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31部分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31部分

小说: 重生之草根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情紧急,昭帝屡下手诏催促刘病已进军,于是刘病已就在到达伊阙的次日,带骑兵五百查探梅免大营,两军营地相隔二十里,刘病已沿途分兵埋伏,伏兵由陈霸、雷虎、郑吉率领,而自己只带张彭祖等人四骑,直奔梅免大营而去。

    路上无时,刘病已还对张彭祖狂吹:“我持弓箭,你执长枪相随,虽千军万马能奈我何!”又笑道:“如果敌人见到我就跑,那算他们聪明。”

    在离梅免大营还有三里处,碰上了对方的巡逻哨,人家以为是斥候。刘病已立马跳将出去,大呼:“我平贼将军也。”随手一箭将对方领头的将领射死。

    梅免军中听到平贼将军亲至,感到十分吃惊,随即便有五六千骑兵杀将出来。一见这阵势,把追风五人组的其余三个吓得是面无人色,刘病已令他们先撤,自己和张彭祖殿后。这俩哥们还晃晃悠悠的“按辔徐行”,追兵将至,一箭毙命,追兵吓得不敢靠得太近。不追也不行,过了一会,又追上来,又是一箭毙命,如是再三,追兵不敢过分逼近,只能远远在后面缀着。不知不觉中,被刘病已引入事前安排好的埋伏圈里,郑吉等人杀将出来,追兵虽有五六千骑之众,又那里会料到中伏,仓促之间大败,仓皇逃回营内。

    梅免刚到伊阙就吃了一个大亏,越加恼怒,第二天清晨就点起大军,浩浩荡荡准备攻城。黑云压城城欲摧。刘病已看到了一幅壮观的景像,几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伊阙。

    刘病已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伊阙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多门是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刘病已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

    最重要的北门由张彭祖防守,防守兵力为三千人;

    郑吉防守南门,防守兵力为三千人(这个活也是比较累);

    雷虎(猛人)守东门,防守兵力为二千人;

    陈霸守西门两门,防守兵力为二千人。

    刘病已可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原守军加上刘病已,乐行带来的部队一共一万二千步兵,骑兵可不能用来守城,那是极大的浪费),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万事俱备,只等梅免了。

    伊阙之战将成为梅免的噩梦。

    刘病已在召开了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中有人并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梅免二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

    他用可能是一直以来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刘病已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九章 战必攻城 (一)

    (全本小说网,。)

    主将都已经这样了,就什么都不用说了,每个人都走向各自守卫的城门。

    所谓战友,就是在战场上同生共死的伙伴。

    梅免发动了进攻,伊阙战役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的战争史,也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

    几千年来,“攻城拔寨”是历来战争的直接目标和关键动机。随着战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为最大最重要的战争舞台。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群雄并起,战争极其频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诸侯国割据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筑城体系,仅《春秋》、《左传》、《国语》提及的城邑地名就达千余座。据不完全统计,仅战国时期较大规模作战行动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关。根据《孙子·谋攻》中“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的说法推断,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攻城往往会伴随着极高、极可怕的伤亡率。但这也同时说明当时的守城战术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备和发达。因此,有兵圣之称的孙子,也认为攻城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并告诫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对此,同时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观点,并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处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专门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共二十篇。虽然目前仅存十一篇,可已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冷兵器时代的城池防守之术。

    从军事博弈的发展脉络看,历代中原统治者,之所以都特别偏爱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础上的“非攻”军事防御手段,也许正是得益于筑城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城防之术的极高效率。于是,专守待敌、后发制人的“筑城防御”军事思想大行其道,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走向。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开始至今,无论是历代对于长城防线的高度重视,还是今天我们依然用“钢铁长城”来形容我们的国防理念,都足以说明这种以城墙为基础的战略防御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多么深远。

    当然,这种“被动防御”的军事思想形成,除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还与中原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特征是分不开的。中原民族的农耕经济,自然离不开长江、黄河广大流域的沃土滋养,中原民族已经习惯了定居的安乐和富足,自然不会,也不愿像游牧民族那样游击争斗。而平原之上,无险可守,要守卫自己的领土,保护自己的家园,特别是针对游牧骑兵部队骚扰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建造坚固的城墙堡垒。

    同时,高大的城墙还能提供防洪水、防强盗、防猛兽等多重安全功能。“四塞以为固”的中国,也因此能够在四四方方的城墙庇护下,码着四四方方的文字,迈着四四方方的脚步,从容又体面地延续着一种辉煌而伟大的黄色文明。

    中国人对于城池的偏爱,除却以上诸多因素外,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经济繁荣和文明发达的多重基础上。换句话说,筑城的底气在于“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们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防守,或者爱唱“万里长城永不倒”一样,这些都是这种民族集体自豪心理的微妙写照。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城池的建筑还是防护,都是高技术、高投入的产物,不是谁都能修得起,更谈不上修得足够好。而要消解来势汹汹的侵犯之敌,除却厚厚的城墙外,有着高度文明和发达经济的守城一方,自然拥有更多“后发制人”的技术法宝。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版筑的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x0。4米x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

    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守城录·守城机要》中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