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晋太宰 >

第132部分

大晋太宰-第132部分

小说: 大晋太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司马季看过的小说里面对八旗的建立使用,可以说只要是主角死了,这就是六镇叛乱源头,又想保持战斗力使用的得心应手,又想对方永远忠诚,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像清朝一样,对自己的家族也一视同仁编入这种制度当中。

    如果一个人能下这种狠心,把自己的家族绑入这种制度当中和它同生共死就罢了,可燕王还有点豁不出去,进去容易出来就困难,这是他一直纠结的地方。

    杨馨沉默了一下轻声道,“边疆不稳,才可以光明正大的调兵驻守。”

    “你的意思是让国家必须要用得到我们,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真把高句丽旧地平定了,幽州的地位也就不重要了。”司马季明白了杨馨的意思,养寇自重。

    这都不需要举例,我大晋的奠基者宣皇帝司马懿,在和蜀国对峙的后期就很有养寇自重的嫌疑,诸葛亮不来司马懿绝对不主动进攻,这和他奔袭孟达的雷霆万钧恰恰相反。

    他军事上精彩的第一笔——旬月之间擒灭叛臣孟达。他是精于使用急行军和潜行军的大师,当他陡然从天而降兵临上庸城下时,孟达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于是,孟达便被他迅速而有力地一下扫平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而到了和诸葛亮对峙的时候,司马懿则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放任诸葛亮来进攻,自己则专心防守,他知道累死蜀国也没有灭掉魏国的能力,魏国则以一敌二还有余力。他所做的事情就是让蜀国有攻魏国的能力,但是没有对魏国造成致命伤害的能力。

    等到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灭辽东公孙氏的时候,又变成了那个急行军诛杀孟达的人,一年之内就把辽东公孙氏连根拔起,那个面对诸葛亮防守保平的司马懿又不见了。

    不过养寇自重的人玩脱的可不少,像是司马懿这种成了最后胜利者的少之又少。

    不得不说司马季心动了,杨馨这一招未尝不是一招妙棋,高句丽旧地偏远,出现一点土匪强盗什么的正常的很,根本不在洛阳的视线当中。幽州在洛阳眼中尚且是苦寒之地,更不要提比平州还远的地方。

    杨馨很是乖巧的坐在一边,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扰男人思考,她来到燕王府的时间还不长,却也已经听说了司马季在想事情的时候,不愿意被人打扰。

    “你想想,为什么这个寇不能也是我们的人呢?”司马季忽然歪着头看着杨馨,笑眯眯的道,“高句丽已经灭亡,这个大势力已经没了,现在那里还有不少不大的部落,这些部落人数不过万,但彪悍凶狠,收编几个过来对其他部落进行兼并。同时没事掠边一下,让平州军练练手,这不是很好么?平州军是我的右手,而这伙贼寇则是我的左手,你看怎么样?”

    不一定非要养出来一个真寇,一个假寇也是可以的,谁说我打我自己就不行?

    “这?”杨馨面露思索之色的问道,“是要收编几个部落聚众么?”

    “这是幽州采买部的事情!”司马季闭口不言,其实他心中已经心动了。封国只有五千兵马,为了偷摸的多弄出来一点,他都要五年一轮换,希望把受到军事训练的人弄到一万人。但是土匪可是没有限额的,第一批毕业的孩子,直接扔到塞外去历练,也不失为一个办法,总不能离开燕山大营之后回家种地吧。

    “馨儿明白了!让妾想想!”杨馨点头道,司马季说是幽州采买部的事情,其实就是说这件事交给她。

 第二百一十五章 山中别有洞天

    “人数其实不宜过多,多了可能超出控制的能力,我要五千能打的骑兵,一旦他们不再是贼寇的那天,立刻就能上战场。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司马季一回头觉得杨馨和自己的距离有点远,一把扣住女人的肩膀拉入自己的怀中,杨馨本能的挣扎一下,后来还是顺从的安于现状,听着司马季交代对这件事的看法。

    “慕容氏有重骑三千,我们怎么也不能比他少不是么,不管怎么说我一个王侯,比不过一个大都督,这也说不过去!”司马季像是征求支持率一样搂着女人询问道。

    想要种田暴兵,要么有人要么有资源,最好是两样都有。目前司马季处于一个有资源,但人力略有不足这么一个状况当中,但是资源么?可以某种情况下补充人力上的不足。

    如果看后世的东北,可能很难想象农业时代这块地方,很长时间内人口都不如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多,可这是事实。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后来在东北发展起来的势力,往往迅速就开始制定制度吞噬人口进入制度当中,稳固自己的基本盘。

    这么少的人口,这片土地还能让他们崛起,这就必须要感谢这片土地上的资源了。司马季不指望能爆出来六万八旗军,那来个五千人使用,他觉得自己的要求一点不过分。

    晚上他们就回到了天津庄园,一路上司马季疯狂暗示没有得到回应,最后让哈莫尼洗白白过来陪自己睡觉,夫人这不是有的是么,不一定非要姓杨。

    杨馨确实很忙,想办法把燕王养寇自重的设想变成现实,这首先要对高句丽旧地的一些部落进行了解,所以正好眼不见心不烦,放任司马季放浪形骸。

    这倒是冤枉他了,司马季绝对没有忘了正事,亲自过问了棉花的种植情况,经过几年的适应,棉花终于有了大量种植的基础。棉花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事情还有别的。

    等到杨馨稍微理清头绪回府的时候,燕王领着哈莫尼失联了,谁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只知道是和颜严一起出去,至于去哪了,没人知道。

    司马季此时正在群山当中陶冶情操,仰望着远近的郁郁葱葱,感慨祖国的山河壮丽,随后长叹一声道,“是一个隐蔽的好地方,人迹罕至,唯一担心的就是别被野兽袭击了。除此之外应该没什么可担心的地方。”

    哈莫尼站在司马季身边好奇的看着不远处的一片亭台楼阁,还以为这是燕王又找到了一个风景不错之处,修建自己的秘密花园。这怎么可能,他又不是石崇,不会做出这种浪费资源的事情。

    不过他也确实打着修园子的名义,在这个矿山起了这些建筑,但绝对不是给自己住的。而是给这些常驻此地的铁匠居住的,隐蔽的地方还有一座座高炉,。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在高温下焦炭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炼出的铁水从铁口放出。这一技术在汉朝已经出现。

    并不需要司马季不过装大尾巴狼,何况他根本不会,燕王所能帮助的就是找到环境最为合适的地方,解决掉铁匠们的后顾之忧,然后你们给我干就是了。

    “按照殿下的吩咐,此处有一条河流,水流湍急,落差很大。已经建造好了水车,殿下的构思就连工匠们都钦佩不已啊!”颜严一边介绍山中的情况,一边不忘拍马屁。

    司马季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时代的水车其实还很简陋,后世应用的水车从唐朝开始,明清才算是达到巅峰。他为什么要倒吸一股凉气呢,因为这张图他就是随便画画的,根本没指望能造出来,说不定很多地方都不对。这种情况下工匠都能改进出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劳苦大众的智慧抵消了封建地主的瞎指挥。

    “这都是小道!”倒吸一口凉气之后,司马季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将勤奋劳动人民的智慧收为己用,这很正常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燕王英明正确的领导,怎么可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呢。

    这个功劳归司马季身上只能说当仁不让,当然燕王也没忘记对具体制造的工匠进行了勉励,“虽然水车改进是本王提出来的,但工匠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每人赏三匹布帛。”

    “殿下真是爱民如子啊,封国境内全部都敬仰殿下的认得之名。”颜严一副生逢明主的样子感叹道,“过一会,臣下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制造水车的工匠。”

    “这自然之力变幻莫测,远非人力所及啊!”司马季装逼装上瘾,加快步伐走到水车旁边,一边感叹一边指点江山,就差来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让李二专美于前。

    就算这次是歪打正着,但司马季并不准备就此停手,还要继续指点江山,很多东西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都很早,但是后期明显就改进乏力。

    以欧洲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力机械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动力机械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经济为特征的欧洲土地上,成为当时主要的粮食加工机械。人们在河流旁边设置水轮,建立磨坊,进行粮食加工,逐渐将其发展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

    欧洲水力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带动了欧洲其他类型机械的发展,水车是欧洲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是采矿和冶金的基础,用水车驱动的锻锤和风箱成为锻铁和铸铁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设备。矿石的提升、粉碎、冲压,枪管的镗孔以及金属丝的拉伸都借助于水车实现。为了水流湍急到产生足够的能量来驱动机器,狭窄的山谷里往往工厂林立。

    中国的水车,到了最后还是和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目的一样,也算是不忘初心。现在这片山谷当中,就是铁矿带,如果能把水车应用的和欧洲同行一样,那个画面太美,燕王属实是有些不太敢去想。

    “颜严,你想想,如果你能在水车当中放进去一个刀具,用来加工木料的话,是不是比一个佃户的速度要快得多啊!”司马季转头看向颜严,目光当中很是期待。燕王的期待其实不高,刚开始别说锻压矿石了,能伐木就能让他高兴好一阵子。

    “殿下,封国有的是佃户,何必如此呢?”颜严老神在在的道,“只要殿下一声令下,不管是多高的巨树,百姓一拥而上,什么事情办不到。”

    司马季咧了咧嘴长出了一口气,跟在身边的哈莫尼听出来了,这个声音是,啊?

    “现在我就想知道,安装锯齿是不是比一个人速度快,下次过来我要看见!”啊完之后司马季换上一副刚愎自用的样子,解释不通就不解释,先把东西给我做出来,然后问道,“琉璃工匠安置在哪里了?”

    而这次指点的东西,他可不是一个门外汉了,被抓来的波斯琉璃工匠,同样被暂时安置在这里,因为他做过这行,所以玻璃的发展历程略微有些了解,中国当然很早也有了琉璃,就像是很多东西中国都出现过一样,但南北朝时期琉璃作坊在洛阳出现,却是大月氏人带来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又失传了。

    而瓷器恰恰在南北朝时期长足发展,在隋唐时期到了一个爆发点,同时期琉璃作坊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消失了,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早期琉璃确实槽点太多,连他的大侄女司马宣华都说太容易破碎。

    被提拉伽送过来的琉璃工匠前后有两批,人数加起来有四五十人。这个人数已经足够了,毕竟在劳动力方面,我大晋虽然比起历朝历代都算是肾虚,但和其他文明相比还当得起人多势众四个字,让人过来帮着波斯工匠做辅助一点问题都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