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410部分

汉末皇戚-第410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些不为人知的那些准备里,他们都或多或少和当地的盗贼有所勾连。本来在和平时代,这都无可厚非,就是当地官署,也不会因此治罪这些豪强,毕竟环境使然,这些都是必须,而且就算是当地官署,有机智的官吏,也都和那些盗贼有所勾结。

    然而,现在不同,枹罕、河关群盗反,而且是和羌人一起作乱,这乱子有多大?恐怕不下于昔年的汉羌百年大战,这种后果,一旦朝廷怪罪,不说那些和枹罕、河关群盗勾连的官吏吃不了兜着走,就是他们这些帮助大汉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的凉州豪强,恐怕也难逃过惩罚,所以此刻凉州军中,但凡和凉州豪强有点关系的兵将,皆是惶恐不已,生怕突然汉军之中,来一场自相残杀的“株连”之战。

    可以说,整个凉州军,皆是弥漫一股不祥的气息,从早到晚,凉州兵将除了警惕入自己军营的外人以外,不时都有人遥望西北,似乎希望能看穿时空,看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到底出了何事?而他们自己,接下来的前途,亦很渺茫。

    当然,久经战事的凉州兵将,不比此刻还在想着加入的中原泥腿子,他们惶恐之余,多数都猜测,大汉现在有多少兵可调?如果此番凉州乱事不能平定成功,无论大汉对他们信不信,他们到底还要不要忠心大汉?

    毕竟,他们的家乡,他们的青竹,他们的根,就在凉州,如果大汉不能平定此番大乱,他们难道真的要老死在异乡吗?

    而且,自汉羌百年大战以来,凉州军功豪强,和屡出将相的世族不同,他们大多数并没有因为儒经缘故,对于大汉和天子,有很强的归属和忠诚感。

    在汉羌百年战争中,他们不断在汉人和羌人的控制下发展,深知家族就是他们的根,没有根就如无根漂萍,恐怕会肆意让人宰割。一定程度上,随着现在事态发展,这些凉州军功豪强,也生出了事有不对,就是冒死,也要回乡的准备,中原的繁华世界,大汉的高官厚禄虽好,但也好不过他们的根。

    根在,则尚有崛起之机,根亡,即使成为三公九卿,也有可能一朝死于政治斗争!

    其实,这些凉州兵将,所想这场叛乱难治,不无道理。想想自本朝立国以来,汉羌百年战争里,所发生的三次规模庞大的凉州羌人大起义,哪一次不是耗费大量时间、财力和人力才能解决的?

    汉羌百年战争,哪一场不是旷日持久,特别是第三次战斗,如果不是后来出了凉州三明,要不是段颎段纪明在最后关头高举屠刀,杀得羌人元气大伤,说不得到现在羌乱依旧未定。

    在这几场漫长的战争里,一代又一代的东汉名将,前仆后继,血战河西走廊,与羌人或胜或败,而无数的汉家男儿,血洒河西,魂归异地。

    可是结果如何,羌人刚安定没几年,之后他们就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平定了,那边又开始造反,始终无法将其完全平服,令其诚心归顺。

    百余年里,漫长的河西之地,可谓是烽火连天,汉人百姓惨遭杀戮,流离失所,被反叛羌人所掠人口、钱财不计其数,而汉朝更是为此,前后共耗费二百四十多亿钱,先后有多名太守被杀,诸多将领战死,其惨烈程度,难以想象。

    不过,羌人当然付出了更巨大的代价,因为战争,诸多叛乱部族被汉朝击灭,然而造反的苗头却如地里的韭菜一样,刚刚割了一茬,却接着一轮又一轮的疯长,平羌战争,由此一直成为历代东汉君臣心头最沉重的包袱,直到段颎的出现。

    现在,第四次羌人反叛又来了,而这次汉羌战斗,又和以往不同。

    以前都是羌人自己闹事,影响还不大,而且羌人武器装备都成问题,对于汉军危害还不大。现在不要,如今连汉人自己也加了进来,使问题复杂百倍,谁知道那些和凉州豪强勾结颇深的枹罕、河关群盗,会给羌人什么样的援助呢?

    而现在,大汉国为了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先是抽调天下精兵,其中凉州军身为天下有数精兵,就抽调甚多,并且大汉国为了平定太平道,消耗了难以计数的钱财、人力。如果现在大汉国再抽调兵马平叛,它还有足够的钱财、人力,去应对吗?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大汉自汉羌百年战争后,国库一直紧张,即使皇帝开了西邸,将原本潜规则的钱权交易放在台面上,从而获得了大量的钱财,但相对于弥补历代大汉皇帝平羌所留下的财政赤字,还是捉襟见肘。

    当然,在他们心里,还有一个最担心的顾虑,那是凉州三明已亡,现在谁人能在凉州之地,再次平定这场比前面三次战争危害更大的战斗?

    观当今大汉,知兵之人本就少,而现下可与“凉州三明”相比者,也是寥寥无几。

    比如面对鲜卑人,数有战功的公孙瓒、孙坚等人,明显不够,因为这不仅需要你有武力,还有要相当的战术指挥能力。而皇甫嵩、朱儁、卢植等人,虽然都有镇压乱贼的经历,而皇甫嵩更是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的主将,以前更是担任北地郡太守时,屡次和羌人交手,但他却并未有相当大的战绩可以证明,他可以平羌。

    并且,就算皇甫嵩有灭羌的功绩可以证明他能担此任,但皇帝和百官公卿,会容忍这位刚刚平定太平道的第一功臣,去镇压凉州吗?

    需知功高盖主,最为帝王忌讳,甚至出了阎忠之事,恐怕皇帝都不放心,再将所有兵权,交予皇甫嵩之手吧?要交,也得试探出皇甫嵩真无一心才行。

    这样看来,如今最有可能掌兵定凉州的,只有伏泉这个少年名将了,他的能力和资历却是没有问题,。可是,如今朝局,党人以及宋伏外戚的政敌何氏,会甘心让伏泉领兵吗?

    ————————————————————————————————————————————

    ps:这章写的很头疼,本来打算早上码完的,不过还是拖到的下午,因为一直在推演,毕竟我下面要写的可能是整个网文都没有写到的东西,也要填很多读者好奇我为什么没让主角做平定黄巾主将的坑了,说真的,我感觉我真的是在网文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历史了……

    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以黄巾既平,故改年为中平。嵩奏请冀州一年田租,以赡饥民,帝从之。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

    摘选自《后汉书》

 第五百七十五章 安抚诸军谁效死

    汉军各部兵卒,特别是凉州军兵卒的变化,皇甫嵩自然有所察觉,一番思索,其第一时间,派人招来伏泉,商讨安抚事宜。

    接到传令,伏泉当然也是猜出几分皇甫嵩传召自己的用意,他也知道事情的重要性,当即喊了身边数人一同前往皇甫嵩所在的下曲阳县县署。

    只是,伏泉的心中,也是有几分揣测,按理这安抚诸军,皇甫嵩一人前去就可以了,以他如今槐里侯、冀州牧的声望,诸将肯定更信服他才对,自己这个副将虽然有着战功和资历,但是其实去了也插不上什么话。

    前番自从皇甫嵩被朝廷封为冀州牧后,因为天下各地抽调而来的汉军,尚未封赏,依旧云集下曲阳县城,其本人也未往冀州刺史部的治所邺城,而是一直呆在下曲阳县城处理州内公务。

    这也苦了下曲阳县城内的一众官吏,州郡最高长官在这,他们这些刚刚在汉军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后,才被选拔来下曲阳县城上任的官吏,自然不敢大意,对皇甫嵩照顾周到之极,生怕惹怒了这位大汉名将的直属长官。

    后世很多人会曲解州牧制度,甚至传出了刘宏允许刘焉重开州牧制度,造成了汉末诸侯混战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错误的。

    州牧制度自古有之,其名自前汉成帝绥和元年十二月,“罢部刺史,更置州牧”时,便已有之,此为汉代州牧之设的开始。当时丞相高陵侯翟方进以为:《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奏罢刺史,改制州牧。

    其后至哀帝建平二年时,阳乡侯朱博在为御史大夫时,仍奏复刺史,因此复改为刺史,到了元寿二年后,又复为州牧,王莽时也依旧置州牧,期间州牧制度一直沿用到本朝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光武帝刘秀因为天下已定,需要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州郡长官权利已成必然,故而下令“罢州牧,置刺史”。但刘秀依旧置刺史十二人,其制比西汉稍异,不过从称谓上又恢复了西汉武帝时的叫法,直到如今,平定太平道后,大汉又重复有州牧之设。

    此时虽然大汉依旧使用刺史之位,但并不是说不置州牧,一般而言,非重大特殊情况,朝廷依旧会用刺史之位治理一州。然而,太平道黄巾蛾贼祸乱天下,差点覆灭大汉的江山社稷,冀州为太平道谋反主谋张角三兄弟的大本营,若以刺史之职治理冀州,明显欠缺力度,因此此时皇甫嵩便因时而宜,被大汉朝廷授予了冀州牧之职。

    至于以后刘焉建议开设州牧,只不过是为了明确了选用列卿、尚书担任州牧的建议而已,当然刘宏自然也知道完全使用州牧治理一州的弊端,因此初期,刘宏在批准“重置州牧”后,先后也只是批准三个州牧,而不是把州牧的权限全部开放。

    这其中,也只有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而已,相对于大汉天下十三州,他只设置了三个州牧,而且其中两个是汉室宗亲,可见刘宏对此事是非常谨慎的。当然,后来刘宏病危前,封董卓为并州牧,令其将所属兵马交给皇甫嵩统治,那也是刘宏看出了羽翼丰满,兵多将广的董卓的野心,下诏明为升官,实则为了剥夺董卓兵权的明智之举。

    只可惜,计策虽好,刘宏却是没耗过时间,早早死了,而刘宏死后,中央朝廷无人镇压,大汉所置州牧,可以说并非中央朝廷愿意封的,甚至很多人的州牧职位,都是自封自领或者别人请奏的。

    到了下曲阳县官署,见了皇甫嵩,皇甫嵩也不废话,当下别说明召唤伏泉意图。

    “流川,凉州生变,下曲阳外大营诸郡兵军心有异,唯凉州兵最甚,今日仆欲安抚其众,不知汝可愿往乎?”

    伏泉闻后,不假思索道:“此吾本职,岂敢推辞!”

    “善!”

    皇甫嵩大笑一声,随后便令人备马以及犒军所用酒食,他将与伏泉同去城外汉军大营。汉军前番攻占下曲阳县城后,刚开始几日,都在城内把守,后来情势安定,皇甫嵩害怕兵卒久呆城内出现事端,便令全部汉军,除了那些大战中伤残的兵士,还有留一些必要的戍守兵卒在城内驻扎外,其余汉军人马皆返回城外驻扎了。

    此时已近十二月,天气寒冷,今年又提前冷的异常,就连伏泉自己都裹起来厚厚的狐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