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谋天下 >

第482部分

明谋天下-第482部分

小说: 明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看完军报的二人着急不已,尤其是麻贵,他镇守在西北多年,自是明晓大同各处的局势,几乎是在看到军报的同一时间,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土尔默部这些年来兵强马壮,三万雄兵,绝不是可以小觑的存在,凭大同镇守的那些兵力,是万万挡不住他们的全力进攻的,而大同若失,下一步就是宣府,他焉能不急……

    “梁公公,军情似火,如今边境危急,不知吾等何时才能见到陛下?”

    喝了将近两盏茶之后,麻贵终于是忍耐不住,开口问道。

    恰巧在这时,王安推门进来,走到梁永的身边,对着他悄悄说了两句话,梁公公原本带着笑意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顿了顿,站起身来,从袖中拿出了一枚钤记。

    李如松眼尖,顿时就认了出来,这枚钤记不是普通的钤记,而是今上在东宫之时所用的便印,今上现在已然登基,这玩意自然是没什么用了,但是毕竟曾经是代表今上太子身份的东西,自然是贵重无比。

    只是让他想不明白的是,梁永这个时候拿它出来作甚。

    不过紧接着他就明白了,因为梁公公拿出这枚钤记之后,笑着挥了挥手,外头便涌进来了一队手持利器的侍卫。

    “梁公公,这是……”

    李如松顿时脸色大变,脑中闪过无数个念头,但是还是强压着自己的心绪,开口问道。

    “二位将军放心,咱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奉陛下之命,带两位将军去一个地方,请两位将军配合一番!这枚钤记,乃是陛下御赐,可以证明咱家并未假传圣旨!”

    梁永拱了拱手,口气却是谦和的很。

    看着梁永手中的钤记,李如松和麻贵对视一眼,终是微微放松了警惕,紧接着便有几个侍卫上前,拿出两条黑布,将二人的眼睛紧紧的蒙上。

    李如松被一个侍卫牵引着,只感觉自己上了一个轿子,然后轿子抬起来,东南西北的四处乱走,过了大概半个时辰,终于是停了下来。

    “二位将军可以睁眼了!”

    身旁传来梁永的声音,李如松眼前一亮,感觉到自己头上的黑布被扯下,一睁眼,却发现自己已经置身在一处院落当中。

    不过让他心惊的是,这处院落显然并非是普通的院落,虽然并不算特别大,但是真真正正是五步一哨,三步一岗,几乎处处都有人把守。

    李如松一眼就看的出来,在此处值守的人当中,九成以上都是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壮年人,虎口上皆是有着厚厚的老茧,显然都是练家子。

    其中更有不少人,身上带着一股铁血的气势,明显是从战场上下来的,李如松越看越心惊,他刚刚一进这道门,就是一阵汗毛倒竖,这个院落,让他感觉到极为危险!

    这是多年以来在战场上凝练出的直觉,就仿佛是有人在暗中拿着弓箭瞄准他一样,他虽然南征北战,但是在京城当中停留的时间也不短,可是他竟不知道,这皇城当中还有这么一处所在……

 第七百九十二章: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一万骑兵

    李如松和麻贵见到皇帝的时候,是在一个摆满各式兵器的堂屋当中,只一踏进屋中,二人便不由得挺直了腰背,这个地方他们太熟悉了,或者说,这屋中的摆设,他们实在是熟悉的很。

    这压根就是一个行军的大帐啊!

    堂屋的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兵器,正中间是一副巨大的沙盘,插满了各色的小旗子,明显是用来推演战阵的,麻贵最是熟悉边境,一眼就看出,这份沙盘如今构架的,正是边境的局势。

    而在沙盘的背后,堂屋的正中间,悬挂着一张详尽的地图,天子一身便服,负手立于堂屋的正中间,天子的背后有两个人,一个是内宫的大总管王安王公公,另一个人身着蟒服,但是却挽了个文人才会用的发髻,李如松迅速的将自己认识的所有大臣在心中过了一遍,却惊奇的发现,他竟然从来没有在朝中见过此人……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过也只是打量了片刻,二人便跪下行礼道。

    “起身吧!”

    朱常洛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淡淡的开口道。

    “军报想必两位将军已经看过了,土默特部率军攻我,罪不可恕,朕欲兵发大同,与其决一死战,不知二位将军,可有良策?”

    两人恭敬的起身而立,听得皇帝的问话,却皆是皱起了眉头。

    说实话,他们在接到军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心中推演对策,以备天子问询,但是让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天子一开口,竟是要和土默特决一死战……

    “陛下,恕臣直言,我大明和鞑靼交战数百年,却难以奈何其部,并非没有原因,以臣所见,此次交战若朝廷决心足够,可重挫土默特,但若是欲与其决一死战,实在是难!”

    “哦?难在何处?”

    开口说话的是麻贵,朱常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位老将军,也不曾想到,他说话如此之直,一下子就来了兴致,佯装不悦道。

    麻贵也是个执拗的性子,涉及到战阵之事,即便面前是天子,他也未必会害怕,当下便指着眼前的沙盘道。

    “陛下请看,我大明边境共有九处重镇,皆是据长城而建,所防者便是鞑靼,数百年来,我大明并非无兵多将广,人强马壮之时,但是鞑靼之患却从来不曾解除,最大的原因,便是鞑靼占据地利之势!”

    “长城之外,乃平原地势,地势平坦,极其适合骑兵作战,鞑靼生长于苦寒之地,人人弓马娴熟,又善育良马,其骑兵之势,非我大明所能比拟也!若陛下欲守边境,则只需派重兵驻守各镇,严加防范,勿令鞑靼越过长城,待得几个月后,天气转冷,鞑靼后勤不足,自会退去,但是陛下若欲全歼其部,恕臣直言,实在是难!”

    “平原地势之下,骑兵来去如风,我大明强于步兵,即便能够战而胜之,但是想要追击敌军,却是力有不逮,而鞑靼骑兵想要逃窜,却是容易的很,待得其养精蓄锐之后,便会再来犯我……”

    话至此处,麻贵的声音当中也透着一股浓浓的无奈。

    这几乎是每一个镇守过边境的大将都能感受到的无奈,鞑靼的骑兵,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灵活度高,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简直是无人能敌的存在,大明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在平原地势当中,恰恰是被骑兵克制的存在。

    打倒不一定打不过,但是步兵的机动性比不上骑兵,追都追不上人家,怎么打?

    所以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中原王朝在和鞑靼交战的过程当中,都是采取守势。

    虽然在平原地带,步兵打不过骑兵,但是只要进了长城以内,骑兵的灵活性反而会受到压制,而不敌步兵。

    这种地理环境,天然就决定了两方谁都难以奈何的了谁,只能相互拉锯。

    当然,作为镇守边境的军队来说,不能主动出击,只能被动挨打的感觉,实在是难受!

    “这么说,我们只能守咯?难不成这鞑靼的骑兵,就没有针对之法吗?”

    朱常洛的声音隐有不悦,却是叫一旁的李如松捏了把冷汗。

    他和麻贵也是多年的交情了,生怕这位老朋友一时不慎得罪了皇帝,当下暗中拉了拉对方的衣袖,不过麻将军的性格,眼底是不揉沙子的,更何况这种军国大事,岂能由着皇帝的性子来,当下装作没有感觉到李如松的阻止,拱了拱手道。

    “陛下明鉴,在平原之地,骑兵几近无敌,若欲要战而胜之,除非我大明有更胜一筹的骑兵军队,单靠步兵,或可用计使对方遭受损失,但是若要伤及元气甚至全歼对方,难!”

    “那依将军所见,有多少骑兵,足够重挫土默特?”

    朱常洛望着沙盘上辽阔的平原,皱了皱眉,半晌方才开口问道。

    麻贵顿时一愣,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道。

    “若军报所报无误,此次土默特发兵三万,攻我大同,陛下若能予臣八千骑兵,五万步兵,臣定能战而胜之!”

    八千骑兵,这个数字和大明整整八十万军队相比来说,着实是不值一提!

    但是就是这八千骑兵,却是整个大明都凑不出来的军队,麻贵的心里清楚的很,如今的大明骑兵甚少,最强势的骑兵部队,就是辽东李家的三千铁骑,但是遗憾的是,这三千铁骑是李家镇守辽东的根本,压根不可能调过来的。

    更何况就算是调过来了,三千骑兵,就算是辅助上再多的步兵,也不可能在平原地带打得赢土默特三万大军的。

    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天子沉吟了片刻,竟是开口道。

    “朕可以给你凑出一万骑兵,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守住大同至少一月,这一月当中,军民不可死伤过多,不可失守任何一地,但是也不可让土默特灰心丧气而撤军,你可能做到?”

    “若陛下真能予臣一万骑兵,臣……能够做到!”

    应该说,朱常洛提出的要求其实有些无理,但是麻贵犹豫了片刻,还是咬了咬牙,答应了下来。

    他不知道天子会去哪给他弄一万的骑兵军队,但是镇守了边境这么多年,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只要能让他狠狠的给鞑靼那帮混账一个教训,别说是守上一个月,就是守上三个月,他麻贵也会使出浑身解数做到!

 第七百九十三章:一大章,不分了……

    就在朱常洛获悉军报,紧急商议对策的同时,大明边境,大同军镇。

    从大明立国之初起,大同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军镇,驻兵多的时候,达到将近十三万之众,即便是如今大明兵力衰减,大同镇也始终驻守着超过五万人的军队。

    但是这座平静已久的边镇,此刻却是充满了浓浓的血腥味,古老的长城之上,无数筋疲力竭的军士和四处散落的血迹昭示了如今的情状!

    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

    “我军伤亡如何?”

    新任的大同总兵达云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密密麻麻的蒙古大帐,叹了口气,转头对着身后的副总兵王国栋问道。

    “总兵大人,距离鞑靼第一次大举进攻,如今已经是第四波了,所幸京师反应及时,派将军前来主持大局,迄今为止,我军虽伤亡超过五百余人,但总算是守住了!”

    王国栋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此刻亦是满脸血污,疲累不堪。

    如今距离鞑靼突袭大同,已经有一天一夜了,鞑靼突然袭击大同,总兵姜继祚战死,他便接过了战场的指挥权,直到现在都没有休息过……

    “好,你且去歇息吧,此处有本将守着!”

    达云望着王国栋疲累的模样,挥了挥手,开口道。

    不过转过身,达云的脸色却是越发的凝重了起来。

    第四次了!

    这已经是鞑靼发起的第四次进攻了,短短的一天时间,对方发起了这么多次进攻,这简直是太不符合常理了。

    要知道,凡是为将之人都清楚,急功近利乃是取死之道。

    打仗很多时候打的是心理,哪一方先稳不住,哪一方就失了先机。

    而一旦失了分寸,就很容易被敌方抓住弱点,进而被克制落败。

    达云也是边将出身,曾经镇守大同,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