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谋天下 >

第398部分

明谋天下-第398部分

小说: 明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瞧着底下大臣已经渐渐有人明悟过来,朱常洛顿时当机立断,道。

    “元辅所言甚是,既然群臣皆是如此请愿,朕亦不愿拂了众位爱卿之意,着今日下朝之后,另开廷议,内阁辅臣并外朝七卿共同商议一番,该如何以一条鞭法代之矿税,解决我朝赋役之法不全之弊,廷议之后上个条陈禀告朕知!”

    朝臣再度哑然,想不明白为什么罢黜矿税在短短的片刻之间,到了陛下的嘴里就变成了以一条鞭法代矿税。

    底下几位内阁大学士面色几变,听到朱常洛如此吩咐,再也按捺不住,就要上前开口,却不防陈矩已经提前一步,上前高声喊道。

    “陛下有旨,退朝!”

 第六百四十六章:人善被人欺

    时间已经过了午时,意外频频的登基大典终于结束,一干朝臣品阶不高的纷纷打道回府,各司其职,不管今天朝会上发生了多少大事,都和他们这些小虾米关系不大。

    而品阶稍高一点的,诸如六部侍郎,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等等,则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各自议论着今天朝会上发生的事情。

    还有不少人干脆留在了承天门外等候消息,虽说无论是矿税还是一条鞭法还是吏部文选司的事情都是大佬们之间的博弈,他们这些小人物影响不到什么。

    可这朝堂之上不是光靠大佬们就能撑起来的,早一刻得知消息,便能早一刻做出准备,不至于手忙脚乱。

    再退一步想,今天的朝会大事颇多,而且大多事出突然,一帮中层官员提前没有在自家靠山处得到任何口风,自然不知道该作何态度,此刻等在外面,也好提前得知自家靠山的倾向,方便站队。

    不过外头的官员们各存心思,内阁当中同样不怎么平静。

    “辛苦诸位大人了,不过陛下传了口谕下来,说是此等大事不宜耽搁,刚好今儿朝会上诸位大人都在,就趁着这个热乎劲儿,将事情讨论个条陈出来,陛下也好决断!”

    来人一身金丝蟒袍,身材高大,面对着一屋子的阁部大臣依旧笑意吟吟,丝毫不落下风,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

    被堵在内阁的一帮阁部大臣纷纷面面相觑,半晌,刑部尚书萧大亨试探着开口道。

    “这……陈公公,是否太着急了!无论是矿税之事,还是一条鞭法,都是国政大事,我等骤然闻之,尚需时候仔细思量,现在就召开廷议,是否太过仓促……”

    虽说皇帝下旨要召开廷议商议此事,可这以前召开廷议,也没有连宫门都不让出就直接开会的呀。

    廷议虽然是大臣们商议朝政大事,但是说穿了,也不过是各种利益交换与制衡而已。

    如今有资格参与廷议的,除了内阁的五大辅臣之外,便是六部尚书和监察院新晋的左都御史,谓之七卿。

    通常情况下,朝廷大事都是这十二个人共同商议定下的。

    而如何定,这中间就有门道了。

    首先说这十二个人当中肯定是有势力划分的,就如内阁当中就分四个派系一样,七卿之间同样也分党派,势力立场更是盘根错节,例如新晋的左都御史万世德便是前左都御史衷贞吉的人马,曾受衷次辅的屡次提拔。

    但是若是就此就判定万世德会跟衷贞吉站在同一立场上,就未免武断了。

    要知道,这位新鲜出炉的万总宪可是刚刚受了皇帝的破格提拔,而皇帝的立场明显和衷次辅是不一样的。

    再如吏部尚书孙丕扬,他本和文华殿大学士朱赓是一条心,但是如今的情况,孙尚书“戴罪”之身,好不好出面说话还未可知。

    除此之外,其他的诸位大佬之间关系也是错综复杂,难以让人摸清楚他们的立场。

    总之,这一场大朝会,虽然看似仅仅拔擢了一个万世德,但是对朝堂格局的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

    一般来说,这种格局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控的,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形成新的稳定的局势,而这个时候来商议一条鞭法取代矿税这样的大事,显然不是在场的诸位大佬所愿意看到的。

    这帮老大人在朝中手握重权久了,已经不大习惯有这种完全出乎自己掌控的事情出现了。

    所以说,虽然如今站出来的只是一个萧大亨,但是这却是在场大多数人的意思。

    哪怕仅仅是给大家一两天的时间准备,也足以让在场的诸位大佬完成各自之间的试探,初步确定自己的立场……

    “不错,陈公公,此事事关重大,岂可贸然决定,我等须得仔细思量之后,再行廷议,方能事半功倍!”

    这回说话的是礼部尚书冯琦,说起来他真是无妄之灾,礼部最近忙的团团乱转,冯琦哪有功夫掺和矿税这档子事,这个时候更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给往哪边靠,自是期望能够回去多多打探一番消息再说。

    有了这二人出面首倡,跟着的人就多了,在场之人虽都是位高权重之辈,可起起哄来,也跟寻常人没什么区别。

    一时之间,倒是叫来传旨的陈矩有几分为难……

    “诸位大人请了,咱家有口谕带给诸位大人!”

    正在陈矩犹豫着要不要去回禀皇帝一声的时候,门外却是再度走进来一个同样身着蟒袍的内官。

    不过此人明显比陈矩要年轻的多,四十多岁,面色端正,倒是同样身材高大。

    只是不同的是,他的排场比陈矩要大上不少。

    陈矩过来的时候,身后只带了两三个随从,简简单单的连轿子都没乘,但是这位却不同,人刚到门口,整个大门就被他身后的随从堵得严严实实,粗粗打量之下,至少有二三十人,穿着东厂标志性的制服,一脸严肃的站在来人背后。

    “梁公公?”

    陈矩眉头微皱,对于梁永如此张扬显然有些不满。

    倒是梁永笑呵呵的不在意,大步往前迈了进来,对着众人拱了拱手,道。

    “诸位大人,皇爷有口谕,说时候已近午时,大人们想必尚未用过午膳,命咱家送些吃食过来,莫要慢待了诸位!”

    说罢,一挥手,身后的一干随从便端着各式膳食上前放下。

    众臣这才放下心中的疑惑,上前谢恩,皇帝体恤下臣,若是公务繁忙之时,赐下午膳倒是常有的事。

    不过奇怪的是,这梁永送了午膳,却是未曾离开,反倒是奇怪的张口问道。

    “恕咱家多问一句,今儿诸位大人应是奉了皇爷圣命在此处廷议,为何咱家瞧诸位这架势,却总是围着陈公公一个人转?莫不成这什么时候,朝廷大事也该我等内官插手了?”

    梁永一副好奇的样子,但是在场的人却是忍不住一阵尴尬。

    有些话好跟陈矩说,却是不好跟梁永说的,陈矩虽是内宦,但是在朝堂之上的名声甚佳,跟大臣们的关系也不错,所以他们才敢跟陈矩如此,望他去皇帝面前求个情,给大家几日的时间准备。

    但是这梁永可不是好相与的,这些日子大家也算是瞧出来了,这位先帝提拔起来的东厂提督,压根就是朱常洛的人,如今新帝登基,更是红人一个,贸贸然跟他呛声,怕是没什么好果子吃。

    何况这位梁公公即便是在先帝之时,也不是以好脾气著称,东厂被他接掌之后,也没什么好名声,似这般欺负老实人的法子,却是不好用在他身上的……

 第六百四十七章:朱阁老很郁闷

    人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如果说陈矩是不折不扣的君子的话,那么梁永就明显是反派的模板人物了。

    这位东厂提督太监,从来就是皇家的走狗,逢高踩低,欺压良善的事儿没少干,更重要的是,自从接掌东厂之后,就毫不客气的接过了征缴矿税的大旗,虽然他没有亲自去各地征发矿税,但是这件事情一直是由他负责的。

    单从这项业绩来说,梁永做的不比他的前任孙暹要差!

    而且更重要的是,梁太监比孙暹收敛,更比孙暹会做人,一改前几任厂公和锦衣卫内斗不休的作风,狠抓东厂番子的整体素质,虽然违反乱纪的事儿依旧没少干,比如征缴矿税,但是手法却是高明了不少,好处不少拿,把柄却不好找,在朝野之上早已经完成了笑里藏刀的称号。

    尤其是一张利口,堪称一绝,即便是有人偶尔拿住了东厂的把柄,到了皇帝的面前也被梁太监三两句连消带打挤兑的说不出话来,应该说,若是真的要比的话,梁太监才是众大臣心中宦官的真实嘴脸。

    而陈矩这种深明大义的,却明显是宦官当中的异数。

    更何况,在场的这些人再是阁部重臣,再是六部七卿,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

    他们想要违规操作!

    按道理来说,皇帝已经明明白白的下了诏谕,今日必须要出结果,这又不是和他们商量,说是今天就得是今天,所谓君无戏言。

    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都不大愿意这个时候谈,所以想要让陈矩出面去求个情。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但是说出来却是有点不合规矩的。

    所以这内阁当中着实是冷场了一阵子,半晌,还是和梁太监关系稍佳的东阁大学士李廷机上前,咳嗽两声,道。

    “厂公,方才陈公公传旨过来,我等商议了一阵子,觉得此时便召开廷议有些仓促,诸位大人对于矿税和一条鞭法都不大熟悉,故而想让陈公公去求个恩典,缓期几日……”

    李大人和梁永的关系算不上好,但是李大人是东宫属臣,而梁永又是新君十分看重的宦官,和在场的其他人比,李大人算是能够说得上话的,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他。

    和外头想象的都不一样,到了阁部大臣这种程度,即便是秉持着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对宦官的观感不怎么好,但是也不会像一干御史言官一般乱开地图炮。

    尤其是像梁永这种大太监,以后有望更进一步的,更是要小心对待,不然的话,便是处理不好内廷和外朝的关系,直接会在高层的圈子里减分的。

    别的不说,且看看入阁的几位,可都是和宫里的大太监鲜少发生冲突的。

    到了这个阶段,有些潜规则自然而然的便明白了,若是不明白的话,只能说历练不够,坐上来也守不住。

    “原来如此!”

    梁太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不过脸色却是一下子沉了下来,冷声道。

    “李先生这话好没道理,在场各位哪个不是阁部重臣,国之栋梁,咱家虽不怎么参与朝政,可也知道你们成日里喊着矿税之祸,嚷嚷着让皇爷废除矿税之政,不说别人,你们这内阁里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人没上过让皇爷废矿税的奏疏,现今又说须得仔细思量,难不成上奏疏之前,老大人们都不过脑子的吗?”

    一干人脸色难看,梁太监今天是怎么了,这话说的也忒难听了……

    要知道,往常梁太监可是出了名的口蜜腹剑,平日里又低调的很,不大插手政务,的确不是说说而已。

    梁太监是真的不怎么管朝政,守着自己东厂的一亩三分地,别人只要不招他,他也不会主动跟别人发生冲突。

    不过还没等众人醒过神来,梁太监却是冷哼一声再度开口。

    “可前儿咱家听那戏本子里说,新皇登基,老臣们必依仗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