高内侍!”

    裴旻叫了一声。

    “郡王,您总算来了,陛下……”高力士方刚称呼李隆基,泪水就忍不住挂落下来。

    裴旻看的也有些心塞,上前道:“内侍放心,陛下吉人天相,一定会无恙的。到底陛下得的是什么病?居然这般凶险?连刘神医都束手无策嘛?”

    高力士摇了摇头说道:“刘神医说是肠子打结,以至于气息不畅,毒素无法排除体外,积累腹中,情况严重。都怪我,陛下之前早有先兆,只是我一直以为是陛下心情不悦所致,未有及时察觉。陛下要真有一个三长两短,我,我也不想活了……”

    他抹着泪水,一脸的自责惭愧。

    肠子打结?

    裴旻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这肠子自己会自己打结?

    心念电转,裴旻突然想到后世听到的一种病就叫肠结。

    裴旻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却知道这是一种肚子里的病。

    这种病症在后世或许容易医治,古代只怕很麻烦。

    古代不是不能开刀,但是比起后世古代在手术这方面的知识,显然比不上后世,这身体里的病,确实不好办。

    高力士在这后宫的地位比皇后还要高几分,直接拉着裴旻往后宫走进去。

    后宫防卫严密,一重重的三步一岗,十步一哨。

    羽林军兵士看到裴旻,都不由自主的挺了胸,站得的也是毕恭毕敬的。

    尽管他们颓废习惯了,但是见到裴旻还是忍不住尽量展现自己好的一面。

    一直来到李隆基的寝宫,一路上的兵士皆是如此。

    高力士惭愧的对裴旻躬身作揖,说道:“陛下可能还未醒,劳烦郡王在屋外等候了。”

    裴旻自然知道这个规矩,点头表示无妨,说道:“陛下身体抱恙,就别将他叫醒了,伤身。由他自己醒来吧,我不妨事。”

    高力士点了点头,一挥手让手下内侍抬了一张胡床给裴旻,让他能够躺着休息。

    从这点亦可看出高力士确实心细如发,擅于观察,而且体贴入微。

    一般而言,是赐以马札或者垫子,高力士却让人抬来了胡床,显是看出了裴旻胯下的伤,只是嘴上未说而已。

    裴旻也不客气,直接半躺着胡床上,尽量的岔开大腿,避免那不必要的摩擦。

    等了半个时辰,李隆基依然未醒。

    高力士也让人送上了茶点。

    裴旻耐着性子吃着点心喝着茶,突然听得外边诸多足音响起,抬目望去,却见王皇后一身正装的大步走来。

    裴旻赶忙拍了拍手,擦去手上的粉末,大步上前拜道:“臣参见皇后娘娘!”

    裴旻是见过王皇后几面的,对于她的印象也非常的好。

    当然这也是因为裴母的缘故,王皇后对于裴母很是照顾。

    这也是当初裴旻指点王皇后的原因,若非他的那一句指点,王皇后此刻早如历史上那般给武婕妤暗害,给李隆基废了。

    武婕妤也会因此成为惠妃,成为李唐后宫权势最高的存在,然后为了给自己儿子铺路,陷害太子什么的。

    但因裴旻的介入,武婕妤自讨苦吃,而王皇后也保住了皇后的位子。

    但是李隆基无情的一面也得以体现,对于他不上心的人,哪怕是共患难的发妻,也不屑一顾,夫妻关系降至冰点。

    王皇后也只有在特别盛大的场合才会出场,夫妻两人做做样子。

    王皇后年岁与李隆基一般大小,四十五出头,因为日子过得犹豫,面容有些苍老,但是一身华贵的皇后礼服,还是让她身上有着一股贵气。或许因为自身的经历,王皇后并不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有些慈祥。

    “郡王免礼!”

    对于裴旻,王皇后心底是由衷的感激,要不是当年他的那句话,自己废后不说,还会连累整个王家受难。

    “郡王,长途跋涉,短短余日行数千里地来长安,如此忠心,可比昔年姜尚、周公,郡王自行歇息,本宫去看看陛下。”

    虽然李隆基无情,王皇后也已经心死,过着类似于青灯古佛的生活,但是李隆基重病至此,她还是顾念着那一点点的夫妻情分,时不时的来探望一二。

    王皇后友善的对着裴旻点了点头,径直走进了殿内。

    此时此刻王皇后是除了高力士,唯一能够直接进殿的人了。

    又等了约莫半个时辰,高力士快步冲进了殿外,惊喜的叫道:“郡王,郡王,陛下醒了,叫您进去。”

    裴旻急忙走进殿内。

    偌大的宫殿充满了药味。

    李隆基微微靠着垫子,躺在御塌上,内侍在一旁喂着清淡的小米粥。

    也许是长时间没有吃东西,李隆基吃的津津有味。

    裴旻走到近处,见李隆基如今的样子,心底也忍不住的一沉。

    面前这个病怏怏的男子,脸色灰败,甚至带着一点点的死气,半点活力也没有,哪里还有昔年李家三郎的风采?

    “见过陛下!”

    李隆基推开内侍,说道:“很好很好,真的很好。”

    “朕不会看错人,从来也不会。”

    “快……”

    “无需多礼,走到近处来……”

    他说话有些吃力,短短的一句话,分成了好几段来说。

    裴旻来到近处,做到了床沿上。

    李隆基拉着裴旻的手说道:“静远来了,朕心安了。静远,你看太子如何,忠王如何?”

    裴旻有些讶异,半晌才道:“陛下这可将臣问倒了,臣久在边疆,实在不知长安之事,对于太子、忠王更是毫无往来,不知如何回答。”

 第五十七章 裴旻拜相

    李隆基一脸期望的看着裴旻。

    但听裴旻的回答,李隆基是一脸的失望,懵懂了半晌。

    在高力士的提醒下,李隆基才回过神来,说道:“确实,朕这个问题是为难静远了。”

    他看向高力士,说道:“传朕旨意,调静远入朝……封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尚书省事务。”

    “陛下?”

    裴旻一脸惊讶。

    左仆射,全名尚书左仆射,依照道理属于尚书省的副官。不过因为尚书令是当年李世民担任过的职位,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仆射又分为左仆射,右仆射,这个时代以左为尊,故而左仆射是尚书省最高的行政长官。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自然不用细说,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这三省,三省大佬理所当然的是唐朝宰相。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一直以来都是宰相的代名词。

    但是尚书省却又有所不同。

    尚书省最初是三省六部中权力最大的一个,六部二十四司的官员皆受尚书省管辖,称之为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

    可是尚书省的权势因为过重,受到了太宗、高宗皇帝的针对,地位开始下降。他们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参加议政者原为三高官官,为了分宰相权,又以敕令指定其它官员参加议政﹐称为参加机务﹑参议朝政,其官品位较低者则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后来发展到凡官仆射者必须加此称号﹐才能参加议政﹐才是真宰相。左右仆射逐渐被排除于宰相之外,成为一个虚衔。

    李隆基这一调命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显然不只是让裴旻挂上尚书省大佬的头衔,而是跟侍中源乾曜、中书令李元纮平起平坐的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