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剑圣 >

第529部分

盛唐剑圣-第529部分

小说: 盛唐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仙芝略显尴尬,突然深深拜道:“末将仰慕国公高义,愿意侍奉帐下,为国公鞍前马后。”

    裴旻怔了怔,他想过高仙芝找他的理由,却没有想到他特地上门是让自己收下他?

    是不满现在的地位?

    他父亲高舍鸡,在安西辛劳了半辈子,不过是游击将军,他二十岁就跟他父亲班秩相同。年岁地位而言,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裴旻略作沉吟道:“我很欣赏你的才华,能得你这样优秀的将军效力,于我而言也是一种荣幸。只是我想知道,为何这般突然?你在北庭过的不顺心?”

    高仙芝沉默了半响道:“并非不顺心,只是有些不如意。”

    他有些难以启齿,不知如何开口。

    裴旻笑道:“无妨,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没有什么不好说的。”顿了顿,见高仙芝还是有些为难,猜测道:“是因为盖节度使?”

    高仙芝点了点头,道:“国公明见!确实是因为盖节度使。并非是在下这个做下属的对上司不满,只是很遗憾,而今的节度使早非当年。当年节度使还不是节度使的时候豪情仗义,勇往无惧,每战必前,功勋彪炳,令人由衷钦佩。可自他身居高位之后,却有些知足享乐,无进取之心,豪情不在。突骑施入侵之际,末将多次提议或是南下支援为安西分担压力,或是直接出兵突骑施,迫使他们分兵。可节度使却说他的要务是守卫北庭,不便轻易动兵。实在令人有些失望……”

    裴旻看着低着脑袋的高仙芝,目光如炬,心底暗叹:高仙芝,果然是高仙芝,有着非凡的干略之余,也有超凡的雄心壮志。

    只是这种雄心壮志既是动力,也是无形的危害。

    裴旻对于名将的事迹非常清楚,高仙芝纵横边疆为大唐立下了赫赫功绩,确实值得称道。

    然而随着地位越高,雄心壮志无法压制,就成了负面的情绪。

    石国地处丝绸之路,农业发达,居民善于经商,可谓富甲西方。

    高仙芝垂涎于石国的财富,想要掠为己有。天宝九年,高仙芝诬告石国王“无蕃臣礼”,领兵前去讨伐。

    其实石国对大唐极为恭敬的,一直将唐朝视为宗主国,朝贡不断。

    高仙芝却因身为西域的王中王,为了一己私利,强行攻打石国,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

    高仙芝更是大势镇压,令得先辈在西域的努力,化为虚无,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

    高仙芝却有大功,但亦有大过。

    功是因为雄心壮志,过也是因为雄心壮志。

    裴旻稍作犹豫,下定了决心道:“好!你且回去,我便先行做主,收下你了。此事你切勿外传,等有了合适的机会,我自会向朝廷上表,将你调入麾下听用。”

    高仙芝这样的人物,当需好好调教培养。

    他有独当一面的才华能力,但却没有掌控一方的心态,在自己手上能够发挥他的特长,同时也能限制他的不足,两全其美。

    高仙芝大喜过望,起身拜道:“谢裴帅收留,属下绝不辜负裴帅的信任!”

    他这一得收留,立刻就改口了,根本无需裴旻特别提醒。

    裴旻挥手让他退下。

    高仙芝喜不胜喜的快步下去了。

    裴旻想了想,也忍不住感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如王忠嗣这样品性兼优的帅才,实在太少了。

    还是自己教的好啊!

    裴旻略微自得的自语道。

    处理了西域的所有事情,裴旻也将此次征伐西域的一切如功劳簿,兵卒损耗,缴获的物资等等一切详情整编在侧,将突骑施的可汗送往长安。

    此次与突骑施对决,唐军不算夫蒙灵察的损失,因裴旻让葛逻禄的骑兵为先部,吸收了大量伤亡,自己共计折损八千六百人,斩杀突骑施兵士四万六千余,俘虏六万八千人,缴获军马器械网皆以万计。

    战果不可谓不丰富。

    唐军大胜的消息,早已传达长安,当随着苏禄可汗的送达,长安再次沸腾。

 第五十四章 剑圣元帅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唐王朝不只是军事上的强盛。

    政治经济上的发展也没有拉下。

    尤其是现在的李隆基并没有后来的奢靡,在生活上不但不铺张浪费,还异常的节俭。

    他特别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当然经济的发展,不是依靠节省省出来的。

    李隆基掌握实权至今,共修水利二十六处,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了的粮食堆积如山。

    手工业也尤为发达,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也出现了景德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琳琅满目。

    根据朝廷的最新记载,各地物价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天下无贵物,便是两京米斗亦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足见此时此刻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

    天下百姓只要不是伤残懒惰,皆能衣食无忧。

    这富裕的生活,提高了百姓自身的思想觉悟,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

    便如孔圣人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亦如管仲的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长安作为唐王朝的国都,整个帝国的核心,盛世的景象更加鲜明。

    百姓也更加乐意赞颂这样辉煌的王朝,由衷的为身在这个时代而自豪。

    这突骑施的可汗苏禄给雄赳赳的河西陇右兵送达长安的时候,热情洋溢的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围观。

    他们即看英雄一般的大唐兵士,又看如小丑一般的突骑施可汗以及一众部落首领大将。

    激动的百姓,高呼着大唐万胜。

    人群中各种夸赞议论,此起彼落。

    一文人带着几分激昂的道:“我太宗朝有卫公,灭萧梁,破辅公祏,灭突厥,定吐谷浑;高宗朝有邢国公,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而今大唐又有裴国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但收复了失地,还将突厥、突骑施的可汗擒到了长安,诚乃天佑我大唐!”

    旁边一位素不相识的魁梧大汉,高声附和:“确实如此,想想多年前,吐蕃谋我河西九曲之地,常年入寇。突厥居心叵测,犯我边境……还有突骑施、葛逻禄、回纥等族,也对我大唐天朝虎视眈眈。但裴国公弃文从武之后,西北大安。吐蕃连战连败,龟缩高山,就如夹着尾巴的断脊之犬。葛逻禄、回纥更是摇尾归顺,成为我国附属。至于突厥、突骑施,嘿嘿,可汗都要给擒到圣人御前跳舞了……哈哈,想想就是痛快,当浮一大白。”

    又有人道:“卫公乃我大唐军神,邢国公是我大唐战神,裴国公又是什么?”

    他这话音一落,立刻就有人叫道:“天下无双的剑圣!”

    在一群人附和之际,又有人道:“应该是天下无双的剑圣元帅。”

    ……

    听着周边百姓对裴旻的赞美,在一辆华贵马车里的一个中年文士,忍不住亲哼了一声:“愚人之见,一群什么也不懂的愚民,但真可笑。”

    在中年文士的身旁有一个少年,他长得很是清秀,有着一双灵活的眼睛,但脸色尤为苍白显得有些阴冷。

    少年听了中年文士的话,轻声道:“确实是无知的愚民,裴旻有今日成就,全是我父皇的支持。没有我父皇,岂有他裴旻今日?他们只知赞美裴旻,不知赞颂父皇,委实愚昧。父皇就是太过信任裴旻,才会造成今日局面。若是孤为天子,绝不许此事发生。”

    少年一口一个父皇,一口一个孤,自然是皇室中人。

    他正是李隆基的三子,李嗣升。

    李嗣升命中多舛,在娘胎里差点就让李隆基弄死。

    李嗣升的母亲是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出身于弘农杨氏,她嫁给李隆基的时候,李隆基刚刚被册立为太子不久。

    那个时候,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

    李隆基怕极了太平公主,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一样,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于是命人找来了堕胎药,打算将怀孕的妻妾都来个人流,扼杀于母腹之中。

    那个时候,杨氏正好怀孕不久,成了用药的对象。

    不过好在李隆基没有下最后的决心,李嗣升得以保全。

    因为太子妃王氏无后,杨氏仅是太子姬妾。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便将李嗣升交由王氏抚养。

    王氏即是后来的王皇后。

    王皇后贤良淑德,对于李嗣升也尤为钟爱。但是武婕妤的专宠,让王皇后自顾不暇,尤其是诬告事件后,王皇后与李隆基再无半点夫妻情分。

    李嗣升自小离开生母,养母生父又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感情不和。

    李嗣升性情也是冷漠孤僻,大有愤世嫉俗的感觉。

    他身旁的中年文士则是他的恩师,一代名士皇甫彬。

    皇甫彬在长安极有名望,故而得以在集贤院任职。

    他早年师从李邕门下,受李邕指点学问,方有今日成就。

    然而李邕因倚老卖老,怒怼桀骜的李白,令得李白声名狼藉。

    裴旻为徒弟出面,做了一篇千古文章,使得李邕自取其辱。

    李邕那些不为人知的陈年往事也因曝光率的大增而抖露出来。

    李邕因此从一代名儒而成为了一个沽名钓誉的贪墨之徒,为世人不齿。

    因故皇甫彬对裴旻极为痛恨敌视,见长安百姓这般推崇裴旻,忍不住的鼓噪了几句,却不想令得李嗣升起了相同心思,甚至说出了“孤为天子”这样有雄心壮志的话来。

    他人说此言是大逆不道,但是李嗣升是李隆基的三子,也是王皇后的养子。

    是唐王朝第二顺位的继承人,他说这话却不算是大逆之言。

    皇甫彬带着几分震撼的看着面前这个十三岁的少年,眼中闪过一丝丝的惊喜。

    便在这时,周边的欢呼声更加隆重。

    皇甫彬掀开了车帘向外眺望:一位英武的少年将军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他身着白袍骑着红艳的战马,手中持拿着一柄硕大无朋的方天画戟,领着精锐的兵士压着俘虏从他们的面前经过。

    李嗣升好奇的看着那个不满弱冠的少年将军,道:“他就是那位以四千兵士,抵御五万吐蕃的王忠嗣?果然一表人才……”

    皇甫彬只恨裴旻,对于王忠嗣倒是没有多余的迁怒,说道:“虎父无犬子,不外如是。昔年其父王海宾一战成名,而今他的虎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子当年就深得陛下疼惜,将之誉为霍去病,甚至动了收他为假子的念头。只是因为其母尚在,不忍心见他方刚丧父又离开母亲,便嘱咐裴旻照料。而今陛下听说他年纪轻轻,以立下赫赫功劳,亲自下旨命他入京见驾。”

    顿了顿,他试言道:“此子年不及弱冠,以有这般成就,未来前途无可限量。若能得他相助……”

    他话还未说完,李嗣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