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遍写的还比较满意,感觉写出了自己心中对他们寄予的期望,不自觉地微微一笑,将毛笔放好,笑着对蓝幼澄说道:“爱妃啊,你过来看看寡人写的怎么样?”
蓝幼澄早已经脱鞋上床等着朱楧的宠幸,可是见朱楧写字写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肯过来宠幸她,她的心里又略微有了一丝丝地难受,难道我在王上心里还没有那几副字重要吗?女孩子的心都比较细腻,有这种无厘头的想法也不足为奇。现在见朱楧叫她,心头掠过一丝惊喜,性感的双腿轻轻一迈,顾不上穿鞋就踏着小碎步来到了朱楧的身边。
蓝幼澄一手挽住朱楧的胳膊,将小脑袋轻轻向前伸了一下,看了看桌子上的字,顿时被朱楧精妙的书法吸引住了,笑道:“王爷写的真好呢。这八个字很有神韵,可以看得出王爷对那些军官们的殷切期望。”
到底是大户人家出身的女子,还是懂一些书法的,朱楧不禁高看了蓝幼澄一眼,一手搂住她娇弱的腰身,十分自得地笑道:“寡人也觉得这几个字写的不错,将寡人心中的想法都写了出来。可以堂而皇之的挂出去了。”
蓝幼澄甜甜一笑,又搂着朱楧的胳膊晃了晃,嘟着嘴撒娇道:“王爷,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臣妾累了,那个什么军规明天再写吧。”
朱楧轻轻地刮了她的小鼻子一下,笑道:“你这可是有魅惑君王怠政的嫌疑哦,是不是见王后怀了孩子羡慕嫉妒恨了?”
朱楧本来只是开句玩笑,没想到蓝幼澄听后浑身一凛,搂着朱楧的胳膊,抬着乌溜溜地大眼睛瞪着朱楧,正色道:“王爷千万饶了臣妾,臣妾是很羡慕,但绝对没有嫉妒和恨,姐姐能为王爷诞下嫡子继承肃国的万里江山,臣妾心里也是很高兴的。”
朱楧这才想起来古人所用的词汇跟现代人所用的词汇差别还是很大的,这个羡慕嫉妒恨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句玩笑,但在古人看来那就是了不得的帽子,自己要是敢说这句话,万一哪天王后有个不适,那可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说不定还会掉脑袋。
蓝幼澄已经被人陷害过一次了,差点见了阎王爷,因此对生命也格外重视,为人处世更加谨慎,平时看见生人在自己的寝殿外走动都要差宫女太监去问个清楚,这个嫉妒王后的罪名如何敢背?
“好,好,好。寡人的贤妃最好了,寡人也是跟你说着玩的。你其实也不用羡慕王后,寡人可以跟你再生一个。”朱楧一把将蓝幼澄横抱起来,走到床前慢慢地放了下去,一脸正色的说道:“你放心吧,将来寡人会打下万里江山,除了太子会继承寡人之位之外,寡人的其他儿子们也会得到一块自己的封地,由他们自己去经营,就如同寡人这样。咱们的儿子,将来也会南面为君,做一个国王。”
这句话说的蓝幼澄的心跳的扑通扑通地加快了速度,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怎样才算是计深远呢?自然是拿到一份产业,自己去说了算,而不是在人家的眼皮子底下过活。虽然蓝幼澄心里清楚,将来她的儿子能封到的地盘肯定要比太子小的多,位置还会很偏僻,但这已经让她很知足了,最起码有了一块他呆的地方,哪怕是一个郡也好啊。
更何况,无论干什么都是要靠自己的本事的,就算是一开始处于穷乡僻壤之地,只要国君努力经营那也会干出一番成绩来的。远的不说,就说自己的丈夫——肃王朱楧不就是靠着自己的实干起家的吗?刚一开始来肃国的时候,肃国有什么啊?现在却成了九塞当中最为富庶繁华之地。
还有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的楚国,也是处于南方缺少人烟的地方,不一样变成了一个强国?楚国巨大的疆域面积也是自己靠着实干一步一步打出来的,楚国祖训有明言规定:国君若是连续三年不打仗,死后不能够进祖坟。
正因为有这样的祖训督促,楚国的历代君王都没有闲着,而是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最后才打出了春秋战国时期面积最大的国家。
秦国的情景与此类似,秦国在东周才开始建国,彼时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西周灭亡,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当时的秦襄公因为派兵护送周平王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被赐封为岐山以西之地,正式成为一个诸侯国。
但此时,这些土地并没有在秦国手里掌握,而是在灭亡西周的犬戎手里,也就是说,秦国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头支票,需要凭借着自己的铁与血去兑现。周平王还信誓旦旦地是说:“犬戎不将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完全就是臭不要脸,打白条的行为。
然后,秦国的先王们就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过程,这个过程有点长,具体来说是近百年的时间,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的历代君王与西戎大小共战斗数百次,一寸一寸地收回故土,终于在公元前六百七十七年的时候占据了关中平原的大部分,并迁都至雍城,自此才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
成功总是不容易的。
后来的蒙古、辽金等地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在穷乡僻野,都是凭借着国君自己的努力还有一定的运气才打下了万里江山。
蓝幼澄相信,他们可以自己的儿子也可以,因为她的儿子身上不仅流着肃王的血还留着大明战神蓝玉的血,有这两个强大的基因在,只要给他一份产业,他就可以打下自己的天下,与他的后世子孙永享富贵。
蓝幼澄越想越开心,心里也越来越甜,十分庆幸自己跟对了人,丝毫不介意自己是从奴隶营出来的反贼的女儿,一直对自己爱护有加,掏心掏肺,情不自禁地抱着朱楧的脑袋,一抬脖子亲了一口,道:“多谢王爷。臣妾替咱们那个未出生的孩子谢过王爷的大恩大德了。”
还有什么能比让自己的老婆高兴更能让一个男人有成就感的呢,朱楧不禁被蓝幼澄表现出来的由衷感激与幸福打动了,心头一阵澎湃,搂着她狂吻了半天,笑道:“寡人曾经说过,肃国将来的大发展有你的一份,寡人又岂会对你食言?”
蓝幼澄感动的摸着朱楧的头发点了点头,二人随后又交融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和谐的夜晚。
军官学校终于如期开学了,朱楧以特派观察员的身份亲临学校现场观看学生们操练,他不想暴露自己大王的身份,因为他知道,大王在时跟大王不在时,学生们的训练绝对是两个样子,他想看到学生们真实的操练水平。
按照朱楧的规定,肃国的成年男子全民皆兵,军户自不必说,除了种地以外就是练兵,只不过他们不用服徭役,而民户在保甲制度的制约之下,除了种地纳粮和服徭役之外,闲暇之时也要练兵,只不过他们训练的程度比较低,只是让保甲内的壮丁具备基本的军事素质即可,毕竟他们属于肃国的潜在兵源,是预备队,除非遇到上次大战回鹘时需要倾国出动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朱楧也不会让他们上战场。因为他们是肃国主要的劳动力,若是动不动就将他们拉上去,耽误了农时,造成了粮食歉收,不仅他们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国库收入。因此,保甲内的壮丁农闲时练兵负担也不会太大,完全属于居民的承受范围之内。
朱楧自开办义务教育以来,就将军事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成绩指标,因为他要的不是那些只会摇头晃脑的书呆子,而是文武双全的国家才干,上马能打仗,下马能生产,这才应该是肃国人民的最高素质标准。
公办义务学校与军校又有不同,公办义务学校是为肃国的平民以及基层军户的子弟们开办的,这些人将来就算是上了战场也只是小兵,对于小兵的训练应该细化、专业化。
目前为止,朱楧将肃国的小兵分成了步兵、火器兵、辎重兵、骑兵、工程兵和医疗兵六大类,此外还设有夜不收这个侦查科目的小类别,一个普通的小兵只需要精于其中一个科目就可以毕业,因为在战场上是需要多兵种协同作战的,他没有那么大成本将每个小兵都训练成全才,也完全没有那个必要。至于夜不收则是选择精干的士兵前去担任,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学的。
但是军官们则不一样,作为一支军队的指挥官,他们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全面的了解自己手里的军队,因此军官学校的学生们被要求这六大类科目以及侦查类科目都要及格才能毕业,少了一个科目也不行。反正他们学期是三年,又是全程住校,有的是时间学完全部科目。
步兵科目是军官学校的学员们学习的第一个科目,因为步兵目前为止还是肃国的基础兵力,就算是到了将来,山丹军马场和其他的军马场建立起来,有了充足的马匹,步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的活骑兵是干不了的,最典型的就是爬城墙。
这一天的天气还算是不错,朱楧站在不远处的山坡上,看着底下这三千多名军官子弟,穿着整体的铠甲,站着整体的队列,矗立在军校的大操场上,心头不仅一喜,这些可都是将来给他维系统治的主干力量,看着他们如此意气风发地在操场上准备操练,比看着那些庄丁们在农场上干活还要让人兴奋,这些人可都是在为寡人的江山而奋斗啊,真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底下的教官用虎目扫了一圈这些年轻的军官子弟,用无比威严的话说道:“我知道你们都是大老爷家的公子哥,你们当中很多人的老子要比我的官职还要大,你们这些人将来坐的位置也会比我高,但我告诉你们,我不管你们是谁的儿子,到了这里,你们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从现在开始,老子教你们的的动作谁要是做的不好,老子也不跟你们废话,上去就是一鞭子,听明白了吗?”
“明白!”三千多名学生齐声高喊着,声震环宇,站在山坡上的朱楧也能听得真真切切,心头又是忍不住一阵狂喜,果然是一条条精壮的军官,寡人的国家就该靠他们去保卫。
“好!”教官大声地赞叹一声,用手指着五里地以外的一座小山,说道:“从现在开始,全副武装,跑到那座小山上,将站在那里的那个人手里的竹签拿回来,最后回来的十个人晚上不许吃饭,还要给所有人烧洗澡水!开始!”
这也是朱楧提出的训练方法,不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哪个国家,训练军队都不可以忽视对士兵体能的训练,士兵如此,军官更是如此,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能,一个急行军就有可能累垮了,还打什么仗?
“遵命!”这三千多名军官子弟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唱了声诺,转身就向着前面的小山上跑去,不光是为了晚上能有饭吃,更是为了男人的荣誉和尊严,在这里,他们都不是什么指挥使、千户的儿子,跟人别这个是件很丢人的是,唯一能比的就是自己的训练成绩,这是为自己赢得别人尊重的唯一途径。
这就相对于五公里竞速越野,还要穿着盔甲,对于人的体能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朱楧却认为这只是肃国军官们该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连个全副武装五公里都跑不下来,将来还怎么跟着寡人开疆拓土?
用了不到两刻钟的时间,这些肃国的军官们基本上都拿着一根竹签回来了,虽然看