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谋天下 >

第331部分

明谋天下-第331部分

小说: 明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常洛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就算他这一次看在自己的情面上放过了魏国公府,来日也必定会讨回这个场子。

    人情总有用尽的一天,陈良弼能够求一次情,但是却不可能求第二次情!

    再说,等到下一次,恐怕针对魏国公府的就不是太子殿下,而是登基后的皇帝了……

    “殿下说得对,是臣考虑不周!”

    黯然只是一瞬间,陈良弼便迅速调整好了心态,魏国公府显然已经保不住了,至少徐弘基是保不住了,但是这未必不是他泰宁侯府的机会。

    听眼前这位的意思,勋戚未来未必就没有和文臣一争的机会。

    或许这句话换一个人来说,陈良弼不相信,但是在大明朝,只要皇帝想要抬举一股势力,便没有抬不起来的。

    英宗朝的东厂,宪宗朝的西厂,世宗朝的锦衣卫,哪个不是威风赫赫!

    只要能够争取到眼前这位的信任,待得日后龙腾九天,何愁勋戚之势不盛?

    “殿下若是要严查魏国公府,朝中倒是其次,首要须得防备的,却是定国公府!”

    一念至此,陈良弼卸下心中的包袱,开口说道。

    “定国公府?”

    朱常洛眉头微皱,却是没想到,陈良弼第一个提起的,竟然是定国公府!

    说起定国公府和魏国公府,原本出自一脉,先祖徐达追随太祖皇帝南征北战,驱除暴元,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太祖皇帝亲封魏国公,死后更是被追封为中山王,是整个大明,唯一的异姓王爵。

    但是徐家最为人所称道的,却是一门两国公!

    定国公初封徐达幼子徐增寿,因其在靖难之役当中襄助成祖皇帝而得封,虽然不如开国之功显赫,但却同样是大明硕果仅存的国公。

    两家虽然一在应天,一在顺天,但是同气连枝,同出一脉。

    朱常洛当初和徐弘基闹了龌龊之后,回到京师也曾经被定国公府针对过,但是那一次被朱常洛轻描淡写的击退了,他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却不曾想到,陈良弼竟然如此郑重的向他提起了定国公府……

 第五百三十一章:定国公府

    其实也不是朱常洛瞧不起他定国公府,而是定国公府在朝廷的地位,着实是尴尬的很。

    作为大明朝最高一级的勋爵,京城中硕果仅存的国公,定国公府行事无比低调,几乎没有什么消息出现,当代定国公徐文壁在朝堂上几乎就是个泥雕木塑,鲜少开口参与政事,迫不得已的时候,也是随大流说上几句罢了。

    应该说,定国公府最大的作用,就是朝廷的吉祥物!

    不错,就是吉祥物!

    徐文壁最大的作用就是,代皇帝出席各种祭祀活动,包括重要的册封典礼等等。

    尤其是这些年皇帝缩在深宫当中不愿出门,储君之位又空悬未定,所以各种先皇帝的寿辰,祭祀,都是由定国公代行的。

    除此之外,就连军队这块勋戚的自留地,徐文壁也不常插手,不然的话,也不会轮到费甲金出掌中军都督府。

    更何况京师和南京不同,都说南京城是勋戚集团的最后一块阵地,不是没有道理的。

    南直隶是勋戚扎堆的地方,留下来的都是老牌勋戚,而文臣的主要力量不在这里,所以在南直隶,勋戚集团和文臣集团尚能做到平起平坐,但是在京城,可彻彻底底的是文官集团的地盘。

    想想费甲金堂堂的中军都督府都督,手握重权的正一品的大员,就品级而言比六部尚书还要高上一品,但是却不得不为了几个卫所的军饷而四处奔波,便可知勋戚在京城当中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种种原因之下,朱常洛才直接问魏国公府在朝中有哪些交好的官员,而没有问有哪些交好的勋戚……

    但是听陈良弼的意思,在他心中,朱常洛要查办魏国公府,这勋戚方面的压力,竟然能比文官更大不成?

    “殿下容禀,这定国公府这些年虽然低调,但是却并不代表定国公府弱势,定国公府在京城勋戚当中的地位,甚至比魏国公府在南京勋戚当中的地位更高!”

    陈良弼也看出了朱常洛的疑惑,开口解释道。

    倒不是说定国公府比魏国公府强势多少,理论上来说,定国公府和魏国公府虽然分为两府,但是同出一脉,而且更重要的是,魏国公府是承自中山王徐达的嫡脉,而定国公府却是承自徐达的幼子徐增寿,所以无论过去多少代,定国公府的根都在魏国公府。

    加上京城乃是文官的大本营,所以定国公府的势力和名声一向都不如魏国公府,但是如今却是不同。

    这一代的魏国公徐弘基刚刚承继魏国公,甚至刚刚不过双十之龄,而定国公徐文壁却是徐弘基的长辈,继承定国公之位已有多年,威望和手段自然都比徐弘基要厉害的多。

    当然,这不是陈良弼将定国公府慎重的择出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定国公府在京城勋戚当中的影响力。

    顿了顿,陈良弼继续开口道。

    “这涉及到数年前的一场秘闻,那时的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尚且是定国公徐文壁徐公爷,定国公府也是京中勋戚的核心,但是后来发生了些事情,京中的一位侯爷被查出贪污饷银,本是件再正常不过的案子,但是却被有些人借机发作,弹劾中军都督府苛待军士,藏污纳垢,请陛下准许以文臣委任中军都督府都督……”

    文臣和勋戚之间的斗争,其实从未停止过,并且大多数时候,都是文臣获得胜利,一点点的挤压着勋戚的生存空间。

    而那一次,正是皇帝刚刚亲政没多久,急需团结文臣力量的时候,而与此同时,首辅张居正的亡故,也让一干文臣失去了主心骨一般,急需做些事情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两方一拍即合之下,便开始对勋戚动刀子。

    这件事情,虽然陈良弼不在京城,但是也差点受到了波及。

    “朝臣弹劾的越发剧烈,从一件小小的贪污案子上,逐渐变成整个勋戚世家的问题,而这个时候,朝中又有大臣上书,言勋戚肆意无度,调三大营兵士为己用,致使大营军士苦不堪言之事,朝议汹涌之下,是徐公爷当机立断,上书求陛下遣派可靠文臣督抚三大营,并辞去了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一职,才令得朝堂平息下来!”

    应当说,这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将三大营让出去,总比将中军都督府让出去要好得多,三大营是皇帝直属的亲军,由皇帝遣派亲信大臣督抚,也说得过去,但是五军都督府却是彻彻底底的勋戚的地盘,一旦被文臣的势力渗透,恐怕整个勋戚集团再想扳回来可就难了!

    “此番退下来之后,徐公爷便仅仅在后军都督府挂了个衔,自己则是不再过问政事,而中军都督府由崇信伯接掌!”

    听完事情的缘由,朱常洛也微微有些沉默。

    怪不得当初冬至大祀的时候,徐文壁能够带着那么多勋贵集体沉默,原来根子在这里,且不谈定国公府曾是京城勋戚的核心,虎老威犹在,便是这件事情,定国公府等同是施恩于整个京城勋戚,以自家一人的退出仕途,换取整个勋戚的利益!

    有这一层关系在,恐怕定国公府对于勋戚集团的影响力,要重新估量了。

    “本宫知道了,多谢陈守备提醒!”

    微微点头,朱常洛道。

    魏国公府和定国公府同气连枝,徐文壁定然不会坐视魏国公府出事,要知道,虽然两府分家,但是这个年代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魏国公府才是徐家的本家,而徐弘基才是徐家的家主,这一点不会因为徐文壁比徐弘基辈分高,威望盛就改变。

    而以定国公府的影响力,如果徐文壁真的要插手此案的话,恐怕朱常洛身上的压力真是要强上不少。

    何况若是陈良弼所言属实的话,这件事情上,是自己那个皇帝老爹对不起徐文壁,用他的退隐,换取了朝堂的安定。

    虽说人情这个东西在皇家并不值钱,但是人情就是人情,若是徐文壁亲自进宫请求的话,焉知皇帝老爹究竟会站在谁的一边!

    陈良弼微微一顿,知道朱常洛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继续说道。

    “勋戚这边,想必臣不必多言,殿下也能够明白,至于朝臣这边,和徐家相交甚密的阁部大臣,有两位……”

    “哦?哪两位?”

    朱常洛暂时放下定国公的事,开口问道。

    “户部尚书杨俊民杨大人,武英殿大学士朱庚朱大人!”

 第五百三十二章:魏国公府的能量

    户部尚书杨俊民,这是朱常洛早就知道的,黄册之案的根子就在他的身上,甚至于就连徐家,这一次也是为他在奔走。

    当然,这也不乏徐弘基是想要巩固魏国公府和杨俊民关系的意思,但是总的来说,如今已经可以将杨俊民和魏国公府看做是一条船上的人。

    不过朱赓和魏国公府有瓜葛,可就是隐秘之事了,若不是陈良弼提起,甚至就连刘元霖也不知道有此一节,毕竟朝廷当中的关系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很多时候并不能仅凭表象去判断。

    “殿下,说起杨俊民,想必殿下应当不陌生,他和魏国公府的关系,应该说是老一辈留下的情分了,杨俊民的父亲,故兵部尚书杨博大人,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和上上一代魏国公也就是徐弘基的祖父,时任南京守备徐鹏举相交莫逆,所以杨俊民自小便在南京城长大,和徐弘基的父亲徐维志亦是至交,当初徐鹏举进京欲要改立世子,便是杨博大人相劝之下,才令徐老公爷改变了主意……”

    世家之间的纠葛,也只有世家最为清楚,何况这件事情不是什么秘密,对于外人来说深不可测,但是对于陈良弼来说却如数家珍。

    朱常洛点点头,他倒是没想到这其中还隐藏着这么一段故事。

    “如此说来,杨家对徐家大房有恩?”

    “不错!当初徐老公爷偏爱幼子,又嫌弃徐维志身子骨不好,差点废了他的世子之位,是杨博大人出面转圜,徐维志才保住了嫡脉的身份,投桃报李,后来徐维志承继魏国公之位后,对于杨俊民大人也几多帮助……”

    话至此处,陈良弼罕见的有一丝犹豫,不过顿了顿还是说道。

    “实不相瞒,殿下,当年的那场大旱,扬州府取得如此佳绩,不是没有人怀疑过,时任南京左都御史的何宽大人,便曾经提出异议,建议由都察院遣派御史会同户部清查扬州府大旱后的灾民状况,但是可惜的是,时任南京户部尚书曹三阳大人却认为,这是何宽大人在质疑南京户部清点黄册的公正,严词拒绝了何宽大人!”

    “哼!然后呢?”

    朱常洛冷哼一声,道。

    他本来还在奇怪,一府之地的黄册出现了伪造的状况,这么大的事情岂能瞒得过御史言官,却原来不是发现不了,而是有些人不想让人发现!

    陈良弼轻轻摇了摇头,面色带着一丝无奈。

    “没有然后了,何宽大人当初手中并无证据,只是对扬州府的状况感到奇怪,被曹三阳拒绝之后,便心生动摇,加之何宽大人当时已经快要致仕,便没有继续追查下去!”

    “就这些?”

    陈良弼有些含糊其辞,但是朱常洛却是并不放过,目光灼灼的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