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第5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克昭有些傻眼了。
鲜于仲通做了一个嘘的表情道:“今日之事,你知我知,有人询问,就说告示已经上缴给章仇节度使了。别管流言蜚语,我保你无恙。张虔陀以为南诏所杀,嶲州兵马使的位子空了出来。到了适当时候,这个位子就是你的了。”
王克昭欣喜若狂,虽是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高声道:“下官绝不敢多言,一切都听鲜于先生的,但有吩咐,万死不辞。”
“很好,很好!”鲜于仲通轻轻的拍着手,已经看到了自己即将腾飞的未来。
**********
长安,皇宫。
李隆基自大病过后,对于政务不如以前那么勤快了。
原来的李隆基九分政务,用剩余的一分来玩乐。
现在的他,却是六分政务四分玩乐。
朝中事务,只抓大局,细节皆由几位宰相负责处理。
但因张说、李元纮、王晙、宇文融等人皆有大才,倒也没有耽搁政务,唐王朝一如既往的欣欣向荣。
李隆基也对当前的局面很是满意,自己又能玩的痛快有益身心健康,又不耽搁国事,两全其美。
直到南诏的情况传到了兴庆宫。
当时李隆基正在欣赏梨园新编的舞蹈,突然得到张说的求见,还有些不耐烦。
呆了一会儿,才让人将张说请进来。
张说走进来的时候,又得李元纮、王晙求见的消息。
李隆基这才正视起来,知道大事发生了。
不然张说、李元纮、王晙三位宰相是不可能一起找上来的。
“下去,都下去!”
李隆基挥手禀退了梨园一众,张说、李元纮、王晙三人也一并入内。
李元纮、王晙有些气喘,满头大汉,但眼中有着些许迷茫。
张说却一脸的愤怒。
张说高声道:“这是知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急报,请陛下过目。”
一听是军情,高力士三步并作两步的将急报接过,以最快的速度递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打开急报,将急报中写明南诏王杀张虔陀,攻打嶲州,登时火冒三丈,自己刚刚帮着南诏一统六诏,这屁股还没热,对方就开始吃里扒外了?
带着满腔怒火继续向下看去,当看到南诏反唐的原因是因为张虔陀奸杀了南诏王妃,瞬间有些尴尬。
也有些理解南诏王皮逻阁,即便他是唐王朝的皇帝,心底向着唐王朝。
可是奸杀南诏王妃,这事情实在干得太丑太臭,李隆基想偏帮都站不住道理。
接着看下去,李隆基原本理解皮逻阁的心情,瞬间为皮逻阁的狂妄自大给消磨的干净。
皮逻阁在攻取嶲州之后,留下了一份告示,告示中痛斥唐王朝无道贪婪,痛斥张虔陀各种混帐。
丑事是张虔陀干得,这只是张虔陀的个人行为。
可皮逻阁的告示里却将张虔陀的个人行为提升到了国家,好像是整个唐王朝奸杀了南诏王妃,整个唐王朝的人都跟张虔陀是一路货色,贪婪、卑鄙、下作。
李隆基承认此事确实是张虔陀的错,但作为唐王朝的皇帝,受不了一个自己的属国如此诬蔑他的国家。
忍着无边怒意继续看下去,皮逻阁的告示里不但将整个唐王朝视为张虔陀的一丘之貉,更是嚣张狂妄的告诫唐王朝,莫要以为他们南诏好欺负,张虔陀的满门就是警示。
“岂有此理!”
李隆基看到最后,忍无可忍,直接将手中的急报丢在了地上。
这急报是传到张说手上的,张说已经看过了。
李元纮、王晙却没有,他们同为宰相,分功却不同。
张说看完急报后,直接让人通知李元纮、王晙,自己先一步入宫。
李元纮将地上的急报捡起来,与王晙一并观看。
两人同样气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李元纮怒道:“番邦小国如此侮辱我天朝,实在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臣恳请陛下出兵,讨伐南诏,扬我国威。”
李元纮是温和派的首领,与张说的激进派向来不和。
但唐朝的文人,即便是温和派一样有着一腔热血。
李元纮与张说的矛盾在于对于边帅的权力,而非对外。
未等张说开口表态,李元纮这温和派的首领已经先一步请战。
李隆基看向张说。
张说沉声道:“虽说裴国公定计是南北夹击吐蕃,可从皮逻阁的态度可以看出,此人是一小人,十足的小人,完全不可信。我们与他们有大恩,他们却以此态度相对,实在可恨。他们根本无心与我朝共进退,反而对我们敌视甚深。他们六诏方刚一统,立足未稳,臣也认可出兵讨伐,一劳永逸。只是臣觉得有些奇怪,南诏有何底气胆敢如此?”
王晙眼中也闪过怒焰,哼声道:“南蛮愚昧不知天高地厚,许是若昔年夜郎一般。不论如何,南诏作为我朝属国,这般蔑视我天朝上国。若不严惩,如何服众?”
李隆基表面上是问众人意见,其实他心底早已下定了主意,无论如何都要让该死的南诏知道唐王朝的厉害!
第十三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华夏动兵,向来讲究名正言顺。
千古名篇《出师表》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以兴复汉室,北定中原为核心主题的文章。
还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了给袁绍正名,也做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檄文名作。
万不可小觑这种缴文。
在很多时候,笔头上的文章,不亚于千军万马。
《出师表》一出,蜀中兵将士气高昂。
《为袁绍檄豫州文》一出,直接吓得曹操除了一生冷汗。只是当时曹操苦于头风,病发在床,这冷汗一出,病反而好了。
李隆基下定决心南征之后,立刻就命与裴旻同为庙堂文宗的张说,写了一封《讨贼缴文》,向天下表明王师南征,名正言顺。
张说辞藻华丽,严峻峭拔,雄奇豪放,确实是文采风流。
一篇《讨贼缴文》洋洋洒洒的千余字,写的是字字珠玑,句句振奋,立表南诏王七大过错,让人闻之是热血沸腾,怒发冲冠,恨不得直接投身军旅,一并南征。
文章一出,立刻引起了士林追捧。
京师周边百姓歌颂支持,期待王师出征!
作为寻常百姓,他们哪里知道裴旻的战略,只是单纯的觉得南诏王背信弃义,理当受到天朝制裁。
至于张虔陀奸杀了南诏王妃,这种丑事,张说自然是不会写入《讨贼缴文》里的。
家丑不可外扬嘛!
故而庙堂上除了少数一批人,绝大多数的大臣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绝大多数人皆以为一切都是南诏的过错。
作为唐王朝的中心长安,消息最为灵通发达,王师南征的讯息很快就传遍了大唐各地
等身处凉州的裴旻得知南诏战事起的时候,李隆基命章仇兼琼南征的命令已经下达了,《讨贼缴文》更是传遍天下。
得到消息的张九龄、李林甫、高适、哥舒翰、高仙芝纷纷讶异,一窝蜂的聚向了节度使。
他们都是裴旻最信任的心腹,都知道裴旻的战略大计。
南北牵制吐蕃,是全盘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唐王朝突然向南诏宣战,诸人都大感惊讶。
明明已经结成了战略关系,这么说翻脸就翻脸?
岂止是他们,裴旻自己都有些始料不及的。
裴旻自身精于算计,属于谋战派的。经过李靖、裴行俭兵法的熏陶,早已胸藏甲兵。他最擅长的就是掌控战事的节奏。只要节奏在手,让他打的越舒心越舒服,对手就会输得越惨。
只要一切跟着节奏走,裴旻有信心在高昌仓建成之后,掌控局势的主动,将这个时代唯一能够威胁唐王朝的阿拉伯重创,问鼎巅峰。
至于吐蕃,裴旻暂时没有放在心上,也相信王忠嗣能够对付。
南诏之变,却让裴旻变得很是被动,节奏完全给打乱了,甚至隐隐脱离了掌控。
面对麾下文武的聚集,裴旻也将南边发生的情况与众人细说。
对于自己的心腹,裴旻自不隐瞒,将张虔陀奸杀了南诏王妃白洁夫人的事情说了。
张九龄、李林甫、高适、哥舒翰、高仙芝闻言面面相觑,场面尴尬许久。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此事确实是张虔陀的过错。
脾气较为暴躁的哥舒翰直接骂了起来:“这是哪里冒出来的混帐东西,就算管不好自己下半身,可以去找青楼里的姑娘野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找南诏王妃,这不是找死嘛……还拖累我们,简直该千刀万剐。”
裴旻的想法也是一样,也未制止哥舒翰,继续将南诏王皮逻阁的告示内容说着。
这一下骂的人可就不只是一个人。
几乎是群情激奋。
但相对哥舒翰的粗鲁,其他人就显得文雅的多。
张九龄吹胡子瞪眼道:“岂有此理,番外蛮夷果然以虺蜴为心,豺狼为性,不可教也。”
作为以风雅气度著称的张九龄,骂人都那么文艺。
高适也相差无几,哼道:“好一同样中山狼,这般背义无道,定为神人之共嫉,为天地之不容。”
至于哥舒翰、高仙芝相比起来那就粗鲁的多了,各种的唐朝国骂。
高仙芝好一丢丢。
哥舒翰直接施展了草莽脾性,气冲冲的喝道:“贼孙子,这般狂妄无知,气煞哥舒老爷了。要不是老爷在凉州,非要让这孙子知道他爹是怎样出来的。”
唯有李林甫一声不吭的皱着眉头,在思考着什么。
格格不入的李林甫很快吸引了裴旻的注意,他问道:“林甫是有发现?”
李林甫躬身道:“属下觉得有些奇怪,认真分析思考,觉得这其中或许有不为人知的猫腻也不一定。”
在这个时候,唯一能够冷静下来的,只有李林甫一个人。
即便是裴旻自己,都带着几分感情用事。
这种感情叫做“家国荣誉感”!
现在的唐王朝很强大,对外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四方臣服,对内是政治清明,繁荣富强。
盛世已经来临……
面对这样的国家,裴旻身为一个汉人,身为一个华夏人是由衷的自豪热爱。
连裴旻都如此,张九龄、高适这样的文人更加了,他们近年来的诗句都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与自豪。
哥舒翰是突骑施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但是他们生长在唐王朝的土地上,深受华夏文化熏陶,也早将自己视为唐王朝的一员,真心愿意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故而听到南诏王皮逻阁这般嚣张,狂妄无度的诋毁唐王朝,将唐王朝都视为张虔陀一路货色。
哪里受得了!
张九龄、高适、哥舒翰、高仙芝都觉得小小南诏,居然如此蔑视天朝上国,不受控制的就生出了怒意。
而裴旻本来就讨厌地图炮,在后世他就经常见到一些因为个例就开始乱地图胡说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大。
李林甫却不不同。
细说起来,李林甫还是李唐皇室的后裔,是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
但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