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召唤猛将-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成功站在刘辩身边,望着越来越近的田横岛,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笑容。对于自己这次随着天子御驾亲征的表现感到满意,能够如此圆满的完成统率船队的任务,相信天子从今以后必然会更加器重自己。
现在的田横岛已经没有了居民,但仍有废弃的建筑痕迹。岛上植被茂密,郁郁青青,礁石耸立,如同鬼斧神工,气势非凡。整座岛屿仅有一个地方可以容纳船只停靠,只要派兵守住,绝对是一座易守难攻的海上天险。
望着崔巍险峻的田横岛,刘辩忽然诗性勃发。
遥想当年,曹阿瞒出征辽东,途径海边之时写了一篇名垂千古的佳作。
而如今,自己已经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十几天,所见所闻比孟德壮观多了,再不盗诗一首,怎么能对得住上苍赐予的良机?
“这样的景色简直是为阿瞒的观沧海所生,此时不盗更待何时?”
刘辩在心里略作沉吟,便打定了窃诗的主意。
要想成为“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的千古帝王,仅仅凭借曹丕的一首《燕歌行》还远远不够!自己还要继续将历史上的诗词歌赋源源不断的搬到这个年代,使之发扬光大,如此才不负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诸位爱卿,这景色如此壮观,让朕不由得诗兴大发,决定赋词一首,诸位可有兴趣一听?”
刘辩背负双手,任凭海风吹得金黄色的披风猎猎作响,英姿勃发的问道。
“陛下文韬武略,空前绝后!一首《燕歌行》传诵大江南北,让人击掌称绝,能够亲耳听到陛下做诗,乃是我等的荣幸,微臣等愿意洗耳恭听!”
赵匡胤率先作揖拍马屁,其他将校也不缺心眼,这时候谁敢说个不字?不被丢进海里喂鱼才怪!
数十名文武随从齐齐跟着赵匡胤作揖附和:“臣等洗耳恭听,愿闻陛下神作!”
想当年曹子建七步成诗,成为了才华横溢的代名词,与潘安齐名,流芳后世。刘辩知道这种拉风的事情自己是做不来的,但七步盗诗却是能够做到。
当下背负双手,装模作样的在船头上来回走了六七步,然后开始高声朗诵。
“东临田横,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春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陛下文韬武略,空前绝后!如此佳作,气势如虹,虽秦皇汉武皆不及也!”
这首词赋写得大气磅礴,更何况出自皇帝口中。站在刘辩身后的文武群臣顿时不明觉厉,齐齐躬身作揖,连声叫好。
在文武百官的齐声歌颂下,刘辩更加兴奋,决定乘胜追击,再赋诗一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描写大海的诗词歌赋何止万千,难得今天在海上遇到这般壮观的景色,不趁此机会奠立自己文豪的地位,更待何时?
刘辩挥挥手,示意身后的文武随从稍安勿躁:“看到了这田横岛,朕就想到了从前跟随先帝登泰山的情景,泰山巍峨,沧海广阔,天地间的景色竟然如此壮观,朕决定再赋诗一首!”
自从秦始皇开启了登泰山封禅的序幕之后,汉朝的历代皇帝也多有效仿,汉灵帝就曾经去过几次。此刻刘辩信口胡诌,其他人也不辨真假,只能洗耳恭听!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刘辩在宝船巨大的甲板上来回走了几步,再次慷慨激昂的赋诗一曲。引得上至将校,下至兵卒,无不击节叫好,抚掌称赞。
这个年代能识几个字就是别人眼里的文化人,更别说能写出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很多将校根本不知道天子吟诵的这首诗描述的什么,只是看到身边的其他人俱都击掌叫好,纷纷跟着滥竽充数罢了。
船队继续前行,不多时便将田横岛甩在了身后。
郑成功向东眺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海面上漂浮着一艘小船,初始的时候是向西行驶,突然间又掉头向东加速逃离。
“这条民船如此奇怪,莫不是袁军的探子?当派遣船只捉拿回来问个明白!”郑成功手按佩剑,向天子建议道。
这一路行来,浩浩荡荡的船队也遇到了不少民船。但他们知道这是军队的船只,应该不会为难普通的渔民,因此也就不慌不忙的继续向前行驶。掉头逃跑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见,由不得郑成功不小心翼翼!
“嗯,朕也看到这条小船了,行踪的确可疑!郑卿便亲自带人把这条船只追回来!”
刘辩顺着郑成功指的方向极目眺望,果然发现了这艘可疑的船只。当即命令郑成功亲自率队去捉拿。
得了天子一声吩咐,郑成功跳下宝船,带了三艘艨艟快速的向西追去。过了半天的功夫之后,果然把这艘行踪可疑的渔船押解着,从后面追上了船队主力大军。
当艨艟靠近宝船的时候,郑成功一跃上岸,大声下令道:“把这船上的男女老少全部押解上宝船,让陛下亲自审问!”
艨艟与宝船同时并肩行驶,不大会功夫,渔船上的百姓便被全部驱赶到了大船上。
只见这些人服装奇特,与中土大为不同。大约四十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操着“咿咿呀呀”的奇怪语言。一个个满脸惊恐之色,用手使劲的比划着,想要解释什么,奈何言语无法沟通,说了半天,也是徒劳无功。
向东几百海里便是朝鲜半岛,刘辩突然意识到这帮人很可能是来自高句丽的棒子,便传令下去:“传朕命令,询问下船队中可有略通高句丽语言的士卒?命他到船上来替朕翻译几句,必有重赏!”
一番折腾之后,果然从两千船夫中找来了一个略通高句丽语言的汉子。先是登上宝船参拜了天子,然后去和这帮俘虏交流了一会,接着回来向皇帝禀报。
“启禀陛下,这帮人自称来自东方的新罗国,为了躲避战火才向西避难,并非斥候探子。据他们自称,龙城国国君于去年因病辞世,储君李渊即位。今年刚刚开春,李渊便派遣了长子李世民、次子李元霸,以及大臣李绩,率领了数万龙城国士兵向南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已经占领了半个新罗国。”
“李世民?李元霸?李绩?”刘辩顿时有些思密达了,“啧啧……李家父子也不甘心寂寞呢!这是要和朕比试谁统一的更快吗?”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二百三十二 瓮中捉鳖
春雨霏霏,天降大雾。
海面上昨天还晴空万里,今天就变的雨雾朦胧,如诗如幻。
刘辩并没有为难抓到高丽难民,反而赐给酒肉,命他们舍弃小船登上大船随军。等平定青州之后便在地方定居,向汉人传授一些基本的高句丽语言,培养一批懂得朝鲜语言的士卒,为将来的东征夯实基础。
要想做个名垂千古的皇帝,与辽东接壤的朝鲜半岛必须当做征服目标。在华夏历史上,有很多雄才伟略的帝王都把征服半岛当做了奋斗目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都为了这个目标努力过,甚至就连杨广这个被后世称作“暴君”的皇帝也曾经向高句丽发动过大规模的进攻。
而如今,刘辩身边云集了如此多的历史精英,自然不能再把目光仅仅放在大陆的这片土地上。开疆拓土,让华夏的旗帜插遍各地,才不负造物主的恩宠。未雨绸缪,现在正是时候!
“靠岸了,准备抛锚!”
在朦胧的雨雾中,巨大的宝船最先寻觅到了一块适合停泊的海岸。随着郑成功的一声吆喝,士卒与船夫将一对各自重达两千斤的巨锚沉入海底。巨大的宝船随即在海面上稳稳的停泊了下来,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旗舰靠岸,其他大小不一的舰船、楼船、斗舰、艨艟等船只也俱都在船长的指挥下寻找合适的地形停泊。
不大会功夫,这片人迹罕至的海岸边上就停满了密密麻麻的战船,各种旗帜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在下船之前,刘辩召集众将校来到大船的主舱召开登陆前的军议。
船舱里悬挂着一副新制作的地形图,这是刘辩让宫廷里的画匠比着自己的“大航海图”临摹的青州地形图。画工一流,制作精良,青州的县城、山川、河流均都清晰的描绘了出来。误差肯定会有,但在这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却已经是弥足珍贵。
刘辩站在长一丈宽三尺的地图前,用一根木杆做着解释:“根据渔民所说,我们现在靠岸的这片地方就是胶县。从这里到北海郡治所剧县大约三百五十里左右的路程。”
以陆文龙、卫疆为首的文武将校分列两旁,侧耳聆听刘辩的分析,对于天子的胸怀韬略,包括万象暗自佩服。地图上也没写胶县到剧县的距离,这年轻的天子怎么就能测算出三百五十里左右的?
刘辩手里的木杆向上挪动:“从胶县一路向北,走一百五十里便进入了高密县境内。这里山峦起伏,地形险要,正是伏击的好地方……”
赵匡胤的思维比别人快一些,就在刘辩的木杆指到高密的时候,他的目光已经把整个地图扫了一圈,击掌叫好道:“陛下真是神机妙算,莫非想使用诱敌深入之计把袁军引到高密,然后施以伏击?”
对于赵匡胤的话,刘辩并不是很感冒,反而觉着这家伙有拍马屁的嫌疑。
这一路行来,赵匡胤恭维奉承的本事比其他人明显高出一个档次,要不然历史上的赵匡胤又怎么会被柴荣如此器重?当然,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打铁自身硬,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否则光靠恭维奉承最多只能做个大太监,想做开国皇帝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虽然内心深处并不怎么喜欢赵匡胤,但却不妨碍刘辩认为赵匡胤是个人才。当下不露声色的点头:“赵卿所言极是,朕正准备在高密境内打一场伏击战!”
顿了一顿,继续分析道:“按照骑兵日行三百里计算,由我们现在所处的海边抵达剧县诱敌,再向东折回高密,来来回回大约两天一夜的功夫。而在这段时间里,步兵正好可以在高密境内设置埋伏,来个瓮中捉鳖,痛击袁军!”
“陛下神机妙算,臣等任凭差遣!”
在赵匡胤的带领下,满舱的将校齐声拱手称颂。
想要把袁兵引诱出二百里的路程,投入的鱼饵必须掌握好分寸。
如果兵力太少,就会让袁兵失去追击的兴趣,费上天大的功夫,才只能收获微不足道的战绩,换了谁也不干。
如果投入的兵力过多,就会引起袁兵的警惕,认为后面会有大部队接应,从而变得小心翼翼,想要再引诱进圈套,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刘辩权衡片刻之后,果断的做出了决定:“既然匡胤最先猜出了朕的诱敌深入之计,就由你率领一千二百骑去担任诱饵,一定要把袁谭的人马引到高密境内。”
赵匡胤拱手领命:“臣谨遵吩咐,一定不负陛下所托!”
“为何不让小将去诱敌?这一路在海上漂泊,小臣当真是心痒难耐,恨不能现在就冲入千军万马中杀个痛快!”陆文龙对于赵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