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明不南渡 >

第228部分

北明不南渡-第228部分

小说: 北明不南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秦良玉东线开战的时候,北线实在不能再如此迟疑下去。

    伤亡,或许会有,但是……如果眼睁睁的看着东线部队覆灭,却无动于衷,那不仅仅有可能承担圣上的震怒,等到张献忠缓过神来,解决了东线,全力对北后,或许对于剑阁的攻坚战将会更加惨烈。

    邢氏被说服了。

    她觉得张煌言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在似乎还得把力量压过去。

    戚宗明的火炮部队抵达后,轰隆隆的火炮声,开始在剑阁关上响彻天空。

    当然,已经决定必须要尽快突破剑阁的北线的明军主力,那就不能只在剑阁外打炮玩。

    先是以火炮压制,继而火铳部队在盾兵的保护下,试图射杀城墙上的守军。

    这样的攻击还远远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更加直接的云梯战,还有造好的吕公车也派上了用场。

    西军对于明军苦苦抵抗着。

    艾奇能亲上城池,和登城的明军接战。

    张煌言一直在一旁助攻着,不断下面纵人朝着关内呼喊。“破城了……破城了!快逃吧!快逃吧!”

    明军在击溃敌人的肉体,张煌言则在打击敌人的士气。

    在一连串染血的战役后,也正如同当初所设想的那般,剑阁的兵力已经远远比想象的要弱上许多。

    至少,他们最为忌惮的李定国,确实已经离开了剑阁,支援东线作战去了。

    根据被俘虏的士兵得知,那已经是五天之前的事情了,当初李定国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叮嘱过,务必要保守他离开的秘密,让明军以为他还在剑阁之中,从而使得剑阁可以多守些日子。

    这也是为何,明军可以在激战了三天之后,完全拿下剑阁的原因。

    伤亡,肯定是有的,数千人,其中一部分是入陕之后,张煌言收的降部,虽然张谎言竟然奇迹的安耐住了脾气,没有杀降,但拿他们当炮灰用,减少主力军的伤亡,那绝对是毫不手软。

    总归是攻破了剑阁,而在这之后,成都的面前终究是一马平川。

 第三百九十二章 北部问题

    “从辽宁元年三月到八月这几个月之间,蒙古人有记录的犯边掳掠总计有八十余次,而在我京城中的皇卫营南征的如今,蒙古部落无论在犯边的次数,还是规模上,明显开始增多。”

    大明的国内形式还远没有安稳。

    朱慈所需要头疼的问题,可不止张献忠一处,各地传来的消息,仍然需要朝廷任重而道远。

    第一个要头疼的,是西南的土司叛乱,将原本镇守于云南的沐天波,追的到处跑。

    以至于沐天波根本无力出兵,攻取四川。

    当然,根据有效级的问题,朱慈显然只能将沐天波放养,暂时没办法管云南的事。

    至于沐天波结果会如何,也只能希望老沐走位风骚,风筝好叛军。

    第二件是郑芝龙的奏报,荷兰的船队侵扰福建沿海,与他的人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不过已经被打退。

    当然,海洋上的问题,其实远不用朱慈来操心,朱慈对于明末的局面还是有一定了解。

    目前是英国和荷兰称霸全球的局面。

    他们正靠着黑暗的人口贸易发家致富,尤其是荷兰,全世界有两万艘船,据说有一万五千艘是悬挂着荷兰国旗。

    不过荷兰再嚣张,对明朝来说都是非常小的威胁。

    大明最需要担心的仍然是北边。

    即使鞑清的入侵已经被击退,但他们对于中原花花世界的觊觎,却从没有停止过。

    蒙古各部,由于鞑清的失败,脱离了鞑清的同属,但这对大明来说,并不完全是好事。

    至少,蒙古又回归了老本行,三天一偷,五天一抢。

    他们完全不会想着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

    本着干一票,吃半年的节奏,靠着寄生在汉人身上,吸食汉人的血液为生。

    就如同现在这样,随着这一年来的休战,大明得到了喘息,同时草原上的力量,也有所恢复。

    对于明朝的触发,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巩永固,小心翼翼的把整理来的军情,汇报给朱慈,心里却也忍不住的吐槽。

    要不是,之前过草原的时候,把人家黄金家族唯一的直系骨血给砍了,也不用到现在这般不死不休的地步。

    要是以往,蒙古人和大明的关系不是这么差的话,双方只要像隆庆的时候,开关开马市,足以保证边境的稳定。

    现在,是没机会了。

    蒙古人连派遣使者,开求开市的机会都懒得做了,啥都不说,直接撸开袖子就干。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或许要不了多久,蒙古人就足以聚集起力量,再次来北京城下挑衅,那时候面子可就亏大的。

    “还有阎应元的塘报,清虏的大军,最近经常出现在锦州之外,多有操练事宜,或是炫耀武功,或是准备有所动作。”

    巩永固,继续说道。

    “你觉得,该当如何?”朱慈听完后问道,最近这些大臣,无论是军部,还是政部,文武官员,被朱慈撸来撸去,结果是他们很听话,听话到朱慈让他们向西,绝不敢提东的地步。

    有好处,好处是只要一道命令下去,不会出现各机构的推诿,会毫不犹豫的贯彻下去。

    也有坏处……就是这些官员有时候会失去自己的思考,在没有得到朱慈的意思前,总是畏首畏尾,难以放开手脚。

    就像这巩永固,他当军部的一把手,没有太过于耀眼的能力,仅仅是他的资历加上他是朱慈的亲姑父而已。

    大明一直处于多线作战之中,有侧重,也必须有地方暂时放弃。

    巩永固觉得,目前主力基本压向了四川,对于其他方面的军事问题,都可以缓一缓。

    就像北边的蒙古侵扰问题。

    “臣以为,应该将边境之民,尽迁于内地,以免横遭兵祸。”

    巩永固说道。

    “迁民怕是下下之策。”朱慈摇头道。

    “微臣愚昧,圣上或许有万全之策。”巩永固直接给朱慈卡了个帽子下去。

    如果朱慈没好的办法,都丢不起这个人。

    “万全之策,倒是没有,但蒙古人屡犯我边境,绝对不能姑息?”

    不能姑息?莫不是要打架的节奏?

    巩永固惊异的偷偷看了朱慈一眼,没错……就是那虚眯双眼的表情,每次圣上流露出这样的表情,都是代表着他老人家,准备见红了。

    要不是砍人泄愤,便是准备对某些不开眼的人动武。

    不过……现在京城,也是无将无兵可派。

    皇卫营遵循着精兵的原则,宁缺毋滥,导致实际上的兵力很不充足。

    派出五万作为征讨张献忠的主力后,皇卫营在京城留守的力量,只能保证京城的防御工作。

    哪怕再挤出一万兵,都有可能导致京城的防御体系出现漏洞,若是这个时候出现敌人兵临城下,那可就说不好要凉了。

    “圣上这是想要北征?”

    北征?

    那是没有意义的,朱棣强不强,把蒙古干出了血,结果都不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除非将草原占领,让蒙古彻底臣服于脚下,不然这样的北部犯边,无论北征几百次,无论能不能打赢,都无法让明朝彻底安心。

    不过,汉人王朝,普遍对草原不感兴趣,那就是个累赘,占领草原,意味着更大的开支。

    这对于精打细算的汉人来说,是不划算的。

    当然,更大的问题是,草原太过于辽阔,占领他们的帐篷。他们即使打不过明军,不断地骚扰,也会被烦透了。

    “不……朝廷根本没有军力北伐。”朱慈摇头道。

    “圣上所言极是。”

    “边军可还有用?”朱慈问道。

    边军,便是那九边之军,在巅峰的时候,足有几十万人之多,战斗力也有保证。

    不过,现在就不好说了。

    他们和皇卫营不同,皇卫营吃的国家饭,套着京营的壳子,走着新军的路子。

    朱慈对边军的印象并不好,最主要是各地的卫所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张家口,和山东那几个亲眼所见的卫所,只是其中的缩影。

    想要依靠他们去为大明战斗根本不现实。

    这也是为何,大明明面上的军力,超过二百万。

    但实际上能用的人,也只有皇卫营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忠贞为国的总兵。

    “边军不堪大用。”巩永固摇了摇头,这一点他也十分清楚。

 第三百九十三章 准备干老本行的朱慈

    朱慈觉得。

    边军已经不止是不堪大用的问题了,他已经成为大明内部的一个顽疾。

    那些人,基本已经沦为彻彻底底的农民,指挥使也成了实实在在的地主,并且这种地主,还不用交税。

    这样的卫所,既不能让他们打仗,也很难将他们的户籍,改变为农籍,让他们安心种田。

    除了装作看不见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很早以前,朱慈是很想实行义务兵制,以保证军事方便,有着充足高质量的兵源。

    但是……如果不解决卫所的问题,义务兵制就是个笑话。

    如今,蒙古的问题,被提到了面前,想想看,似乎……还有着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这次蒙古的边患,也只能靠边军来解决。”朱慈说道。“蒙古屡次越关侵扰,本就是他们的责任。”

    “以你军部的名义,拟旨。”

    “九边之兵,开放长城各处关塞,非战略需要,不再设防,长城内外官民可自由往来草原与内地之间,边兵不得阻拦。”

    “圣上!”巩永固觉得朱慈有点疯了,虽然圣上本来一直都十分疯狂,让人很难了解他的心思。

    巩永固的意识里,这长城本来就是用于防御北部游牧民族的。

    但圣上竟然要打开关塞……那这先人几千年来的心血……不等于浪费了么?

    浪费可是比卖y更可耻!

    这样能有利保护大明的子民?怕不是有些石乐志。

    “圣上……”话说到半路,巩永固还是吞了下来,感觉自己要是反对的话,有很大几率会被打脸,这在许多时候都被实践过。

    还是老实的听着朱慈接下来的解释。

    朱慈的话并没有说完。

    这只是旨意的前半部分。

    后半部分是这样的。“凡属我大明官民者,皆可掳掠蒙古,建奴之人,无论身份高低,一律解入京城,青壮有力,40两一人,年轻妇人,20两一人,幼童,5两一人,病弱者折减,由朝廷接收。

    边军无用,长城形同虚设,即使不打开城塞,蒙古人和建奴想要绕路进入关内,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所以朱慈,索性就放开了。

    反正他手上也派不出力量北伐,反正北伐了也没用。

    还不如刺激下民间的力量,由内力来应对草原的问题,似乎更靠谱一些。

    巩永固有些惊呆了,他也没想到朱慈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这不是赤裸裸的人口贩卖么……这也太酸爽了。

    “圣上,这样真的行么?”

    “行不行,谁知道呢?工部那边一直吵着人不够用,朕登基以来,就做一个忠烈祠的工事,结果还一拖再拖,行,很好……”

    “这次给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