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剑圣 >

第292部分

盛唐剑圣-第292部分

小说: 盛唐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已经备好了酒菜,就等着裴旻到来了。

    “静远一路辛苦,朕特地给你装备了你最爱吃的冬笋爆鸡,是今年江南送来的第一批入冬冬笋,你可有口福了!”

    李隆基见裴旻到来,直接免去了他的行礼,让他一旁入座,然后又指了右边的位子道:“力士也一起来尝尝。”

    裴旻、高力士深知李隆基的脾气,这位李家三郎将你视为自己人的时候,你若显得太拘束,反而惹的他不悦,也不客气,直接分作两旁入座。

    裴旻看着桌上的几位菜肴,笑道:“谢陛下体恤,可不只是冬笋爆鸡是臣的最爱,这春笋干,还有这油炸虾仁,鱼鲙、腐皮可都是臣爱吃的。臣好喝茶,那是天下皆知。但臣是军人,从不忌口,不管好吃难吃都能吃,极少有人知道臣的口味,陛下有心了。”

    “哈哈!”李隆基带着几分嘚瑟的道:“静远跟随朕五年,朕岂能不知你的口味?”他是稍微留意了裴旻宴会时面前吃剩下的残羹饭菜,大致上了解了裴旻的喜好。尤其是冬笋春笋笋干之类的食物,绝对不剩半分。

    先对饮了三杯酒,裴旻吃着鲜嫩的冬笋,赞不绝口的道:“香脆又不麻口,地道的江南风味。能吃这一餐,臣这次长安,就不算白来。”

    李隆基笑道:“回头朕让御膳房挑些好的,让你带回鄯州,让令堂也尝尝……”

    “那再好没有了!”裴旻更是高兴道:“臣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到春冬时节,娘亲都会去燕山采拔竹笋。北方的地不如南方的肥沃,笋的味道更硬更涩,但每每都能吃的津津有味,点滴不剩。娘亲一定喜欢高兴。”

    君臣三人边饮酒边吃喝。

    李隆基也适时问及了黑火药的事情:“静远,黑火药果真有你说的那般威力?”

    “臣岂敢欺君!”裴旻认真的道:“臣在信中还说保守了,只要数量足够,黑火药莫说是山石,即便城墙也能炸裂炸塌,强行震开一道口子。”

    李隆基动容的起身道:“如此说来,还能用于军事攻城?”

    “当然可以!”裴旻毫不犹豫的道:“而且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只是怎么使用,怎么运用,还需这方面的大匠自行研究。黑火药刚刚现世不久,还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容易受潮,必需要在一定封闭的环境情况下才会发生爆炸,或者容易走火等等问题。需要有专业人士去了解去研究,根据黑火药的特点特性,研究发明……以现在的情况,用于实战,还需是特定的战场才能派上用场。不过开山修岭,却是足够。具体情况,陛下可以期待明天,臣保证定让那些质疑臣的大臣都吓的说不出话来。胆子小的,还可能尿裤子呢!”

    李隆基一脸期待,道:“那朕拭目以待!”对于裴旻的话,他没有半点的怀疑。

    这也是李隆基这位皇帝自身最大的优点以及缺点……

    “只是……”李隆基犹疑了片刻道:“就算黑火药真能开山裂石,能够在最短的期限内竣工,短时间内未必上得了章程。最近朕见时机已到,正打算入手处理恶钱泛滥一事。西域商道,短时间内不能出现任何问题,以免影响我大唐整体经济。”

    裴旻顿了顿道:“恶钱泛滥,必需整治,势在必行。臣却觉得可以缓一缓,不必急于一时,推迟一年执行,在陇山开通,乌鞘岭修缮之后,再行入手。”

    李隆基心思何等机敏,心底中一动,道:“静远是打算利用异国大商来刺激大唐的经济?将威胁降至最低?”

 第六十二章 无人发言

    裴旻在路上得到高力士的提示,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恶钱泛滥,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裴旻有日常读书的习惯,一些记载历史事件的古籍多次记载朝廷收缴恶钱,严禁恶钱流通时,产生的影响。

    收缴恶钱,影响最大的不是百姓,而是市场。

    虽然收缴恶钱的制度实施,受损最大的是百姓无疑,但是绝大部分百姓都是善良的,无奈的。只要他们能吃得饱,穿得暖,一切余愿足矣。即便受了苦,受了累,受了委屈也无所谓。

    他们受了损失,充其量也就骂几句,勒紧裤腰带,依旧过着日子。

    现在的大唐各行各业蒸蒸日上,只要有手有脚。除非情况特殊,还不至于没有饭吃。

    真正受影响的是市场,因为大批的私钱、恶钱不能使用,会导致市场混乱,大量货物囤积,销售不出,呈现滞销情况。致使人心浮动,朝廷的公信力下降,以致不敢使用钱币交易,退回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境地。

    长安、洛阳的经济首当其冲的会面临巨大的考验,面临崩盘的局面。

    历朝历代对于废除恶钱的政策都是慎重又慎重的实施,不然也不会拖到现在才来做这个决定。

    追其根源,裴旻胸有成竹的道:“废除恶钱,最受影响的莫过于长安、洛阳、凉州三处经济要地,一但废除,将会导致百姓家无余财,经济吃紧。商人的大批商品交易不出去,市场动荡混乱。而大批的外商正好可以帮我们解决大量滞销物品……以减少关税的便利,让凉州的商人往来长安、洛阳将囤积的货物,销售往西域。我们朝廷也要另做些应对,由户部出资,平价从百姓手中朝廷能够买官府能用的物品商货,以减少百姓压力。如此百姓安定,市场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两全其美。另外允许两京官员预支官俸,以官员起表率作用,让良钱得以顺利的流入民间,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办法。”

    李隆基怔怔的看着裴旻,眼睛越来越亮,高声道:“此事大有可为,如若顺利,确实比今年更有把握。只是推迟一年,陇山、乌鞘岭一年之内,当真能够竣工?”

    “原先不敢确定!但是现在,只要朝廷全力支持,一年之内,必将竣工!”

    裴旻的原定计划是一年半两年时间,以陇右的百姓为民力。但如今开陇山,修乌鞘岭的提案影响到了朝政大局,那情况大不一样了。

    以朝廷出面,调动的民力劳役将包括凉州、关中,可用的劳力多了至少一半,一年时间绰绰有余。

    李隆基抚掌大笑:“论及才思敏捷,普天之下,非静远不做第二人选!”他毫不吝啬对裴旻的赞赏,续道:“原本不太相干的两件事情,经过你这么一说却串联起来,让困难的事情简单化了。恶钱的处理,势在必行。但拖延一年,将风险降至最小,却也值得。”

    他顿了顿道:“此事我会与几位宰相重新商议,静远要做的就是明天。用你琢磨出来的黑火药,让朝中文武大臣无话可说。”

    裴旻眯眼一笑,道:“这点陛下放心,为了今日,臣这里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足以让所有人震撼。陛下、高内侍也要有个心理准备,在我弯弓射箭的时候,偷偷的找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才是。”

    李隆基会意道:“好,朕定然事先做足准备。”

    裴旻离开皇宫时,以是深夜。

    这在宫里吃饱喝足,裴旻在剑阁里练了会儿剑,消化消化,又在书房看了半个时辰的书,方才回屋睡去。

    翌日早朝!

    李隆基再次提起了开陇山,修乌鞘岭的事情。

    果如以往一样,他这话一出口,再度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哗然。

    当初李隆基一句“此事朕心里有数,无需再议”,将事情压了下去,此后也未再提。

    众臣皆以为李隆基明白了利害关系,不在思虑此事了。

    却不想时隔十数日,李隆基又度提起此事。面对满朝反对,居然尤不死心。

    首相宋璟道:“陛下,现在是非常时刻,恶钱影响,为祸甚大,不能继续姑息。要收天下恶钱,我等已经做好了市场崩坏波动的打算。西域商道是救市的关键,绝不容大意……”

    首相都如此说了,余下群臣更有了胆气,纷纷仗义执言。

    当然就属卢怀慎跳的最为厉害。

    大多朝臣是就事论事,但卢怀慎却唯恐天下不乱,唯恐裴旻过的太好太舒适。

    李隆基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挥手制止了所有人的议论,道:“此事朕本觉得事不可为,但裴国公自有高见思量,他以来京中,诸位爱卿,不凡听听他的意见如何?”

    文武百官除了个别,大多数人方才知道远在陇右的裴旻,竟然已经到了京师,不免有些动容。

    李隆基看了高力士一眼。

    高力士会意,高喝:“传陇右节度使、按察使,冠军大将军兼御史中丞、凉国公裴旻上殿觐见!”

    一连串的头衔,节度使、按察使、凉国公加上有名无实的冠军大将军、御史中丞,让满朝文武无不欣羡。

    若论大唐除了李隆基这个皇帝,谁手中的实权最大,毫无疑问是陇右手握七万大军,统辖十二州军政大权的裴旻。

    裴旻一身绛紫色的官服,腰缠白玉腰带,配上金色的鱼袋,在衣着的衬托下,兼之他这些年的杀伐生涯培养出来的战场气势。两相融为一处,尽显威武气概。

    朝中百官带着几分复杂的看着一步步走进大殿的裴旻,在若干年前,面前的这位少年不过是一个进京的考生,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如今却成了大唐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

    谁能预料?

    “臣裴旻,见过陛下!”在这朝堂之上,裴旻恭恭敬敬的向李隆基作揖问好。

    “免礼!”李隆基挥了挥手道:“裴国公以达,诸位有什么,可以与他直说。”

    文武百官面面相窥,一时间竟然无人开口了。

    裴旻的厉害,他们不只一次见识过。

    这位年纪不大的青年,功高卓越,深得帝宠。还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他好几次与百官对阵庙堂,无一失利,甚至将身为宰相卢怀慎说的险些气背过去。

    固然他们皆不同意裴旻的提议,但是真当着裴旻的面,却有了几分忌惮之心,不敢畅所欲言了。

 第六十三章 饿得慌还是吃多了?

    裴旻见无人说话,也有些意外。

    他哪里知道“自己”早已今非昔比。

    早年还有一个姚崇在功劳上压制的住他,现在的宋璟,固然出色,却没有姚崇那般强势,担任宰相亦不过一年半的时间。

    政治功绩固然出众,但跟裴旻的军功相比,却远远不如。

    如今的裴旻早已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而是大唐权势最高,也是唯一一个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

    有这层身份,他的真实地位并不弱于这庙堂上的几位宰相。

    兼之原来的几分“恶迹”,这正面与他发生冲突,并非是一个明智之举。

    尤其是李隆基似乎已经让裴旻说服了,裴旻的思绪天马行空,所行之事往往出人意料。而且很多事情,也不得不承认,他所思所想更加长远,往往为大唐取得更多的便利。

    对于裴旻的“高见思量”,他们存着极大的忌惮,在他没开口之前,皆不敢发表看法。

    即便对裴旻成见极深的卢怀慎,此刻也在心里盘算着利弊,整理着言辞:要跟裴旻这样厉害的角色“讲道理”,若无充足的准备,只会自取其辱。

    他吃过几次亏,受过几次辱,不敢在草率行事了。

    见真无人说,裴旻收起了教训井底之蛙的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