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第4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毛仲“此话”一点不假。
唐隆政变,王毛仲拉拢的万骑是李隆基的胜负手。
尽管王毛仲在政变时,心生胆怯,临阵脱逃,弃李隆基安危于不顾。
但李隆基确实是凭借王毛仲拉拢的万骑除去了韦后、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与上官婉儿。
至于先天政变,王毛仲麾下的三百兵士,也是逼降羽林军的关键。
但就因为这是事实,李隆基才更加容忍不得王毛仲。
恃功自傲,比恃宠而骄,更不为君王所容忍。
李隆基对王毛仲本就动了杀意,在众人的鼓动下更是坚定了杀王毛仲之心,直接追加了一道旨意,“王毛仲不知悔改,赐死。”
王毛仲一路给押解到了永州。
远远听得“圣旨到”这几个子,王毛仲兴奋的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的惊呼道:“看见没,看见没,我就知道陛下不会如此对我,一定是陛下后悔了。陛下,陛下,罪臣知错了……”
他连滚带爬的匍匐在传旨内侍的身前,他从来没有这么虔诚过。
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
这话一点也不假!
只可惜一切为时晚矣。
明明是一手得天独厚的好牌,却让他打得稀烂!
当白绫套在他脖子上的时候,王毛仲终于有了一种叫做“后悔”的感觉。
只是悔之晚矣。
听到王毛仲给途中缢死,裴旻也只能长叹一句,“自作自受”。随即重新投入封禅的护卫安排中去。
长达一千多里官道,想要不扰民的全部走完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才能最大化的不扰民,还要保证李隆基的安全,即是裴旻当前头疼的问题。
为此裴旻特地找上了宋璟、张说一并商议此事,借助他们的智慧。
这皇帝出行,通常护卫的官员都是以皇帝的安危为上。
只要皇帝安全,他们就用功无过。
至于扰不扰民,这根本就不是护卫的职责。
护卫也无需顾忌这些,但是裴旻将百姓考虑在其中。
宋璟、张说皆大为感动。
原本他们还觉得裴旻一个外臣,又度插手朝中之事,有些不妥。
但见裴旻如此认真的为百姓耗费心思,担起了不属于他的担当,先后叹服,皆以“裴公”相称,认真的与之探讨起来。
第一百章 诸葛亮与曹操
中书省!
作为大唐的中心行政,中书省拥有的权势可谓仅次于皇帝。
大唐行政制度是由中书省决策,再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也是大唐王朝最负盛名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的长官目前还是宋璟,这位可比魏征的名相,正兢兢业业的站着最后一班岗。
裴旻与宋璟、张说关于封禅行程的探讨,也到了最后关头。
这天裴旻直接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进餐,享受一下宰相的伙食待遇。
一并共进午餐的除了宋璟、张说,还有苏颋、张嘉贞。
这几日,裴旻天天来政事堂唠叨,诸多宰相都跟他混熟了。
一边吃饭,一边商议国家大事,在唐朝算是优良的风气。
这刚吃了两口,宋璟习惯性的就说了起来:“陛下移驾东都之议,是裴公于陛下说,还是我等于朝会上建议?”
裴旻咽下了口中的食物,说道:“就由宋公说吧,这移驾东都是国事,与我本职无关。由宋公来说,最是合适。”
这封禅的行程,裴旻自己经手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分析规划。
大唐官道驿站纵横交错,他采用了规避繁华时段,修改路线等等手段,将扰民的程度降至最小。
但长安到洛阳这一线,困扰裴旻许久。
作为大唐王朝的西京与东都,这每日来往长安、洛阳的学者、商贩、旅人、百姓等络绎不绝。
长安、洛阳的经济民生,一个第一、一个第二,彼此东西映衬,相互依存。
而且仅有函谷关这一条道路可行。
其余地方,裴旻可以选择让百姓稍微饶谢远路,或者采用人流控制的方法,短时间内封锁官道,来避免问题发生。
可长安、洛阳一线,却无法使用这招。
一但唯一的官道受堵或是封锁,将会给两地百姓造成极大的不便以及没必要的损失。
但是长安、洛阳人流极大,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又不能不防。
李隆基是天下之君,出个意外,任谁也担当不起。
也是因为这方面的麻烦解决不了,裴旻才找上了宋璟、张说。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何况宋璟、张说皆是当世少有的俊杰。
经过几日商议,他们三人拟定了好几种方法,以减少对百姓造成的麻烦危害。
最终因裴旻的一句无心的话,给了张说灵感。他说:“还是能走水路就好了,从长安渭水,直接顺流而下,沿着黄河直抵泰山山脚,即快又方便安全,还不扰民。”
封禅要显示其诚,必需要走陆路。
张说对此却受到了启发,大喜道:“我们可以将安排于洛阳,避开最困难的一段,直接依照裴公接下来的计划便可。”
宋璟也明白了张说话中之意,洛阳是东都也是当年武则天的神都。
在洛阳城里,依旧有着皇帝居所,宰相百官办公之处。
为了体现洛阳的重要,李唐历代皇帝每隔几年都会在洛阳住上一段时间。
先劝说李隆基从水路移驾洛阳,再由洛阳前往泰山,能够完美的避开长安、洛阳这一段繁华地带。
正是万全选择。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宋璟他也明白了裴旻是真心为地方百姓考虑,不在乎这点功绩,也不跟裴旻客气,一口答应下来。
“陛下赏,黄耆羊肉!”
“陛下赏,鹅鸭炙!”
“陛下赏,鱼鲙!”
“陛下赏,醋芹!”
……
正在裴旻、宋璟一众人兴致勃勃开吃的时候,负责御膳的内侍太监章灵命人送上了好几份的美食。
“谢陛下赏赐!”在政事堂进餐的裴旻与宋璟、张说一众宰相赶忙拜谢。
吃着李隆基赏赐的醋芹,宋璟居然忍不住感慨一叹道:“今日是托裴公的福,才能又得陛下赏赐菜肴。”
这国之宰相地位崇高,是当朝皇帝的臂膀,手中权势仅逊色帝王。尤其是首相更是有权利驳回圣旨。
因故历朝皇帝莫不对诸宰相常示恩宠。
宰相每日不是在廊下就餐就是在政事堂吃饭,而皇帝每有美食或者不想吃的食物,皆会让人赏赐给不远处办公的宰相,以表君臣和谐。
这赏赐膳食也是日常恩宠,几乎是历代帝王,天天必做之事。
即便君臣有矛盾,依旧会做做样子。
但李隆基就不!
作为李家皇室诸多奇葩之一,李隆基很忠于自己的感觉。
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绝不做作。
他喜欢武婕妤,所以武婕妤错的也是对的,他讨厌宋璟,即便宋璟是对的,也是错的。
自从宋璟当先以百官逼迫武婕妤进冷宫之后,李隆基就没有赏赐宰相半点膳食,不闻不问。
到了今时今日,也没人看好宋璟这位首相的前途,他的下场比弄一言堂的姚崇更加凄惨。
不过宋璟就是宋璟,即便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依旧兢兢业业的在位上干好每一件份内之事。
只要他还是一天的宰相,就没有一个大臣敢有懈怠之心。
“宋公,过奖了,你担得起这奖赏!”
裴旻也只能如此安慰一句,若是李隆基问他宰相这方面的事情,他定会给宋璟说好话。
如宋璟这样的直臣实在难得,只是李隆基根本不会开这个口,而他也不可能直接在此事上给李隆基提建议。
任命首相之选,是皇帝一人的权力。
除了乱臣贼子,没人能够干涉。
宋璟、张说送裴旻离开中书省,宋璟叹道:“此次封禅归来,大唐就交给道济了。”
张说也不知如何开口,只是叫了一声:“宋公!”
张说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迄今为止,已经两次拜相。
在多相制的唐朝,宰相与首相是有极大差距的。
已经多次升任宰相的张说,早将首相视为心愿,但是宋璟的人品道德就如昔年魏征、马周一般令人敬佩。
张说从他手中得到首相之位,让他心底很是矛盾。
“无妨!”宋璟心中固有遗憾,但走到了今日,却也看的很开,笑道:“能够辅助明君,一展所学至今,早已不负此身。道济,你才略更胜于我,未来由你辅助陛下,在下非常安心。只是你脾气有些暴躁,对于属下过于苛刻,希望你能好好改过。此外,对于裴公此人不要以常理度之。如此人物,依我看来不是诸葛亮,就是曹操,甚至更过。好好用之,将会为我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若因各种原委,只怕……”
第一百零一章 首相是裴粉
最后的话,宋璟当然没有说明。
张说自然明白宋璟要说的是什么。
若是常人,说这话张说或许会将之视为诛心之言。
但是此话出自宋璟之口,张说却明白宋璟是真心实意的。
自古文武殊途。
文臣就是见不得武将做大,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即便这些武将对朝廷对皇帝忠心耿耿,依旧免不了各种猜忌。
这些猜忌很多时候就是导火索,能够将一切燃爆。
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拥兵大将都是因为各种猜忌导致冤杀或者被逼造反。
尽管有诸多的前车之鉴,但是文武之间的隔阂,令得这类事情一犯再犯。
如蔺相如那般,能够尊重重视武将,提倡文武并力,一起护卫家国的文臣太少太少。
李隆基用人唯亲,人所共知,裴旻也因此掌握了莫大的权利。
从开始的陇右军政大权一体,到现在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坐拥二镇十五万兵马。
对于这样的人物,即便裴旻没有反心,诸多文臣也会脑洞大开的想着万一裴旻动了造反之念,应该怎么办?
尽起河陇之兵,直捣京师长安,应当如何?
这种闲着没事干的瞎操心,往往就是事态萌发的。
只要一有导火索,这种瞎操心就会成为猜忌。
所以远在陇右、河西手握大权的裴旻,没有少为朝中的诸多文臣议论,甚至给李隆基建言,希望削弱裴旻的实权。
李隆基对此不闻不问,说得多惹他烦了,直接驱赶出朝,去外地任官,就如劝说李隆基对付王毛仲的吏部侍郎齐澣一样。
但是经过这些天的事情,宋璟心底突然有一种负罪感觉。
他以往没有少劝李隆基削弱裴旻的权力,但是裴旻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帮着他。
从最开始的《三字经》鼓励李隆基上朝,到为劝说李隆基节俭,为世家关说,到现在为他们提出的封禅的行程路线劳心劳力,甚至屈尊与他们商议。
这一切的一切就如反过来的廉颇与蔺相如。
将相和说的是文臣蔺相如以胸襟气度折服了武臣廉颇。
现在武臣裴旻却折服了身为文臣的宋璟,令得他心服口服的以“裴公”相称,甚至自行惭愧。
他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