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最强大少爷 >

第348部分

北宋最强大少爷-第348部分

小说: 北宋最强大少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价格上丧心病狂的砸,一口气打到了十二贯。

    十二贯的价格,愿意种植的话最慢六年回本,往后还可以源源不断产出,可以传家,可以关键时候不被垄断粮商收割。所以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买入条件,于是在王雱的有意引导下,真正想种地的农民也开始在这个时候买入。

    那么十二贯就是此番操盘手大雱定出来的基线,也是水面,往上起伏的高了,就被重力给拖下来。

    在这个位置不会有天量成交,一切都循序渐进。因为地主对这价格不太满意,放出来的不多,总想等着在涨些,也的确会慢涨,但差不多又会被大雱打下来。

    就这样,愿意卖的人慢慢卖,愿意买的人慢慢买。

    大雱如果够狠,完全可以把价格打到十贯以下。只是那样仇恨值实在太大了,价格烂到一定时候地主们也就不会卖了,而农民也就买不到。

    任何事务肯定有个平衡点,现在判断这个点的也很简单:地主以十贯代价获得了黑田“户口”,之前王雱已经狠宰他们一刀,若现在又让他们把十贯钱获得的田产亏本贱卖,王家的祖坟可能就真被挖了。

    所以关于定价策略也是个心理学范畴,既不能让这股天量的资金大幅获利出逃,也不能真把它们关死。

    这个价格上,短期内他们会想不通,但长远来看,王雱会宣传,会讲故事,会慢慢告诉他们:妈的你们已经黑吃了朝廷多年粮税,且有机会把十贯左右获得的非法田产十二贯出局,还想要啥自行车呢?

    如此矛盾就相对缓和一些。

    当然有些人暂时不接受,他们认为他们天生应该把全部好处吃干净。但大雱坚信阶级一定会有叛徒,随着时间推进,一些家伙已经慢慢被李师中和大雱“统战”,这部分人的第一代表是好色猥琐的大美女赵允熙,她勉强可以接受少量获利出局的结果,就真以十二贯为基线开始大量放出田契。

    既然这样,顽固群体会越来越少是可以预见的,少到一定时候,顽固份子成为绝对少数派那时,就可以找司法理由抄家。太阳底下就这点事,不论任何政权来操作其实都这德行。

    这些事王雱不指望快,也快不了,反正距离春耕还早,如此慢慢的温和放量,是最好的结果。

    汗。最被人诟病的是,此番操作到此,大雱把司农寺和工部的自有田产扩大了近一成,这算买来的,然而这样的对赌形势决定了买东西可以不花钱,因为王雱手里的钱并没变少,相反又多了几十万贯。这特么的是金融操作方式收割来的。

    所以现在就骂声大了,到处有人在戳脊梁骨,说大魔王与民争利,说这是官府的低效农业经济等等。

    管他们骂不骂,反正这次得罪这么多人,差不多肯定要被贬出京去避风头。趁人治权还在,王雱再次放卫星似的狂言:尝试推行农业补贴计划,司农寺治下的田籍分两种,一种可上市交易,一种三十年保护期内不能交易不能流转。

    那么可交易的不补贴。如果是三十年不交易的这部分田,大头百姓愿意买,司农寺默认这不是投机,是生产。于是但凡东京户口者,每户限定七亩,购买这种非交易性田产时,司农寺给予每亩四贯的户田补贴,且这部分田往后仍在各项农业补贴范围内。

    十二贯的价格,不给补贴大头百姓也会买。只是说不稳定,这次行政干预进行分配后,仍旧会再次集中,这是趋势。

    那么王雱的政策是花钱换时间,三十年的禁售期,已足够维持到工业生产力有质的飞跃。

    在农民个人手里的田,肯定相对低效,这叫小农经济。但王雱的宗旨低效可以接受,安全就行。就像一个公司除非独资,否则其实股东越多越好管理。

    若只有三五个股东,那董事长的全部工作会用来和他们撕逼,均衡利益。如果上世,有几千甚至几万股东的时候,一般就没人去找董事长分权了。

    所以田地未必需要全在官府手里,如果是分散在愿意种的百姓手里,哪怕官府一亩田都没有,粮食战略也是总体安全的,不会随便出篓子。

    钱抢来就要花出去,这次大雱和李师中洗劫了近四千万贯在手里,那么这类三十年不上市的田政补贴,保守估计会发放出两千万贯左右。

    这是东京人的福利,是王雱帮他们从赵允熙赵允弼等人身上切下来的。将来他们是否记得大雱的好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京畿的农业改革战役到此基本大捷了。看得见的往后,这事在政治上一定会被否定,然而不会死。

    因为大雱接下来会用剩余资金,启动大宋有史以来最大的基建项目:福康渠。

    这会比罗斯福修路牛逼的多,他的钱是找资本家借的,利息可不低。但大雱的钱是直接抢来的。

    也就是说大雱此番在大宋缺钱、不花朝廷一分钱的情况下,保住了看得见的粮食战略安全,另外,可以把传世工程福康渠免费修出来。

 第435章 分久必合合就必分

    此番地主虽然极其肉疼,但他们毕竟已经算是犯法的情况下获利出局了,且他们投资工业和基建的机会也来了,只要愿意投资生产,王雱修渠时会采购他们的东西,相当于扶持他们的作坊。

    这整个事件中,叶庆华和曹集都在帮王雱压制地主,否则不会那么顺利。很简单又是屁1眼交易,王雱承诺此番福康渠设计的水泥、机械等等订单,全部采购叶家和煤场的。

    这个过程会雇佣天量工人,由工部水务局支出工钱,让他们拥有购买力,他们手边有钱,往后又看得见希望,且稳定,就会有剁手买东西的欲望了,于是这些转型工业的地主们新一轮大生产就会来临。这就是大宋的新一论经济增加点。

    这个过程王雱做的是分配工作,把原本集中在地主手里的钱,散发在大头百姓手里。地主阶级的尿性是喜欢敛财集中,于是他们手里没枪、打不赢官府的时候,他们就只能选择再想办法去赚走百姓手里那些钱,直至不平衡之后下一次重新分配到来,如此反复。

    政府的本质工作就是这事,这也叫计划经济,这是自由大本营西方白皮带头做的事。真是听他们的忽悠喊自由市场经济的傻逼政权,无一例外都混乱甚至分裂割据了。

    因为纯自由市场经济是伪命题,纯自由,纯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大鱼吃小鱼,物竞天择。所谓的价格不合理、产能过剩工人失业会有自由市场来调节,更特么是扯淡。西方自由主义怎么调节的呢:他们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把当时地球上多余的近亿人做掉,那就叫调节,也叫自由竞争,不是灭霸们的错,是“因为人多了,所以市场自身调节了低端人口的数量”。

    问题是:既然这样那要个政府干嘛呢?但凡政府难道它不是用来搞计划的?既然都参与进来计划了,政府它本身不就是个最大号的人民公社吗?

    所有的“主义”,所有的政权,其实都是一个圆圈太极图,会在不同时期移动到不同位置,被称为“有xx特色的xx主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是分不清的。

    一知半解认定一个“主义”的,基本算是被传销忽悠。这个现象真有,譬如后世支持土地流转那群人,许多在反人民公社。而支持人民公社的群体中,也有许多在诅咒土地流转。

    大雱没看明白这现象,特么的土地流转不就是人民公社吗?换个叫法换个皮,本质差不多,都是“分散化小农经济”、过度到“集约化大农经济”,结果就很多人认不出来了?

    什么制度什么叫法从来不是太重要,决定一切形态关系的,乃是生产力。

    这叫“分久必合,合就必分”。罗贯中人才啊,在三国演义开篇就写明白了宇宙规律。

    说起来汉娃的特性是:就算手边有钱也不敢花,因为他们当心未来。

    所以为了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拿到工钱后进行剁手买买买,王雱打算借用此番福康渠的启动,把其中骨骼惊奇的团队全部招为国企人员,成立工部司局麾下的“第一水利工程局”,将来还会有自己的“第二铁道工程局”去和叶家曹集他们竞争。

    至于到底算公务员还是算事业编,又或者是工勤,这些不重要,让韩琦富弼王安石他们研究去,就不关王雱的事了。反正类似这样的工程局,往后估计在大宋会有几十个,他们效率不会有西北投行高,不会有曹集管理的煤场高,这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有。

    否则若没有三至五个执行力及格的铁路和水利工程局,就等着往后的大开发中、西北投行和煤场爆出“每里铁路十贯”的价格来好了。

    如果有工部自己的工程局,根据今年的工价和物资价格综合加权考虑,大雱有把握把每里铁路的价格压制在五贯钱左右。

    抚宁县和绥德县段的铁路早已经开始修建,承建方是西北投行,妈的在抚宁县大力给粮食补贴的情况下工价并不高,但叶无双小姐姐又何尝温柔过,八贯每里的价格不算丧心病狂,但绝逼不能算好看的吃相。

    这就是他们的尿性。

    当然,关于大雱设想中“第一水利工程局”建制的设立,还有很多政治问题要解决。官员指标是没戏的,大宋冗官已经很严重,最多也有两个“局长”算官编。其他的,相公们的大抵思路是:能抓人免费服役干嘛要给编制吃皇粮?能把已经吃皇粮的军队调去劳动,干嘛要花钱另外招人?

    话说除王安石外,其他相公的脑回路大抵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原因,那是他们来自阶级的优越感。

    此点上老包都不能免俗,譬如开封府这个时期的“公安”队伍中,除几个主要骨干有“公务员编”之外,其他绝大多数是民间各访抽来的人,不拿工资,轮换着来,算是“服役”。

    只有类似白玉棠这种,和白玉棠麾下的几个十将算吏,有编制有粮饷。

    同样是服役,有好差事就有坏差事。合法带着刀在街市上耀武扬威的这些,哪怕不拿工资也算好差,所以这口子没关系的人没戏,这类人一般来自各大家族中的家仆,算是代替他们的主家服役了。同时他们也会利用手里的小权利,在街市的小商贩和百姓手里拿点保护费。

    来做够几天差人就算今年服役了,那么轮到吃苦的工建项目时,他们自然就不用在服役,这部分苦差就是轮到百姓家抽人来扛,不扛可以的,交钱也行。

    这就是大宋的基层制度。

    其实在后世也算是换汤不换药,文明社会中类似这种事多了去。只是说后世不叫服役叫“上班”,有工钱拿。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所谓生产力决定一切,后世普通人上班之所以有钱拿不是因为“体制真的变了”,其实体制在大多数时期都没变,试图砸了体制的老爷爷险些就被否定了。

    只因为生产力丧心病狂的提高了,于是大头百姓的也就跟着拔高了,如此而已。

    组建第一水利工程局,招工给编制吃皇粮,本质其实就是后来王安石会提出的《差役法》。所不同的是,大老王没做就开始喊,且官府没钱,还中央还要求官府支付壮丁工钱,于是当然执行不下去,强扭着执行以后,就问题多多。

    现在大雱打算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