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1624 >

第247部分

大明1624-第247部分

小说: 大明162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侍从很恭敬地从袋子里掏出十本《经济学》递给陶正祥。

    侍从对书极其恭敬的态度,让陶正祥也不敢怠慢,他亲自将十本书接了下来。陶正祥瞟了一眼,只见书本封面的左上方印制着《经济学》三个大字,而封面的右下方写着“朱由校著”四个字。

    陶正祥刚看到《经济学》三个字的时候,还满是疑惑,口里还轻声地念了一句“《经济学》?”但当看到“朱由校”三个字的时候,不由得脸色一变,“这……这是陛下的名讳?!”

    “正是陛下的新书,今日正式发售。”阮大钺轻声道。

    “爷,这……”陶正祥一脸苦涩地不知道该说什么。

    “陛下口谕,书卖一百八十八文一本,价钱就印在书的封底,至于放在书店哪里?你们自行安排便可。”

    “小人明白,小人立刻去安排。”陶正祥恭敬地说。

    “还有,书卖完之后,三七分成,你们得三,其余的七成由陛下和《帝国报》分得。”

    “不敢,不敢,小人一文钱也不收,能为陛下做事,是小人的荣幸,小人怎敢收钱?这可折煞小人了。”

    “这是陛下的口谕,你们收了便是。”

    “谢陛下隆恩!”

    “陶掌柜,那我先告辞了,就不耽搁了,我还要去别的书店。”

    “爷,不坐一会了吗?”

    “不了,这两日我可要将书籍全部铺下去。”

    “大人公事在身,我也不便久留,大人请慢走。”

    “嗯,陛下虽要低调,但书的事情你一定要放在心上,可不得有半点马虎。说不得陛下会微服私访。”阮大钺叮嘱道。微服私访是朱由校最喜欢做的事情,主要是朱由校在宫里待不住。

    “小人明白,小人明白。”

    ……

    陶正祥也是无语了,低调,你低调干嘛把自己的名字印到书上。其实朱由校也是无心的,他下意识认为自己的学就应该印上自己的名字,忽略了自己是皇帝的身份。

    “掌柜,这书安置在哪里?”

    “安置在哪里?”陶正祥也不知道怎么安置,他都想干脆不卖,全部收藏起来,到时候阮大钺来收钱的时候,干脆自己掏腰包算了,但陶正祥转头一想,皇上要卖的书,如果不摆出来卖就卖完了,这要是被皇上知道了,又该如何交代?

    “摆一本出来,摆到最显眼的地方,小心呵护,可不要有任何一丝的毁损。”陶正祥叮嘱道。

    “掌柜,这最显眼的地方……”

    “就是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陶正祥没好气地说。

    “是,掌柜。”

    小二的话音刚落,就有人走了进来,问道:“这里有没有陛下《经济学》卖?”

    陶正祥打量了一下进来的人,感觉此人非富即贵,他马上答道:“爷,有,书刚到,一百八十八文一本。”

    “给我来一本,不,两本。”

    “我也买两本。”这时,从门口又传来一个声音。

    “大哥,你来了。”

    “嗯,我听说《经济学》今日发行,又听说阮编辑正在书店铺市,我便来了。”

    “那大哥先买吧。”

    “你先来的,你先,怎么也得有个先来后到。”

    “两位爷不用谦让,《经济学》一书,小店有十本。”陶正祥谄笑道。

    ……

    让陶正祥没想到的是,这《经济学》一书倒是卖得非常好,到傍晚时分就全部卖完了。通过他的观察,今天来卖书的人个个都非富即贵,虽然来人中有两三个是仆人,但通过这些仆人就能大概猜得出主人的身。

    “掌柜,明日是不是再找阮大人拿十本来卖?”

    这个问题,陶正祥也在考虑,说实话,《经济学》这本书他真的不太想卖,虽然卖得很好,但是书是朱由校写的,这书就代表了朱由校,任何对书不敬的行为,弄不好就会落下话柄。但书卖完了就不卖了的话,他又怕引起朱由校的不满,万一朱由校微服私访到他店里来,这真的是百口莫辩了,这让他很为难。

    “将书钱准备好,明日一早我亲自带钱去见见阮大人再说。”陶正祥想了想说。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六十三章 《经济学》的反响

    (全本小说网,。)

    《经济学》首批一千本仅仅两天就被抢购一空,这是让朱由校没有想到的。阮大钺看到第一天销售的情况之后,他立刻又赶印了一千本,印完一千本,阮大钺觉得还不够,他又再加印了一万本。朱由校的书怎么能断货呢?断货不就代表阮大钺办事不力。

    实际上,朱由校的书虽然写得非常通俗,但里面有些观点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有点超前,一时之间难以理解。

    孙传庭在书刚上市的时候就买了一本,书里的理论有些他一看就明白,有些需要仔细揣摩,但有些他却有点难以理解。他怀揣一本《经济学》特意找到朱由校来请教。

    “陛下,臣对陛下在书中所议的通货膨胀有许多的疑问,今特来请教陛下。”孙传庭道。作为下一届的首辅,通货膨胀是孙传庭最关心的一个议题。

    “有何疑问,我们可以互相讨论。”朱由校微笑着说。

    “陛下言通货膨胀是流通中宝钞的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陛下怎么确认实际中需要发行多少宝钞?”孙传庭问道。

    孙传庭的一个问题的难度就比较大,对于朱由校这个半桶水来说,他也是想了一阵才说:“举个例子吧,我们忽略掉其他情况,如果市场上有一千匹丝绸,每匹价格一百两银元,另外还有一万石粮食,每石需要一两银元,那市面就便需要十一万两银元来购买这些货物,但考虑到有可能丝绸商人将丝绸卖了,然后又来买粮食,或者有人将粮食买了又来买丝绸的情况,那便就不需要多达十一万两银元便可使得这些商品全部销售一空,对吗?”

    孙传庭听了朱由校的解释,仔细想了一会,又问道:“那需要发行多少宝钞?”

    “十一万两银元除以宝钞的流通速度,换而言之,帝国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宝钞流通速度,能明白吗?”朱由校问道。

    “大概的意思臣明白了,臣还需要仔细领悟。但臣还有一点不明白,如何算出商品价格总额?”孙传庭问道。

    “这个问题有点难,说实话朕目前暂时也无法解决,但未来一定能解决,这牵涉到如何统计整个帝国每年生产出多少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又是多少等问题,朕只能寄希望有一天帝国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牵涉到统计学等学问,在这些方面,朱由校根本完全就不懂。

    对于朱由校的坦白,孙传庭也没有追问,他继续问道:“那朝廷如何确定每年需要发行多少货币?”

    “这就是朕发行金币的原因,朕无法确定每年需要多少货币,那只能根据国库的黄金和白银的数量来确定需要发行多少货币,如果帝国有一百两黄金的话,那帝国完全发行两百黄金的宝钞,虽然宝钞可以自由兑换金币和银元,但这一百两黄金作为钞本(准备金)一般是不能动用的,而且市面流通的却大部分都是宝钞,而且有一部分宝钞始终都不会用来兑换金币或者银元。”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目前采用的金银复本位制度中的两本位制,即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的固定比价流通。这种制度可以使金银市场比价相等,能稳定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双本位制克服了平行本位制的双重价格缺陷,但在这种制度下,当金银的市场的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价格较高的金属货币将减少,而市场价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会增加,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虽然这种制度有弊端,但却是朱由校目前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以后的金本位制度做准备。

    朱由校说完之后,见孙传庭短时间之内还无法贯通领会,朱由校又接着说道:“孙爱卿可以结合南宋和元亡之时,纸钞的情况来领会,南宋末时,会子贬值数千倍,民间的财富被掠夺,百姓一夜之间破产,国家经济迅速崩溃,元末时,纸钞贬值更是高达六、七万倍,这便是朕书中所说,纸钞疯狂贬值,是一个国家亡国的前兆。”

    “诺,臣回去之后会仔细研究南宋与元朝的货币的发行情况,以为前车之鉴。”

    “嗯,如果帝国也出现了南宋末与元末时的情况,那就表明帝国也快亡了,所以此事不能有半点马虎。”朱由校叮嘱道。

    “陛下在书中也言及了通货紧缩,但并未详细说明,这是否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情况?”孙传庭问道。

    “的确是的,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也是朕继续维持金银货币的原因,帝国向外的扩展的带来巨额的金银财富,朕只是将一部分作为钞本留在国库,而另外的一部分变成金银货币流入市场的原因。”朱由校解释道。

    ……

    朱由校与孙传庭两人讨论了整整半天,期间有数位大臣加入了其中,两人的讨论变成了集体的讨论,甚至可以说一场头脑风暴,这场头脑风暴让朱由校受益匪浅,让朱由校回忆起了更多的知识点,他准备对《经济学》一书进行修改,准备在二版中阐明和修改一些观点和理论。

    相对于朝廷官员对书中治国民生的兴趣,商人们更喜欢书中介绍的营销理论。虽然市场营销在后世属于管理类,但却与经济学是有关联的,朱由校懒得将其分开,全部笼统地放到了《经济学》一书中。

    “我到今日才明白凤求凰的成功到底成功在哪里?”江演拿着《经济学》感叹道。

    “我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才发现以前做生意凭的全是经验,到今日才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陛下真乃圣人!”刘柒道。

    “《经济学》一书对我启发甚大,我已经决定从今日起陛下的《经济学》将会成为我江家的子弟必读的书籍。”江演信誓旦旦地说。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六十四章 请求去冷洲

    (全本小说网,。)

    朱由校完全没想到自己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抄来的书在帝国会如此受欢迎。在阮大钺的布置下,《经济学》一书迅速地走向整个帝国。

    “阮爱卿,到现在《经济学》卖了多少本了?”朱由校问道。

    “具体的数据暂时无法统计,但《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已经是刊印第三次了,第一次一千本,在京师就已经销售一空,第二是一万本,这一万本的销售区域是江南和京师一带,臣还没有统计销售的情况,第三次臣准备印十万本,目前还在印制中,臣准备沿着《帝国报》的渠道将《经济学》一书发行到整个帝国,到时候无论是西波尔的百姓,还是冷洲的百姓都将能有幸拜读陛下的《经济学》。”阮大钺答道。

    “朕不希望看到有人利用朕的威望,利用朕的书来敛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朕一定会严惩不贷。”朱由校冷声道。

    “诺,此事臣一定会亲力亲为,绝不会允许出现有人利用陛下的《经济学》为非作歹的情况。”阮大钺诚惶诚恐地说。

    “朕目前仅仅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